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2.牙周组织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重点知识,内容精要,适合考前突击与查漏补缺,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牙周组织病
牙龈病
牙菌斑性牙龈病
慢性龈炎(边缘性龈炎)
慢性龈炎并不一定导致牙周炎
病因:细菌及其毒性产物
病理变化
炎性水肿型(类似于炎性肉芽组织)
血管扩张充血,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
纤维增生型(类似于瘢痕组织)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成束,炎细胞浸润
主要病理变化为炎细胞浸润
增生龈
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胶原纤维)
病因(全身性因素)
激素性龈炎:月经期、妊娠期、青春期
药物性龈炎:苯妥英钠、降压药、某些免疫抑制剂、硝苯吡啶
临床
激素性龈炎,过了激素期病变恢复
苯妥英钠龈增生多发生于前牙唇侧,龈乳头增大,有时可见龈表面呈颗粒结节样改变
非菌斑性牙龈病
维生素C缺乏症龈炎
牙龈呈紫红色,肿胀,松软
病理
水肿,出血,含铁血黄素
伴白血病性龈炎
不规则增大,糜烂、坏死
大量幼稚白细胞密集浸润在深部固有层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病因:梭形杆菌与文森螺旋体
浆细胞龈炎
病因:过敏
病理:浆细胞密集浸润
牙周病
发生在牙支持组织上的感染性疾病
始发于边缘龈的龈沟
病因及发病机制
牙菌斑(细菌因素)
牙菌斑是牙周病发病的始动因子
机制
细菌、毒素直接破坏
免疫反应
细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
伴放线聚集杆菌
福赛坦氏菌
宿主易感性(宿主因素)
宿主的易感性是牙周炎发展加重的决定性因素
病因
遗传基础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宿主易感性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宿主防御机制的双重性——防御反应与破坏作用
中性粒细胞与细胞因子的作用
防御过程分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牙周溢脓,牙齿松动
X线表现为牙槽嵴顶消失,硬骨板消失,牙周膜间隙增大
活动期
牙面菌斑、软垢及牙石堆积
牙周袋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球蛋白及补体
牙周袋的形成机制:结合上皮向根方增生
沟内上皮糜烂溃疡,部分上皮增生,炎细胞增浸润,部分移出到袋内
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深牙周袋,炎细胞浸润
沟内上皮及结合上皮下方的胶原纤维水肿、变性、丧失,牙槽嵴顶吸收明显
牙槽嵴骨出现活跃破骨细胞及吸收陷窝
牙周膜基质及胶原变性、降解,牙周膜间隙增宽
深牙周袋使牙骨质暴露,可见牙石附着在其上
静止期(修复期)
炎症明显减少,大量新生胶原纤维
牙槽骨吸收呈静止态,一般看不到破骨细胞
牙根面被吸收的牙骨质也出现新生
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三种情况
龈袋
假性牙周袋,牙槽骨高度不变
是牙槽骨无明显的吸收,牙槽骨高度未丧失,仅仅是牙龈组织由于炎症增生、肿大,导致龈缘覆盖牙冠面形成的牙袋
骨上袋
高度明显降低
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由于牙槽嵴为水平骨吸收,其高度明显降低,导致骨上袋的形成
骨内袋
牙槽骨呈垂直性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