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颌骨疾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十四章颌骨疾病思维导图,涵盖了多种发生于颌骨骨膜、骨密质及骨髓的炎症和其他病变。介绍详细,可以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5-25 21:50:45颌骨疾病
颌骨骨髓炎
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病因:多来自于牙源性感染,常继发于急性根尖周脓肿和根尖周肉芽肿或根尖周囊肿等慢性根尖周炎,少数由于外伤后感染和血行感染引起。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临床表现: 成人急性化胶性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于下颌骨,病灶牙以第一磨牙最多见。目前已很少见的婴幼儿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多发生于出生后2~3周,几乎均发生于上颌骨,又称为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 neonatal maxillitis)。 起病急,局部和全身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颅内感染等。患部剧烈疼痛,可出现多个牙松动,伴区域淋巴结反应性肿大和白细胞计数增高。严重者寒战发热、全身疲倦。 发生于上颌者晚期可并发上颌窦炎。 发生于下颌者,炎症较弥散、广泛,可出现下唇麻木,若炎症侵犯咀嚼肌时,张口受限。
病理变化: 1) 骨髓组织高度充血水肿,并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2) 且随炎症的进行,组织溶解坏死,骨髓腔充以化脓性渗出物和坏死物质,形成脓肿; 3) 脓肿周围的骨组织可见到活跃的破骨细胞活性增高 4) 残存于脓肿或坏死组织内的海绵状骨小梁,其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完全消失,表现为死骨, 5) 死骨周围有炎性肉芽组织。
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病因:由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毒力弱的细菌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下颌磨牙区好发,患部可表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肿胀,与急性化脓性炎症相比程度较轻。牙松动和咬合痛不常见,瘘管流脓,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当瘘管堵塞时可转变为急性炎症。如果死骨形成广泛,可导致病理性骨折。 X 线:表现为虫蚀状(moth- eaten)骨吸收,为界限不清的透射影,有局灶性阻射影,可能为死骨结构。新骨形成时,有骨硬化表现。
病理变化: 1) 为伴有明显骨吸收和死骨形成的慢性化脓性病变。 2) 死骨主要表现为骨细胞消失,骨陷窝空虚,骨小梁周围缺乏成骨细胞。 3) 死骨周围有炎症性肉芽组织,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4) 并常见到反应性新骨
慢性骨髓炎伴増生性骨膜炎( chronic osteomyelitis with proliferative periostitis)
又称为Garre'骨髓炎多由于慢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或拔牙创感染的持续存在,通过骨密质刺激骨膜,导致骨膜下反应性新骨形成。
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少年,下颌骨比上颌骨多见,下颌后份为典型的好发部位。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肿胀,质地坚硬,表面黏膜和皮肤色泽正常。病程发展缓慢. X 线:特征性的密致骨肥厚,在骨密质外有不规则骨质增生,形成双层或多层骨密质,骨髓腔内可有点状破坏。
病理变化: 1) 骨膜下有反应性新骨形成为本病特点。 2) 在密致骨表面,新生骨小梁与骨面垂直,互相呈平行排列,周围有成骨细胞围绕。 3) 骨小梁之间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伴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 骨髓腔内有慢性炎症表现及骨吸收。
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 chronic focal sclerosing osteomyelitis)
又称为致密性骨炎( condensing osteitis),是轻度感染导致骨的局灶性反应,多与慢性根尖周炎有关。有时也可发生于无修补的正常牙附近,提示咬合紊乱也可能有致病作用。
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青年人多见。患者一般无特定症状,多在常规X线检査中偶然发现。多发生于下颌第一磨牙的根尖区。在牙拔除后,病变可残留于颌骨内,X线表现为圆形界限清楚的阻射区,与牙根容易识别,这点可以与其他牙骨质増生性疾病相鉴別。
病理变化】病变区骨小梁比周围正常骨组织致密,主要是由编织骨和板层骨构成的不规则的骨小梁,其中含有复杂的嗜碱性线,狭小的骨髓腔含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致密性骨炎可视为一种防御性反应,与健康无害,无需治疗。
结核性骨髓炎(tuberculous osteomyelis)
较为少见,常为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继发病。结核菌侵入颌骨的来源主要有肺等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其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感染侵入颌骨,这种情况较多见;其次为牙龈等口腔黏膜的结核病灶直接侵犯颌骨;结核杆菌还可经开放性龋洞、拔牙创或在牙萌出期侵入颌骨。
临床表现】颌骨结核在全身骨骼系统结核病变中的发病率较低,一般多见于儿童,上下颌骨均可发生。常伴发一般化脓性感染,其临床表现类似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经血行感染的颌骨结核,可形成广泛的颌骨病变,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内的结核病变波及皮肤表面,可形成冷脓肿,或破溃形成瘘管。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X线表现为颌骨膨胀,病变部位边缘模糊、不整齐,下颌骨可形成囊肿样腔洞,洞内可见不清晰的死骨影像
病理变化】颌骨骨髓腔内形成结核性肉芽组织,由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ll)、朗汉斯巨细胞(Langhans giant cell)以及散在炎症细胞聚集形成上皮样细胞结节。结节中心常见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周围可见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有时可见死骨形成。若继发一般化脓性感染时,除淋巴细胞浸润外,还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有时可形成脓肿。
颌骨放射性骨髓炎(radiation osteomyelitis)
又称放射性骨髓坏死,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与放射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认为 60Gy 照射量下不会引起骨坏死。
病因:放射导致局部循环障碍、骨和骨髓内各种细胞变性、坏死和骨组织修复能力降低或丧失引起。 ①放射、创伤、感染学说 ②骨损害学说 ③三低学说
临床表现:多在放疗后0.5-3年内发病,往往在拔牙或局部损伤后发生创口不愈。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局部间断性疼痛,有时出现深部组织持续性剧痛,开口受限,牙龈和周围软组织发生蜂窝组织炎,有瘘管形成,口臭明显。死骨逐渐暴露,周界不清,不易分离。全身症状表现为衰弱、消瘦、贫血等。 X 线:照射区骨密度普遍降低,并伴有不规则的破坏,呈斑点状或虫蚀样边缘不整。
病理变化: 1) 主要是骨的变性和坏死,骨髓炎或细菌感染继发病变,多位于骨组织暴露部位。 2) 皮质骨比松质骨变化更加明显,在照射早期,表现为层板骨纹理结构粗糙,着色不均匀,部分骨细胞消失,骨陷窝空虚,并可见微裂,成骨和破骨现象均不明显。 3) 随后骨破坏加重,层板骨结构消失或断裂,骨细胞大部分消失,形成死骨。松质骨变化较轻,可见骨小梁萎缩,偶见骨微裂,但骨小梁边缘仍可见骨的沉积线。 4) 骨髓组织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 5) 变性骨周围可见大量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6) 颌骨照射区内血管变化不突出,可见小动脉内膜、内弹力膜层消失,肌层纤维化,外膜增厚,偶见动脉官腔内存在脱落的内皮细胞团块,或血栓形成。 7) 电镜下显示骨细胞皱缩,细胞器消失,细胞核染色质凝集,骨基质的胶原纤维溶解变性。
颌骨的非肿瘤性疾病
巨颌症(cherubism)
又叫家族性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家族性颌骨多囊性疾病,是一种良性、具有自限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临床表现:仅发生于儿童,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7 岁以前病变发展较快,到青春期发展渐缓或停止进行。病变主要侵犯下颌骨,多见于下颌角区,常为颌骨对称性肿大,下颌牙槽突膨出,使舌抬起,影响言语、咀嚼、吞咽和呼吸。上颌也可被侵犯,若侵犯眶底,可将眼球抬高,露出较宽巩膜。颌骨表面光滑或呈不规则形,乳牙移位,牙列不整,牙间隙增大或牙缺失,恒牙也发生移位,萌出困难。可伴有下颌区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X 线:颌骨对称性膨胀,有多囊性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有少量骨间隔,早期病变仅限于下颌磨牙区或下颌角,继而向升支及喙突发展,骨皮质变薄甚至消失。
病理变化: 1) 肉眼观病变组织呈红褐色或灰褐色,质软易碎。 2) 镜下见病变处骨组织被富于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代替。 3) 成纤维细胞较多,有明显的核仁;纤维纤细,排列疏松,其间有大量弥漫性或灶性分布的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大小不一,胞浆内含细小的嗜酸颗粒。 4) 血管丰富,壁薄,在血管周围有嗜酸性物质呈袖口状沉积,多核巨细胞常围绕或紧贴血管壁,有的在血管腔内。 5) 有新旧出血及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 6) 病变后期纤维成分增多,巨细胞减少,同时可见新骨形成。
纤维结构不良( fibrous dysplasia,FD)
又称为纤维异常增殖症,该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学基础的散发性骨疾患,可累及单骨( monostotic,MFD)或多骨( polyostotic,PFD),累及颅颌面部多处相邻骨组织的病变可被归类为单骨性病变,并称为颅颌面型FD。FD还可作为 Mccune- Albright综合征的表征之一。
病因:不明,可能与间叶细胞功能活性的紊乱或骨细胞活性调控机制缺陷有关。
临床表现: 1. 本病一般无明显症状,受累骨呈缓慢性增大,可发生于单一骨,多见,约占80%,即单骨性纤维结构不良,常累及颌骨; 2. 累及头颈部,表现为颅骨、面部骨或颌骨的同时受累。多骨性损害同时伴有皮肤色素沉着和女性性早熟等内分泌异常,称为 Mccune- Albright综合征。 3. 单骨性病例多见于成年人,平均年龄约为25岁,性别无明显差异 多骨性则好发于 10 岁以前的儿童女性多见。 4.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长,青春期后可停止生长,也可终生缓慢生长。上颌比下颌多见,一般表现为无痛性骨膨胀,引起颜面部不对称,牙移位及咬合关系改变。1%的患者可发生恶变,一般为多骨性。增长速度快和出现疼痛提示恶变可能。 X 线:病变区阻射性降低,呈磨玻璃样改变,界限不清。纤维成分较多时,可表现为囊性密度减低区,类似于囊肿或囊性肿瘤。病变骨化明显时,则可见散在斑状高密度区。CT 和 MRI 可进一步明确病变特征和程度。
病理变化: 1) 肉眼见病变部位骨膨胀,剖面显示骨密质变薄,界限不清,骨髓腔被灰白色结缔组织代替,从质韧到砂砾样逐渐移行,可有出血或囊性变,囊内为淡黄色液体。当含有软骨时,表现为界清淡蓝色半透明物质。 2) 镜下见疏松的细胞性纤维组织代替了正常骨组织,其中见形态不一的编织状骨骨小梁,彼此缺乏连接,无层板结构,纤细呈弓形或分枝状,类似 O、C、V、W 等英文字母的形态。 3) 小梁的周围往往缺乏成排的成骨细胞,提示小梁结构可能是周围纤维组织化生而来。 4) 骨小梁之间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或呈旋涡状,成纤维细胞大小一致,呈梭形或星形。 5) 病变富含血管,有时还可见到骨样组织、软骨岛、破骨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或黏液变等继发性改变亦可出现。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又称朗格汉斯细胞病、组织细胞增生症 X或嗜酸性细胞肉芽肿等,较少见。本病是朗格汉斯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增生性疾病。
病因:不明,属朗格汉斯细胞的单克隆性扩增,提示肿瘤。
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孤立性病损、局部或广泛播散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有三种类型: 1) 嗜酸性肉芽肿:慢性局限型,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生于骨内,病变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颅骨、下颌骨、肋骨是最常见的侵犯部位,口腔病变常侵犯颌骨及牙龈,牙龈肿胀、溃疡,颌骨肿大、疼痛及牙松动。牙龈呈微黄色肿胀但无脓(与牙周炎、坏死性龈炎、骨髓炎等区别),质地松软,触之易出血,龈缘可呈虫蚀样破坏,龈乳头糜烂消失。 X 线:显示溶骨性破坏或穿凿性破坏,以颌骨中性破坏或以牙槽骨破坏为主,也可发生广泛性破坏。 2) 汉-许-克病:慢性播散型,好发于 3 岁以上儿童,一般发病迟缓,病程较长,常为骨外病变及多骨性病变。本病可见三大特征:颅骨病变、突眼(侵犯到眶骨)、尿崩症(侵犯蝶鞍而累及脑垂体)。病变侵犯牙龈时呈现红色松软或增生状,可出现牙松动或过早脱落。患者可伴发热。病人可自愈,但常遗留尿崩症或发育迟缓等后遗症。发病越早预后越差。 X 线:可见颅骨呈不规则的穿凿型破坏,颌骨有骨质破坏的透射区。 3) 勒-雪病:为急性播散型,多发于 3 岁以下婴幼儿,最严重的一型。表现为内脏器官受累,以皮肤、肝、脾、肺、淋巴结及骨等最易受累。有反复发热或持续高热、皮疹、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腹泻等全身症状。口腔可出现乳牙松动,舌组织被侵时形成巨舌,颈部淋巴结肿大。发展较快,可危及生命。 X 线:可见颅骨及长骨有明显的骨质破坏,颌骨可表现界限清楚的溶骨性改变。
病理变化: 1) 病变由增生的朗格汉斯细胞及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其它炎症细胞组成。还可见数目不等的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2) 朗格汉斯细胞多呈灶状、片状聚集,细胞体积较大,不具备树突状突起,胞浆丰富,弱嗜酸性,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分叶状,具有特征性的核沟和凹陷,核仁明显。 3) 单骨性嗜酸性肉芽肿中嗜酸性粒细胞最多见,多呈灶性或聚集在血管周围,也可弥漫散在。 4) 在汉-许-克病可见大量吞噬脂类的组织细胞称为泡沫细胞,多见于坏死区周围,而嗜酸粒细胞较少。偶见病变侵犯牙髓。 5) 在勒-雪病,朗格汉斯细胞大量增生,出现较多异形核及核分裂象,但无泡沫细胞。 6) 多核巨细胞表现为图顿巨细胞,核位于中央或周边。 7) 电镜下朗格汉斯细胞的胞浆内可见特征性的朗格汉斯颗粒,又称 Birbeck 颗粒,呈杆状,有界膜,表面有规律间隔的横纹,一端膨大呈网球拍状。 8) 朗格汉斯细胞表达 CD1a 抗原、S-100 蛋白和 HLA-DR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