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唤醒孩子内在动力(沈奕斐)
家庭教育课,提出了许多深入且实用的见解。强调了关注孩子个体差异、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势以及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编辑于2024-05-17 16:08:06唤醒孩子内在动力(沈奕斐)
发刊词:养孩子,千万别踩上“付出越多越有用”的坑
优势累积家庭教育法
宗旨:密切关注,谨慎出手,优势累积,快乐为首。
核心:改变过去父母以纠错方式让孩子成长的逻辑,少关注问题,多关注目标,努力让孩子体验成就感,积累成功经验,从而获得更大的成长。
1、透视镜洞察法:为什么孩子总爱跟父母对着干?
怎么真正了解你的孩子?
客观的观察——观察表
如何使用“透视镜”?
必须推测至少三种孩子可能出现这种情绪或行为的原因。
如何验证你的假设?
通过实践去验证。
通过和孩子沟通去验证。
2、别误会!孩子反抗是因为你没理解他的思维逻辑
正确认识孩子的思维逻辑
孩子既不是白纸一张,也不是成人的不完善版,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逻辑。
孩子的目的是事件本身的体验,而成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在遵循最大效益法则。
适当进行引导,不做总规划师
先共情,后共议,最后放手和鼓励。
3、孩子遭遇失败,3步有效安抚让孩子重拾积极能量
什么是“成人眼里的失败”?
有些失败需要父母帮孩子克服,但很多失败,其实父母不需要过多处理。
你越想通过语言说服孩子,这不是什么大事,但行为却是在告诉孩子,这是个很严重的事,你看我要来安慰你。
怎么判断是不是成人眼里的失败?
只要是成人眼里的失败,或者是孩子没有激烈的反应,或者只是过程性的问题(可让孩子发泄情绪),父母都不需要做过多的处理。
当孩子遭遇真正的失败时,父母如何处理?
原则:尽量不去给孩子灌输“失败”这个概念。
首先,可以帮孩子找到这次失败的偶然性、暂时性因素,不把这次失败和孩子的个人特质联系起来。
其次,给孩子一点时间去处理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
最后,再去询问孩子,是不是有需要父母协助的地方,看看下次怎么做得更好。
4、孩子被同伴欺负,父母该怎么合理应对?
不主动把孩子置于“受害者”的位置
判断“被欺负”的性质
孩子眼里的被欺负,未必真的是被欺负。
根据事件性质,灵活处理
被排挤被冷落:找出背后的问题并解决。
一般的肢体冲突:不能教孩子以暴制暴,而是要保持安全距离,如果孩子有需要再去和老师沟通。
霸凌:父母快速介入。
5、擅主动:高效陪读写作业,3招让孩子爱上自主学习
如何做到让孩子自主学习
自主性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兴趣、成就感和目标,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让自己的行为影响到这三个要素的发挥 。
要让孩子自己定目标,而不是把大人订的目标强加给孩子。
要用夸奖,不断帮孩子总结好的方面,而不是纠错、批评的方式去提高孩子的兴趣和成就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该逐渐减少陪伴的时间。 比如到小学二三年级,大人可在旁边看书,到四五年级,基本上完全不用陪。
如何处理陪伴孩子学习时自己的情绪问题
父母容易焦虑,很可能是无意识地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或者会把自己的孩子和想象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比如给孩子7次犯错的机会。
6、高自觉:小心!你温柔的纠错正在扼杀孩子的自觉性
有哪些错误的纠错模式?
“快点+纠错”模式,不断催促孩子。
“纠错+讲道理”模式,温和地纠正孩子。
为什么父母喜欢催促和纠错?
本质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心目中的优秀孩子。
不断地催促和纠错,都是在控制孩子的成长。
如何正确纠错?
首先,每次想纠错前,父母就反思一下,自己真的是对的吗?一旦父母认识到自己也不一定对,就会放弃催促和纠错。
然后,使用优势累积法,先记住孩子只有特点没有缺点,然后及时肯定孩子做的正确的行为。
尽量每周花6个小时和孩子玩游戏。游戏能增强孩子的内驱力,提高他们的做事动力。
7、强动机:玩的秘密,从父母说“你应该”到孩子说“我愿意”
你是会玩的父母吗?
很多父母在陪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游戏的意义,忽略了游戏本身的乐趣。
如何更好地跟孩子玩游戏?
1、一定要有目光的交流,而不是各自玩各自的。
2、亲子间要经常有身体接触,玩得好、玩得不好都要抱抱 。
3、父母要具有同理心,能和孩子共同感受一件事情的成就或沮丧。
先建立有效的联结,再用玩游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怎样利用游戏的元素去助推孩子?
1、动力,包括情感、叙事、关系等方面,也就是说,是什么在推动游戏的发展。 如:“毛茸茸的北极熊要来啦,他要舔你的小脚,舔你的小腿,舔你的胳膊”,同时把手伸进孩子的被窝去摸他相应的部位,孩子就会被自然地叫醒。
2、机制,包括挑战、竞争、合作,也就是说,游戏到底是怎么玩的。 如:比赛。
3、组建,包括成就、徽章、排行榜、等级等,也就是说,游戏的成就体系是什么样的。 如:小红花。
8、懂自控:一直哭闹怎么办?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边界
第一步:不对情绪做价值判断
父母要认识到,消极情绪也是有价值的,不能要求孩子不出现消极情绪。
第二步:引导孩子认识,并适当发泄情绪
先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孩子用语言描绘出自己当下的感受和导致这种感受背后的原因,然后允许孩子有边界地发泄情绪。
边界:不能伤害自己和他人,不能损害公共利益和财物。
第三步:把情绪与问题分开
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完,再理智地去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去解决问题,以免让孩子养成用情绪要挟父母的习惯。
9、会解决:遇到困难,如何把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利适当交给他
第一步:筛选问题
筛选出需要我们配合孩子解决的重点问题
主要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一件事情发生,它的结果是由别人承担,而不是孩子自己承担;如因其他因素导致出现问题,则不是孩子的问题 );不是无意的;随着年龄长大也不能改善的问题。
第二步:明确主体
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不是父母
父母要谨慎出手,让孩子有试错的空间,在一旁起到陪伴或偶尔搭台的作用。
第三步:给足时间
当孩子同样的错误犯了7次,或者孩子向大人求助,大人再出手。
10、能专注:从沉浸到主动抓取,轻松培养孩子专注力
正确看待专注力问题
不要求孩子年纪越大,专注的时间越长。
不要求孩子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
不要求孩子只在父母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专注。
区分孩子是专注力问题还是兴趣问题。
轻松完成专注力培养
先判断孩子是缺少沉浸式专注力(难以投入的做一件事)还是缺少主动抓取专注力(走神之后很难回来)。
沉浸式专注力是孩子的本能,父母要做的就是不去破坏。
打断孩子时,心态要平和,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沉浸是一种错误。 如:父母可以跑到孩子面前,直接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要吃饭了,问他还需要多少时间。
主动抓取专注力可通过训练达成。如:拼图类、走迷宫类的玩具。
需要注意:首先,给孩子的玩具不要太多,要让他们学着用同样的玩具,根据自己的想法玩出多种花样;其次,只要是孩子自己能玩的游戏或玩具,父母就要放下怎么玩的好的判断,安静地陪伴孩子 。
11、学技能:技能教养法,找到帮助孩子撬动一连串难题的那根杠杆
技能教养法:怎么让孩子即获得新技能,又解决当下的难题 。
准备阶段:把问题转化成技能,用获得的技能去解决问题。
方法:把“不要”做什么变成“要”做什么。
和孩子一起找到这个技能(不能是父母提议的,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协商出来的,最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 ,并且为这个技能取个名字。
可以准备好支持者(是孩子自己去邀请的身边的人,这些人既对他能否掌握这个技能有一定影响力,也能经常提醒他、肯定他)和魔法宝贝。
支持阶段:要让孩子既有动力,又有方法,去学这个新技能。
明确技能学习的具体方法。
增强孩子的信心。(父母不能简单地说“我相信你 ”,而是要用过去的事实或已有的改变,告诉孩子为什么相信他能做到的具体原因,这个原因越具体越有力量。)
提前商量好庆祝方式等等。
实操阶段
要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去练习技能。(分解步骤)
在孩子忘了的时候及时提醒。
收尾阶段
如果孩子成功了,就进行庆祝活动。
失败了,就要找到原因。
可以鼓励孩子把技能教给其他孩子,甚至开始准备新的技能。
12、负责任:放权利提建议,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为什么孩子学不会为自己负责?
成长是孩子,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 。
如果父母管的太多,就阻碍了这种博弈,孩子也很难学会对自己负责。
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第一步,要先走出“为你好”误区 。
第二步,你可以告知孩子自己的看法,但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第三步,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时间去完成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博弈。 大部分10岁左右。
13、有毅力:如何让孩子持续获得成就感,坚持到胜利
什么是正面标签法?
对孩子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 。
如何使用正面标签法?
正面标签是贴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
对过程中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
肯定不需要很夸张,要说得很具体。
正面标签法的操作新工具
先讲问题,“但是”后面跟肯定。
书面写进步。
充分利用网络点赞。
让孩子给自己贴正面标签。如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14、练自制:沉迷手机网络怎么办?锻炼影响孩子一生的自制力
为什么孩子那么爱玩游戏?
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成就感。
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度低。
压力大,缺少可以释放压力的途径。
如何让孩子不再沉迷电子产品?
先通过透视镜观察,弄清楚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 。
重点讲了时间自由支配问题。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对自己欲望的管理,强调权利和责任的理解,然后慢慢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度,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第三空间,这样孩子的自控力就会越来越好。
当孩子年纪比较小,没有建立好权利和责任体系之前,父母不能完全把权利交给孩子。在一开始可以先给孩子一些权利,当他能承担权利带来的责任时,再给他更多的权利。
首先,父母要跟孩子能共情承认手机世界其实非常的丰富多彩,成人也会拿得起但放不下 。之后才能和孩子协商解决。可约定玩游戏的专属时间,如果他没做到就惩罚取消一天的专属时间,如果大人打扰他则增加他的专属时间。
其次,我们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能让他有一定的自主性,能让他去更好的规划。
最后,还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第三空间 ”。
用快乐代替快乐,而不是用痛苦代替快乐。不让孩子玩手机时,可以给孩子提供其他让他开心的活动,而不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去学习。
15、角色:如何走出“全家围着孩子转”的怪圈?
密集母职下的教育困境
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在不同阶段,分别扮演好引领者(3岁前)、陪伴者(幼儿园、小学)和跟随者(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后)这三种不同的角色,不和孩子互相绑架。
父母需要提供不同的爱
父母应该做好分工,一个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一个给予无条件的爱。
16、态度: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做真实的父母?
不虚伪的表扬,不过度的惩罚
当孩子做得好时,夸奖要具体;做得不好时,可以有选择地把你认为好的地方指出来。
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而惩罚孩子,而是先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什么惩罚。
把真实的感受告诉孩子
当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先反省一下情绪背后的原因和问题是什么?然后再用三不原则,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三不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损害公共财物。
17、情绪:摆脱焦虑,让家庭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
用合作育儿缓解育儿压力
借助社区、学校和祖父母的力量,一起来养育孩子 。
如何处理代际之间的育儿冲突?
第一,分工明确,且权责利一致。
第二,有冲突时,要么改变分工,要么尊重对方。
第三,努力让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超过祖父母。 溺爱其实换不来影响力,只要当你给予孩子的支持是他需要的,并且能真正帮助他成长,你的影响力才会变大。
18、互动:享受高质量的亲子时间,做孩子喜欢的父母
建立亲子互动的“嗨”时光
父母需要有意识的抽出一些固定的时间,一对一的、不受干扰的、专注的和孩子玩。
3岁以下的孩子,只要父母有时间,就应该尽量陪伴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一周不能少于6小时,最好能达到12小时,比如每天回家陪孩子玩45分钟,周末有一个下午和他一起玩耍;孩子上小学后一般每周6小时就够了,工作日有2-3天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半小时,周末有一个下午和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上初中后,可减少到每周3小时。
接送孩子在路上的时间以及一起吃饭做事的时间都不能计入家庭嗨时光。
可以和孩子一起协商一个固定时间,如果不能长时间固定,可以在一段时间后,根据情况再调整。
亲子互动的两种玩法
身体接触的游戏
家庭益智互动桌游或卡牌游戏
如何通过游戏和孩子互动
首先,在做游戏之前,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游戏规则,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甚至可以让孩子自行设计游戏,父母来执行。然后选择一个舒适的游戏地点,也可以配上欢快的背景音乐,让气氛更加轻松。
其次,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减少过度干涉,父母要记住游戏的核心是快乐,而不是有教育意义或有助于孩子成长。
最后,游戏结束之后,可以使用有趣味、多样的奖惩,也可告诉孩子,他刚刚的什么表现让你大吃一惊,什么表现让你对他刮目相看,多些肯定和赞扬,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结束语:左手孩子成功,右手家庭幸福
做省心父母必备的五大能力:洞察力、变通力、沟通力、执行力和情绪力。
一个主动的孩子应该具备高自觉、强动机、懂自控、能专注等九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