导图社区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详细思维导图,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它涉及到人类对于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过程。
编辑于2024-05-01 11:42:43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明确哲学的根本任务
科学的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阐述了实践基础上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作了系统阐释
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视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推动知行合一不断达到新境界
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
第二,实践客体
第三,实践中介
定义: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一是物质生产实践
二是社会政治实践
三是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
感性认识的特点:生动性、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四,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第二,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三,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循环的过程
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定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辩证关系: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又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委曲反映
辩证关系
第一,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在确定的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有着原则界限
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绝对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
实际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基本条件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
定义: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估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特点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第四,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什么:”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客观存在着的“实事”中找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把事物的客观之“理”转化为人的认识之“理”,即真理。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定义:所谓守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性认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创新定义:所谓创新,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破除与客观事物进程不相符合的旧观念、旧模式、旧做法,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属性、新规律,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系: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