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
内科 消化系统 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由免疫异常、遗传、环境、感染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两大类。
编辑于2024-09-07 09:22:44炎症性肠病IBD
溃疡性结肠炎UC
是一个排除性诊断疾病,要确诊,必须要排除很多的胃肠道疾病。
病理
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
活动期
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脓肿
结肠黏膜固有层: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慢性期
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1.一般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腹腔脓肿少见 2.重症:累及全层,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巢薄--急性穿孔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腹泻和黏液脓血便
活动期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大便次数、便血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
腹痛
轻中度隐痛,左下腹或下腹,🉑累及全腹
常🈶里急后重,便后腹痛缓解
轻者:🉑无腹痛,仅有腹部不适
重者: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持续性剧烈腹痛
其他症状
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体征
轻中度者
仅有左下腹轻度压痛,有时🉑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重者
🈶明显压痛
全身反应
发热
出现在病情活动期,低致中度热
高热--病情进展、严重感染或并发症存在
营养不良
肠外表现
与UC共存,但与其本身病情变化无关
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虹膜外层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
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初发型
慢性复发型
疾病分期
活动期
轻度
排便<4次/日,便血轻或无,无发热及贫血,血沉<20mm/h
中度
重度
腹泻≥6次/日,明显便血,体温>37.8℃、脉搏>90次/分,Hb<正常值的75%,血沉>30mm/h
缓解期
病变范围
直肠炎
左半结肠炎及广泛结肠炎
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
预后差 2.易引起急性穿孔
5%的UC病人会出现
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肠壁张力减退,蠕动消失,大量内容物聚集,大量积气--急性结肠扩张(横结肠最为严重)
低钾、钡剂灌肠、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诱发
出现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
X线:结肠扩大,结肠袋消失
癌变
其他并发症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液
粪便
脓血便--内科就UC
肉眼:黏液脓血便
镜下:红细胞和脓细胞,急性期可见巨噬细胞
粪钙卫蛋白↑提示肠黏膜炎症活动期
结肠镜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黏膜血管纹路模糊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动分泌物附着
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浅表溃疡
慢性病变
黏膜粗糙,呈颗粒状、炎性息肉及桥状黏膜
在反复溃疡愈合、瘢痕形成过程中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变浅、变盾或消失
X线钡剂灌肠
不作为首选检查
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多发浅表溃疡
管壁边缘毛燥呈毛刺状或锯齿状以及见小龛影 可有炎症息肉--表现为小的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呈铅管状
诊断,鉴别诊断
诊断
是一个排除性诊断疾病,要确诊,必须要排除很多的胃肠道疾病。
鉴别诊断
感染性肠炎
粪便培养🉑分离出致病菌--抗生素可治愈
阿米巴肠炎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
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黏膜多正常
粪便或溃疡渗出物🉑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血清阿米巴抗体阳性
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血吸虫病
疫水接触史
肝脾大
粪便检查见: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
CD
大肠癌
肠易激综合征
治疗
控制炎症
氨基水杨酸制剂
轻中度UC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
5-氨基水杨酸制剂(5-ASA)
柳氮磺吡啶(SASP)
轻中度首选
SASP疗效与5-ASA相同,但不良反应较多见
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5-ASA灌肠剂
病变局限在直肠
5-ASA栓剂
糖皮质激素
1.用于对5-ASA疗效不佳的中重度病人的首选治疗 2.爆发性UC治疗
只用于活动期的诱导缓解,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不易长期使用
减量期间加用免疫抑制剂或5-ASA维持治疗
激素无效
无效时🉑使用环孢菌素补救治疗
相当于泼尼松 0.75mg/kg.d,治疗超过4周,疾病仍处于活动期
激素依赖
虽能维持缓解,但激素治疗3月后,泼尼松碰不能减量至10mg/d
停用激素3月内复发
免疫抑制剂
使用过程中--检测白细胞数量
起效慢,不能单独作为活动期诱导治疗
用于5-ASA维持治疗不佳、症状反复发作及激素依赖者的维持治疗
疗程根据病情决定,不少于4年
常用制剂
不耐受者--甲氨蝶呤
硫唑嘌呤,巯嘌呤
不良反应
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
对症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严重贫血--输血
低蛋白血症--补充清蛋白
病情严重--禁食,完全肠外营养治疗
腹痛--慎用抗胆碱能药物
腹泻--止泻药(地芬诺酯,洛哌丁胺)
抗生素
一般病例无指征
重症有继发感染
积极抗菌治疗
艰难梭状杆菌感染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激素过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病人教育
休息,调整情绪,避免心理压力过大
活动期予以流质、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富营养、易消化的少渣饮食,不易辛辣
注重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性疾病
定期随访,不能擅自停药
手术治疗
预后
🉑癌变
克罗恩病CD(Crohn)
1.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2.多见于末段回肠和临近结肠 3.全身表现:发热、疲劳等 4.局部表现:肛周脓肿或瘘管,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损害 5.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 6.发病主要与免疫反应有关 7.非连续性病变,全层性炎,非干酪性肉芽肿
病理
CD形态特点
病变呈节段性
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变厚、肠腔狭窄
病变黏膜呈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早期鹅口疮溃疡
CD组织学特点
非干酪性肉芽肿
类上皮细胞和多核细胞构成
裂隙溃疡,呈缝隙状
肠壁各层炎症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腹痛、腹泻
消化系统表现
腹痛
最常见: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
腹泻
一般无脓血便
糊状,可有血便,没有UC明显
累及肛门或直肠者:🈶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少见
腹部包块
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瘘管形成
CD最为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由透壁性炎性疾病穿透肠壁全层致肠外组织或器官引起
内瘘
外瘘
肛门周围病变
肛门周围瘘管、脓肿、肛裂等,有时为首发症状
全身表现
发热
营养障碍
肠外表现
与UC相似,但发病率较高
口腔黏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及眼病常见
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病变部位
严重程度
并发症
肠梗最为常见,其次是腹腔脓肿
偶有穿孔或大量便血
迁延不愈--癌变风险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同UC
内镜检查
首选
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
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哥鹅卵石样外观
影像学检查
CT或磁共挣成像(CTE/MRE)
小肠CD都首选
反应肠道的炎症改变、病变分布的部位和范围、狭窄的存在等
活动期CD典型的CTE表现
靶征或双晕征,木梳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慢性起病
反复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特别是伴肠梗阻、腹部压痛、腹块、肠瘘、肛周病变、发热等可考虑
鉴别诊断
肠结核
肠淋巴瘤
UC
急性阑尾炎
其他
治疗
控制炎症反应
活动期
氨基水杨酸类
首选
对CD疗效有限
近用于--病变局限在回肠末段或结肠的轻症病人
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控制疾病活动🈶较好疗效
适用于各型中至重度病人及对5-ASA无效的轻度病人
部分激素无效过依赖
用免疫抑制剂
布地奈德口服
病变局限在--回肠末端、回盲部或升结肠的轻至中度病人
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或巯(qiu)嘌呤
抗菌药物
用于并发感染者
充分引流的前体下使用
硝基咪唑类
喹诺酮类
生物制剂
全肠内营养
缓解期
5-ASA
硫唑嘌呤和巯嘌呤
生物抑制剂
英夫利昔单抗
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病人教育
预后
1.IBD:病因尚未明确,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