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六经辨证及十二经脉
详细的介绍了中医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辩证理论方法,六经病症的含义、病状、病情发展及中医治疗方法等,同时对比介绍了黄帝内经中的十二经轮注的含义、内容及中医应用等。
编辑于2024-09-06 18:26:36中医 六经 辨证
六经 辨证
太阳病证
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
外感风邪,营卫失调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
寒邪侵袭,卫阳被束,营阴郁滞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
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经邪内传,膀胱气化不行,水气停蓄
发热,恶寒,脉浮紧,少腹满,小便不利
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不解,化热内传,瘀热内结于下焦
少腹急结硬满,小便自利,如狂便黑
阳明病证
阳明热(经)证
邪热弥漫全身,热未与肠中糟粕相结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阳明实(腑)证
邪热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苔黄燥,脉沉实
少阳病证
邪气入侵,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及阳明之里,邪正分争于半表半里以致枢机不利,气失条畅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太阴病证
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
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
少阴病证
少阴寒化证
阳气虚衰,邪从阴化寒
无热恶寒,肢厥,下利,脉微
少阴热化证
少阴病邪从火化热而伤阴,致阴虚阳亢
口燥咽干,心烦不得眠,舌尖红少津
厥阴病证
病至厥阴,出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病证传变
传经
循经传
按六经顺序相传 :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越经传
隔一经或者两经相传
表里传
表里之经相传 : 太阳传入少阴,阳明传入太阴,少阳传入厥阴
合病
两经或者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并病
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他经证候,两经证候合并出现
直中
凡伤寒病初起,病邪不从阳经传入,直接侵袭三阴经而发病者
六经 病症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中,三阳:太阳阳气最盛, 阳明次之, 少阳最次。三阴中:太阴阴气最盛 ,少阴次之, 厥阴最次。因为它们代表的是阳气和阴气的量的多依少。太阳,太者大也,巨也 ,阳明,明者著也,少者,小也。太阴、少阴厥阴,次类推,厥阴为什么最少最小, 厥者, 尽也, 绝也。 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而是病情发展阶段和部位,内经灵枢的十二经指的是人体经络。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造成。其表现为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等。上述太阴病证与阳明病证同为里证,只是阳明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太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但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而阳气渐复,亦可转为阳明病。由于太阴病证为虚寒里证的开始阶段,病势较少阴、厥阴病轻浅,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
少阴病证 主要是病在心肾。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或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从而使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等原因造成。可见全身性虚寒表现,如畏寒蜷卧,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脉微细,或见下利清水样粪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此外,少阴病亦可因心肾阴液受损,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亏于下,心火亢逆于上而成,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尿黄,舌尖红或红绛少苔,脉细数等症。因此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治疗少阴寒化证宜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则宜滋阴降火,方如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证 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如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如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相互交争,出现口渴,自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热,饥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虫,四肢厥冷或厥热交替(阴气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厥多热少,神志昏乱等寒热错杂的症状。治当调理寒热,方如乌梅丸。
合病、并病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十二 经脉
十二 经脉
中医六经传变与十二经流注是不同的体系,可相互参考但不可混淆使用。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而是病情发展阶段,灵枢的十二经指的是人体经络。根据《灵枢· 营气》中记载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不是按照三阴三阳的排列次序,而是根据气血在人体的运行规律确立其流注次序的。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
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 病症
肺经不通
肺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上肢、胸部和腹部。如果肺经不通,就会出现怕风、易汗、咽干、咳嗽、咽炎、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滑等症状。
大肠经不通
大肠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上肢、胸部和腹部。如果大肠经不通,就会出现牙痛、头痛、口干、青筋斑点、肠胃功能减弱、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经不通
胃经的循行路线经过头部、躯干和下肢。如果胃经不通,就会出现咽喉肿痛、胃痛及大便秘结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打嗝、反酸等症状。
脾经不通
脾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下肢、腹部和胸部。如果脾经不通,就会出现身体自觉沉重、乏力、食少腹胀、胃脘胀痛、消化不好及发热等症状。
心经不通
心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上肢、胸部和腹部。如果心经不通,就会出现咽干、心烦热、心痛、以及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状。
小肠经不通
小肠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上肢、肩部、颈部和面部。如果小肠经不通,就会出现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等症状。
膀胱经不通
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经过头部、背部、腰部和下肢。如果膀胱经不通,就会出现恶风怕冷、颈肩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等症状。
肾经不通
肾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下肢、腹部和胸部。如果肾经不通,就会出现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闷口干、神经衰弱等症状。
心包经不通
心包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上肢、胸部和腹部。如果心包经不通,就会出现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焦经不通
三焦经的循行路线经过上肢、肩部、颈部和头部。如果三焦经不通,就会出现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等症状。
胆经不通
胆经的循行路线经过头部、躯干和下肢。如果胆经不通,就会出现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痰湿、结节积聚等症状。
肝经不通
肝经的循行路线经过胸部、腹部和下肢。如果肝经不通,就会出现情绪改变、两胁胀痛、头痛头胀、乳房胀痛、失眠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