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心理学
这是一个关于实验心理学的思维导图,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编辑于2024-05-07 20:54:18实验心理学
绪论
实验心理学由来
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心理和行为
对心理过程进行客观和量化分析研究
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代表人物及其措施
费希纳 《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提出了 一系列测量心理的方法。
贡献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S=KlogR 费希纳定律 S:感觉到的刺激强度 R:实际刺激强度 K:常数 log:取对数
表明: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屋里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字表达。
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
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使心理现象得以被精确量化地描述。从此实验心理学将有能力以科学的方式确定人的心理状态,正如实验物理学家用精密的仪器确定物质的状态一样。
影响
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
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冯特 1879 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独立
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创立
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建立
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艾宾浩斯 1879 开始了在人类学习和记忆方面 的开拓性实验 。 1885 《记忆法》——开创用实证方法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贡献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用于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拓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人工实验情境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 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节省法: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
4.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 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引发后辈,研究各种高级心理过程。
2.人工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方法,成为了此后所 有实验室心理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 验心理学的客观性,
3.对记忆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巨大。
发展
行为主义
华生: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的科学
托尔曼:认知地图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揭示大脑的认知 加工过程
认知神经科学
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实验研究,揭示正常人的脑认知机制
性质
科学属性——科学方法的特点
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要求研究者通过大量现象观察、认真查阅文献、系统的科学实验研究之后才谨慎的得出结论。
能够自我校正。提供可据以判断信念正误、优劣的程序。
非科学方法的特点
权威——儿童习惯于接受父母的观念
注意凝聚 ——种族偏见者的某种社会定型,比如认为 “唯有本族人才是优等人”
先验——Aristotle等人的地心说因此长期占于统治地位
方法学地位
观察法
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者直接感知的方式,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和规则,来获得由研究目的所确定的正在发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资料。
类型
自然观察法
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 一种方法。(皮亚杰对儿童发展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深入的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弗洛伊德的临床个案研究)
调查研究法
利用准确的抽样技术获取大量样本来进行研究。
要点
明确观察的目标,即“观察什么”的问题。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
1.无干扰观察:研究者为了避免被研究者(被试)由于知晓正在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表情研究。
区别
无干扰测量(间接测量)
是否被试和研究者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2.参与性观察:研究者参与到被试生活之中,对之进行研究的一种观察方法。福赛(1972)对山地大猩猩的研究。
评价
优点
直接和描述性,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非常实用。
缺点
1.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做出推论
2.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有时候并不充分
3.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
4.观察法本身并无一定客观无偏
相关研究法
实验法
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 解释的科学方法
要素
实验假设
用来说明某种现象的未经证实的论题。
要求
研究者须从假设出发做出推论,为了适于实验检验, 推论必须是客观的、可以具体测量的
实验者试图控制、变化,认为和原因有关的那部分内容决定了实验的自变量
实验者希望研究,必须测量,认为和结果有关的那部分内容则决定了实验的因变量
合适的推论将原本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验直接可以采用的 指标,为实验法的运用提供保障
实验变量
各种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因素或条件都是变量
内容
自变量: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的变量
因变量:指实验中被试对自变量操作反应的实验反应值,即实验者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实验变量
控制变量:也称额外相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
实验控制
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控制方法:
消除或平衡无关变量(保持无关变量的恒定)
结果
实验符合假设
如果实验控制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实验 中的自变量就确实能够引起因变量的变 化,即对二者的因果关系下了定论
实验不符合假设
特例: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 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原因
1.零结果正确
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种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
2.零结果错误
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操纵、因变量不稳定、 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使反应都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高端。(比如,有个磅秤的最大量程是60kg。体重为61kg和70kg的人站上去,显示的都是60kg,就分不出谁重谁轻了。)
地板效应: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使反应都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低端。(比如,拿研究生考试的试卷给小学生做,结果所有人的得分都非常低。)
评价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优点
1.实验法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2.经济。但是,不能抛弃描述性研究方法,因为它们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
优点
(1)在实验的方法中,实验者可使事件产生,可充分地进行精密观察
(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可重复验证
(3)系统地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
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实验法不同于自然观察法
在使用自然观察法时,研究者只能被动地仔细观察和记录 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
实验则是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实验者可以 创造条件,引发所需要的事件来观察其变化;为了验证, 可以创造同样的条件进行重复观察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各种研究方法特点的比较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伦理原则
一般伦理:实事求是
特殊伦理: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免受伤害原则、保密原则
一般程序
确定课题
1、选择课题: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个人兴趣经验、实际需要、理论需要 ——是否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确定实验类型: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也称定性实验。
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也即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
要求
在因素型实验中,研究者需要逐个地排除 或变化那些被认为是规定行为要因的几个 条件,然后根据行为有无相应的变化,来 判断这些条件是否是行为的要因。
此时,研究者要对被操作的条件之外的其他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
函数型实验
目的在于探明实验条件和心理或行为之间函数关系的实验,即追求各种实验条件是怎样规定心理或行为的“怎样型实验”。
在函数型实验里,根据因素型实验的结果, 系统地、分阶段地变化规定要因的条件,以进行确定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函数型实验,以找出行为的法则。
关系
3、提出假设:因素型假设、函数型假设
如何建立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提出问题之后,问题要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来,才变得明确
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关系的陈述,它的真假要用实验来验证
一个问题可以建立多个假设,但要选取其中最合理的
eg:对于缪勒-莱尔错觉来说,“若变化夹角的大小, 则视错觉就有变化”这一假设,是确定夹角是否是视错觉的要因这一因素型实验的假设。这是假设陈述的第一种方式。
假设的另一种陈述方式是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它用方程式 b=f(a)来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这个方程式读作b为a的函数,或b数量地依存于a。应用这个模型,就可将上述关系改为:“视错觉的量与夹角的余弦成 正比”。这就是函数型的假设 。
选择被试
依课题的性质选择被试
许多心理学研究选用人类被试者,因为它关心的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损被试者身心健康的实验就不能选用人类被试者, 而应当考虑选用适当的非人类被试者
有的心理学实验使用非人类被试者是因为考虑到要严密地控制无关变量
依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在从事一项研究时必须要依据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者
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可能是一个小群体,或仅具有某种特性的成员
减少被试偏差方法
1.随机抽样法
2.分层随机取样法
确定实验控制
在实验进行之前,要通过实验设计对影响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详情见后)
数据整合
数据分类
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
等级资料
描述性资料
数据处理方法
1、自变量为计数因变量为计量资料---方差分析、 T检验、协方差分析
2、自变量与因变量为计量---方差分析、T检验、 多元回归
3、自变量计量因变量计数---回归分析
4、自变量与因变量为计数---卡方检验
撰写研究报告
(暂略)见第三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思维导图
经典实验
反应时
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眼耳法: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天文学家记录天体事件时 间和位置的计时方法
人差方程 马斯基林(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 (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慢1秒。 柏色尔(Bessel):发现他与Angelander观测同一 星体的时间,也有差异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唐德斯反应时ABC 时期(1850-1969)减法反应时期
RT的实验,一般认为是霍尔姆霍兹(Helmholtz,1850)发明的。 蛙的神经传导速度,约26m/s; 人:60m/s
在1865-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ranciscus Cornelis Donders)提出了A、B、C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
1873年,澳地利生理学家Exner指出准备定势(set)在RT测量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反应时间”这一名词。
1879年,Wundt,首创了心理实验室
反应时研究的第二阶段:斯腾伯格提出加法反应时期(1969-)
1969年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加因素法,分析短 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四阶段
1987年,尼森和比勒姆利用反应时技术验证内隐 序列学习
1995年,格林沃德基于反应时技术设计出内隐联 想测验,用来分析被试的内隐态度
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研究的基本问题
反应时和所作反应种类数量的关系
反应时和反应准确性的关系
反应时的其他影响因素
经典实验
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速度——准确性权衡
原理
当一个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这件事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确地做某件事,速度上会慢下来
定义
正确率:
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 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
例证
1.Theios(1975)的视觉实验
问题:在C反应中,目标刺激的概率是否会影响反应时。
任务:每次出现一个数字,被试只对某个特定的数字(如,个位数是4)作反应。
自变量:该数字出现的概率(0.2,0.3……0.8)
因变量:反应时
2. Pachella(1974)发现,为了使错误率降低到2%,对0.2概率条件的反应时将增加100ms
置疑:刺激呈现概率不影响反应时
3. Knight & Kantowitz (1974)
问题:目标刺激的时间间距是否会影响反应时和错误率
自变量:间距不同的刺激
因变量:反应时和错误率
结论:刺激间隔越短,错误率就越高
反应时新法
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目的 :推断内部的心理过程
主要形式
减数法
定义: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实例:唐德斯反应时 ABC
A 反应(简单反应):包括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是最简 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基本因素,A 反应时为复杂反 应的反应时提供了一个基线,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
B 反应(选择反应):包括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 于刺激的反应数,它除 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刺激辨认和反 应选择的心理操作,是一种复杂反应
C 反应(辨别反应): 包括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但只 有一个刺激要求做出反应,它在基线操作中加入了刺激辨 认的过程,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
对各反应时进行减法运算,就可以估计认知操作所需的时间。
应用
1. 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移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和谢波德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研究者假设:如果连续的心理旋转存在,那么减数法反应时的逻辑正好可以与之吻合。假设有两个任务,他们之间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之外别无差异,那么两者的反应时之差应当是心理旋转完成两者间角度差所需要的时间。
2. 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略
总结
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逻辑上合理、实践上可行,认知心理学常用它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
缺点:很难精确预测实验任务中刺激反应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并将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严格匹配
加因素法
基本前提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
逻辑
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 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 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用途
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认出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 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 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 的
通过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就可以区分不同的加 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 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
重点: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实例
短时记忆提取实验(Sternberg,1969)
程序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 要求被试判断测试数字是否为刚才识记过,并按键作出是否判断
设计
6识记项目数量(1-6)×4测试项目的质量(完整、清晰、残缺、模糊) ×2反应类型(是、否) ×3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25%,50%,75%)
结果
略
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这四个独立因素,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1)刺激编码阶段
(2)顺序比较阶段
(3)二择一的决策阶段
(4)反应组织阶段。
特点
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 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当然,因素可以不只是一个
在这些因素中又可分为二类:
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
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斯顿伯格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也就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评价
弱点
基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是系列加工,这一点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因为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
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Pachella(1974)指出,两个因素也许能以相加的方式对同一个加工阶段起作用,也许能对不同的加工阶段起作用并且相互发生影响
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本身并不能指明一些加工阶段的顺序,在这个方面,它极大地依赖于一定的理论模型
开窗实验
RT实验的一种新的形式。它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另:减数法与加数法很难直接获得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都是通过间接比较才能得到,并且这个加工阶段还需通过严密推理才能确认
实例
字母转换实验(Hamilton,1977;Hockey,1988
程序
呈现英文字母串+数字,并转换。E+4-I, ET+3-HW, EGQR+4= 字母一个一个呈现,被试每转换为一个字母后,进入 下一字母,最后说出全部转换结果: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讨论:开窗实验属于加因素法还是减因素法?
减因素法的基本逻辑
两个任务的反应时之差,推断某个心理加工所需 的时间
加因素法的基本假设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
——开窗实验属于加因素法
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序列反应时
尼森(Nissen, M. J.)和比勒姆(Bullemer, P.) 于1987年提出,用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 识获得
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 ,SRT)任务 正是序列学习范式中的经典任务之一, 它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 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基本程序
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
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 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 该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 刺激
在实验前,被试只被告知将要进行的是反应时测试,他们不知道在任务中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
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通常是8—12个组段)之后,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
可以根据反应时随学习进程的变化,来推断是否出现了内隐学习
特点: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 例如:1-3-4-3-1-2-1
内隐联想测验
前提
传统的投射测验或情景测验 的方法很难量化;已有的内隐领域的研究方法虽可以量 化,但很难直接借鉴到态度、观念等社会认知研究中
1998年,格林沃德(Greenwald)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 解决了上述难题
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 量的
基本程序
例:格林沃德(1998)的花-虫IAT(Flower-Insect IAT)
呈现概念词(concept words)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在花—虫IAT中,概念词为 “花”或“虫”,样例为某种花或虫的图象
对属性词(attributive words)样例进行归类反应,在上例中,属性词为褒义词或贬义词,褒义词的样例如漂亮、芬芳等,贬义词样例如恶心、讨厌等
联合任务1
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 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 和不相容的,通常在IAT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 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
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 隐的态度一致,如相对于虫,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积极,那么花和褒义词的关系为相容,虫和褒义词的关系为不相容
在实施IAT之前,无法知道哪个联合是相容的,所以在这里仅称为 联合任务1和联合任务2
数据处理
Q:
为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IAT效应呢?
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 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 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 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
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 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 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 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 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 一致性的指标,即上述的IAT效应
如何使用反应时新法的逻辑对其进行解释, 应使用减数法的逻辑,还是加因素法?
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 程越复杂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 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这些刺激可能与内 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 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 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 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
衡量IAT数据处理法好坏的几个标准
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相关,即IAT效应和被试外显态度分数 间的相关,内隐和外显测试间的高相关表示IAT结构效度高
IAT效应和简单反应时间的相关:IAT效应所表示的态度应与 反应速度无关,所以IAT效应与简单反应时间的相关应尽可能 低
内部一致性:这是从测量的角度,对作为测量工具的IAT所提 的信度要求
对所测量的对象的敏感性:格林沃德等(1998)的研究以效 应大小 D值(D=均值差/标准差)作为敏感度的指标,D值越 大,表明测量工具越敏感
结果显示和法滋欧(Fazio)等的评价性语义启动相比,IAT的D=1.21, 而语义启动的D=0.62,IAT要敏感得多
受到两个联合任务呈现先后顺序影响:相容任务在前时,IAT 效应较大,反之,IAT效应较小,这可能是由于练习效应所形 成的反应定势引起的
如何对IAT数据进行处理
反应时统计量的选择
格林沃德等提出了5种备择统计量:传统数据处理法中使用 的自然对数、均数、中数、倒数(1000/反应时)的均数、 D(两个测试组均数之差除以两个测试组所有反应时的标准 差)
结果发现D的内隐和外显测试的相关最高,并在整个反应时 全域上显得最为稳定(IAT效应和反应时的相关低)
原始数据的选取
3个备择方案:删除错误试验、纳入第4、第7组的前两次试 验、纳入第3、第6组的实验数据
结果发现相对于删除的情况,纳入以上各种数据,内隐和 外显测试相关提高,而IAT效应与反应时间的相关则下降
变式
Go/NO-Go联想测验——考虑速度-准确性权衡
引入信号检测论d’作为指标
任务1:花朵和褒义词反应(Go),花朵和贬义词不 作反应(No-Go)
任务2:相反
数据处理:d’,如任务1中的d’比任务2中高→对花 持有积极态度
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防止重新编码
实验材料
5个消极名词、5个积极名词、5个消极形容 词和5个积极形容词
实验条件
任务1:形容词以白色呈现,积极形容词按P键(积极反应), 消极形容词按Q键(消极反应)
任务2:名词以彩色出现,一半被试,绿色词,按P键,蓝色 词按Q键,而另一半被试,相反
结果
被试对积极名词反应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 做消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对消极名词做消极反 应比对消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
心理物理学
含义
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Fechner GT, 1860) 就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波林在1950年评论: 内部印象(心理物理学中的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物理学中的物理)之间相互关系的测量技术的引入,标志了科学 心理学的诞生
传统心理物理学(以费希纳为代表)
感觉阈限及其性质
最小变化法
恒定刺激法
平均误差法
小结
现代心理物理学
史蒂文斯定律
信号检测论
注意
注意的理论与实验(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 )
一、过滤器模型
二、资源限制理论
三、特征整合理论
第二节 注意的操作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注意的操作定义
注意的研究方法
注意的应用研究
知觉
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直接知觉及其实验
二、间接知觉及其实验
第二节 视觉实验
感觉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一、视觉研究中的变量
二、实验研究中的基本实验
三、颜色视觉 (略)
四、颜色的心理效应
第三节 听觉实验(略)
一 听觉刺激
二 听觉现象及其测定
三 听觉定位
第四节 空间知觉
一、肌肉线索
二、物理线索
三、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四、线索间的互动
第五节 时间知觉
基本概念
第六节 无觉察知觉——无意识层面加工的知觉
无觉察知觉是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觉察, 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即个体无意识 地对刺激进行了加工
提供无觉察知觉证据的两个领域
记忆与学习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基本概念
二、记忆的作用
三、记忆的潜力
四、记忆的种类
五、记忆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 记忆实验的变量和材料
一、记忆实验的变量
二、记忆实验的材料
应考虑的问题
第三节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主要针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种系统来进行研究
实验案例
一、 回忆法
二、再认法
三、再学法
四、重建法
五、部分报告法
六、记忆广度法
七、分散注意法
第四节 记忆的类型
一、根据信息在系统中储存时间
二、按照记忆的意识性标准
三、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 向
四、按照提取的准确性
五、根据记忆加工和控制层面
第五节 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内隐记忆的提出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性质
二、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第六节 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被定义为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一、内隐学习的特征
二、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三、内隐学习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思维研究的领域
第三节 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
第四节 思维和人工智能
情绪
一、情绪的产生与获得
二、情绪的认知研究
三、情绪的测量
四、情绪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