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组织病理学二十章
口腔组织病理学二十章,包含牙龈瘤、牙龈瘤、血管瘤、血管瘤、嗜酸性林巴肉芽肿、淋巴管瘤等,介绍详细,可以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这是一个关于口腔病理学的思维导图合集。主要涵盖了口腔癌、牙的发育、唾液腺疾病、唾液腺肿瘤、颌骨疾病、牙体组织、牙髓病、涎线的分布及组织学特点、牙周组织、口腔黏膜疱性和溃疡性病变、口腔黏膜等相关知识点。适合攻克口腔考研的各种难题。
这是一篇关于牙体组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牙釉质,构成。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这是一篇关于十牙髓病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牙髓炎,组织病理学分类,临床分类。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这是一篇关于九龋病的思维导图,定义 :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 解而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二十章
牙龈瘤(epulis)
概念:
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指龈上包块;
目前应用这一名词有两种意见:
1.指牙龈上的一切肿物,没有病变性质的内涵
2、指牙龈局限性慢性增生性炎症,并非真性肿瘤病因:局部创伤、慢性刺激(菌斑、牙石)
临床特点
性别:女性较男性多见
复发倾向:与组织学无关,与局部刺激、手术有关
大小、质地:与类型有关
分类及临床病理表现
1、血管性牙龈瘤2、纤维性牙龈瘤3、巨细胞性牙龈瘤
(一)血管性龈瘤(vascular epulis)
1、命名:化脓性肉芽肿(肉芽肿型龈瘤)或妊娠性龈瘤。
2、临床:体积小,红紫色,质软可伴溃疡和出血。
3、病理:血管内皮增生成实性片块或条索,也可是小血管或薄壁血管。间质有水肿、粘液变性,不等量的炎性细胞浸润。
(二)纤维性龈瘤(fibrous epulis)
1、临床:有或无蒂,浅红、坚韧、不易出血,各年龄组可见,10~40岁多见。
2、病理: 富于纤维的肉芽组织和成熟的胶原纤维构成。 血管周围,纤维束间,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灶性聚集,浆细胞为主。 无定型钙盐沉积和(或)纤维化骨。
(三)巨细胞性龈瘤(giant cell epulis)
又称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
1、临床:较少见,以30-40岁多见,前牙区多见,上颌多于下颌,女性多于男性。包块多发生于牙龈或牙槽粘膜,有蒂或无蒂,暗红色,可发生溃疡。
2、病理:
①富含血管和细胞的间质内,多核巨细胞灶性聚集 ②常见出血灶和含铁血黄素沉积
先天性颗粒细胞龈瘤(congenital epulis)
临床情况:出生即有,发生率极低女性发病约为男性10倍上颌发病是下颌2倍可自行消退,手术切除不复发。
病理:肿瘤细胞呈片状、紧密排列。细胞体积大,胞浆微嗜酸性,富含嗜酸性颗粒。间质少,血管丰富。无细胞及核的多形性。有时可见上皮剩余。
血管瘤(hemangioma)
临床情况: 性质:分化成熟的血管构成的血管畸形或良性肿瘤。 发病:多发性,且多无包膜,切除不净易复发。 表现:皮肤一红斑,器官一肥大,随机体发育而长大,成年后停止部位:口腔以唇、舌、颊等处好发。
类型:婴儿血管瘤、分叶状毛细胞血管瘤血管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
1、婴儿血管瘤(又称幼年性血管瘤)
临床:见于围产期婴幼儿
三个发展阶段: 快速增生期(8-12个月) 退化期(1-12年) 末期(可伴有程度不同的脂肪残留)
好发于头颈部,呈暗红色,界限清楚,无包膜。
可自行消退。
病理: ①内皮细胞和血管周细胞组成 ②两种细胞共同形成毛细血管,呈小圆腺腔状,内皮细胞肥大,多层基底膜 ③成分叶状,纤维组织分隔
2、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又称化脓性肉芽肿)
病理: ①组织学上类似婴幼儿血管瘤 ②增生的内皮细胞构成小叶,小叶内常有较小的、多少不一的血管腔隙。 ③晚期,血管减少,纤维增加,可发展为纤维瘤。
临床: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有蒂,分叶状、息肉状,表面可有糜烂
3、血管畸形/静脉畸形
临床:好发年龄、部位同毛细血管瘤紫红色/蓝色,表浅者高起呈桑椹状,柔软,有压缩性,可扪及静脉石
病理: ①孤立的血管扩张~多个组织器官复杂性血管增生 ②内衬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管外无平滑肌纤维 ③血管内可见血栓,可钙化或机化
4、动静脉性血管瘤(又称蔓状血管瘤)
病理:厚壁血管(单层内皮)与薄壁血管、粘液混合组成。
临床: 出生既存在,至儿童和成年人发现 多见于头颈部,其次是肢体 呈红色、紫色、皮肤色无症状丘疹,0.5-1.0cm,孤立,界不清。亦可高起呈念珠状,有搏动感。
嗜酸性林巴肉芽肿
命名:Kimura病(1948年),1964年重新命名
病因:不清,变态反应性?
临床表现: 年龄:青壮年性别:男性多见 部位:病变腮腺区、耳后及其它皮肤如肘部为多发部位 表现:病变部位色素沉着,痒感 实验室检查:嗜酸粒细胞增多
病理特点: 1、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 3、血管增生,壁增厚,呈洋葱皮样 4、晚期纤维增生
预后:良好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良性病损,由扩张的淋巴管构成海绵状或囊性脉管。
临床表现: 儿童多见,多发生于头颈部,尤其舌部 边界清楚的无痛性隆起,触诊软、有波动感 舌背灰白色和粉红色葡萄样突起的不规则结节 可形成巨唇、巨舌
病理: a:壁薄、大小不等扩张的淋巴管,衬以扁平内皮,无包膜 b:囊状水瘤(囊状淋巴管瘤),扩张淋巴管腔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