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晚清改革五十年
精确细致的归纳出中国近现代进程中重要的历史节点,更好的辅助我们了解历史,会做历史!
编辑于2024-05-15 20:05:03中国近代史时间线梳理
1838
1838年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
道光二十年
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1
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
魏源编著《海图国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必须与中国协商。
南京条约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侵略和反封建成为了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
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6~1850年
两广自然灾害
1849年,财政收入4170万两白银,其中关税收入221万两白银,占比5.3%。
1851年
洪秀全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定位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
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外国公使驻京,并且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
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太平天国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9年
洪任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岛街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国香港界内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加至白银800万两
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佛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太平天国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860年8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861年
同治元年
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陷入南北战争泥潭。
清帝国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
辛酉政变,曾国藩被任命为四省总督、洋务运动开始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由奕䜣担任总理大臣,背景是为了处理占据北京城的英法联军。(前身是抚夷局,带贬义)
李泰国(英国人)被总理衙门正式任命为第一任“总税务司”。
林则徐的门生冯桂芬完成《校邠庐抗议》,并邀请曾国藩做序,被以才疏学浅不配写序而拒绝。
人无弃材不如夷:人才选拔问题
地无遗利不如夷:经济发展问题
君民不隔不如夷:君民关系问题
名实必符不如夷:道德水准问题
李鸿章评价冯桂芬:知洋情而胆不足
1862年
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仅有英文),培养翻译人才。满人本位导致仅招收旗人学生。
清军围攻天京、安庆陷落
奕䜣通过李泰国在英国的人脉,试图购买近代化舰队。李泰国收清廷的钱,却组建完全由李泰国掌控的私人武装,这只武装部队由阿思本领导。
1863年
李泰国受“阿思本舰队”事件失去清廷信任,被解除职位。
英国人赫德被任命为清朝海关总税务司,接替前任李泰国。
上海27家洋行联合上书,请求修建上海至江苏的铁路
1864年
6.1,洪秀全去世。
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清朝财政收入6558万两白银,其中关税收入787万两,占比12%。
1865年
恭亲王奕䜣被慈禧摘掉议政王头衔,二头政治开始破裂。
满人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于高楼寨,从此以后慈禧再无满人军事将领可用。
洋务派兴办军用工业;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
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
1866年
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以及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奕䜣请求在京师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馆。
孙中山出生,小名“帝象”。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回国结婚,清廷派出第一支官派出洋考察团:斌椿、广英、凤仪、张德彝、彦慧,五个旗人。
1867年
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
《瀛寰志略》作者徐继畲担任同文馆总管
1843年,徐继畲任福建布政使
1850年,徐继畲任福建巡抚。因“神光寺事件”被贬回山西老家。
1865年,抱病入京,任总理衙门行走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68年
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
日本启动明治维新
天津条约修订之年
清朝第一支正规外交使团从上海出发:美国人蒲安臣领导,英国人柏卓安和法国人德善为左右协理,中国官宣志刚、孙家毂随行。
6月,华盛顿,《蒲安臣条约》
9月,伦敦,《蒲安臣条约》
次年1月,巴黎
次年9月,瑞典、丹麦、荷兰
次年10月,铂金
再次年2月,圣彼得堡
再次年10月,返回中国
1869年
苏伊士运河通航
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
明治天皇迁都东京
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英国驻华公使阿里国卸任,接任者威妥玛
1870年
普法战争爆发,随后产生巴黎公社
洛克菲勒创建美孚石油公司
美国黑人获得投票权
天津教案爆发
法国天主教仁慈堂
法国领事丰大业被杀
曾国藩作为直隶总督,全权处理
崇厚率领使团去法国道歉
对事物的准确认知,来自正确的逻辑和充足的证据。
曾国藩卸任直隶总督
1871年
清廷制定《传教章程》,但是推行失败了。传教士成功瓦解清廷底层治理逻辑。
中国官绅士民与教士教民的冲突
中国官绅士民是清廷底层统治的基石
1905年,废科举,中国官绅士民不再产出官员,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
1907年,成立谘议局
传统士绅离开乡土,进入城市。
此后,再无教案冲突。
琉球国派遣使节来清廷朝贡,途中遭遇暴风雨,飘荡至台湾南部,50余人被杀,剩余12人被当地汉人协助逃至福州,后由清廷安排送回琉球。
鲍源深调任山西巡抚。
1872年
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30名幼童赴美留学,同年,曾国藩去世。
詹天佑就在其中。
唐绍仪也在其中
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申报》的创办
10.15,同治皇帝大婚
日本入侵琉球,并将其纳入本国。计划以去年琉球人被台湾杀害为由,准备进攻台湾。
1873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同治皇帝计划重修“圆明园”,与百官对立
同治皇帝年满十八,亲政。同治皇帝放弃跪拜礼,以鞠躬礼觐见
各国公使,在紫光阁觐见同治皇帝。
俄国公使倭良嘎哩
美国公使镂斐迪
英国公使威妥玛
法国公使热福里
荷兰公使费果荪
1874年
日本入侵台湾,清廷被迫承认为“保民义举”,同时支付50万两白银。
“李光昭”案激起对重修圆明园的不满情绪,恭亲王、醇亲王、惇亲王、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李鸿藻等十位王公重臣联名上奏,请求停止重修。
1875年
同治皇帝暴毙,死于天花或梅毒
皇位继承是一个大问题
适年嫡系男子,仅有恭亲王之子。恭亲王和慈禧的竞争关系,是绝无可能的
醇亲王次子,4岁,完全符合垂帘听政的需求。立为新帝,光绪皇帝。
“马嘉理”案的结果是,清廷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
1876年
军机大臣文祥去世。
受“马嘉理”案影响,郭嵩焘(正使臣)、刘锡鸿(副使臣)代表清廷去英国道歉,并成为驻英公使
1877年
丁丑年
4月,郭嵩焘正式就任。
7月,郭嵩焘被国内官员集体弹劾。
11月,刘锡鸿与郭嵩焘彻底决裂,并前往德国初任外使。
新任山西巡抚曾国荃,此时山西总人口1643.3万人。
1878年
戊寅年
郭嵩焘被免职,接替者是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
1877-1878年,北方旱灾,史称“丁戊奇荒”。
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上奏请求废除传统武举,被驳回
武举始于顺治时代
童试:县府举行,合格者为武秀才
乡试:省城举行,合格者为武举人
会试:在京城举行,合格者为武进士
殿试:在皇宫举行,前三甲分别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1879年
郭嵩焘返回湖南长沙,政治生涯结束。此时的他,已经看清本质:体制改革才是本源。
琉球国被日本全面占领,成为日本的冲绳县
1880年
清廷允许建设上海到天津的电报
中美在《蒲安臣条约》基础上重新签订《中美续修条约》
中英版本的差异,导致中美在互相移民的权力上彻底不在平等
1881年
中国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现代医学教育机构成立:北洋医学馆
传统医学属于经验医学,现代医学属于证实医学
慈安太后去世
1882年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结成军事同盟
英法俄协约国随即成立
基于《中美续修条约》,美国出台《排华法案》
1883年
中法战争,是检验洋务运动成果的期中考试。保守派奕䜣及其总理衙门被驱逐出决策中枢。
1884年
受中法越南战场的失利,将奕訢、李鸿藻、宝鋆、景廉、翁同龢全部逐出军机处
甲申易枢,恭亲王彻底离开政坛,清朝的二头政治(同治)彻底变为以慈禧为首的寡头政治。
新起用官员全部为主战派,法国当时并未准备于清廷鱼死网破
法国海军将领福禄诺向李鸿章提出和谈,中法签订《李福协定》
《李福协定》并不能阻止战争,军机处左宗棠主战
1885年
3月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中法新约》,中法重新恢复和平
虽无赔款,但是给新派知识分子带来巨大的心里刺痛,孙文就是其中之一
1886年
从德国订购的定远、镇远、威远、济远军舰抵达北洋
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醇亲王为总理大臣(光绪皇帝的生父)
北洋舰队并没有维护能力,必须借助外部船坞(日本长崎或香港)
李鸿章在醇亲王的支持下,开始修建津沽铁路
1887年
中日长崎冲突事件以互相抚恤结束:军舰保养期间二点冲突
英国人韦廉臣联合赫德、林乐知等在华外国人士,成立“同文书会”,后改名为“广学会”
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
1888年
醇亲王鼎力支持李鸿章建设海军,同时,津沽铁路建成通车
成立北洋舰队:近代军队管理手段(25艘军舰)
铁舰:镇远和定远
快船: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超勇、扬威
蚊炮船:;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练船:威远、康济、敏捷
云船:利国
1889年
光绪皇帝以19岁的“高龄”才得以举行结婚典礼
慈禧太后强势指定光绪的皇后为自己的侄女
慈禧太后拒绝搬入慈宁宫,坚持搬入宁寿宫
慈宁宫:专供先皇遗孀居住
宁寿宫:有独特的权力隐喻,是不交权的太上皇的居所
养心殿:现任皇帝办公的场所
1890年
刘步蟾“以计逐琅威理”
琅威理是赫德的人,是英国在大清海军体系的代言人
北洋舰队成立到琅威理离开期间,中英处于蜜月期
琅威理离开北洋舰队以后,英国与日本越走越近
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官督官办
1891年
醇亲王与世长辞,李鸿章建设海军的支持者没有了
光绪皇帝开始学习英语
总理衙门的英文正翻译官:张德彝
总理衙门的英文副翻译官:沈铎
英文老师
1893年
筹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
四十岁,同治皇帝趋势
五十岁,中法战争
外省官员需要给慈禧进呈的银两,共计是94.3万两。具体包括:1.直隶省共银57000两;2.江宁省共银35800两;3.江苏省共银35600两;4.安徽省共银33500两;5.山东省共银56100两;6.山西省共银51500两;7.河南省共银58400两;8.陕西省共银29300两;9.甘肃省共银66500两;10.新疆省共银46800两;11.福建省共银45000两;12.台湾省共银13400两;13.浙江省共银43300两;14.江西省共银41200两;15.湖北省共银43600两;16.湖南省共银44900两:17.四川省共银61800两;18.广东省共银64500两;19.广西省共银31700两;20.云南省共银32600两;21.贵州省共银37600两;22.奉天省共银5700两;23.吉林省共银3000两;24.黑龙江省共银1000两;25.热河省共银3200两
李鸿章主张修建关东铁路,巩固东北国防
1894年
北洋舰队已经进入大修之年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本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海役
7月到9月,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平壤战役:清军1.3万 VS 日军1.6万
10月到次年4月,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威海战役:清军2.1万 VS 日军2.5万
清廷调兵慢
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
1895年
李鸿章与日本首相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建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的程度。甲午战争之后,帝国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康有为“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
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计闻”
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之后,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袁世凯开始练新军,但是袁世凯并不是光绪的心腹
1896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仁学》;严复翻译《天演论》
梁启超主笔的上海《实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已经山穷水尽,再无生机,6年间耗费560万两白银,却没有制造出合格的铁轨
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实现“官督商办”
1897年
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州岛,掀起列强瓜分的狂潮
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1898年
康有为呈递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月,康有为创办保国会
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最后、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9月28日,清廷下令围杀“六君子”
康广仁:
谭嗣同:军机处军机京章,是康有为坚定的拥护者。
林旭:军机处军机京章,满臣荣禄的幕僚。
杨深秀:山东道监察御史
杨锐:军机处军机京章,张之洞门下,与康有为属实不是一路人。
刘光第:军机处军机京章,张之洞门下,与康有为属实不是一路人。
秋,“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开始
恭亲王去世
1899年
俄国强租旅顺港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在华“利益均沾”
清廷出台《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条款》,彻底将教士地位高于非教士制度化。那么,底层矛盾进一步激化。
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侵华,史称“庚子之变”。
慈禧发布《宣战诏书》
东南巡抚联合发布《东南互保》,表示坚决不同意慈禧的《宣战诏书》
1901年
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自马关条约之后的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有又一个极其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深渊
以中国人口数(4.5亿)为准,每人摊派1两,合计4.5亿两白银,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累计9.82亿两。
清朝财政收入8820万两白银,其中关税收入2380万两,占比27%。
1902年
两宫回銮,慈禧与光绪结束流亡,返回北京。
1903年
辛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写了《革命军》,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陷阱
1905年
废科举,袁世凯提出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创设进士科,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正式下旨废除科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
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创办机关刊物《民报》,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并概括为“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预备立宪
“八省土膏统捐”,地方税收回中央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提出:昭大信(皇帝亲自前往太庙昭告立宪)、举人才、振国势、融满汉、行赏罚、明党派、建政府(内阁合议制)、设资政院(州县设议事会,省设谘议局)、办地方自治、搞普及教育。
1908年
光绪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
溥仪(3岁)即位,生父载沣(1883年出生)监国,在张之洞的保护下,袁世凯被贬回原籍,免除被杀
1909年
张之洞去世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皇族内阁”成立
1911年
5月,保路运动,掀起全川的武装暴动
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社会革命团体,武昌起义
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5月,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