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科-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本篇笔记主要从儿童营养基础、婴儿喂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及单纯性肥胖这六个方面进行总结,结合了既往执业医考试真题及2024执业医大纲,实用性很高。适用于临床专业复习参考。
编辑于2024-08-13 17:31:12本篇详细介绍了免疫功能在抗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各类感染所引起的免疫防御机制及感染的不同结局,适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免疫课程的学习,与本科的医学免疫学内容有所交叉。
从免疫的角度看肿瘤治疗,本篇包括了肿瘤免疫的概念介绍、肿瘤的免疫基础、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等内容,部分参考了医学研究生第二版教材,适用于对免疫学科感兴趣的人群.
本篇根据2024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主要包括了小儿泌尿系统发育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篇详细介绍了免疫功能在抗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各类感染所引起的免疫防御机制及感染的不同结局,适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免疫课程的学习,与本科的医学免疫学内容有所交叉。
从免疫的角度看肿瘤治疗,本篇包括了肿瘤免疫的概念介绍、肿瘤的免疫基础、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等内容,部分参考了医学研究生第二版教材,适用于对免疫学科感兴趣的人群.
本篇根据2024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主要包括了小儿泌尿系统发育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参考。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
病理机制
营养性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临床表现
初期(早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
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
血清25-(OH)D3下降是早期诊断最可靠标准
活动期(激期)
典型骨骼改变
3-6月 颅骨软化(最早改变);8-9月 方颅; 一岁左右 肋骨串珠
三顾茅庐 四面八方 十二串珠
方颅、串珠均由骨质增生引起
血电解质
血钙稍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骨X线
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
恢复期
骨X线
可见临时钙化带
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此期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诊断
血清25-( OH )D3水平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
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
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以后,因而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
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
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
治疗
一般剂量为每日口服50~100μg(2000~4000IU),连服1个月后,改为400~800IU/d
预防
早产儿 生后一周开始补 800每天,三个月后改为400;足月儿 生后两周开始补 400每天
维生素 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概述
多见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当总血钙低于1.75~1.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1.0mmol/L(4mg/dl)时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
临床表现
隐匿型
①面神经征 ②腓反射 ③陶瑟征
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属陶瑟征阳性
典型发作
①惊厥 ②手足搐搦 ③喉痉挛
治疗
先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水合氯醛/地西泮),再补充钙剂(10%葡萄糖酸钙),紧急情况控制后再补维生素 D
儿童单纯性肥胖
小儿肥胖指体重超过正常体重的20%
超过10~19% 超重;超过20~29% 轻度肥胖;超过30~49% 中度肥胖; 超过50% 重度肥胖
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发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消瘦型(marasmus)(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引起),水肿型(kwashiorkor)(由于严重蛋白质缺乏引起)和混合型(又称消瘦﹣水肿型,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
当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白蛋白<20g/L时,便可发生低蛋白性水肿(凹陷性水肿)
病因
原发性
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长期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和生长发育
喂养不当成为原发性营养不良的最主要原因
继发性
由于某些疾病因素,如消化吸收障碍、先天不足、消耗性疾病等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是活动减少,精神较差,体重不增
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重要指标之一
按皮下脂肪厚度分度:0.4-0.8cm 轻度;<0.4cm 中度;皮下脂肪消失 重度
按体重分度:低于正常体重15~25% 轻度;25~40% 中度;40~60% 重度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
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 维生素缺乏,以维生素 A 缺乏常见
营养不良时维生素D缺乏症状不明显, 恢复期生长发育加快时可伴有维生素D缺乏
自发性低血糖:可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 暂停、体温不升但无抽搐,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因免疫力低下可导致各种感染
治疗
补蛋白
一般轻﹣中度营养不良热量从每日251~335kJ(60~80kcal)/kg、蛋白质从每日3g/kg开始,逐渐增至每日热量628kJ(150kcal)/kg、蛋白质3.5~4.5g/kg
重度营养不良,一般建议热量从每日167~251kJ(40~60kcal)/kg 蛋白质从每日1.5~2g/kg、脂肪从每日1g/kg开始,增至628~711kJ(150~170kcal)/kg,蛋白质3.0~4.5g/kg
药物
必要时可肌内注射蛋白质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以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合成、增进食欲
婴儿喂养
母乳喂养
人乳特点
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
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需氨基酸模式
人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1:4,易被消化吸收
人乳中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
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并产生B族维生素
母乳喂养的小儿肠道优势菌群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 人工喂养的小儿肠道优势菌群为大肠杆菌
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2:1)
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
人乳与牛乳最大的区别是免疫因子丰富
人乳的成分变化
初乳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 之后蛋白质逐渐减少脂肪逐渐增加
吸吮是主要的条件刺激,应尽早开奶(产后15分钟~2小时内)
人工喂养
摄入量估算
一般市售婴儿配方100g供能约500kcal,以<6月龄婴儿为例,能量需要量为90kcal/(kg·d),故需婴儿配方奶粉约18g/(kg·d)或135ml/(kg·d)
100ml 8%糖牛奶供能约100kcal
正常足月儿配方乳喂养的间隔时间是3小时
母乳排空时间是2小时,配方奶排空时间是3小时
婴儿食物转换
春夏秋冬,汁泥沫碎
辅食引入原则
从少到多;从一种到多种;从细到粗; 从软到硬;注意进食技能培养
儿童营养基础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平均需要量(EAR) 满足群体中50%个体的需要
推荐摄入量(RNI) 满足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
适宜摄入量(AI) 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一半一半是平均,类似母乳是适宜 满足多数为推荐,小心撑死是耐受
儿童能量代谢
儿童总能量消耗量包括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生长、活动和排泄5个方面
生长所需(growth) 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
基础代谢:婴儿55kcal;7岁44kcal;12岁30kcal;成人25kcal~30kcal
<6月龄婴儿能量平均需要量为90kcal(376.56kJ)/(kg·d),7~12月龄为80kcal(334.72kJ)/(kg·d)
宏量营养素
1岁内婴儿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RNI)为1.5~3g/(kg·d)
食物中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可供给的能量比为4:9:4, 小儿最佳配比50 35 15
微量营养素
维生素
缺A 夜盲、毕脱斑;缺B1 脚气病;缺C 坏血病; 缺D 佝偻病;缺E 水肿,认知、运动发育障碍
其他膳食成分
水
婴儿新陈代谢旺盛,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为110~155ml/(kg·d),以后每3岁减少约25ml/(k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