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一图速记18个社工常用理论及模式
一张图表!让你掌握社工服务常用的18种理论及模式,每个理论都附有简要的解释或描述,希望可以帮到你~
编辑于2024-06-26 16:49:4918个社工常用理论
1.复元理论
(1)概念
复元理论是一个关注个体在面对挑战、失能或困难时,如何通过内在和外在的支持,实现自我改变、恢复和发展的理论。通过实践应用和社会支持的作用,复元理论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2)核心观点
a.个人改变的过程
复元是一个深沉且独特的过程,涉及个人在态度、价值、感受、目标、生活技巧以及角色等方面的改变。这一过程不仅是生理上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重建和成长。
b.超越失能
个体在面对失能或困难时,应该积极寻求改变,而不是沉溺于痛苦和困扰中。通过发展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个体可以超越失能的限制,实现自我超越。
c.强调社会支持
重视社会支持在个体复元过程中的作用。家庭、朋友、社区等社会力量可以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个体的复元过程。
(3)实践应用
a.朋辈支援
在精神康复领域,朋辈支援是复元理论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有复元经验的朋辈可以直接对其他康复者作出贡献,提供支持和鼓励。这种基于相似经历的支援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有助于康复者建立自信、消除焦虑和恐惧。
b.互助支援
互助支援也是复元理论的重要实践方式。康复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方式,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这种互助支援不仅可以增强康复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促进康复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成长。
c.专业支持
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个案服务中,复元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专业社工通过运用复元理论,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和支持措施,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4)实践要点
a.承认复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复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在复元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面对挑战和困难,积极寻求改变和发展。
b.重视社会支持的作用
社会支持在复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需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资源。
c.关注个体的自我改变和发展
复元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改变和发展。在复元过程中,个体需要积极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通过自我努力和社会支持实现自我超越。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
(1)概念
是一种心理治疗中的理论分析模式,它强调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帮助患者。它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技巧和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2)理论假设
a.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受到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b.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通常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
c.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重视人际沟通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认为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
d.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尊重并肯定每个人的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治疗技巧
a.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如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一描述一宣泄,旨在直接帮助服务对象表达情感、认识问题。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如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旨在帮助服务对象深入理解问题的根源,促进自我成长。
(4)特点
a.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b.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以便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
c.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包括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以及个体、家庭、社区等不同层面的介入。
(5)应用实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独居老人服务、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等。以独居老人服务为例,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注老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的需求,通过改善环境、促进人际沟通等方式,帮助老人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3.危机介入模式理论
(1)概念
危机介入模式理论是指在处理与危机相关的问题时,通过采取一系列特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干预和应对。这些方式和方法通常基于对不同类型危机的研究和经验总结,旨在提供指导和指示,帮助组织或个人高效地应对危机。
(2)特点
a.迅速性:危机介入模式强调在危机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b.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的危机,采用相应的介入模式和策略,以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c.整合性:综合考虑心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综合性的介入措施。
(3)基本原则
a.及时处理:强调在危机发生后尽快采取行动,以减少危机对服务对象的伤害。
b.限定目标:将精力集中在当前有限的目标上,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危害。
c.输入希望:通过给予服务对象新的希望,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
d.提供支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周围的资源,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e.恢复自尊:了解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和自尊。
f.培养自主能力: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危机解决过程,提高自主能力,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4.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1)概念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个体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建设和维护社会支持网络,个体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增强应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这一理论不仅关注个体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还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类型
a.情感性支持
通过情感表达和情感接触来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如安慰、理解和关心。
b.实用性支持
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如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提供实用建议或协助解决问题。
c.信息性支持
提供信息和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减轻困扰,如提供信息、建议或指导。
(3)对个体的影响
a.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支持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b.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增强应对能力。
c.促进社交参与和社会联系
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交参与,增强社会联系,提高生活满意度。
(4)社会支持网络的特点
a.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朋友、同事、邻居和社区等不同层面的支持来源。
b.动态变化:社会支持网络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个体生活阶段和情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c.相互关联:不同支持来源之间会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5)措施
a.积极投入社交活动: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扩大社交圈子。
b.维护和加强已有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友谊关系等,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
c.提升自身的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d.关注并支持他人:建立起互惠的关系模式,相互支持和帮助。
5.合理情绪疗法理论
(1)概念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建立更加理性、合理的信念,从而减少消极情绪和行为,提高生活质量。通过ABC理论、不合理信念的识别与辩论以及行为训练等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理论基础
a.ABC理论
A(Activating Event):激发事件,指个体遇到的具体事件或情境。
B(Belief):信念,指个体对A事件持有的看法、解释或评价。
C(Consequence):结果,指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
艾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障碍(C)不是由激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激发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B)所引起的。
b.不合理信念
绝对化的要求: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有过于绝对化的期望或要求。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将个别事件推广到整体,忽视其他可能性。
糟糕至极:对事件的结果持有灾难化的看法,认为一旦事情发生,后果将无法承受。
(3)治疗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是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建立更加理性、合理的信念,从而减少消极情绪和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4)治疗过程
a.识别不合理信念
通过对话和案例分析,帮助个体识别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b.辩论不合理信念
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数据,与个体辩论不合理信念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动摇其信念。
c.建立合理信念
引导个体建立更加理性、合理的信念,以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
d.行为训练
通过行为实验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个体在实践中巩固新的信念,并学会应对类似情境。
(5)治疗特点
a.人本主义倾向
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鼓励个体主动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b.教育色彩浓厚
具有浓厚的教育色彩,通过传授知识、提供案例等方式,帮助个体理解并接受新的信念。
c.重视理性认知
在治疗过程中,始终强调理性认知的重要性,鼓励个体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数据来评估自己的信念。
6.认知疗法理论
(1)概念
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来影响情感和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它强调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2)基本原理
a.改变不良认知
认知疗法通过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进而改变行为和情感反应。
b.强调认知的中介作用
认知疗法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的影响,错误的认知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3)治疗方法
a.认知重建:认知疗法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观念、信念和思维方式。
b.心理应付:教给患者如何有效地应对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c.问题解决:帮助患者学习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以改善其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
(4)应用领域
应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7.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理论
(1)概念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理论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家庭治疗方法,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沟通方式以及个体的自我认知,旨在帮助家庭实现和谐、健康的互动关系。
(2)冰山理论
a.核心:萨提亚将人的行为分为两个层面,即表面行为和深层动机。
b.内容:深层动机受到情感、需求、价值观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
(3)五种沟通模式
a.类型:萨提亚提出了五种常见的沟通方式,即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
b.作用:这些沟通方式反映了人们在互动中常见的策略,但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冲突和情感压抑。了解这些沟通方式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沟通模式,并有意识地选择更健康的沟通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4)自我的曼陀罗
由8个同心圆构成,代表了身体、智力、情绪、感觉、互动、营养、情境和灵性等重要的生命维度。
这个图形强调了每个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多个层面,以及这些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
(5)主要特点
a.从内而外:注重个人“从内而外”的改变,这是正本清源之道。
b.经验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是“经验式”的,注重个人的实际经验和感受。
c.适用性广:处理的是家庭中的沟通“过程”,而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家庭自己去寻求一个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式。
d.信任与尊重: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基本信念是对人的信任和尊重,治疗过程对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正面的经验。
(6)主要技术
a.家庭雕塑:一种视觉化的技术,通过家庭成员摆出代表他们关系的姿势来帮助心理咨询师理解家庭动力学。
b.角色扮演:家庭成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c.家庭时间线:回顾家庭历史,了解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了当前的情感和行为。
d.家庭沙盘:通过布置沙盘中的小道具来反映家庭动态,促进家庭成员对关系的认识。
8.马斯洛需求理论
(1)概念
马斯洛认为,人们通常首先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某一层次的需求完全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同时追求多个层次的需求。此外,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主导需求,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2)五个层次
a.生理需求:这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保暖、性等。这些需求对于个体的生存至关重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其他的需求都会变得次要。
b.安全需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安全稳定的环境,如工作安全、经济安全、身体安全等。这一层次的需求还包括对疾病、失业、犯罪等的防护。
c.社交需求:也称为归属与爱的需求,指个体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并在这个群体中寻求关爱和认同。
d.尊重需求: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人们渴望获得成就、名誉、地位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他们也需要自尊,即认为自己有价值、有能力。
e.自我实现需求:这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指个体追求自我完善、实现个人潜能和发挥创造力的需求。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发展个人能力等。
9.优势视角理论
(1)概念
优势视角理论的核心在于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它强调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基本假设
a.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
b.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c.优势视角认为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3)理论应用
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帮助那些面临困境和挫折的个体时。它鼓励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共同探索和利用其内在的优势和资源,以达到自我成长和改变的目的。
(4)特点
a.强调个体的内在优势:每个个体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潜能,这些优势可能隐藏在个体的经历、技能、信仰或人际关系中。
b.倡导积极的视角转换:鼓励人们从传统的“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从关注个体的缺陷与问题,转向发掘和培育个体的优势与潜能。
c.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的优势与潜能不仅源于自身,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支持性、包容性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个体优势的发挥与潜能的实现。
d.倡导参与与合作:个体不再是单纯的服务对象或治疗对象,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与合作者。他们与社工、家庭成员、朋友共同参与到问题解决与潜能开发中。
e.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个体当前的优势与潜能,还着眼于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它鼓励个体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不断提升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实现个人的长期发展目标。
10.家庭治疗理论
(1)概述
是一种专注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
(2)主要观点
a.焦点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家庭治疗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是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关系上。
b.从家庭系统角度解释问题:个人的行为与问题被视为家庭系统的一部分,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进行解释。
c.个人改变依赖于家庭整体改变: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改变与成长依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3)基本原则
a.假设-循环-中立:家庭治疗中的三原则,假设是指向新信息的路标,循环是通过提问获得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信息,中立是指治疗师保持中立态度。
b.家庭治疗是一种扰动:治疗者通过不确认任何事物,激起家庭系统的适应性反应。
c.家庭治疗是合作创造的:它致力于创造一种相互了解和接纳的家庭气氛,使家庭成员学会开发他们的资源,进而产生建设性的改变。
(4)主要流派
a.结构派家庭治疗:,关注家庭结构和组织,试图通过改变家庭的动力和结构来影响个人。
b.系统派家庭治疗: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试图通过改变家庭互动模式来影响个人。
c.策略派家庭治疗:注重创造性和操作性,发展出如“矛盾处方、维持症状、奇迹提问”等治疗方法。
d.沟通派家庭治疗:关注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促进家庭在平等、对称的互动模式中进行交流。
(5)治疗效果
家庭治疗已被证明在多种情境下是有效的,如血友病患儿的治疗、儿童行为问题、婚姻关系问题等。
11.增强权能理论
(1)概述
增强权能理论通过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受助者的能力和价值,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和支持作用,旨在帮助个人或群体增强权能,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正义。
(2)基本假设
a.个人的无力感来源: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这种压迫可能来源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以及宏观环境的障碍。
b.障碍的可变性: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这些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c.个人权能的普遍存在: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权能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d.受助者的价值和能力:受助者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e.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和增强权能。
(3)价值取向
a.推动社会正义:增强权能理论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减少社会不平等和压迫。
b.重视受助者的自觉与自我实现:该理论鼓励受助者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通过自我实现来增强权能。
c.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受助者被视为服务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需求、目标和经验被充分尊重和考虑。
(4)实务应用
a.三个层次
个人层次:关注个人自我认知、自信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人际层次:促进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环境层次:致力于改变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b.独特的助人过程
建立协同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关注并强调受助者的能力和价值,而非仅仅关注其问题或缺陷。
维持人与环境两个工作焦点:在帮助受助者增强个人权能的同时,也关注其生活环境的改善。
确认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告知服务对象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5)实践原则
a.挑战环境压迫: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共同挑战环境中的压迫因素。
b.整体视角: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进行分析和干预。
c.人的自我增强:鼓励人们自己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作为协助者提供支持。
d.建立互惠关系: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互惠、平等的关系。
12.生态系统理论
(1)概述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动态和多层次的理解视角。在实际应用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个体发展、社会结构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2)核心观点
a.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
b.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等多种因素。
c.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双向的,即个体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3)环境层次
a.微观系统:指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如家庭和学校。
b.中观系统:指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家庭和学校的相互作用。
c.宏观系统:指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如社会政策和文化价值观。
(4)应用领域
a.在心理学领域,它被用于理解和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和压力等。
b.在社会学领域,它被用于研究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如社会阶层和社会不平等。
c.在教育领域,它被用于研究和改进教育实践,如学校环境和文化对学习的影响。
(5)特点
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全面、动态和多层次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它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环境仅作为影响因素的限制,将环境视为一个与个体相互作用的整体。
13.社会控制理论
(1)概述
社会控制理论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犯罪行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纽带对犯罪行为的制约作用。该理论在预防和控制犯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理论核心
a.解释角度: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犯罪者是社会中的少数,因此处理犯罪问题更应关注为何大多数人不会犯罪,而非为何有些人会犯罪。
b.主要观点: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因为其内心或外部有良好的控制因素,如道德观念、家庭关系、社区联系等。
(3)理论应用
a.青少年犯罪:社会控制理论在解释青少年犯罪形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认为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b.案例分析:社会控制理论被用于分析青少年盗窃行为等个案,通过探讨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来理解犯罪行为成因。
(4)理论特点
a.重视预防:与传统的犯罪学理论相比,社会控制理论更强调犯罪的预防和控制,通过加强社会联系和纽带,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b.多维度分析:社会控制理论不仅关注个体层面的因素,还关注社会层面的因素,如家庭、学校、社区等,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14.任务中心模式理论
(1)概述
强调个案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基本假设是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潜能。该理论认为人是健康、常态、有自主能力的个体,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个人能力的暂时缺损引起的。
(2)内容
a.理论基本假设
任务与问题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完成有关任务,问题就得以解决。
任务中心模式不讨论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而是致力于探知问题的阻力和助力。
协助案主清楚地界定问题,了解问题解决的资源与障碍,社工与案主一起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
b.治疗技巧
沟通被视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有效的沟通需要具备两个要素(有系统、有反应)和达到五种功能(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3)特点
a.目标明确:服务介入的目标清晰,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由服务对象自己选定的明确目标。
b.服务简要:服务介入简要,不拖泥带水,直接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c.关注自主性:非常关注服务对象的自主性,认为服务对象具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
d.系统性和层次性:任务中心模式将环境分为不同的层次(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并强调个体与这些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
(4)优点
a.针对性强:任务不仅是针对服务对象的,也是针对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的,能够全面地解决问题。
b.服务对象广泛: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c.强调优点和资源:强调服务对象的优点与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
(1)概述
是一种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旨在通过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帮助他们认识到同一事件的不同层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内在方法。
(2)主要特点
a.正向思考:强调来访者的正向能力和可能性,而非问题本身。
b.省时省力:以尽可能少的会谈次数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促成其积极的改变。
c.行动导向:以行动为主、目标明确,注重实际效果。
d.强调合作:强调与服务对象的合作,由服务对象决定取向,社工协助其从小的部分改变引发更大的改变。
(3)应用领域
a.家庭服务:处理家庭内部矛盾和问题。
b.心理康复:协助心理疾病患者恢复健康。
c.公众社会服务: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援助。
d.儿童福利: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和福祉。
e.监狱、社区治疗中心:为罪犯或康复者提供心理干预。
f.学校和医院:作为心理咨询服务的一部分。
(4)主要技法
a.一般化: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描述,提供相关信息,减轻其心理压力。
b.面谈前改变的询问:探索服务对象以前成功的经验,并鼓励其结合当时的经验重新振作。
c.评量询问:对服务对象的进步和改变进行量化评估。
d.奇迹询问:假设一个奇迹发生,询问服务对象希望看到的改变。
e.关系询问:探索服务对象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可能的支持网络。
f.例外询问:寻找问题中的例外情况,并探索这些例外如何帮助解决问题。
16.人本治疗模式理论
(1)概述
是一种强调人性积极面、注重服务对象自我发展和实现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建立平等、信任、尊重的辅导关系,促进个体的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和改变。在实际应用中,人本治疗模式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2)基本假设
a.人性观:人本治疗模式的人性观是积极的、乐观的,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b.治疗目标:帮助个体通过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并改变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
(3)特点
a.注重服务对象:注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创造一种有利于服务对象自我发展的辅导环境。
b.社会工作者自身品格和态度:强调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认为社会工作者的真诚、接纳和尊重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c.个案辅导关系:强调个案辅导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尊重的辅导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d.关注个案辅导过程:关注个案辅导的过程,认为通过促进个体的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和改变。
(4)应用领域
可以应用于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处理,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夫妻和伴侣处理关系中的问题和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关系满足。
17.自我效能理论
(1)概述
是一个关注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信心评估的理论。它强调个体在特定任务或目标中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行为动机、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性的影响。
(2)影响因素
a.直接经验:个体过去的成功经验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经验则可能削弱它。
b.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功或失败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当个体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努力成功时,会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c.言语说服:他人的言语鼓励或劝说也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这种方式的效果相对较弱,且可能受到个体对劝说者信任程度的影响。
d.生理和情绪状态:个体的生理状态(如疲劳、疾病)和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
(3)运用领域
a.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理论被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积极的反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b.职业领域:在职业领域,自我效能理论可以帮助个体更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同时,它也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和信心水平,从而建立更有效的团队关系。
c.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自我效能理论被用于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克服困难和挑战。通过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其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18.社会学习理论
(1)概述
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从而间接地产生学习,并可能模仿这些行为的过程。它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力,认为人们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到成果和经验,从而自我完善和进步。
(2)主要观点
a.观察学习: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习得新的行为。这种学习过程不需要直接经历强化,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b.模仿: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榜样或模型的人的行为,并尝试复制这些行为。模仿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c.社会比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行为。他们将自己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并根据这些比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d.认知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个体在观察学习时,会进行信息处理、记忆和推理等认知活动,以理解和解释所观察到的行为。
(3)影响因素
a.榜样与示范: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效果。
b.强化:强化可以是外部的(如奖励或惩罚),也可以是内部的(如自我满足或内疚感)。强化有助于个体巩固和维持所学的行为。
c.动机:如果个体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或认为它是有价值的,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