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9版:10、神经系统一
这是一个关于《生理学》第9版:10、神经系统一的思维导图,包含神经细胞、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反射、躯体与内脏感觉等内容,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编辑于2024-06-20 22:19:04这是一个关于《生化》第9版:18、癌基因与基因学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17、维生素的思维导图,包含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等,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生化》第9版:16、血、肝生化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生化》第9版:18、癌基因与基因学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17、维生素的思维导图,包含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等,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这是一个关于《生化》第9版:16、血、肝生化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神经系统一
神经细胞
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不随意神经)
分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神经元
结构
胞体
轴丘(轴突膨出部)
突起
树突(多个)有分支和树突棘
轴突(一个)
起始部(始段,粗大无髓鞘,Na+通道密度大,是动作电位爆发部位)
中段(髓鞘包裹形成郎飞氏结)
末端(神经末稍,形成无髓鞘包裹的分支,末端膨大称为突触小扣,内有突触囊泡贮存有神经递质)
主要功能
神经元
主要功能是接受、整合、传导和传递信息
胞体和树突
主要负责接受、整合信息
轴突
始段产生动作电位,也参与信息整合;轴突传导信息;轴突末稍向效应细胞或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
神经纤维的功能——兴奋传导和物质运输
神经纤维分类
分为有髓、无髓神经纤维两类
主要功能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兴奋传导、物质转运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①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
需要其结构、功能完整
绝缘性
神经干内多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互不干扰
双向性
神经纤维上发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
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能长时间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突触传递较易发生疲劳)
三大兴奋传导特征鉴别
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神经纤维直径
直径越粗,传导速度越快(速度m/s=6×直径μm)
轴索直径与纤维直径之比为0.6:1时,传导速度最快
有无髓鞘
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因为有髓纤维是沿郎飞结的跳跃式传导
髓鞘的厚度
有髓纤维的髓鞘在一定范围内增厚,传导速度增快
温度
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可加快传导速度
Aδ纤维传导快痛;C类纤维传导慢痛(内脏牵拉痛)
C纤维:警察发现4车后座的乘客触压已没有体温和痛觉
②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功能
神经对效应组织的营养作用
概念
神经末梢释放某些营养因子,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缓慢但持续地影响其结构和功能状态
意义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仅在长期缺失时后果严重:神经被切断后,它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
病理举例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肌肉萎缩:由于支配相应肌肉的脊髓中央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死亡,失去对肌肉营养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分型
1、星形胶质细胞
稳定细胞外钾浓度
2、少突胶质细胞
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髓鞘
3、小胶质细胞
相当于CNS中的吞噬细胞。脑组织发生变性时,小胶质细胞能转变为巨噬细胞,清除变性的神经组织碎片
CNS:中枢神经系统
构成髓鞘或神经膜的胶质细胞
在周围神经系统主要是施万(Schwann)细胞,在中枢则为少突胶质细胞
突触传递
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功能联系部位或装置,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化学性突触传递
化学性突触
是以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突触
根据突触前、突触后有无紧密的解剖学关系,可将化学性突触分为定向突触(经典)、非定向突触(曲张体)
两种突触鉴别
定向突触传递(经典突触传递)
结构
经典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囊泡
小而清亮透明的囊泡——内含乙酰胆碱、氨基酸类递质
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囊泡——内含儿茶酚胺类递质
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囊泡——内含神经肽类递质
过程
产生突触后电位(兴奋性EPSP、抑制性IPSP),均为局部电位
轴浆内钙最后经Na+-Ca2+反向交换体转运到胞外
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Ca2+量
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取决于进入末梢的Ca2+量,故细胞外Ca+↑、 到达突触前末梢动作电位的频率↑、幅度↑,则递质释放↑
其他
细胞外Mg2+浓度升高、钙通道密度↓、CCB(钙通道阻滞剂)可使递质释放↓
肉毒梭菌毒素
可灭活突触传递过程中与囊泡着位的蛋白,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
影响递质清除(重摄取、酶降解)的因素
NE:去甲肾上腺素
三环类:抗抑郁药
利血平:原用于降压
新斯的明:用于麻痹性肠梗阻、肌无力
影响突触后膜反应性因素(受体抑制剂)
非定向突触传递(曲张体)
没有经典的突触结构,其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可扩散至距离较远、范围较广的突触后成分,也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存在部位
在CNS——单胺能(Adr肾上腺素、DP多巴胺能、5-HT能)神经元的纤维末梢
在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与效应细胞之间的接头
传递形式
交感节后纤维的轴突末梢上,存在曲张体,当神经冲动传导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的囊泡释放,并向周围受体细胞扩散
特点
无特定突触后膜
递质扩散距离远
传递效应取决于靶细胞上是否有相应受体
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产生条件:神经元胞体整合兴奋和抑制信号
当总趋势为超极化时,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抑制
当突触后膜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可爆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
轴突始段首先引发动作电位,而不是胞体
该处钠通道密度较大
动作电位爆发,双向传导:可沿轴突传向末梢,可逆向传到胞体(刷新神经元电位状态)
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
概念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 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分类
神经递质鉴别条件
神经调质
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率,即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
作用
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
与神经递质共同点:都有受体、都由神经元合成
递质共存现象
两种或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
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功能活动
唾液腺接受副交感、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副交感含有ACh、VIP,前者唾液分泌,后者舒张血管,导致唾液腺分泌大量稀薄的唾液
交感含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前者促进唾液分泌减少血供,后者血供,导致唾液腺分泌少量黏稠唾液
受体
指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
激动剂
与受体特异结合后,能增强受体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拮抗剂
与受体结合后,不改变受体生物活性,反因占据受体而产生对抗激动剂效应的化学物质
受体亚型
受体的调节
上调
是指当递质分泌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增加,亲和力也逐渐增高
下调
是指当递质释放过多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亲和力也逐渐降低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的分布
闰绍细胞分泌递质:甘氨酸
胆碱能纤维在外周的分布
拓展:汗腺
人体皮肤上分布有两种汗腺,即大汗腺和小汗腺。
大汗腺局限于腋窝和阴部等处,开口于毛根附近,从青春期开始活动,可能和性功能有关,而与体温调节反应无关
小汗腺可见于全身皮肤
与体温调节有关:温热性出汗
当机体接受温热性刺激时,中枢通过支配汗腺的交感胆碱能纤维,使全身小汗腺分泌汗液。
与机体应激反应有关:精神性发汗
当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中枢通过支配汗腺的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引起小汗腺分泌汗液。
胆碱能受体
M受体为G蛋白耦联受体
小阻小,大阻大,一箭双雕
M样症状
腺体分泌增加,大小便失禁
平滑肌运动增强(骨骼肌血管平滑肌舒张)、瞳孔缩小、心活动抑制、心率↓
阿托品化:瞳孔散大,口干舌燥、心跳有力
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概念
肾上腺素能纤维
以Adr或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肾上腺素能受体
能与Adr或去甲肾上腺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递质分布
①去甲肾上腺素
中枢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胞体绝大多数位于低位脑干——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
外周
大多数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除外支配温热汗腺、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胆碱能纤维
②肾上腺素
中枢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仅见于CNS内,其胞体主要分布于延髓ˋ
外周
在外周,仅作为内分泌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
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对α₁受体的作用很强,对β₁受体的作用较强,对β₂受体的作用较弱 在外周,肾上腺素作为内分泌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时,对α、β₁和β₂受体作用都很强
冲啊(α受体):重要血管舒张,不重要血管收缩
α1分布在突触前膜和血管平滑肌上,兴奋时主要引起血管收缩 α2主要分布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突触前膜上,兴奋时对NE的分泌产生负反馈调节抑制作用
反射
分类
反射的中枢整合
单突触反射
传入-传出神经元之间,在中枢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
腱反射是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
传入-传出神经元之间,在中枢只经过多次突触传递
大部分人体反射属于这一类
中枢整合
通过多级水平的整合后,反射活动变得更复杂性、更具适应性
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单线式、辐散式与聚合式联系
单线式
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少见(视网膜)
辐散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未梢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
传入通路中较多见
聚合式
一个神经元可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投射而聚合式建立突触联系可对兴奋和抑制整合
传出通路中较多见
链锁式联系与环式联系
链锁式
在神经通路中,由中间神经元构成的辐散式联系与聚合式联系同时存在
可扩大空间作用范围
环式联系
后一级神经元会通过其侧支再次与前一级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从而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都形成闭合的环路。
可因负反馈而及时终止,也可因正反馈而使兴奋增强和延续。
后发放/后放电
最初刺激停止后,冲动仍能在环路上持续一段时间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7个)
含6个突触传递特征
单向传播
兴奋经化学性突触,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中枢延搁
指兴奋在中枢传播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至少需要0.5ms
兴奋总和
单条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不能使中枢发出传出效应,需有若干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到达同一中枢,才可能产生
兴奋节律的改变
经中枢整合,相比传入神经,传出冲动的频率取决于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效应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因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通,故内环境理化因素的变化(如缺氧、CO2过多、麻醉剂)均可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
易疲劳
神经递质可耗竭
后发放
后发放既可发生于环式联系的反射通路中,也可见于各种神经反馈的活动中
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中枢抑制(使生理过程不易/不能进行)
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
突触后抑制是指由中枢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通过产生IPSP,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抑制效应
传入侧支抑制其他神经元;回返性神经元抑制自身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性抑制)
协调
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 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1; 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通过释放抑制性递质,来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2
举例:骨骼肌屈侧与伸侧相协调
屈肌的肌梭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直接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伸肌运动神经元,导致屈肌收缩的同时伸肌舒张
意义:交互性抑制可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回返性抑制
反馈
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主轴突向末梢传导,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同一神经元
举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沿轴突到达骨骼肌发动运动。同时,冲动经轴突发出的侧支兴奋与之构成突触的闰绍细胞。闰绍细胞释放甘氨酸,反馈性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意义:可及时终止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并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
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轴突式突触引起的
机制
A为兴奋性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B为抑制性N元的轴突末梢。C为运动神经元。
B兴奋时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作用于A突触前末梢上的GABA受体,减少A突触Ca2+流入突触前的数量,使递质释放量减少,从而导致运动神经元(C)的EPSP减小
突触前膜去极化程度减弱
意义:突触前抑制广泛存在于中枢,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中枢易化(使生理反应容易进行)
突触前易化
机制类似于突触前抑制,但释放的兴奋性递质(5-HT)
突触后易化
表现为EPSP的总和,使EPSP幅度增大而更接近于阈电位水平
躯体与内脏感觉
1、感觉传入通路
(1)躯体感觉的传导通路
三级传导通路
后索内侧丘系投射到丘脑后外侧腹核
前外侧索终于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
1、丘脑前传入系统
障碍分离:粗略触压觉有一部分不交叉,在脊髓丘脑前束上行
2、丘脑的核团
联络核与第一类特异性感觉接替核联络,故第一、二类统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细胞群
第一类
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视觉中继核团
第二类
协调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的联系
第三类:髓板内核群
改变和维持皮层兴奋状态,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3、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感觉:听觉和视觉通过听/视觉传导通路传递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上行唤醒功能)
类别
属于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点
存在于脑干网状结构内,由于它是多突触接替系统,故易受药物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拥有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有上行唤醒功能,弥散投射,侧枝激活,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就是阻断这一系统的传导
拓展
牵张反射维持机体平衡
下丘脑与情绪生理反应关系密切
(2)内脏感觉的传导通路
2、躯体和内脏感觉的皮层代表区
前回运动和本体,后回感觉
感觉投射规律
躯干四肢的感觉为交叉性投射,头面部感觉投射是双侧的
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
下肢对应中央后回顶部,上肢对应中央后回中间,头面对应中央后回底部
视诊(枕)、颞侧有耳、边(边缘叶)嗅边吃、喂(味)咕咕(孤束核等)
3、痛觉
定义
痛觉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有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
它是由体内、外伤害刺激所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防卫反应和自主神经反应
特点
痛觉感受器没有适宜刺激,任何刺激只要达到对机体伤害的程度,均可使痛觉感受器兴奋
痛觉感受器不易发生适应,属于慢适应感受器,因而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意义
致痛物质
K+、H+、5-HT、缓激肽、前列腺素、P物质
能激活感受器或降低阈值
痛觉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也称伤害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包括机械伤害性感受器、机械温度伤害性感受器、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
感受器的激活与换能
痛觉感受器可被各种伤害性刺激激活,产生感受器电位,进而触发可传导的动作电位,将伤害性信息传至脊髓背角;经接替后再传至高级中枢,形成痛感觉和情绪反应
痛觉的信息传导
快痛经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到皮层一、二感觉区;慢痛不是
此外许多痛觉纤维经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分型
躯体痛
内脏痛
定义
内脏痛常由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所致
特点
①定位不准确——最主要特点
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③对牵拉刺激、扩张性刺激敏感,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
④常伴有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
牵涉痛
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举例
心肌缺血—心前区、左肩、左上臂疼痛
胆囊炎、胆石症——右肩区疼痛
肾结石——腹股沟区疼痛
原理
可用会聚学说、易化学说来解释
发生牵涉痛时,疼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这一原理称为皮节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