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哲学简史》胡适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胡适的思维导图,该书以人物为脉络,系统地论述了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关于先秦哲学思想的专著。
编辑于2024-05-06 16:28:09这是一篇关于《小说面面观》的思维导图,《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在同一题目下的系列演讲的结集,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小说的多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导言,2、故事,3、人物,4、情节,5、幻想,6、预言,6、模式与节奏。
这是一篇关于《疯传》乔纳·伯杰的思维导图,《疯传》一书解密了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流行秘密,揭示了那些能够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原则。书中总结了众多疯传现象背后的六个核心原则,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六个原则就是:产品和思想包含社交货币,容易被激活,能够诱发情绪,有公开性和实用价值,并且融入故事中。
这是一篇关于《反常识》邓肯·J.瓦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常识,常识思维带来的四大误区,反常识思维三大红利,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正是要学会恰当地质疑常识和直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小说面面观》的思维导图,《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在同一题目下的系列演讲的结集,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小说的多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导言,2、故事,3、人物,4、情节,5、幻想,6、预言,6、模式与节奏。
这是一篇关于《疯传》乔纳·伯杰的思维导图,《疯传》一书解密了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流行秘密,揭示了那些能够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原则。书中总结了众多疯传现象背后的六个核心原则,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六个原则就是:产品和思想包含社交货币,容易被激活,能够诱发情绪,有公开性和实用价值,并且融入故事中。
这是一篇关于《反常识》邓肯·J.瓦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常识,常识思维带来的四大误区,反常识思维三大红利,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正是要学会恰当地质疑常识和直觉。
中国哲学简史
01导言
哲学史三个目的
明变
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求因
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
评判
客观的”评判,把每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
中国哲学史区分
古代哲学
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中世哲学
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
中世第一时期
自汉至晋
还是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起点的
中世第二时期
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
完全以印度系为主体
近世哲学
02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诗人的时代 B.C.800-500
社会现象
战祸连年,百姓痛苦
社会阶级渐渐消灭
生计现象贫富不均
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诗经》
忧时派
厌世派
乐天安命派
纵欲自恣派
愤世派(激烈派)
03老子
名耳,字聃,姓李氏。生于B.C.570
根本观念
天道无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
也称为“无”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名实之争
虽深知名的用处,又极力崇拜“无名”
须把善恶美丑贤不肖一切对待的名词都消灭了,复归于无名之朴的混沌时代,须要常使民无知无欲
人生哲学
要人无知无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不争主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04孔子
孔丘,字仲尼,鲁国人。B.C.551-479
根本观念
要“知几”,要“见几”,要“防微杜渐”
《易经》
易
以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起于一个动字
阳
符号:一
阴
符号:——
万物变化都是由简而繁,成一条前后不断的直线,所以能由前段推知后段,由前因推到后果
象
一切变迁进化都只是一个“象”的作用,法象(模范)
天然界的种种“现象”
物象所引起的“意象”,又名“观念”
易也者象也
辞
作用在于指出卦象或爻象的吉凶
三个观念
万物的变动不穷,都是由简易的变作繁赜的
人类社会的种种器物制度礼俗,都有一个极简易的原起,这个原起,便是“象”
这种种“意象”变动作用时,有种种吉凶悔吝的趋向,都可用“辞”表示出来,使人动作都有仪法标准,使人明知利害,不敢为非
正名主义
建设是非善恶的标准=君子
孔门政治哲学的根本理想
《春秋》正名
第一,正名字
要订正一切名字的意义
第二,定名分
上一条是“别同异”,这一条是“辨上下”
第三,寓褒贬
把褒贬的判断寄托在记事之中
知识论
“一以贯之”
要寻出事物的条理统系,用来推论,要使人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孔门的方法论
学与思两者缺一不可
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学问
05孔门弟子
孝
曾子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尊亲
第一,是增高自己的人格
第二,是增高父母的人格
弗辱
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第二,不敢玷辱父母传与我的人格
能养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
变化
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要人尽“仁”道,要人做一个“人”
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学”,要人尽“孝”道,要人做一个“儿子”
所以儒家的父母便和别种宗教的上帝鬼神一般,也有裁制鼓励人生行为的效能
礼
“礼”与法家的“法”根本上同为个人社会一切行为的裁制力
礼是卫生书,法是医药书
儒家把一切合于道理可以做行为标准,可以养成道德习惯,可以增进社会治安的规矩,都称为礼
意义
第一,最初的本义是宗教的仪节
第二,礼是一切习惯风俗所承认的规矩
第三,礼是合于义理可以做行为模范的规矩,可以随时改良变换
作用
第一,礼是规定伦理名分的
第二,礼是节制人情的
第三,礼是涵养性情,养成道德习惯的
06墨子
名翟姓墨,鲁国人,B.C.500-425
哲学方法
应用主义/实利主义
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
《非攻》上篇
论证法
三表法
第一表 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过去的实际应用
第二表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表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
根本观念
人生行为上的应用
墨教
第一,天志
第二,兼爱
第三,非攻
第四,明鬼
信鬼神
第五,非命
不信命
第六,节葬短丧
第七,非乐
第八,尚贤
第九,尚同
天志就是尚同
要使各种政治的组织之上,还有一个统一天下的“天”
07杨朱
B.C.440-360
根本方法
无名主义
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
一是把一切名器礼文都看作人造的虚文
一是只认个人的重要,轻视人伦的关系,故趋于个人主义
极端的“为我主义”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08别墨
《墨辩》
论“知”
“知,材也。”
人“所以知”的才能
“知,接也。”
由外物发生的感觉
“恕,明也”(原文为上知下心)
“心”的作用
催化
久
时间
宇
空间
进一步产生“记忆”
“止”
知识的种类
闻
别人传授给我的
传闻
亲闻
说
由推论得来的
亲
自己亲身经历来的
人生哲学
为天下的乐利主义
把天下“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作一个前提
论“辩”
分别是非真伪的方法
目的
一)明是非,(二)审治乱,(三)明同异,(四)察名实,(五)处利害,(六)决嫌疑
“故”
故的本义是“物之所以然”,是成事之因。
“故”有大小的分别
小故是一部分的因
大故乃各种小故的总数
“法”
同法的必定同类
一类的法即是一类所以然的故
故凡正确的故,都可作为法;依他做去,都可发生同样的效果
名学的归纳法是根据于“有之必然”的道理,去求“所以然”之故的方法
名学的演绎法是根据于“同法的必定同类”的道理,去把已知之故作立论之故(前提)
辩的七种方法
或也者,不尽也。
例如说“马或黄或白”,黄白都不能包举一切马的颜色,故说“不尽”
假也者,今不然也。
“今夜若起风,明天定无雨”。这是假设的话,现在还没有实现
效也者,为之法也。
每立一辞,须设这辞的“法”,作为立辞的“故”。凡依了做去,自然生出与辞同样的效果的,便是这辞的“法”。这法便是辞所仿效。
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
把他物来说明此物,叫作譬。
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
侔是用那一种辞比较这一种辞。
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由这一件推知那一件,由这一个推知那一个
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
观察了一些个体的事物,知道他们是如此,遂以为凡和这些已观察了的例同样的事物,也必是如此
归纳法方式
(一)同、(二)异、(三)同异交得
惠施 B.C.380-300
《庄子·天下》
第一组,论一切“空间”的分割区别,都非实有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而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第二组,论一切“时间”的分割区别,都非实有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今日适越而昔来。
第三组,论一切同异都非绝对的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一,论空间时间一切区别都非实有
郢有天下
轮不碾地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第二,论一切同异都非绝对的
(1)从“自相”上看来,万物毕异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凿不围枘
狗非犬
(2)从“共相”上看来,万物毕同
卵有毛
马有卵
丁子有尾
龟长于蛇
第三,论知识
鸡有三足
火不热
目不见
指不至,至不绝
黄马,骊牛,三
第四,论名
犬可以为羊
白狗黑
孤驹未尝有母
09庄子
庄子名周,是蒙人。大概死于B.C.275左右
《庄子·秋水篇》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
万物本来同是一类,后来才渐渐地变成各种“不同形”的物类
只认得被动的适合,却不去理会那更重要的自动的适合
出世主义
名学
破坏的怀疑主义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
我们有限的知识,如何能断定是非?倒不如安分守己听其自然罢。
极端的守旧主义
人生哲学
达观主义
乐安天命
10荀子以前的儒家
《大学》与《中庸》
第一,方法
《大学》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二,个人之注重
《大学》
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
《中庸》
最重一个“诚”字。诚即是充分发达个人的本性。
第三,心理的研究
从外务的儒学进入内观的儒学
孟子
人性论
人的本质是同善的
人同具官能
人同具“善端”
人同具良知良能
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尽其才”
由于外力的影响
由于自暴自弃
由于“以小害大以贱害贵”
个人
人格平等,并不是说人的才智德行都平等
教育哲学
自动的
养性的
标准的
11荀子
名况,字卿,赵人。B.C.310-230
他能用老子一般人的“无意志的天”,来改正儒家、墨家的“赏善罚恶”有意志的天;同时却又能免去老子、庄子天道观念的安命守旧种种恶果。
所注意的只是个体的变迁
一切变化只限于本身
论人性
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是恶的,一切善都是人为的结果
当主张用严刑重罚来裁制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