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不要挑战人性》读书笔记
1、什么是人性呢?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你是人,你就有这个特性。人性,既不是神性,也不是兽性,既不神圣,也不低贱,因为这就应该是人本来的样子。2、温尼科特还认为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人士,尤其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即活出生命的野性,因为生命的野性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3、他发明了一种叫“恐惧管理”的方法,即不断刺激员工分泌肾上腺素,给他们制定无法实现的长期目标,以此逼迫他们离职。为了进一步削减劳动力成本,针对员工的“精神骚扰”愈演愈烈。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法国电信频繁调动员工的岗位,让公司“不想要”的员工去干“下等差事”,以孤立、威胁、减薪等手段逼他们提出辞职。人不应该只是机器的延伸,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被看见,被尊重
编辑于2024-05-29 22:25:031、当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的时候,不要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从行为逻辑去界定一个人。 2、很多时候,只用感情来经营关系,会使关系存在很大变数。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对方对你的善与利益的诱惑有很大关系。当利益的诱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性的阴暗面就会被激发。 3、其实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你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却无动于衷,因为你们两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不一样。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本质上只是你自己觉得做的这些有价值,但对方并不会因为你的付出程度高低决定你的价值,他只会参照自己的需要。
1、练习自己享受生命的能力吧,你会喜欢一个懂得安放无聊和空虚的自己的。2、我们知道自己有并不喜欢的东西,所以也会尊重他人的一切不愿意和不妥协。3、请在闲暇时光里吸收知识,提高修养,升华自己。你要知道,自己的知识与修养,是任何灾难与意外都不能夺走的。
1、如果我们只做以前做过的事,那就永远学不到新东西。2、我们得学着平衡,得明白长远利益更加重要。3、你每做一件事情便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机制就比较好;而且奖励是要对你胃口的,不能是抽象的东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当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的时候,不要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从行为逻辑去界定一个人。 2、很多时候,只用感情来经营关系,会使关系存在很大变数。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对方对你的善与利益的诱惑有很大关系。当利益的诱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性的阴暗面就会被激发。 3、其实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你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却无动于衷,因为你们两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不一样。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本质上只是你自己觉得做的这些有价值,但对方并不会因为你的付出程度高低决定你的价值,他只会参照自己的需要。
1、练习自己享受生命的能力吧,你会喜欢一个懂得安放无聊和空虚的自己的。2、我们知道自己有并不喜欢的东西,所以也会尊重他人的一切不愿意和不妥协。3、请在闲暇时光里吸收知识,提高修养,升华自己。你要知道,自己的知识与修养,是任何灾难与意外都不能夺走的。
1、如果我们只做以前做过的事,那就永远学不到新东西。2、我们得学着平衡,得明白长远利益更加重要。3、你每做一件事情便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机制就比较好;而且奖励是要对你胃口的,不能是抽象的东西。
书名:不要挑战人性 作者:潘楷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01 ISBN:9787572603563
1
什么是人性呢?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你是人,你就有这个特性。人性,既不是神性,也不是兽性,既不神圣,也不低贱,因为这就应该是人本来的样子
哈洛由此确认,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母亲总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孩子依然爱着母亲,因为他们感受到爱,保有被爱的记忆,只是形态改变了。每一次亲子互动,都源自幼时感受到的温柔抚触
一开始,哈洛打算用两个自行车车灯来充当假母猴的眼睛,但又觉得不够真实。后来,他干脆要求实验助手制作一副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猴子面具。哈洛把这些以假乱真的猴子面具给“绒布妈妈”们戴上,乍一看,这些“绒布妈妈”的确逼真了许多。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幼猴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些戴了面具的“绒布妈妈”。它们看见戴了面具的“绒布妈妈”时,会表现得相当害怕,不停尖叫,跑到笼子一角,身体剧烈抖动,紧抓裸露在外的生殖器。 当研究人员把“绒布妈妈”的面具慢慢转到后面时,幼猴才肯再次接触“绒布妈妈”,并开始玩耍。而且,研究人员一把面具转过来,幼猴就马上把面具拨回去,甚至直接把面具扯掉,让“绒布妈妈”恢复原先无脸的模样。幼猴显然比较喜欢最初看到的“绒布妈妈”的模样,或许是“绒布妈妈”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了幼猴的脑海里,永不可磨灭。 在做了增加面部特征这个变量的实验之后,哈洛和合作伙伴又进一步改造了“绒布妈妈”。这个改造相当残忍。哈洛在“绒布妈妈”的身上安装了机关,只要幼猴待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就会触发机关,“绒布妈妈”的怀里便会射出钉子,或喷出冰冷的水柱。而实验结果令在场所有人震惊:那些幼猴即使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被突然射出来的钉子扎得吱哇乱叫,或者被冰冷的水柱冲得踉踉跄跄,瑟瑟发抖,也仍然会毫不犹豫地冲回“绒布妈妈”的怀抱。即使被“绒布妈妈”弄得遍体鳞伤,它们依然不离不弃,坚决要跟“绒布妈妈”在一起。 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着实让在场的所有人心碎。这一现象让哈洛更加坚定了对当时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局限性的认识,因为当现实和理论相矛盾时,那一定是理论错了。哈洛做的这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事实:对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而言,孩子对妈妈的爱与依恋是毫无条件的,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妈妈,在孩子的眼中,也始终是自己最爱的人。 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这种让人揪心的案例。2018年12月22日,一段虐童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记录,深圳的一个小女孩多次遭到一对成年男女扇耳光、棍打、摔打在地和撕扯头发等暴力行为。更令人心痛的是,娇弱的小女孩每次承受完狂风暴雨般的虐待后,都会安静地从地上爬起来,一遍遍被打倒,又一次次默默爬起来,自己整理好被扯乱的头发,不哭不闹。通过视频,我能感受到小女孩的心已经死了,虽然她已经完全将自己的情感隔离出来,但她不会离开这个家,因为这里还有她所爱的人——她的爸爸妈妈
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只关注后者而疏于前者的父母,和“铁丝网妈妈”没什么两样。这个结论可以不断引申,母子关系、夫妻关系、雇佣关系……任何关系,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种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2
回避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始终是无所谓的,是典型的“高冷派”。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抗拒,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即使陌生人在场,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感到紧张不安,权当陌生人不存在;妈妈回来时,他们也会迎接妈妈,但仅仅有过短暂接触后,就又回到初始状态,忽略妈妈的存在。据统计,该类型孩子的人数约占参与实验的全体孩子的人数的20%。如果深入观察和了解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的妈妈,就会发现她们大多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迟钝,特别是当孩子出现状况(例如打翻食物,闹情绪,突然打乱自己的计划等)时,她们常常会情绪失控,会下意识地责骂孩子或埋怨孩子,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而当孩子期待与妈妈互动时,她们经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消极反馈,甚至直接忽略。也就是说,孩子一次次对妈妈抱以最大的渴望与期待,却一次次得到冷漠的回应,最终,孩子启动了自己内心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自己对妈妈的期待完全隔离出去,躲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以免自己被一次次伤害
温尼科特还认为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人士,尤其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即活出生命的野性,因为生命的野性才是生命的本来面目。相比生命出现的时间,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与文化出现的时间要晚太多,这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层建筑本应与原初生命力和谐共存,而不应该成为压制生命力的沉重包袱。尤其对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原初生命力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就让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这与生命发展的规律是背道而驰的。要想让孩子的生命之花绽放出来,就应该在孩子的生命之初种下安全的种子,提供安全的环境
3
最好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父母如果强行帮助孩子,就会破坏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应该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指的是你创造的东西,它可以是你写的一本书、你运营的一个自媒体、你发明的一项技术专利,也可以是你运营的一个QQ群、你搭建的一个社交平台。与其说你在做事业,不如说你在养事业这个“孩子”的同时,跟着它一起成长。那么,你准备怎样来养这个“孩子”呢?
如果你只想着你的“孩子”如何能值更多钱,如何身价更高,天天想着要尽快将自己的“孩子”变现,自己尽快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那你把你的“孩子”当成什么了?你跟那些天天只想着让孩子考上好学校,甚至像打了鸡血一样不顾教育规律地逼迫孩子学习的家长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个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事业的成果,并不在于是否能够马上升职加薪、马上赚更多的钱,因为有钱只是职业发展道路上一场战役的胜利,而不意味着整场战争的胜利。人生的战争,尤其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战争,是由无数场大小战役组成的,整场战争的胜负,是由实力、眼界和胸怀决定的。那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事业这个“孩子”成长得怎么样,只以金钱多少论英雄的急功近利的行为逻辑,完全是出于一种赌徒心态,拿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当筹码去赌博,终究会遇到发展瓶颈,对自己是很不负责的
4
两个实验人员做的动作不同,但都很有意思,其中一个人在做动作时全程讲英语,另一个人全程讲法语。他们做完动作之后,让孩子们模仿他们的动作。结果,这群美国孩子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去模仿那个讲英语的实验人员的动作。这是因为,和孩子们一样讲英语的实验人员,会让孩子们感到熟悉而亲切,觉得这个人和自己关系比较近。和自己关系越近的人,孩子们就越愿意去模仿
他发明了一种叫“恐惧管理”的方法,即不断刺激员工分泌肾上腺素,给他们制定无法实现的长期目标,以此逼迫他们离职
为了进一步削减劳动力成本,针对员工的“精神骚扰”愈演愈烈。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法国电信频繁调动员工的岗位,让公司“不想要”的员工去干“下等差事”,以孤立、威胁、减薪等手段逼他们提出辞职
人不应该只是机器的延伸,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被看见,被尊重
说回法国电信公司的案例。那些自杀的员工或许各有各的理由,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们都是在这家企业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已经与这家企业建立了牢固的情感纽带,而隆巴德的做法无异于将他们置于“无回应之地”,完全忽视了他们被企业看见、认可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简单的利益需求,而是一种情感需求。 精神分析学派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也就是说,故意无视一个人,不给予他情感回应,就相当于把这个人置于绝境甚至死地
5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如果你对某人赋予强烈的期待,并且以最真诚的态度对待,这份期待就会变成现实
在匿名的环境中,只要稍加诱导,人就会越过界线,开始作恶
有一次,小王的妈妈去县城办事回来,正好路过学校,想去接小王放学回家。突然,她看到小王正被三个孩子按在地上用脚踩。她当时就心碎了,赶紧跑过去保护小王,并怒斥那三个孩子。就在此时,其中一个孩子突然从背后一把把她推倒在地,随后,三个孩子都一溜烟地跑了。她从地上爬起来,满身是土,看到小王嘴角流着血,心疼极了,抱着小王伤心地哭了起来。 就在小王的妈妈抱着小王哭起来的瞬间,小王突然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愤怒。他以前都只感到害怕,从来没有感到过愤怒,总是讨好、忍让别人。但是这一次,当他看到妈妈为了自己而难过地哭泣时,他产生了愤怒的感觉。他抱着妈妈大哭起来,说:“妈妈,他们欺负你,我很生气!” 自从那天起,小王不惧酷暑与严寒,每天锻炼身体,跑步,做俯卧撑,做仰卧起坐,身体素质越来越强。有一天,那几个孩子又来欺负他。这一次,小王彻底发作了,对那几个孩子发出了愤怒的吼叫。他的气势一下镇住了其中几个孩子。有一个孩子上来挑衅,小王感到一股惊人的力量从身体里涌了上来,冲上去一把死死按住挑衅他的孩子。被按住的孩子吓得大哭起来,其他孩子都撒腿就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欺负小王。由于身体素质过硬,意志坚强,小王去部队当兵。他各项训练成绩都名列前茅,表现非常优秀,还在多项比武竞赛中为自己的连队拿到第一的好成绩,多次立功受奖。 长期的欺凌造成的压力是孩子难以承受的。小王是在体验到妈妈的情感,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愤怒的那一刻发生改变的。小王由于大脑中的杏仁核长期受到刺激,已经形成了逃避与讨好的行为模式,语言中枢也处于关闭的状态。而当他的妈妈抱住他痛哭的那一刻,在亲情的强烈刺激下,他的语言中枢突然又活跃起来,并且将杏仁核发过来的信号解读成了愤怒,告诉他:“要反击,要保护妈妈。”他坚持锻炼身体,在看到成果,获得成功体验后,建立起了新的行为模式。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弱小的孩子了,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 治愈童年阴影的关键在于重新体验情绪和情感,并用语言把体验到的情绪和情感描述出来。但这需要机遇,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案例中的小王那样顺利蜕变,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一个体贴的丈夫来治愈自己。你可以求助于专业人士,也可以靠觉知的力量治愈自己,而后者需要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领悟,不断地体验。 愿所有人都能成功摆脱恐惧情绪留下的阴影
6
旁观者的人数过多往往会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此外,时间会影响人们做出助人行为的可能性。3分钟是助人行为决策的分水岭,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人们可能就不会采取行动了
说到这里,小A失声痛哭起来,他说当时妈妈一边撕他的书,一边对着他哭喊道:“你就不能给妈妈争点气吗?你看看你张阿姨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养你有什么用?不能让妈妈省心!”就在和妈妈爆发冲突后的那年期末考试时,小A突然得了肠胃炎,肚子疼得厉害,考试因此受到了影响。按照惯例,如果考试考不好,回到家肯定要被妈妈狠狠教训。但这次妈妈带他去医院做检查,陪他输液,给他煮粥并喂他喝,没有提考试的事情。爸爸得知他生病的事情后,专门请假从外地赶回来看他,还悄悄给他带了他最喜欢的漫画人物玩偶。 谈到这里,我问小A:“感到肚子疼这件事对你来说有重要意义吗?”小A愣了一下,慢慢低下头,若有所思。我接着问:“腹部的这种牵拉感,像妈妈在拉扯你吗?”小A流下了眼泪,放声大哭起来,他说听我这么一说,突然感觉自己好委屈,只有肚子疼的时候,父母才会关心他,尤其是妈妈,才会对他温情些;只有肚子疼的时候,爸爸才会回来,一家人才能团聚;只有肚子疼的时候,考试的结果才不重要,他才能暂时回避痛苦。我说:“你爱妈妈,也爱爸爸,你希望被爸爸妈妈看见。”小A点点头,低头哭泣着
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慢慢触碰到了这位来访者的内心。原来这位来访者的父亲抛弃了她和她的母亲,跟第三者生活在一起了。后来,她有过一次婚姻,丈夫出轨,抛弃了她,也跟第三者在一起了。现在这段婚姻是她的第二次婚姻,但她的这一任丈夫好像也有外遇了,并且婆婆知道这件事,于是家里关系非常紧张。咨询师了解到,这位来访者的父亲当年抛弃她和她的母亲时,正值北方的冬天,外面冰天雪地,她的母亲和她抱在一起哭泣,她的父亲收拾好行李,头也不回就走了。这位来访者说,她的心就好像被永远锁在了那个冰天雪地的冬天,她的身体好像也停留在了那个冬天。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位来访者是在通过“冷”来表达她压抑的愤怒。虽然我不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但我认为一定可以在大脑的神经活动中找到这种现象的原因。实际上,对温度的感受与脑岛有密切的关系。脑岛主要接收来自内脏与皮肤感受器的信号,这些感受器分别对某一种感觉特别敏感,这些感觉包括冷热感、痒觉、痛觉、味觉、饥饿、口渴、肌肉疼痛、内脏感觉以及空气感觉等。与此同时,脑岛又是性欲、恶心、骄傲、羞耻、内疚和补偿等复杂情绪的源泉,同时还会引起道德感、共情以及对音乐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脑岛的作用是记录身体感受,但它同时也记录心理感受。如果身体感觉到冷,心里很可能也会感觉到寒冷;如果身体感觉到温暖,心里也会感觉到被人接纳
7
举个具体的例子。曾有一位博士在读的男性来访者找我咨询,他也有严重的拖延症,以致快无法完成学业了。在咨询过程中,他先是觉知到自己的拖延跟自己的能力无关;接着,他觉知到自己之所以拖延,与想要反抗父亲的心理有关,父亲剥夺了他的爱好,强迫他学习,但他却不敢反抗父亲,害怕失去父亲的爱;然后,他觉知到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其实就是自己与父亲的关系的投射,他的导师也总是控制他,导师申请了数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是项目的得力干将,导师却极力剥削他,严重影响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但他不敢反抗,一方面害怕拿不到学位,另一方面更怕失去导师的关注,得到差评。 当这位博士觉知到自己的关系与愤怒,并重新分析全盘局势后,他恍然大悟,明白了导师对他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他对导师的依赖程度,他完全可以去跟导师谈条件,甚至讨价还价,根本不用那么怕导师。于是,他真的这样做了,直接在导师面前提出了他的合理诉求。导师一开始非常惊讶,并且有些生气,觉得这个曾经的“老好人”学生突然变得不好惹了,但最终还是让步了
请珍惜彼此的相遇,将心中的真情实感向对方表达出来,认真体会对方的感受,体验彼此之间的情感流动,而不是把对方当成机器人、工具或者实现自己目的的垫脚石。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不要觉得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实际上,孩子什么都能感觉到,他们的敏感程度远超大人。在互动过程中,只要你能做到用身体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用心去看见孩子的形象,让孩子觉得被看见、被认同、被理解,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对孩子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成长体验,你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且具有成长性
8
在肯珀的案例中,还有一处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他杀害了母亲和母亲的朋友后,原本可以逃之夭夭,却因为警方没能及时破案,当地报纸没有报道他的名字而极度失望。这体现了人性中的重要需求,那就是希望被看见,连反社会人格的变态杀手都有这个需求。 电影、电视剧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有以下桥段。一个蒙面杀手找仇人寻仇,在快要杀死仇人时,比如把剑架在仇人的脖子上或者拿枪指着仇人的头时,一定会在最后时刻拿下自己的面罩,让对方看看自己的脸,然后说一句:“某某,你也有今天。”当仇人看清了杀手的脸,认出杀手是谁,并想起自己为什么会被杀手寻仇时,这个仇人就可以死了。那种拿人钱财、替别人杀人的职业杀手就没这么多戏,会直接解决目标,拿钱走人。由此可见,找人寻仇的杀手,杀人既是杀给自己看的,也是杀给别人看的,尤其是要在杀人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最后用让对方看清自己的脸的方式告诉对方:“你输了,我比你强大。”而肯珀则通过主动投案自首的方式告诉警察和媒体:“你们太弱了,我才是最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