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银行学
上海大学金融硕士考研资料-本人专业143分,介绍了货币的作用、产生、发展以及形式。详细列出了金融市场的分类、组织架构、问题以及金融市场政策,详细讨论了中央银行的角色和职能,包括央行的产生和发展、央行的资产负债以及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等内容。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编辑于2024-06-17 15:11:55上海大学金融硕士考研资料-本人专业143分,介绍了货币的作用、产生、发展以及形式。详细列出了金融市场的分类、组织架构、问题以及金融市场政策,详细讨论了中央银行的角色和职能,包括央行的产生和发展、央行的资产负债以及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等内容。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涵盖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方向的总结内容,含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内容,有助于系统地理解和记忆高级经济师(人力)的相关知识。
考研金融宏观经济学,内容包含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张、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新兴学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上海大学金融硕士考研资料-本人专业143分,介绍了货币的作用、产生、发展以及形式。详细列出了金融市场的分类、组织架构、问题以及金融市场政策,详细讨论了中央银行的角色和职能,包括央行的产生和发展、央行的资产负债以及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等内容。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涵盖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方向的总结内容,含有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内容,有助于系统地理解和记忆高级经济师(人力)的相关知识。
考研金融宏观经济学,内容包含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张、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新兴学派。
货币银行学
货币和货币制度
货币
概念: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一般等价物
产生:生产与交换发展的结果
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
扩大的价值形式(羊)
一般的价值形式(贝壳)
货币的价值形式(金属)
本质:货币作为价值实体化身的代表表现了相对价值量上的商品,能与一切商品相交换
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基本职能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形式演变:一种生产关系的反映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货币内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币材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状况与需要
金银并非天然是货币,货币并非一定就是金银(中国货币史,铜铁)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制约了黄金永久充当一般等价物
自然属性,数量不够,不能满足流通手段的需要
社会属性,各国囤积黄金,破坏了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纸币取代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必然性
货币形式的规定性必然是由一种形式的规定性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货币制度
概念
一国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机构与组织形式
制度
确定币材与货币单位
确定铸造、发行与流通
本位币,无限法偿(元) 辅币,有限法偿
本位制演化
银本位制
开采量大,银价不稳定
金银复本位
平行本位制
按各自价值流通
双本位制
按固定价值比率流通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跛行本位制
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行
货币具有排他性与独占性
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自由铸造、融化、储藏、流通,纸币↔金币
金块本位制
政府统一铸造、融化、储藏、流通,纸币→金块
金汇兑本位制
小国家纸币→大国家纸币→金币/金块
优点:黄金量的增减对货币供给有自动调节作用、对外汇价稳定(铸币平价) 缺点:不能独立实施国内的政策(货币政策失效,固定汇率)、货币调节只能依靠外部经济周期
信用货币制度
以不兑换黄金和白银的纸币为本位制的货币制度
优点
供应量不受金币的束缚,政府可根据需要主动调节,推行适当的货币政策
对外汇率可根据国际贸易、收支的状况随时加以调整
缺点
失去金币自动调节的作用,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外汇风险大,汇率不稳定
货币构成
M1=通货+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类存款(活期存款)
狭义货币:流通、支付手段
我国把通货划为M0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广义货币:储藏手段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划分的意义/经济领先指标
M0反映基本消费品供求的变化 M1和M2反映投资的各个环节 M1对短期经济运行反映比较灵敏 M2与中长期经济行为的关系较为密切
货币作用
利用货币的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在各种经济变量中的纽带作用
信用
产生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金融活动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融通调剂
发展
高利贷资本
通过借贷货币和实物的方式来榨取高额利息的生息资本。
高利息阻碍经济。
借贷资本
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借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利息必须小于平均利润率
资本运动
产业资本:G-W-P-W'-G'
商业资本:G-W-G’
借贷资本:G-G'
形式
商业信用
以商品的形态提供的信用。
分期付款、延期付款、委托代、寄、直销
局限性、盲目性
银行信用
以货币的形态提供的信用。
存贷业务
间接地信用,无局限性
国家信用
通过发行国债从货币持有人借入资本。
强制性、无偿性的税收。
消费信用
银行、信贷机构、企业给消费者消费提供贷款支持。
分期付款、延期付款、消费贷款、信用卡
国际信用
国际借贷关系
国际商业信用
补偿贸易/易货贸易
国际银行信用
进出口担保
政府间的贷款
援助贷款
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
在国外发债
外国债券指:B国在A国发行A国货币面额的债券。
信用要求低,受监管
欧洲债券指:B国在A国发行非A国货币面额的债券。
信用要求高,利于避税
信用工具
概念:一种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反映了持有人的收益或负债。
特征:流动性、偿还性、风险性、收益性
利息与利率
利息是货币的价格
利率=利息/本金
单利、复利
市场利率(供求决定的利率,不受政府控制)、平均利率(以市场利率为基础,整个产业周期循环中的平均利率水平)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官定利率(政府规定)、公定利率(民间金融组织决定)
日利、月利、年利
利率和证券
债券
当期收益率 持有期收益率=当期收益率+资本利得率
利率与债券价格反比变动。通过现值进行比对计算。
利率的结构
利率与风险呈反比
风险溢价
利率与期限
预期理论。长短期证券之间可以完全替代,未来的短期利率是决定收益率曲线的唯一因素。
市场分割理论。收益率与期限无关。长短期证券之间不可以互相替代。
流动性偏好假设。流动性溢价来弥补长期投资者的心理。长短期证券之间存在不完全的替代。
利率的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理论
利率是由投资和储蓄决定的,IS曲线,自然利率。
流动性偏好理论
利率由货币量的供求变动决定。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比。货币供给由央行决定。LM
可贷资金的利率理论
由投资、储蓄/货币供给共同决定,未分析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的均衡。
IS-LM模型的利率(详见宏观经济学)
利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国际金融)、衡量成本和收益的指标。
金融市场
各种金融资产买卖的场所。
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
一种拥有盈余货币的人与赤字货币的人之间的直接融通
发债、发股:中介有投行、证券公司、经纪人等。中介风险较小
间接融资
一种拥有盈余货币的人通过银行之类的信用中介向赤字货币的人间接融通。
信息不对称的产物,中介风险较大
分类
以一年期限划分
货币市场
短期工具
国库券
用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品种。
联邦基金
美国同业拆借贷款
回购协议
以国库券为抵押品的短期资金借贷
国债正回购
央行买国债,再卖出,向商业银行付息
国债逆回购
央行卖国债,再买回,收益回报
可转让的大额定期存单
银行向存款人出售的一种债务工具
商业票据
本票
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到期付款的凭证
汇票
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到期支付给指定收款人。
可以背书流转。
银行票据
银行本票
银行是发票人,持票人是收款人
银行汇票
银行签发的支付凭证,汇款人寄给收款人,收款人凭证在指定银行领款。
支票
拥有银行活期存款的人,通知银行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
保付支票:由银行盖章,保证支付。
划线支票:职能付银行账户。
旅行支票:在外旅行,使用由银行签发的支票。
票据贴现
贴现:个人向商业银行抵押票据要钱
再贴现:商业银行向央行抵押票据要钱
央行是灵魂
基准利率:最敏感、最容易控制、最能够影响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变动的品种。
美国:其他利率>联邦基金率>国库券利率/中国:一年期存贷利率>国库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
资本市场
以借贷、股权关系划分
股票市场
各类概念
特点
不还本
优先股
优先偿债,无管理权限。
普通股
有管理权限,最后偿债。
收益来源:红利收入、资本利得
股票面值=资本金/股票数量:面值部分记入股本金,发行超过面值的部分记入资本公积金;
股票账面价值=每股净资产=净资产/股票数量
股票内在价值=股息+市盈率+资产价值
股票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主要看市盈率决定g
理论价值=D(1+g)/(r-g);D代表股利,g代表股利增长率(公司业绩)
受到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价格不一定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发行价格,平价或溢价发行
股价指数,反应股市行情的综合指数,反映了股价运动的长、中、短期趋势,反映系统性风险的程度
系统性风险:经济周期循环、政府宏观政策影响的因素等对股价运行趋势的影响,不受个别企业经营状况的支配
发行
一级市场
只有股份制企业可以发行股票
必须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代为发行
结构
流通股
法人股
国家股
暂时不得上市流通
发行方式
公开发行,对所有投资人发行。网上申购原始股、根据已有股票配售。
私募发行,对特定对象发行。增资配售。
流通
二级市场
投资人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证券交易商进行委托代理买卖股票。
第三市场
西方证券市场的场外交易市场,股票还未达到上市条件,不能挂牌。
第四市场
计算机网络直接进行交易的市场,无须经纪人帮助,成本低,交易快。
股票的投资取决于经济周期,预期总是领先一步
股票与商品市场
利率引导资金在2者间流动
托宾Q=项目市值/重置成本,Q↑,投资新建企业,Q↓,买企业。
托宾恒等式:股权资本总收益=物质资本总收益=公司总利润 →股权资本×股权资本收益率=利润率×重置成本 →rk×MVE=r×RC →MVE/RC=r/rk=Q Q实质是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比值。 举例:扩张的货币政策,利率↓,股价↑,rk↓,Q↑,投资↑
中长期债券市场
特点:期限长、流动性差、遭受利率波动的风险大,相对于短期债券有较高的收益率回报。 复利计息。
品种
政府公债:中长期公债、市政债券
公司债券:优等公司发行的债券
贴现债券
附息债券
零息债券(一次性付息)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信用评级
AAA\AA\A\BBB(投资级)
BB\B\CCC\CC\C\D(投机级)
抵押贷款市场
特点:利息率高
消费信贷、住房抵押贷款
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按规定的基准利率或国家抵押贷款利率进行调整
抵押贷款证券
使银行资产通过这个最大的债务市场流通
外汇、黄金市场(详见国际金融)
即期、期货市场,以是否现货交易划分
期货
概念:期货是约定将来某一时刻进行买卖一定数量、规格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功能: 1、帮助人们规避现货价格风险,例如套期保值。 2、通过投机买卖合约来获取价差收益。 3、投机活跃了市场,使价格发现的作用得到贯彻,使价格迅速调整。
品种:商品期货、金融期货。
金融期货
利率期货
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公开竞价,以固定收益的金融证券为标的的标准化合约交易。 可预防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国债等各类证券。
预防短期利率风险:国库券期货合约
国库券收益率=【本金-市场价格/本金】×【360/距到期时间】 →R=(F-P/F)×(360/t) IMM指数(国库券期货报价)=100×(1-R) 期货指数与收益率负相关 IMM最小变动单位为1个基点=万分之一 IMM↓,R↑,市场利率↑ 3、6、9、12月交割 国债期货以保证金方式交易
预防长期利率风险:中长期国债期货合约
IMM最小变动单位为(1/32)%×国债面额
套期保值 承销各类证券时,防止利率↑导致的证券价格下跌,选择卖出国债合约
外汇期货
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公开竞价,以外汇为标的的标准化合约交易。 可预防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按月交割 保证金交易
与远期交易的区别
外汇期货是单方行为;远期交易是双方行为。按信用度进行交易。
股指期货
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公开竞价,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的标准化合约交易。 预防股价波动导致投资的收益波动。 合约价格以点来表示,恒生指数1点为50港元;标普1点为500美元,有效期为3个月。
期权市场
以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方案一定价格获得买卖金融期货合约的权利,在执行的时刻,购买方可以放弃,但不能收回期权费。
看涨期权、看跌期权
欧式(到期日才能履约)/美式(到期前每天都能履约)期权
互换市场
双方利用各自筹资优势,按约定条件对所持有的不同货币/利率的资产进行互换。 通过合约买卖的方式进行交易。
利率互换:相同货币下的固定/浮动利率互换;不同货币下的固定/浮动利率互换。
货币互换:不同货币融资成本不同而进行的互换。
资产证券化
流动性差、利率风险大的中长期资产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的重新组合评估,打包发行一种新的证券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转让,在流动中释放利率风险和实现再融资。 1、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2、获得低成本融资 3、减少风险资产 4、便于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
住房抵押资产
资产抵押债券,ABS
各类抵押资产组合
担保债务凭证,CDO
抵押债务信用,债券、贷款组合
信贷违约掉期,CDS
类似债务违约保险
把ABS提炼成CDO,在用CDS加以保障
组织架构
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央行
问题
交易费用: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交易发生之前)
私人部门制造、销售信息(标普信用)
搭便车现象
政府监管(不能完全消除)
金融中介
银行持有大量不公开交易的贷款,克服信息不对称
抵押和股权资本
道德风险(交易发生之前)
股权合约,股东—经理人问题
监督(内部审计)、政府监管(标准会计准则披露信息)、金融中介进入(风投)、债务合约(定期收息)
债务合约,冒险追求高收益
调整股权比重、监督并严格执行合约:禁止从事高风险/只能用于特定项目、鼓励投资有利于偿付贷款的项目、抵押品、要求提供会计报表。
金融市场政策
金融市场是经济趋势的领先指标。长期国债先与股市。汇率传递速度比利率更快。
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
广义:一国由于政府过多或不当的金融管制,导致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部分失效,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狭义:政府通常实行的干预政策,会造成金融体系与金融经济同时呆滞落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现象。
根源:1、经济的分割性。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分散,各行业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差别较大。内源融资盛行,储蓄倾向↓,投资↓,收入↓,政府借口干预。 2、政府对高利贷、通货膨胀以及自由经济的恐惧而施加过多的干预。
表现:1、对金融活动强制干预。一是人为控制利率(规定贷款利率上限,资金供小于求,信贷配给。)和汇率(高估本币低谷外币,出口受限)。二是
金融深化
概念:政府放弃不适当的干预政策,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使利率和汇率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从而促使经济体系与实体经济同时蓬勃发展,并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现象。
麦金农的深化理论假设:货币与实物资本是互补品。(因为内源融资主导、投资不能细分) →货币需求(M/P)=L(Y,I/Y,D-P*),I/Y表示内源投资占收入的比率,D是名义存款利率,P*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D-P*表示实际存款利率。 →需求与I/Y和D-P*正相关关系,体现互补性。 深化的核心是:促进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首要任务是保持较高的货币存款的实际收益(D-P*)。
措施:1、放松利率管制,确定一个合适的D-P*,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率。 2、放松汇率限制,弹性汇率制、实行外汇自由兑换。 3、实施财政税收政策使之协调。减税,特别是利息税;减少财政补贴和配置 4、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放松金融业务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竞争、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工具,改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环境。
金融创新
概念:对金融系统中的各种金融要求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从而使得金融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狭义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还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系统的创新。
动因: 1、竞争加大(金融业国际化) 2、风险增大(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变幻莫测) 3、技术进步(信息化) 4、管制环境变化(严格(规避政策工具)和放松(交叉业务)都会导致创新)
内容: 1、金融战略的创新。主动开拓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2、金融工具的创新。 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CDS,MMMF。 运用高新技术的创新。银行卡、旅行支票、支付利息服务、索取账单支票账簿服务、外币兑换服务、ATM机。 规避金融管制的创新。ATS,NOW。 3、金融业务的创新。 间接融资,分期付款、租赁、出口信贷融资、循环信贷、票据发行融资。 直接融资,证券到期日、利率定价模式、偿债选择权、互换交易。 4、金融机构的创新(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 传统的单一结构向集团化发展。银行持股公司→银行集团化。 出现金融联合体,能向客户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的金融超级市场。 提供单一金融服务向综合性金融服务发展 5、金融管理方式的创新。3和4的变化,导致5. 信息指标和操作指标的拆分 公告操作的实施 建立零准备金制度 利率走廊调控 利率平滑操作 通货膨胀目标制
教训: 1、宏观经济均衡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先决条件。应实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要控制通货膨胀率。 2、金融自由化不等于不要金融监管。 3、金融自由化必须遵循一定的次序。
商业银行
现代银行制度的产生
1272,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出现。
1587,威尼斯银行,货币保管业务→存款业务
1694,英格兰银行,英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现代银行产生的标志
商业银行的业务
负债业务 吸收存款
支票存款(17%)
不付息的活期存款支票账户
Q条例:禁止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储蓄、定期存款规定利率上限。
付息的可转让提款单(NOW)(提款书) 应对Q条例,仅向个人、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开放
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 在需要的时候从储蓄转到支票账户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向所有客户开放)为了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竞争存款
非交易性存款(50%)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
应对Q条例,定期可转让存单(CDs) 针对小投资,开发货币市场存单和小额储蓄存单
借入资金
央行
贴现贷款/直接借款
向其他银行借款
同业拆借活动
回购协议(RPs)
出售金融证券获取资金
定期回购:绕过对定期存款利率限制
隔夜回购
在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欧洲美元市场
银行资本金8-15%
=资产-负债
资产业务
用负债和资本金购入生息资产,获取利润
内容
现金项目
准备金
法定、超额
应收现金
清算过程中,已记账,但未到账,马上到账的资金
同业存放
小银行在大银行存资金,用于清算、外汇等
证券投资
联邦政府和机构债券
国库券是银行的二级准备
州和地方政府债券
一般债券(以税收返还)、收入债券(重大项目建设用,用项目收益返还)、产业发展债券(投资厂方,用租金返还)
其他债券
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发行的债券
贷款(最主要)
其他实物资产
办公楼
风险
两类不平衡
资产期限>负债
利率↑,净值↓
可变利率资产占比≠可变利率负债占比
若是<,则利率↑利润↓
四类创新
从固定利率贷款转向浮动利率贷款
利用期货、期权市场套期保值
利率互换
资产证券化
中间业务/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银行资产和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内容
结算业务
银行利用自己的业务网络和与其他同业的代理关系,为客户办理资金的收付和转账服务。 工具:汇票、支票、本票 结算方式:汇款、托收和信用证。
信托
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保管或运作其资产的业务。
担保
银行利用自己的资产和信誉,为其他银行和公司的债务担保,从中收取手续费。
租赁
资产的所有人出资购买物品,租给使用者使用,并定期收取租金的业务。 融资租赁:一次租赁回本 经营租赁:多次租赁回本 维修租赁:融资租赁基础上附加维修服务条件的租赁,用于运输工具
外汇买卖
国际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商业银行、外汇经纪商、各国央行
咨询
银行利用所掌握的有关法律法规、市场发展、行业、企业方面的信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收取手续费。
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收取手续费。
信用创造和收缩
货币创造的前提
部分准备金制度
国家法律规定存款机构的存款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以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的形式保留,其余部分的贷款才可以贷放出去。
非现金结算制度
在银行存款的基础上,公众通过开出支票进行货币支付。用银行间的转账代替现金的转移。
创造过程
假设1
银行体系包括:央行、2家以上商业银行
活期存款的法准为20%
公众不保留现金
商业银行只保留法准
△D=△R×1/rd,K=1/rd
假设分析
rd与△D负相关,K=1/rd
公众保留现金率C与△D负相关,K=1/(rd+C)
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e,K=1/(rd+C+e)
活期转非个人定期t×rt,K=1/(rd+C+e+t×rt)
不一定完整,转第八章详解
经营
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法案,限制银行、证券混业经营
经营方针
流动性
资产变现的成本和速度
安全性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款,保证客户对银行的信心
信用风险,贷款无法收回
外汇风险,汇率变动
管理风险
国家风险
市场风险,利率变动
利率的变动引起的收入和成本变动的风险
缺口管理
浮动利率资产>固定利率负债,正缺口,利率↑,增加浮动利率资产
持续期管理
资产持续期>负债持续期,利率↑,缩短资产持续期
盈利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流动与安全一致;与盈利均相反。
内容
流动性管理
准备金不足的4种方案
同业拆借
拆解率
出售证券
手续费率
向央行借款
贴现率
收回贷款
成本最高
为什么要超额准备金
资产管理
寻找愿意付高利率而违约风险又较低的借款人。
品德、能力、资本、抵押品、环境、连续性
收益率高而风险又低的证券
保持资产的多样化,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负债管理
资本充足性管理
防止银行破产
资本的数额会影响银行所有者的权益
ROA=税后利润/资产;ROE=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EM=资产/所有者权益
各国政府对资本充足率有要求
中间业务管理
政府监管
存款保险
1933,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缺陷,道德风险
引入以风险为基础的保险费率/存款保险职能转交私人保险公司或银行体系
对资本和资产的限制
限制银行持有高风险的资产 鼓励银行资产投资分散化
巴塞尔协议,实行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资本分2级,核心资本:普通股股权、公开储备
对资产和表外业务按照风险分类,加权。以0、10、20、50、100划分。
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不低于4%,总资本,不低于8%
巴塞尔协议II,主要针对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汇率、利率和期权。
对资产质量和管理质量的监管
CAMEL体系
信息披露
信息不对称
防止过度竞争
迈克法登法案限制商业银行跨州开设分支行
其他金融机构
存款型非银行金融机构
储蓄银行
办理居民储蓄并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
美国的形式
储蓄贷款协会
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支票存款
互助储蓄银行
存款人是股东
1980年前,只允许抵押贷款
合作信用社
资金来源是合作社会员缴纳的股金和吸收的存款,支付给会员不是利息而是股利。
契约型储蓄机构
保险公司
人寿保险公司
类型
股份公司型
相互人寿保险公司
投资于收益较高的长期性金融工具
保单类型
长期人寿保险
现金价值提升
定期人寿保险
无储蓄功能
财产和意外灾害保险公司
投资政府债券、市政债券
养老基金
向参加养老金计划者以年金形式提供退休收入的金融机构
资金来源
劳资双方的资金积累
运用集聚资金的收益
给付方式不同类型
确定养老金缴纳方案
雇员承担所有的投资风险
投资共同基金
定额给付退休计划
计划主办人承担所有风险
混合养老金计划
共同承担风险。雇主先付,不够了雇员补。
范围不同类型
私人养老金计划
由银行、人寿保险公司或养老基金经理人负责经营管理
投资方向:政府、公司债券,公司股票,海外投资,房地产业
公共养老金计划
由政府发起并由政府机构管理的向老年退休者提供养老金的老年经济保障计划
社会保险
风险分担,互助互济
社会救济
生活十分困难的人道主义物质援助
普遍津贴
人人有份原则,达到规定年龄即可领取
政府出钱
节俭基金
受益人之间没有再分配,不具有互助互济功能
投资型中介机构
投资银行
以证券业务为主,发挥直接融资功能的金融机构
主要业务
证券承销 公募
投行就证券发行的种类、时间、条件等对发行公司提出建议。
从发行人处购买新证券
包销、代销
承销辛迪加,承销集团
向公众分销,赚取证券差价
证券交易
客户委托买卖证券的佣金收入
证券投资收益
证券私募
把证券出售给数量有限的机构投资者
因流动性差,发行者要提供较高的收益率作为补偿
资产证券化
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手的证券行为。
程序
银行发行或重组一项贷款
将贷款出售给一家投行,投行创立以该贷款为担保的证券
通过信用担保公司担保或其他方式提高资产担保证券的信用
第三方担保
银行开立的信用证或保单,第三方信用等级有要求
由信用评级公司对资产担保证券进行评级
投行将为贷款提供服务的权利出售给其他公司
投行将证券出售给个人和机构投资者
好处
发行者(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获得较低的筹资成本
投资者,将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降低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较高的证券
借款人,更有利的筹资环境
投行
承销商角色
购买资产,创造并销售证券
收购与兼并
角色
寻找兼并与收购的对象
向猎手公司和猎物公司提供有关买卖价格和非价格条款的咨询,或帮助猎物公司采取行动,抵御恶意吞并企图。
帮助猎手公司筹集必要的资金,以实现购买计划
收入来源
收购提议、融资安排、过桥贷款、咨询费用
基金管理
投行可以作为基金的发起人
投行可以作为管理者管理自己发行的基金
投行可以作为基金的承销人
投行接受基金发起人的委托,帮助管理基金,收取佣金。
风险资本投资
风险资本,新兴公司在创业期和拓展期所融通的资金。
要求发行公司提供很高的私募发行报酬 提供认股权证
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与交易
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
收入来源
投行作为经纪商,代理客户买卖这类金融工具
投行获得差价收入
风险控制工具用来保护投行自身免受损失
咨询服务
金融公司
通过发行商业票据、股票和债券,从银行借款以获得资金,并运用这些资金发放贷款。 大额借入,小额贷出。
类型
销售金融公司
通用汽车金融
消费者金融公司
向消费者提供贷款,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贷款的消费者
工商金融公司
通过提供贷款和贴现购买应收账款,从而向公司、企业提供特殊形式的信贷,代理收款业务。设备租赁业务。
风险:利率↑,客户逾期
共同基金
通过向许多小投资者发行股票来聚合资金、用以购买股票的金融中介。
优势:购买证券的折扣,多样化证券降低风险
组织方式
开放式基金
任何时间兑现,价格与该基金价值相挂钩
封闭式基金
发行不能兑现的股份
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管理
特殊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投资短期证券,允许股份按固定价值兑现,允许股份持有者通过银行的基金账户签发支票来兑现,发挥了能获得短期债务证券市场利率的支票存款
政府金融中介
政府信贷机构,直接参与
居民住宅业,创立房利美、房地美、政府贷款联合会(政府)
农业,合作银行、农业信用银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社,通过发行证券为农民提供贷款
学生,学生贷款营销协会,
为私人贷款提供政府担保
住房市场,政府的贷款担保由联邦住房局、退伍军人局、住房与城市开发部提供
教育部为学生贷款提供担保
农业住宅局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道德风险,职业学校学生贷款违约率>30%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央行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的原因
统一银行券发行和流通的客观需要
发行货币
票据交换和债务债权清算的客观需要
结算中心
商业银行自身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最后贷款人
金融监管以及金融和经济秩序稳定的客观需要
监管
国际央行发展
初创阶段
瑞典克里斯银行,世界最早的央行
1656,成立,拥有纸币发行权 1668,改组为国有银行 1897,集中发行货币
英格兰银行,最早发行货币无限法偿
1694,成立 1833,集中发行货币 1844,银行特许条例、比尔条例,划分银行部和发行部,奠定现代央行的组织模式 1854,清算银行,英国银行业的票据交换与清算中心 1866,金融危机中,向其他银行提供贷款 1928,唯一垄断货币发行权的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1912年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
发展壮大阶段
一战以后,1920年,布鲁塞尔国际金融会议,1922年,多国筹建央行
强化阶段
二战以后
国有化 国家加强了对央行的控制(央行最高领导人由国家任命) 强化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功能 央行国际间的合作加强(1943年,布林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
中国央行发展
萌芽
1905,大清户部银行成立
国统期间
1928,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
1942,合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垄断货币发行
新中国
1948.12,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统一人民币发行
改革开放前,混合式的央行制度,大一统金融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国家银行,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于一身。
禁止商业信用,统一的银行转账结算
资金管制,国家财政负责国企的固定资金和定额流动资金的供给,央行负责流动资金和临时流动资金的供给。
银行内部实行统存统贷、统收统支的管理
金融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行政管理,否定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改革开放后,单元式的央行制度
1984.1.1起,人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标志转化为单元式
1995.3.8,八届人大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次以法律确立人行是央行。
央行的性质和职能
职能
发行的银行
央行是全国唯一拥有货币垄断发行权的金融机构
稳定货币币值的根本保证
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充分必要条件
银行的银行
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为再贴现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
作为最后贷款人,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
帮助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克服流动性困难
拓展短期资金调剂渠道
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工具,实行货币政策
办理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业务
政府的银行
代表政府制定与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为政府管理财政收支以及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代理国库及政府证券的发行。
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
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或透支
直接或间接购买政府债券
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发行
代管国家的外汇与黄金管理
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及国际金融事务的磋商和协调
组织与实施金融监督管理
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央行的独立性
指央行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根据国家总的经济目标,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自主程度。
相对独立性,指央行可以依法独立地制定货币和执行货币政策,但不能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的制约,也不能来驾驭政府之上,而应该接受政府一定的监督与指导,并服务于国家总体的经济政策,互相配合,共同实现国家总的经济目标。
强弱的体现
法律赋予央行的职责以及履行职责的自主度
央行隶属关系以及与财政部之间的资金关系
央行主要负责人的任命程序以及最高权力机构的人员构成
模式
独立性较强模式
直接对国会负责,政府不得直接干预
美国、德国、瑞典
独立性居中模式
隶属于政府,但政府一般不干预
英格兰、日本
独立性较弱模式
隶属于政府管制,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实施需要经过政府批准,政府有权终止、推迟央行某个决议的执行。
意大利、法国、中国
央行的资产负债
资产负债表
资产项目
国外资产
货币黄金、外汇、IMF中的储备头寸、已分配的特别提款权(纸黄金)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
对政府的债权
国库券、政府债券、财政短期贷款
对金融机构的债权
再贴现、担保信贷、贷款和回购协议等形式
对非金融机构的债权
其他资产
实物资产
负债项目
储备货币
存款准备金+货币发行
发行债券
国外负债
政府存款
自有资本
资本金
中外央行资产负债表对比
人行
资产
国外资产
对金融机构的债券
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通过外汇储备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被动
负债
金融机构的存款
存准金率高,且有利息
货币发行
非金融机构的存款
外行
资产
有价证券
说明金融市场发达,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占主导地位
货币发行
资产负债表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
恒等式
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总资产增加,会通过金融机构体系的信用创造而使其总负债等量增加
负债=资产-自有资本
负债增加,将使央行的资金来源增加,资产增加
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自由资本增加,将使央行的资产增加
资产业务对比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
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变动
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业务
买,基础货币↑
向公众买和向银行买是不同的
再贷款和再贴现业务
再贴现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放款
放款额贷记准备金
再贷款是央行对商业银行信用放款
我国的主要形式
放款,准备金↑,基础货币↑
黄金和外汇储备业务
买,基础货币↑
冲销式干预:本币↑,买,国内通货膨胀,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非冲销式干预:本币↑,买,国内通货紧缩,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干预会引起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变动
流通中的现金↑
财政存款↑
基础货币↓
国外存款
基础货币↓
其他负债
负债增加,可能导致银行体系准备金减少 取决于,负债增加是来自通货还是在银行中的支票存款
财政赤字与基础货币变动
税收↑
收,基础货币↑,用,基础货币↓,无变化
发债↑
无变化
但发债↑,证券价格↓,利率↑;为了使利率↓,央行超发货币,基础货币↑。称,债务的货币化。
货币发行、央行透支
基础货币↑
央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决定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政策目标
最终目标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矛盾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菲尔普斯曲线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伴随关系
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各国通胀不一致,导致收支不平衡
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经济增长导致逆差
中介目标
设立原因
收集与掌握有关货币政策目标的资料信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很难据此数据及时地进行相机抉择
政策目标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实现,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指标,以比较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与效果,从而更好的进行相机抉择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还受到其他外生因素的印象,利用中介目标将两者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区分开来,以便更好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中介目标选择的条件
可测性:数据资料获得渠道通常,包含的信息真实可靠,具有抗干扰性
可控性: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准确地把握其变动状况和变动趋势
相关性: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具有极为密切而稳定的联系
1、变量应为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直接作用于影响的金融变量,通过变量的变动可以观测与检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2、变量应为社会及金融机构体系了解央行货币政策方向与强度的指示器,央行由此可以通过变量的变动影响与改变人们的预期。
中介目标变量的选择
利率
选择原因
1、能反映社会的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反映可贷资金的稀缺程度即供给的相对状态,利率↑,银根紧缩。
2、短期利率尤其是国库券利率、再贴现率是央行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加以有效控制的金融变量,并且央行又极容易获得利率数据资料。
3、利率是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有机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反对的声音
弗里德曼认为,央行只能控制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将人们引入歧途。
1、实际利率受到货币供给数量和预期的双重影响。
2、货币数量变动引发的利率效果具有二重性。U型曲线
3、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对弹性的影响因素较多。
货币供给量
选择原因
1、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货币供应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
2、货币供给量能够正确反映货币政策的意向,货币供给量↑,说明货币政策趋于扩张。
3、央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量。
反对的声音
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因为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动速度都不稳定,其并非央行可以完全控制和预测的变量。
通货膨胀目标制
央行事先公布一个具体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膨胀目标带作为某一期间的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调控目标,政府通过法律赋予央行以公布的通货膨胀率为其法定责任,使货币政策以追踪、事先通货膨胀目标为核心。
优势:增加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稳定公众预期;有效解决了相机决策政策可能产生的预期陷阱和政策时滞,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
缺点:降低了央行政策的灵活性,难以兼顾其他目标。在经济下行时尤为明显。
操作目标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可以直接作用于完全准确控制的近期观测指标。通过对中介目标的影响间接地作用于货币政策总目标。
短期利率
央行可以在货币市场上观测到
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再贴现直接作用于短期利率的水平与结构
利率改变→货币供应量改变→投资和消费,调控宏观经济
基础货币
央行可以直接控制,存款货币机构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
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
概念
再贴现: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为了缓解暂时性资金短缺问题,将其持有已经贴现、但为到期的商业票据经其背书后拿到央行贴现成现金,并按照一定利率水平即再贴现率扣除未到期限的利息的一种短期融资行为。
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内容
再贴现率
短期、官方(政策意图)、基准利率
再贴现条件
作用
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水平
调整信贷结构
告示效应
防止金融恐慌
局限性
缺乏主动性(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反应)
缺乏弹性或灵活性(由于告示效应的存在,调整不能太频繁)
法定准备金
概念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央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及其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内容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存款规模↑、期限↓,地址位置↑,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程序。不能随便调整。
作用
影响货币供给量
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告示效应
局限性
缺乏弹性
公开市场操作
概念
央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模式
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为了抵消哪些非央行所能控制的因素对存款货币机构准备水平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维系既定的货币政策而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通过回购协议和逆回购协议进行。
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为了改变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水平、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二主动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优势
较强的主动性(央行控制,随时调整)
较好的微调性(没有量的限制)
极大的政策弹性(不具有告示效应)
可逆转性(不具有告示效应)
操作的及时性和便捷性
劣势
技术性强,操作比较细微,告示作用弱
须有发达的证券市场作为前提。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优惠利率
央行对国家拟定政府重点发展部门、行业及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配合政府的国民经济产业政策。
法定保证金比率
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调节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以达到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或抑制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的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市场)
不动产信用控制
央行为了限制房地产投资、抑制房地产泡沫而通过对房地产信贷的最高限额、最长期限及其首付款额等规定控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不动产抵押贷款。
直接信用指导
利率管制
规定最高利率
信用配额管制
根据需要分配信用规模
流动性比例管理
规定流动性比例
间接信用指导
道义劝告
央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公告、指示、会议或与金融机构负责人直接面谈等方式以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意图,主动自觉地采取相应措施,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窗口指导
央行根据产业动态、物价变动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信贷的重点投放方向及其规模等。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货币渠道
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假设
资产只有货币资产(无息)和证券资产(替代)
流动性偏好
流程: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准备金R↑→货币供给Ms↑→(替代效应,用货币买证券,证券价格↑)利率r↓→投资支出I↑→(乘数效应)总支出E↑→国民收入Y↑
可能存在的问题:流动性陷阱,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无法再降;投资需求缺乏弹性,萧条时更是如此。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假设
资产包含货币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货币替代成其他资产)
流程: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准备金R↑→货币供给Ms↑→(购买实物资产、证券资产)总支出E↑(I↑+C↑)→国民收入Y↑
不同点
利率在传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是否有利率起作用
货币政策影响领域与过程不同。是否同时影响货币、资本和商品市场
货币供给对国民收入的作用途径不同。
是否直接影响。
其他传导
汇率传导
Ms↑→利率↓→汇率↑→净出口↑→Y↑
资产价格传导
Ms↑→股本价格↑→托宾Q↑→投资I↑→Y↑
财富效应传导
Ms↑→股本价格↑→财富↑→消费C↑→Y↑
信贷渠道
1950年,罗伯特·鲁萨等人倡导的信用可得性理论强调了金融中介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性。
假设: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不完美。
均衡信贷配给与放款渠道
银行通过信贷配给,实现信贷市场均衡,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条件
央行货币政策对银行的放款行为必须产生直接、决定性的作用
借款人必须对银行信贷资金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对借款人投资行为产生直接、决定性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渠道
假设
市场投资水平取决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即资产/负债,表状况良好,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投资I↑
影响方法
1、利率↑、利息支付↑,现金流↓,资产负债表↓
2、利率↑,资产价格↓,可抵押品价值↓,资产负债表↓
3、货币供应↓,居民消费I↓,公司收入↓,资产负债表↓
货币政策的时滞
内部时滞(短)
央行从指定货币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占用的时间。
认知时滞:是否需要实施新的货币政策时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时间
决策时滞:从认识到需要,到制定并实施政策的时间
外部时滞(长)
央行实施新的货币政策,到其对经济发生作用所需要占用的时间。
中介时滞:央行采取行动到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反应)
市场时滞:中介目标发生变化到政策最终目标发生作用的时间。(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反应)
货币政策的规则
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
原因
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
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加以控制
货币供给是可以控制的外生变量
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给调节经济
反经济周期操作
问题:时滞的存在,不一定能真的反周期
单一规则
现代货币学派
货币供给量稳定增长
问题:理论建立假设基础是不变的外部环境;金融创新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
强调恒久收入变量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泰勒规则
问题:实际中对潜在产出水平的估计较难。此外,规则中的各项系数都不一定稳定可靠。
方程:i=i*+π+α(Y-Y*)/Y*+β(π-π*) i是名义利率,i*是实际利率, π为前四季度平均通货膨胀率,π*是目标通货膨胀率 Y*是潜在产出
政策意义:制定一个合适的i使i*保持稳定。
货币需求
概念
社会各经济部门(个人、家庭、企业、政府部门等)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实现最佳资产组合时所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是存量概念 两个条件: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财产 包括对现金和存款的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物价指数=实际货币需求
宏观货币需求和微观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量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函数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收入+
价格水平+
市场利率-
货币流动速度-
资产选择(偏好)
心理预期
利率+、物价-、投资收益率-
信用发达程度-
财政收支状况-
学派
传统货币数量说
费雪方程式:MV=PT 现金交易数量说
假设:货币的唯一功能是充当交易媒介;V和T视为常数;排除短期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剑桥方程是:M=KPY 现金余额数量说
假设:货币有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K(比例)视为常数,但也不排除变动的可能
K取决于,便利和安全;投资;直接消费。持有货币的边际效用=持有非货币资产的边际效用
比较
相同
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
K=1/V,K↑,V↓
影响K和V的因素是一致的
缺陷
1、假定充分就业不合理
2、长期均衡理论和静态理论不符合实际。萨伊法则:供给会自行创造它本身的需求。
3、没有研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不同
假设中货币的功能
1注重V和经济社会;2注重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1注重支出;2注重持有
强调的决定因素不同
1货币数量变动来解释价格,T和P一定,V决定M 2从微观进行分析,K实际是边际相等原理的应用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凯恩斯主义形成
货币需求是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流动性偏好: 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得货币,也不愿意持有其他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产这样一种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
交易动机
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个人的所得动机和企业的营业动机。决定于Y
预防动机
为应付不测之需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决定于Y
投机动机
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假设只有货币和证券。决定于r
M=M1+M2=L1(y)+L2(r)=L(y,r)
假设L1(y)=ky,L2(r)=a-hr
M=ky+a-hr
Md=(ky+a-hr)P
政策含义
Y短期内不变,r决定货币需求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人们全部持有现金 古典区域:当利率高到一定程度,人们不愿意持有现金
后期发展
鲍莫尔对交易动机发展 平方根公式 一段时间内均匀提取现金
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托宾模型)
C(现金存货成本)=bY/K(手续费成本)+rK/2(利息成本)
C'=-by/K²+r/2,C’=0时,C最小→K=(2by/r)^0.5
M/P=K/2=0.5*(2by/r)^0.5
M=αY^0.5r^-0.5P
α=0.5*(2b)^0.5
影响
1、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受到利率的影响,不能影响利率的货币政策,其作用十分有限。
2、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起到的作用比凯尔斯估计的大。
3、可用于国际金融领域,国际贸易增长相当于Y,国际储备相当于M/P
局限性
模型过于简单,0.5部分应该为弹性更为妥当。
惠伦对预防动机发展 立方根公式 按照某种概率提取现金
影响因素
1、非流动性成本
假设靠非现金资产变现手续费
2、持有预防性现金的机会成本
持有这些现金而须放弃的利息收益
3、收入和支出状况
收入小于支出时,变现
C=rM+bP
P表示净支出大于M的概率
P{|X-0|≥M}≤S²/M²
P取最大S²/M²
C'=r-2bS²/M³,C'=0,C最小→M=(2bS²/r)^1/3
局限性
立方根部分应该为弹性
托宾对投机动机发展 资产组合理论
假设
资产选择的原则是预期效用最大化(收益与风险)
预期收益率μ,风险σ:μ=kσ
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
风险回避者(大多数)、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
资产分散化原则
收益的正效应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减少,风险的负效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 当正效=负效时,持有证券和货币达到平衡。
资产构成的选择,将收益与风险的线性关系和无差异曲线结合起来。
1、货币投机需求和利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
2、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人们通过调整资产组合效应实现的
优势:肯定了不确定性风险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突破了之前经济学家单纯从资产收益的角度考察货币需求的局限,解释投资者同时持有现金和风险资产,即资产分散的现象。
劣势:1、模型只包括了货币和公债2种,不包括其他金融资产。 2、由于信息及其他交易费用的存在,分散化投资策略只能为庞大的投资基金和少数富人采取,普通投资者难以运用。 3、忽略了价格波动因素。通货膨胀时,现金实际价值下跌。
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货币学派出现的标志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影响因素
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恒久性收入: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时间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人们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用Y表示。
财富构成,分为人力财富(将来获得收入的能力,生产能力)和非人力财富(生产资料及其他物质财富)非人才财富比例↑,货币需求↓,非人力财富比例用ω表示;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货币名义报酬率rm通常是0,预期的固定收益rb(债券),预期的非固定收益re(股票),通货膨胀率1/P*dp/dt↑,货币需求↓
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U
M/P=f(Y,ω,rm,rb,re,1/P*dp/dt,U)
进一步分析:ω,rm,1/P*dp/dt,U相对比较稳定→M/P=f(Y,r)
货币主义学者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因为利率的变动往往和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
恒久收入Y是关键,M/P=f(Y)
恒久收入是稳定的变量,因此根据MV=PY,V=Y/ (M/P)=Y/f(Y)→V是一个稳定可测的量。
所以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
据此提出,反对通货膨胀、稳定货币供给为主要内容的政策
货币供给决定名义收入。
政策含义
1、货币是一种独特的资产,可以替代为各种资产,通过资产组合效应,货币的作用直接而迅速,非常重要。
2、由于时滞等因素,货币政策的短期作用很难预测,实行一种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货币供应稳定增长,即实施单一规则。
3、短期内由货币引发的名义收入变动,是物价与产出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比例无法搞清楚,弗里德曼难题。
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比较
共同点:强调货币存量对名义国民收入的影响,都认为经济自身存在着向充分就业水平收敛的内在趋势,在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上有相似性。
区别
1、传统货币数量论把V或K看成常数。现代货币数量论把K变成几个可观测到的变量的稳定函数
2、传统Y为现期收入水平,当前交易水平的代表;现代Y为恒久收入,当前财富水平的代表。
3、传统认为货币数量增加会使物价同比例上涨;现代认为货币数量增加短期内既可以使物价上升,也可以使产量上升,只有在长期才全部表现为物价水平上升。(根本区别)
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资产选择范围
凯恩斯只考虑货币和生息资产;弗里德曼考虑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和稳定性
凯恩斯利率,利率经常变化,货币需求量不稳定;弗里德曼恒久收入,货币需求稳定
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财富效应:当资产价格上升时,资产所有者的财富增加,因此支出增加,结果导致产出和收入增加。
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凯恩斯重视财政政策,轻视货币政策,使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相反,使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
概述
定义
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货币的金融过程
主体是央行和商业银行
央行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央行在货币供给中居于核心地位
货币供应量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由金融机构和政府之外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总存量。
货币供给过程
银行体系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以及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领域供给货币的过程。
特点
货币供给与两个主体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
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
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许多信用工具可以迅速转化为通货)
货币供给模型
M=m×B;m是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改变基础货币供应,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直接改变货币供给的总量
基础货币
概念
经过商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源头和基础。 货币当局的负债。 存款准备金+通货 强力货币、高能货币
特点:可控性、负债性、扩张性、初始来源唯一性、流通性
构成
B=C+R
R=自存准备金(库存现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借入准备金:向央行借入资金 非借入准备金=总准备金-借入准备金 自由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用于扩大贷款的准备金
C已经是释放能量了。
供给渠道
C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
R是银行对商行的负债
B=对商行等金融机构的债券+对政府的净资产+对国外的净资产+其他净资产
决定因素
政府财政收支
税收、发行通货/直接透支(我国禁止)、发债(我国是国债)
黄金存量变化和国际收支
我国货币供给的最主要渠道
技术和制度因素。
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货币形态,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子信号对信用货币实施储存、转账、购买和支付,借记卡、储值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 电子货币的出现削弱了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
央行的行为
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政策(我国的主要形式)、法定准备金率政策
商行的行为
针对央行政策的反应
货币乘数
一般货币乘数模型
简单模型
m=1/rd
复杂模型
m1=M1/B
M1=C+D
B=C+R
m1=(C+D)/(C+R)
R=Rd+Rt+Re 活期准备金+定期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m1=(C+D)/(C+Rd+Rt+Re)=(1+k)/(rd+e+k+t×rt),狭义货币乘数
(1+k+t)/(rd+e+k+t×rt),广义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与rd(活期准备金率),rt(定期准备金率)负相关
由央行决定,商行可以利用e来抵抗
与e负相关
由商行决定:超额准备金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的点上。
市场利率。负相关
社会对资金的需求程度。负相关
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正相关
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及资金成本。正相关
与k负相关
由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决定
公众的流通性偏好程度,正相关
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负相关
收入或财富的变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一般是负相关
其他因素,信用发达程度、心理预期、突发事件、季节性因素
与定期存款比例t
与狭义货币负相关 与广义货币正相关
定期存款属于m2
定存利率,正相关
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负相关
收入和财富,正相关
货币供应量M
基础货币B
非借入基础货币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买证券导致B↑
商行从央行贴现贷款
贴现数量与市场利率成正比,与贴现利率成反比。贴现↑,导致B↑
货币乘数m
i↑,R↓,m↑,M↑
其他货币乘数模型
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
D/R决定于银行体系,正相关 D/C决定于公众,正相关 H决定于央行,正相关
重视H在货币供给量变动中的作用
M为货币存量,C为公众所持有的通货,D为商业银行的存款
卡甘模型
C/M,负相关 R/D,负相关
1、基础货币H的增长是货币存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占90%;C/D,R/D只占10%。
2、货币周期性变化中,通货比率C/D是最重要的,占50%。
M为货币存量,C为公众所持有的通货,D为商业银行的存款
乔顿模型
×H
r、t、g、k负相关
r代表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金率 t代表私人定期存款/D g代表政府存款/D k代表通货C/D
各行为参数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不完全独立,互相影响。
例如:t↓,使m↑,还导致r↑,使m↓;
货币供给的争论
是否可以由货币当局能决定的变量/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是否有效
外生论
古典学派
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因为货币是黄金,按照费雪的说法,货币数量决定商品价格
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是名目主义者,国定货币论者,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货币学派
弗里德曼倡导货币供给外生论,把货币比作,从直升机上撒下来的。卡甘附和。
理性预期学派
卢卡斯假定央行可以实行独立地货币政策
内生论
货币供给新论
新论,托宾于1963年首次提出
拉德克利夫的观点:1959年,《拉德克利夫报告》认为,对经济真正有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决定货币供给的是整个金融系统。货币当局控制的应该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而不是货币供给量。
格力和肖的观点:1960年,《金融理论中的货币》提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问题。
托宾的观点:1963年,《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认为,弗里德曼对货币供给方程式的解释不能成立。方程式中的变量是交叉影响的,真正的存款创造过程应该是一个反应银行与其他私人单位的经济行为的内生过程。以资产组合的分析方法,取代货币乘数分析方法。
新颖之处
1、极为重视利率及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及公众的货币需求具有很大的利率弹性
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只有当它有足够的贷款和投资机会时。
2、强调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某些负债同活期存款一样有支付功能。
与商行竞争吸收存款,削弱了商行的准备金
商行未必能扩张存款,人们对贷款和活期存款的需求是有限的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内生货币供应论
货币当局无法对信贷的供应实行完全的控制。
货币供应量由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共同决定
金融机构业务活动决定的信贷及创造的存款货币,是货币供应的源头。
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能够起到动用闲散资金、节约头寸和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
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通过扩大信用规模推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总结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外生论也认为货币供应量一定的内生性,只是认为高能货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内生论也认为货币供应量决定因素中央行的重要作用
货币当局能否决定货币供应量,关键取决于经济环境。
公开市场业务发达
国内经济主体对央行不存在倒逼机制
央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较小受到外部冲击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在不同期限和经济阶段不一样
从短期来看,货币政策有效。外生论占优
从长期来看,央行货币供给量的调控,不能脱离经济周期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内生论占优。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外性讨论
外生性
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全部从银行流出,来源于央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央行有掌控能力。
人行不是没有手段,而是没有利用好手段。
内生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供给越来越体现为内生性。
我国货币乘数m,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顺经济周期变动。
基础货币B
信贷规模控制下存在的倒逼机制
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背景下,外汇是被动投放B
随着开放度的提高,货币政策日益受到大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影响,独立性遭到削弱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定义
一般物价水平(加权)以不同形式、普遍而持续的显著上涨过程。(4层含义)
测度
消费物价指数CPI
零售物价指数RPI
批发物价指数WPI
范围狭窄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范围广,但难以及时反映
类型
上涨程度与速度 显著上涨
温和的通货膨胀
10%以下
奔腾的通货膨胀
10%-100%
超级/恶性通货膨胀
100%以上
上涨方式 以不同形式
公开的通货膨胀
指政府不对物价水平进行管制、由市场力量所决定的一般物价水平呈现出普遍而持续的显著上升过程。
隐蔽的通货膨胀
指政府对物价水平实施管制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不能自由上升。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购买力无法消除,“强迫储蓄”。
能否被预期
预期的通货膨胀
核心的通货膨胀,启动后,会导致物质与工资呈现出螺旋式的持续上升。又称,惯性通货膨胀。
不能引起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
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导致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
成因不同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由于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其总供给量而导致过度需求拉动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凯恩斯:第一阶段:萧条时期,需求增加,收入↑,物价不变 第二阶段:需求增加,收入↑,物价↑。半通货膨胀 第三阶段:需求增加,收入不变,物价↑。真正的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滞涨)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过度增加,导致需求>供给。 应保持货币数量增长速度=产量增长速度。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强调)
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成本增加,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又反过来导致工人的货币工资水平提高。 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由实力强大的、垄断劳动力资源的工会组织导致的。 弗里德曼批评:1、一般物价水平与个别物价混为一谈。2、成本上升导致的物价上涨是一次性的,没有持续性。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认为是1和2的共同作用。
被批准的通货膨胀。用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势必加速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下,由于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差异性和各部门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率的不一致等经济结构方面因素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需求转移型结构性通货膨胀
部门差异型
工业部门与服务部门的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差别。工业>服务
两大部门的产品与服务之间的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的差别。服务高收入弹性(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低价格弹性(低价策略效果差)。
两大部门的名义工资的一致增长。工业决定
价格与工资的刚性。
斯堪的纳维亚型/小国开放经济通货膨胀模型、北欧模型
世界通货膨胀水平,通过固定汇率制度,传递到开放经济部门,再通过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利润加成定价制传递到非开放经济部门。国内物价水平,取决于两部门的通货膨胀加权。
落后经济型
落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农业、外贸、政府等部门存在制度性的刚性,导致物价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上升。 1、农业,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产品价格上升。 2、不合理的进出口,需求刚性,导致贸易逆差,和货币贬值,导致物价上升。
影响
社会效应
引致收入的再分配
引致财富的再分配
通过对债务债权的影响而产生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
引起收入与财富在政府与居民之间再分配。通货膨胀税。
经济效应
积极促进效应
在短期、温和的通货膨胀下,商品物价涨幅>货币工资涨幅,减少生产成本,刺激厂商扩大投资规模。
货币膨胀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刺激了消费。
导致高收入阶层获益,促进社会储蓄率提升。
增加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用增加的收入用于投资。
在短期、温和的通货膨胀下,货币幻觉的存在,刺激居民消费。
消极破坏效应
在持续性或恶性通胀情形下,市场资源配置和调节的职能效率大大下降
实际利率变幻莫测,导致银行危机
本国货币贬值,持有本国货币信心损害, 导致严重的货币替代和资本外逃,由此引发一国货币危机。
菲利普斯曲线
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1右下方倾斜→2垂直→3右上方倾斜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1958,菲利普斯,统计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非线性的负相关。 商业循环上升,货币工资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0,萨缪尔森、索罗。用平均物价水平代替了货币工资率。 可以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π=α-β×u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1970s,滞涨出现。弗里德曼,第二时期。分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存在替代关系,长期总是保持自然失业率
适应性预期假说
不同的预期会产生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线 高预期,曲线上移。反之亦然。
短时的交替是因为没有预料到的通货膨胀的存在,货币幻觉。
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在长期内稚嫩高导致加速度的通货膨胀,而对自然失业率不产生影响
自然失业率假说
自然失业率是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过膨胀恰好一致的失业率
π=πE-β×(U-Un)
通货膨胀意外=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事业缺口=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意外
理性预期
假定人们在作出通货膨胀预期之前能够掌握并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经济信息,包括政府将要实行的经济政策以及这种经济政策可能产生的效应,因而能够对将来发生的通货膨胀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公开宣布长期不变的原则,取信于民。
1977,弗里德曼。滞涨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第三阶段。 附带滞涨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高度的加剧的通货膨胀会提高失业率
通货膨胀不可预测的加剧下,工人不满工资降低,放弃工作
削弱市场信号的功能,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迫使政府干预,可能加深经济机能失调,提高失业率。
治理
货币政策
减少货币供应量
提高利率
财政政策
提高税率
缩减政府支出
减少非生产性的财政支出与转移
收入政策
为抑制或治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而对物价与工资实行冻结或管制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
工资—物价指导线
政府根据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长期发展趋势而确定的工资与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将工资与物价的增长率控制在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幅度之内。因为没有法律强制性,效果一般。
工资—物价管制
政府运用法律与行政手段对工资与物价水平实行强制性的管制,硬性规定其涨幅。 被批评的比较厉害。1、妨碍市场技能。2、管理机构的开支,权利寻租。3、黑市猖獗。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用税收奖励或惩罚工资与物价水平。
收入指数化,收缩条款/货币补值。将货币工资、政府债券及其他收入与生活费用指数想联系,一律采用指数化收入,使各种收入能够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作出相应调整。 存在时滞;指数贬值难以预测。做不到真正的公平
供给政策
阿瑟拉弗。
主张通过减税和削减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等政策措施来刺激投资与就业。
滞涨的根源原因是政府忽视供给,人为膨胀社会需求所致。
拉弗曲线:减税可以增加政府收入。
减少社会福利支出。
结构调整政策
通过货币财政政策使各经济部门保持适宜的比例结构,缓和因结构性不平衡而引发的物价上涨。
财政政策
税收政策
给想要发展的部门减税
公共支出政策
给想要发展的部门补贴
货币政策
利率政策
给想要发展的部门低利率贷款
信贷结构
增加想要发展的部门贷款比例
浮动汇率政策
国外通货膨胀,由于汇率的自由下降,有效隔绝通胀的传递。
通货紧缩
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升值的一种货币现象。
消费不足论
西斯蒙第。1800s。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过剩,消费不足。
马尔萨斯。1820。过度储蓄,导致消费能力受限。
霍布森。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根源。(有钱人都存钱去了)生产过剩是因为需求赶不上生产增长造成的。
福斯特、卡钦斯把货币因素引入需求不足理论。提出过度储蓄、消费不足、消费品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理论。货币增长没有与生产增长相一致。
投资过度论 资本供给不足论 生产结构比例失调论
伦敦经济学派。
货币金融当局的信用扩张是破坏经济体系均衡、导致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原因。 通货紧缩是由于生产结构失调所致,是一种派生现象。
维克塞尔。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而实现的。市场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出现累积性的经济紧缩,维克塞尔的累计过程。
庞巴维克。利率高低决定了迂回生产时间的长短。利率低,偏好迂回生产。
哈耶克。现代生产是迂回生产。
迂回越长,生产力越强。
生产结构取决于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总需求比例是否稳定。
假设经济初始状态为充分就业和既定技术的均衡状态。
状态的稳定取决于总需求比例
需求变动原因:1消费者自愿储蓄、2货币数量的减少
自愿储蓄不变→货币数量↑→市场利率↓→生产向中间产品→迂回生产↑→消费品数量↓→消费品价格↑→强迫储蓄 →原始生产要素价格↑→消费品价格↑→资本供给不足→迂回生产↓→萧条
提出维持货币数量不变的“中性货币政策"
有效需求不足论
凯恩斯
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相一致的总需求,即社会总供给均衡时的总需求才为有效需求。
需求不足的原因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消费增长低于收入增长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资本投资利润下降趋势,抑制资本家的积极性
流动性偏好,存在流动性陷阱
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投资不增加
经常小于充分就业
在市场繁荣的后期,成本和竞争的现实终于战胜精神上的乐观情绪,乐观变成怀疑,再变成悲观,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仅靠货币政策很难使经济复苏,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3—5年。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费雪
大萧条的原因是债务危机
企业过度投资、过度负债
迫使企业不断借新债
迫使企业成本、费用上升。
企业进入债务陷阱,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因“债务链”陷入恶性循环,债权人要求偿债,债务危机发生
社会货币与信用供给↓→债务危机→企业经营困难↓→物价水平↓→利率↑→通货紧缩 债务人偿债越多,他们就欠的越多 之悖论发生→偿债速度跟不上货币价值的上升速度
通货紧缩理论
克鲁格曼
1990s,世界性通货紧缩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所致。
总供给的增加是有益的
生产过剩很难解释中国等国家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扩大政府支出刺激需求的现实
日本:人口老龄化,适龄劳动力减少,企业预期收益下降; 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居民储蓄倾向提高。
依靠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均衡的方法就是物价水平下跌,价值规律的作用。
供给过剩论认为,二战后,全球生产力突飞猛进。
应该提高社会公众的投资信心和投资收益预期,是投资倾向>储蓄倾向,提出“有管理的通货膨胀”
通过增发货币、扩大支出等措施制造适度的通货膨胀,增加需求,以更多的货币来吸收与消化所谓过剩商品,以此来实现经济均衡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调控目标。
给中国开了一剂药方,大量印刷钞票,制造一个长达15之久的4%通货膨胀预期。
问题:没有超过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分析侧重于人口因素。忽视了供给方面的 ,如果仅仅依据此法治理通货紧缩,可能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而形成结构性通货紧缩,有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