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在《内经》中出现主要有两种代指,一是指五味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即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二是在五行理论中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而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又将五味的功能应用于五脏,在五行理论框架下形成一种理论,指导着临床治疗。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指药物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每种药物进入机体对某脏腑(或部位)的病变其作用是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就叫“归经”。
在运用归经理论指导药物临床应用时,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准确而全面。
不同的药走向不同。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