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党百年笔记
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党百年的笔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编辑于2024-07-26 13:33:23关于新传的考研笔记,包括一些理论知识和一些案例、术语等等。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关于国际传播、对外传播的笔记。中国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对全球网民的巨大吸引力;强化国际传播意识,在情感市场的蓝海空间主动作为;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开创官方、精英、民间多层次话语圈同频共振、复调传播的新局面。
关于新技术、智能传播的笔记,包括5G、弹幕、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信息茧房、智能机器人、智能媒介伦理等等的相关理论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关于新传的考研笔记,包括一些理论知识和一些案例、术语等等。知识点系统且全面,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减少在海量资料中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帮助学习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关于国际传播、对外传播的笔记。中国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对全球网民的巨大吸引力;强化国际传播意识,在情感市场的蓝海空间主动作为;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开创官方、精英、民间多层次话语圈同频共振、复调传播的新局面。
关于新技术、智能传播的笔记,包括5G、弹幕、区块链、人工智能、算法、信息茧房、智能机器人、智能媒介伦理等等的相关理论知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大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
中国共产党长期新闻实践形成的新闻思想、新闻观念和新闻理论
当下中国实际特别是新闻业实际的需求
马新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总的看法及规律性认识,它涉及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及其政党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根本性质、工作原则及运行规律等重要问题的基本观点
主要观点有: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自由观、导向观、创新观
特点:开放创新、完整科学、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三大焦点问题
也是三对矛盾 处理好之间的关系 坚持统一
新闻的立场与客观性
首先体现在内容的客观
此外体现在形式的客观
来自于新闻记者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并不意味着报道事件毫无立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新闻的自由与边界
新闻的党性与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喉舌观
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总要做某个阶级、阶层、党派、集团的喉舌
党性原则
坚守党性原则始终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原则”,党性观念也自然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体系中的“第一观念”
执政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绝对领导(权),新闻业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党性原则要求,所有新闻媒体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要求党的新闻业必须与全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
如何落实“党报姓党”的原则
把握政治方向:以习中特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坚持人民立场: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群众路线,“三贴近”“走转改”
始终服务大局:跟随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路线政策
提升业务素质:“掌握新领域、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四力、“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
人民性原则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在今天这样的新兴媒介环境中,人民群众更是成为了新闻(包括新闻意见)生产、新闻传播的大众化主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宗旨
对于“党媒”以及党领导的各类媒体,在具体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真实原则
(1)报道的每件事、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微观真实) (2)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总体真实、发展趋势上把握真实(宏观真实)
实事求是/新闻规律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
承认新闻舆论工作是有自身规律的,尊重新闻规律,自觉运用新闻规律,按照新闻规律展开新闻舆论工作
不断探索新闻规律,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观念与方式
正确舆论观/舆论导向观念
新闻媒体的传播活动,要从政治、思想、道德、情感、知识、行为等方面,将受众引导到正确、健康、积极的方向
正确舆论及正确引导舆论;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舆论是可引导的,也是应该引导的;用恰当合理的方式引导舆论,追求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效益观
(1)反对“新闻是商品”(2)不同意“读者是上帝”(3)追求社会效益第一(公共利益)
自由观
(1)自由、新闻自由都是有节制的,不能被滥用(2)自由、新闻自由都是有阶级性的(3)我国新闻的自律与他律。
创新观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党性与人民性
最早于1945年首次在重庆《新华日报》的刊物《新华报人》第9期中使用
党性
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
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
人民性
即人民的整体利益需求、集体意志表达以及权利诉求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关系
习近平的“8·19 讲话”明确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党的唯一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因而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发展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报刊活动总结和对新闻事业一般规律的理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理论
新莱茵报
1848年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于科伦,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也是一份面向大众的大型日报。主张无产阶级积极参加革命,争取领导权,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①国内学者郑保卫认为《新莱茵报》在世界无产阶级党报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它为马克思的战斗一生树起了历史丰碑②为无产阶级政党创办政治性机关报提供了办报经验;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最初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③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发展开拓了前进道路
补充:火星报
(1)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190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编辑部由列宁等六人组成。《火星报》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报头,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列宁在办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2)宣传内容:同经济派(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论战;宣传党的纲领;通过代办员网络同个地方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组织基础。(3)作用:完成了统一全党思想、联合各地方分散的组织、筹备召开党代会的任务;宣传了列宁的新闻思想,涉及到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报纸的功能、对出版自由的论述和群众性等问题,体现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也是集体的组织者的重要办报思想
马恩关于党报工作的主要观点
党报党刊是党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党报党刊必须遵守和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
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
成为党内批评的强大武器
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展开工作
新闻自由
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1842《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报刊的有机运动: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马克思根据报刊的工作特点,论证了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表现为整个报刊的有机运动,每篇报道由于侧重面不同,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和有偏差的,传达给受众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受众的判断也建立在片面的事实上,但只要报刊的有机运动在正常地运行,事件的真相就会逐步清晰的表现出来
列宁提出党性原则
列宁不同时期的新闻思想 ➢ (1)建党时期 • 在办报方针上,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报纸内容上,列宁明确指出报纸应该是全面揭露资产阶级的讲坛;在报刊的作用表述上,列宁强调“宣传与鼓动”作用。 ➢ (2)夺取政权时期 • 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是金钱的自由,无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 ➢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报纸和刊物的内容重点要从政治转向经济,“少谈些政治多谈点经济”;党报党刊的作用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集中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突出强调其组织功能和作用
《火星报》《真理报》,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和发动群众、夺取政权的强大武器
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基线理论、脚手架理论):“创办政治机关报”成为列宁新闻思想的核心观点,并由此引申出了党报要成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和党报要坚持党性原则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党报(全俄政治报)是“培植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开展生动的政治鼓动工作”“培养政治斗争的领导者”“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全民武装起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强调了当对党报的领导和监督意识
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系统全面地阐利了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党性原则内涵:
党的出版宣传事业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出版宣传事业要接受党的领导。
党的出版宣传事业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局限性:由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刚开始不久即辞世,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列宁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报刊实践经验认识不足,对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论述不多,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
毛泽东:《湘江评论》、重视报刊的宣传工作,运用报刊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组织斗争、指导工作;注重调查研究,崇尚实事求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双办方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核心内容:强调"政治家办报“
邓小平:领导我国新闻事业实现了工作重点有政治宣传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宣传的战略转移,新闻工作要为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总方针服务,社会效益第一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新闻工作者应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核心内容:“思想中心说“——报刊要成为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
胡耀邦:于1985 年春发表了《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的讲话,提出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江泽民:正面系统阐述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的观点,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驳斥和批评了“人民性高于党性"的错误观点;“祸福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核心内容:舆论导向论
胡锦涛:根据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新闻工作要落实“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基础上,强调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要正确处理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的关系,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核心内容: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习近平的新闻思想
以“两个统一”主导宣传工作:统一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统一党性与人民性
用理论信仰武装专业头脑: 新闻工作者要坚守和传播信仰
以中国梦充实报道内容:个人梦的故事化传播;中国梦的人性化传播;世界梦的多元化传播
用主流声音创新舆论引导:抢占时间先机;把握适度原则;增强传播效果
用正面宣传弘扬正能量:强化责任意识,改进形势宣传;注重新闻价值,改进主题宣传;体现时代特征,改进典型报道
以主动出击直面新兴媒体:通过主动出击引导网络舆论;通过以正视听实现网络证实;通过网络联手践 行社会担当
用国际语言传播时代强音(国际传播)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形成
中国无产阶级党报性质地位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期就明确将一系列党的报刊定性为党的“机关”。如《向导》周刊被当作“本党政策之指导机关”,《布尔什维克》被规定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之机关”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及一切反动妥协思想之战斗机关”等
喉舌论
“耳目喉舌”,是中国共产党论述党报性质时常用的一个词汇。这一定位实质上是从政治上来规定党报既是党的又是人民的代言者
无产阶级党报功能作用
党报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之功能定位;源于列宁的“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在革命斗争中扮演起“批评者”和“揭露者”的角色:针对敌对势力和反动宣传;对党自身内部工作中的错误、缺点等的揭露和自我批评
无产阶级党报指导方针与工作原则
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根本原则,它规定着党报的政治属性、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要求党报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群众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宗旨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性质在党报工作中的具体呈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情绪、需求及意见,走群众路线,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真实性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立足于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
无产阶级党报党刊发展历程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框架一:从时代特征切入
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出现新问题,对新闻理论提出新挑战——理论冲击
社会化新闻实践中的新问题
新闻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新技术发展,对党媒发展转型提出新挑战——技术冲击
党媒发展转型的数字鸿沟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出现的问题,对新闻体制及信息管理提出新挑战——资本冲击(或者传播格局变化)
媒体公共性和群众性的旁落:商业资本的过度介入,传播格局的失衡,商业媒体的逐利过程中催生过度娱乐化、标题党、流量至上等问题,为金钱服务而非为人民服务,损害媒体的公共性和群众性
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文化,对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挑战——文化冲击(或者舆论格局变化)
圈层化舆论阵地的引导困境:选择性回避、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对抗式解读等群体文化壁垒的挑战
应对
应对理论冲击——坚持马新观,推动理论创新
构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管理观、网络舆情观、媒体融合观、国际传播观等
应对技术冲击——推进媒体融合转型,建设四全媒体(新型主流媒体)
应对资本冲击——坚持群众路线,完善信息管理(受众观)
应对文化冲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的艺术与技术
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形成新的话语表达体系,从民众角度出发,真正做出有故事、讲情怀的新闻报道,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框架二: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出发
挑战
喉舌观、党性观受到的挑战:信息产业中的党性原则和人民中心原则的弱化
真实观受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假新闻泛滥
效益观受到的挑战:将“新闻”和“受众”当做商品
导向观受到的挑战:多元文化与群体极化
应对
喉舌观和党性观——坚持党性原则,新技术下的互动与对话
真实观——坚持唯物主义,发展信息的有机运动(有机真实)
效益观——坚持公共利益和为人民服务,发展媒介经营与管理
导向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艺术
习近平新闻观
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
理论特征
历史性和当代性的统一
提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位居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指明了舆论方向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强调新闻舆论工作领导,明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又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精神文化的先进性;主张新闻舆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应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宣传工作具备“时、度、效”三个维度概念
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内容
提出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工作方针的新论断
新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一项重要工作”“一件大事”和“五个事关”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结中外、沟通世界
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新的要求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方针原则:四个牢牢坚持
要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其中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在党性原则上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
习近平对党性原则的要求是全面的、彻底的,从理念到实践、从事到人、从组织到个体、从媒体形态到媒体类型,都将党性原则放在前面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抓手
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是否矛盾?
正面宣传:发挥正能量,积极光明的一面;舆论监督: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错误、干部中的腐败、人民内部的问题展开批评和监督
舆论监督不是“负面宣传”,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积极的,是对正面宣传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和配合
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正面宣传须实事求是,重在求实效
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要注重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以理服人
舆论监督要以大局为重,重在建设性
新闻媒体要直面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抓群众关注、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立足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
两者相互配合,力求形成合力
积极正面是主流,消极负面是支流
创新舆论引导方式
怎样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比较宏观)
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善于设置议题,努力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要适应新媒体发展最新态势,推动融合发展,巩固和拓展舆论阵地
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积极打造新兴内容传播平台和网络用户平台;传统媒体优势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延伸,抢占传播最高点
要把握好时、度、效,提高舆论引导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提出“创新为要”的媒体融合发展新理念
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创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习近平既强调中国“走出去”,又强调世界“走进来”,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同时也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民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要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让全世界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不仅要“说出来”,还要“传出去”,更要“叫得响”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
“党和人民信赖,“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主要途径就是加强调查研究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总结:如何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新型主流媒体
概念
主流媒体新型化和新兴媒体主流化两种趋势的有机耦合;坚持以服务用户为核心,以开放平台为功能转型,以传播技术为支撑,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方面占据优势,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实力
特征
首先是形态多样的媒介聚合体
其次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做支撑
最后要拥有强大竞争力
为何要建设?
为了在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化被动为主动、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这才是其关键目标
舆论主体多元化
舆论载体多样化
舆论形成复杂化
舆论演变全球化
舆论本体分散化甚至两极化
舆论引导艰难化
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思维创新:变受众思维为用户思维,变宣传思维为对话思维
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技术应用 :推进新技术深度落地,驱动媒体全面升级
顺应传播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社交化的趋势,以先进技术为发展支撑,不断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无人机等新技术,优化新闻生产流程,推动媒体平台建设,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内容产制 :更新产品范式,打造优质内容
内容的良币价值正在回归;要做到丰富样态形式,更新产品范式,着力打造优质内容,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平台搭建 :建设一体化聚合平台,激发创造活力
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发挥平台的赋能作用,激发创造活力,掌握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eg:央视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基于5G+4k/8k+AI等技术打造的综合试听媒体旗舰平台,中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实现了从内容数据到用户数据的共享分享、互联互通
商业运营 :探索市场化道路,重构盈利模式
重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一方面,传统媒体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司化运营;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多元化经营,重构盈利模式
两个“四力”
新闻舆论四力
传统媒体“四力”现状
传播力困境: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先声优势”
引导力困境:新媒体借技术、资本、用户数量优势稀释主流媒体引导力;通过碎片化事实拼接真相、诱导舆论,主流媒体舆论表达被社会化媒体绑架
影响力困境:主流声音的声量、数量不如社会化媒体中碎片、同质的信息,伪原创内容将主流声音淹没
公信力危机:后真相 情绪性、倾向性观点包抄,伴随社会事态纷繁复杂和价值观多元化下降
传播力:新闻媒体立足于自身业务水平,凭借自身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独特传播方法与途径,对目标受众形成潜在影响的一种能力
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加强新闻舆论传播力
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新闻舆论专播效能
适应受众特点、受众需要,及时创新传播载体、传播手段,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直播平台、微视频等各种新闻生产和表现方式,进行分众化、多样化传播,实现多渠道宣传、全方位覆盖
以融媒体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平台、人员、管理和价值融合,重塑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解决好主流媒体服务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国际新闻信息的自采率、首发率、落地率,整体提升国内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综合实力
引导力:新闻媒体通过根据自己设置议程或议题引导受众进行思考,或者引导他们朝着什么方向去认识和理解新闻的一种能力
加强科学宣传引导,有效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
必须做大做强正面宣传
始终把宣传重点投向基层一线,广泛吸收人民群众互动参与,以“走转改”的方式及时生动反映民声民意民情,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
正确把握“时度效”,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有力有效引导新闻舆论走向
影响力:新闻媒体通过自己新闻作品的传播在社会舆论界引起关注、产生反响、激起共鸣的一种能力
持续壮大主流声音,不断扩大新闻舆论影响力
坚持”内容为王“
精准把握群众需求
不断提高重大新闻的首发率、覆盖率和转载率,坚持多媒体联动、全媒介跟进,在持续发声中提升影响力
公信力:新闻媒体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形成并积累的、赢得社会和广大受众普遍信任的程度或能力
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公信力
必须强化党性原则,把讲政治守规矩贯穿到新闻舆论管理全过程
坚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讲真话、报实情,做到以事实服人、以理性服人
主流媒体要第一时间发布准确、客观、权威信息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抓好依法管网治网,加强对各类信息传播载体特别是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的管理,严格监督和规范涉及意识形态的言论和报道
持续在新闻工作者中组织开展好“三项学习教育”,明确宣传纪律,规范采编行为,维护新闻舆论队伍纯洁和舆论生态清朗明净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构
媒介融合:平台、渠道、手段、内容建设优化,巩固现有舆论阵地,开拓新舆论阵地,立体化全覆盖主流媒体生态系统,与新媒体优势互补,整合传播
内容优化: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媒体品牌意识、栏目品牌意识;明星节目、明星主持人,忠诚度;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提升新闻舆论引导社会的水平
话语策略:改进单向度宣传说教、平等话语平民话语,转作风改文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培养受众信任度,重塑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新闻记者 “四力”
脚力
脚力是基础
增强群众思维、实践思维,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实践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走得正、走得实、走得久。
首先,要提升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要迈开双腿、深入调查研究。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真实情况,去伪存真、还原事实
眼力
眼力是关键
强眼力,就是要增强政治思维、战略思维,善于观察、善于辨别,做到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
高度关注社会热点、发展难点、民生焦点,学会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增强对意识形态问题上的政治鉴别力、把关力和掌控力
脑力
脑力是核心
增强脑力,就是要增强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坚持正确导向,保持清醒坚定,多思善谋、综合研判,做到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
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深刻内涵,揭示事实真相,增加新闻报道深度
笔力
笔力是落点
增强笔力,就是要增强受众思维、创新思维,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化问题意识,突出效果导向,做到写得好、说得好、演得好
全媒体时代不仅要求新闻记者具有客观描述现场、 准确表达观点、快速完成稿件的写作能力,还要具备“口头、笔头、镜头”等各种新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力
两种“四力”的关系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根本在内容。没有记者增强“四力”创作精品力作,就无从实现新闻舆论“四力”。记者“四力”是方法和手段,新闻舆论“四力”是目标和任务
脚力足: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建设的前提
眼力足:洞察新闻舆论公信力和引导力的方向
脑力足:实现媒体有效传播力的基础
笔力足:写出中国好故事升级影响力的关键。
四全媒体
全程媒体
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处在传播的链条中,事件公开化、透明化成为可能。全民记者的时代,事件会最大程度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全息媒体
技术层面的发展,当下传播呈现的形式不断拓展,更加多元和深层次化,图文、视频、游戏、AR,给用户阅读体验,新闻的呈现更为立体。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万物皆媒的时代到来;人本身成为智能终端,具身化传播
eg:中央厨房、媒体大脑
全员媒体
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无处不在;自媒体的发展扩大了信息源,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发声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发布信息的门槛
全效媒体
媒体越来越分众化,用户画像越来越清晰,精准推送,内容与用户更加匹配,传达效果更加数据化和可视化,这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实现传播目的,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习近平的其他新闻思想
网络强国思想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逻辑严密的系统性
共享共建的包容性
网信事业论
要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等工作中的作用
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网络战略论
明确网络强国的总体战略定位,指明网信事业的重要地位、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基本主张和基本方法
网络主权论
把网络主权作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
建党百年相关
党的新闻发布会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
定义
新闻发言人
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指各级政府和组织对外宣传自身的执政理念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的态度与方法,让公众理解和配合,同时体现各级政府情为民所系、依法民主执政的一种新型的制度安排。
新时代新闻发言人建设的未来走向
新闻发言人应树立大国自信
新闻发言人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新闻发言人应有结果导向意识
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又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和受众意识
努力提升话语能力
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以对外宣传为主要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初步建立; 第二阶段 以危机公关和危机处置为主要目的;以2003年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非典危机”等重大社会事件为标志,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全面发展;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9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等具体要求,同时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此来推动中国的党内民主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以此为推动力,中国以全媒体时代为背景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迅速发展和全面实施,进入第三个阶段。
我国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存在和实施可以使新闻发布更加有秩序
政府的政务公开化,增进政府与团体之间的相互监督、增进各组织、各群体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新闻发言人制度使得发布组织或团体更加有的放矢
新闻发言人制度使公众的知情权更加具有保障
民主治国、民主治党的具体表现
如何优化新闻发布会传播效能
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政府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政务信息公布与公众互动交流机制、舆情搜集与回应机制、主动发布运行机制、专家解读评估机制等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统一协调、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重视媒体问答环节,预判社会风险与舆情危机
不断整合媒体议程与公共议程,把握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并做好预案,更加及时、客观、全面地准备发布会内容,提高新闻发布会的质量
利用媒体矩阵,构建评估体系
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从而构建舆情评估体系;新闻发布会前、中、后,都需要利用媒体矩阵发布信息
建设性新闻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建设性新闻的定义
“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这一概念是由兼具记者和学者双重身份的海格拉普(Ulrich Haagerup)在2008 年发表的一篇新闻评论中正式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为建设性新闻提供了学理基础。建设性新闻的倡导者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强调新闻业一方面应当提供准确和富有吸引力的报道,另一方面则需要用希望取代愤世嫉俗,用积极的公民参与取代冷漠,用辩论减少两极分化,从而增加社会福祉。它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平新闻(peace journalism)、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与对策新闻(solution journalism)等概念有着一脉相承的紧密关系。
其他概念
积极新闻
积极新闻的类型:危机中带来希望的新闻(news that brings thehope in a crisis),善事(good deeds),感动生活的故事(touching life stories),关于庆祝活动、节日或国家成就的新闻。积极新闻是由乐观的故事组成的,重视感情和娱乐,而且不是所有的积极新闻都具有冲突性、重要性等新闻的核心要素。
和平新闻
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学者将和平新闻定义为一种新闻报道的框架,有助于保持和平进程,解决冲突。和平新闻提倡新闻工作者致力于建设和平,摆脱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即新闻工作者在冲突报道中偏向消极暴力的行为。和平新闻的方向是提出解决方案,特别关注和平的倡议以及战后的发展议题,也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模式。和平新闻偏向于处理全球化的议题。
公民新闻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公民新闻(也称为公共新闻)。建设性新闻延续了公民新闻中对受众权力的重视。公民新闻的先驱认为,新闻媒体不仅应向公众提供信息,而且应使公民参与辩论。公民新闻具有双重的目标,即加强专业主义新闻和公民、公民与民主社会之间的联系。总体而言,公民新闻反映的是一种以公众为导向的模式,记者在塑造新闻故事的过程中呈现出更为积极的形象,参与感更强。与和平新闻不同,公民新闻则是处理地方性的议题。
对策新闻
对策新闻的出现则为建设性新闻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报道方法。对策新闻通常关注政治冲突和社会问题,把新闻的报道框架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回应上,试图提供变革的蓝图,改变公共话语的基调,为解决现实中的政治冲突和社会问题提供帮助。传统的新闻报道五要素包括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和何因(why)。对策新闻还强调这五要素之外的另一个要素,即现在如何做(what now)。
两个维度
新闻工作者
主张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以建设性这一新的新闻标准来补充传统新闻价值,这样有关死亡、毁灭和社会苦难的故事就可以与有关解决方案和灵感的新闻故事以及其他具有建设性影响的新闻保持平衡
新闻业
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目标应当是“移动世界”(moving the world)和“改善社会”(improving society)。因此,新闻业者应当以“影响者”“变革推动者”为自我要求。
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念
问题解决导向
面向未来的视野
在传统新闻报道的 5W1H 的基础上加入“现在怎样”(what now)这一元素
包容与多元
跳脱二元对立框架
提供语境
引导公众全面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张力,倡导舆论场的理性讨论
协同创新
吸纳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合作,以实现对公共领域和社会共识的维护
评价
建设性新闻能够为受众的情绪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受众精神的健康,有更强的社会政治参与感,推动社会稳定
建设性新闻为新闻媒体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从而推动了其变现与盈利能力
记者在撰写建设性新闻时有可能夸大强调积极因素,甚至成为少数精英利用的工具等等;妨害客观性
我国如何发展建设性新闻
注意维护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坚持党的领导,保障社会的最大利益
避免软文伪装成为建设性新闻,否则媒体将会丧失公信力
保障培训更多擅长于建设性新闻写作的记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建设性新闻
发展策略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积极传播党的正确思想、正确观念,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领导能力,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稳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以群众为中心、以人民为本,坚决拥护人民利益:传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关心的新闻;宣传公平正义
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
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基于社会实际情况,对已经发生的新闻进行详细、深入报道,认真核实新闻细节,坚决反对扭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混淆视听、带节奏、舆论暴力”等诸多问题;把握好舆论导向,积极宣传正面新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正确的社会思潮,弘扬正能量
坚守新闻工作者职业规范
树立好新闻责任意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真正传播人民的声音,反映人民的诉求
马新观核心观点与新闻建设性的关系
党性与建设性
党性始终是第一位,是不可动摇的指导性原则。任何增强新闻报道建设性的策略都须在符合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展开
人民性与建设性
中国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架构与实践设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遵循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专题报道和策划
全媒体时代党媒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举措
策划先行,更全面更精细
专业化采访,报道更深入
以全媒体视角推行专业化、多媒体采访模式,借助技术的创新把握新媒体新闻报道的规律,带来图文、音视频更多元的媒体信息呈现;改变了过去主题报道“高大上”的刻板模式;“大主题小切口”的原则
计划编排,走整体联动之路
报端、PC端、手机端的主输出平台优势,考虑到不同平台不同报道特性,以差异化的编排实现报道品质的提升、特色的凸显
多平台推发,提升传播影响力
重大事件专题策划注意事项
围绕重大事件做好专题策划,提高党媒指导性
紧扣中心工作进行专题策划,增强党报可读性
加大正面宣传的专题策划,提升党媒影响力
建党百年报道如何更“接地气”
深入县域,从村出发,以人为本,以业为纲
县级融媒体
运用“全媒体”手段推动叙事创新的策略
媒体融合契机,以杂志、网络、两微一端、短视频方式进行全方位报道
主流媒体引导、推动作用,联合移动互联网商业平台快手、抖音、B站、视频号,开展互动征集
以历史观照当下,以当下回应历史
案例分析
《人民日报》建党百年: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分析
精心策划,做强经验优势
以新闻专业主义保证权威性
以“小切口”体现大主题
以人文情怀打动受众
精心安排,践行新闻“四力”
依托发现力,打造独家新闻
善用动态思维,在步步深入中聚焦
择优:紧扣社会热点
纵深:联想事件
内涵:挖掘价值观、正能量
精心编发,深化媒体融合
整合了精耕细作的纵向资源,又涵益丰富多样的横向资源,形成了高质量的“上游产品”,并向多元化、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靠拢
视听优先、形态多样
精心传播,凸显融媒力量
拓展全媒体阵地
自有平台发力
媒介事件、集体记忆、媒介书写
集体记忆
定义
1925年,法国社会学者哈布瓦赫将个体记忆放大至社会群体层面进行考察,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它是一个群体的意义、文化、价值、经验的集合,对于无法经历“过去”群体成员来说,集体记忆就是其族群认同感的基本来源。
特点
社会性:集体记忆必须是在社会间成员的互动、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普遍性、标准性,而并非各有差异的个体记忆
客观性:是一个族群存在与发展的历史证据,也是一个族群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重要载体
建构性:是族群文化传承、更生的重要精神内容与意义的来源,对整个族群的存在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选择性:并不是对历史的照单全收,选择才能被记住
系统性:不是隔绝和分散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与个体相互作用:由个体构建,被个体记忆,也作用于个体
构成要素
来源于可被讲述的故事文本,拥有价值主题,因果逻辑,叙事结构,代表人物,冲突性情节
最终会化为象征符号,可以反复被使用、重现、解读,也是族群特有的符号
表现为集体行动与纪念仪式,周期性的通过仪式与行动得到巩固,并给予族群成员力量与希望
构建
在集体记忆的构建中,大众媒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着我们“想什么”和“怎么想”,自然也就影响了我们对于某一时期、某一事件的印象
媒介书写
新闻业具有重要而特殊的集体记忆书写功能;新闻业集体记忆的生产和塑造置身于独特的记忆情境(如国家-媒体关系、政经环境、制度安排),并且遵从特定的叙事方式、生产流程和把关方式,权力和组织规范影响着新闻业集体记忆的书写
新媒体自传式的记忆书写
以个人为主体的新媒介记忆实践改变了以机构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新媒介重构了记忆建构的权力运作方式
媒介事件
伪事件
美国学者布尔斯廷曾提出过“伪事件”这一概念,指为了得到媒体报道而人为制造的新闻事件。“伪事件”本身不是虚假的,它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但是它是利用媒体生产的惯例制造出来的事件,因此媒体在选择的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它符合传统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伪事件的“多义性”,对它的报道又会被幕后操纵者利用。
特点
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事先计划、安排和主动引发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被立即报道或复制。因此它被安排得便于媒体报道
伪事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暧昧多义的
伪事件通常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媒介事件
eg:疫情期间慢直播
“媒介事件(media event)”是由丹尼尔·戴扬(Daniel Dayan)和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学理概念。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定义为“对电视的节目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媒介事件具有突破空间限制、打破时间界限和使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三大特点。媒介事件分为了三种主要的叙述形式,即“竞赛”“加冕”和“征服”:“竞赛”强调竞争双方的对抗性,如体育比赛、美国总统大选等;“加冕”则是游行,完全是仪式;“征服”指人类巨大飞跃的电视直播。2007 年,戴扬和卡茨对“媒介事件” 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冲突、幻想破 灭、脱轨” 三种类型
意义
建构想像的共同体、提供机械团结的时刻、形成认同的空间
社会价值:(1)情感共振,提高民族凝聚力(2)稳定秩序,保障政治权威(3)社会整合,强化民族共同体(4)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消极影响
在媒介事件期间,社会冲突性事件被忽略:公众的声音被淹没
媒介奇观使意识形态自然化,削弱公众的理性思考能力
用户解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
这种大型事件的电视直播,可以看做是全民参加的仪式,与其说它是在描绘现实,不如说是在唤起传受双方的核心价值与集体记忆。这一仪式过程不单纯是传播者的意识操纵,它的最终意义也是接受者与传播者共同协商的结果。
思路链条:媒介事件——传播仪式——构筑共同的空间——唤起核心价值、集体记忆、身份认同——传播者受众协商的结果——霍尔的解码模型
案例:新技术手段报道与传播
央视总台
4K/8K超高清修复
紧扣主旋律,以“网络化”和“年轻态”为抓手,推出了一大批网友喜闻乐见的建党百年新媒体产品
eg:央视新闻推出的《那时他们正年轻》《那时他们的爱情》《那时他们的友情》等作品;央视频推出的《红色地图》《建党百年百亿像素看红船》《乘着大巴看中国》以及央视网推出的《C大调》等融媒体创新产品
高度重视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以先进技术为引领,服务于建党百年的宣传报道工作
eg:总台正式启动“党史经典彩色重现——党史经典影像素材4K/8K超高清修复工程”,以新技术赋能党史历史影像资料修复。
积极适应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新变化,在建党百年的报道中兼顾质量与规模,努力实现百花齐放,力争形成矩阵化、多样态、立体式的宣传格局
eg:系列时评文章《十评中国成功的秘密》,联合十余个国家的主流媒体记者共同策划制作,经CGTN全球媒体网络联盟发布;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通过精心选取党史上100个重大事件、关键场景、重要人物,用饱含深厚情感和历史细节的笔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的理念,下大力气打造原创融媒体精品
继续强化技术引领,积极应用"5G+4K/8K+AI"新技术推动内容创新
努力打造央视频、央视新闻、央视网等总台旗舰新媒体平台,全面提升总台新媒体平台影响力
人民日报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留痕可溯源等主要特性,为媒体行业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确权维权带来极大便利,逐步运用在媒体行业内容生产付费、数字资产管理、广告精准投放与统计领域,成为媒体融合转型升级道路上的良好助力,区块链+媒体也将成为媒体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知识图谱技术
是人工智能技术由“感知”走向“认知”的一大重要发展分支,其本质是结构化语义网络知识库,通过“实体—关系—实体”或者“实体—属性—性值”的三元组形式表达事实,进而实现知识的快速响应。目前已覆盖“智能问答”“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等多个应用领域,并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对媒体行业而言,知识图谱技术也会对丰富报道形式、存储管理海量媒资数据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新华社:一张船票
“先声夺人”,引领话题
“一鱼多吃”,全面覆盖
技术上“适配全网”,覆盖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