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克里斯多福·孟
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触碰你一直企图逃避的痛苦,我们总是想从外界寻求力量,但是没有人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争吵,为什么感觉不爱了,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没看一遍都会有新的体验和启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自己,更好的生活!
编辑于2021-08-10 06:47:59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身体,认真留意过身体发给你的信号,有没有隔三岔五的闹肚子,或者总觉得疲惫不堪,试试减少小麦制品、牛奶还有果糖的饮食摄入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讲述了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触碰你一直企图逃避的痛苦,我们总是想从外界寻求力量,但是没有人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争吵,为什么感觉不爱了,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没看一遍都会有新的体验和启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自己,更好的生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身体,认真留意过身体发给你的信号,有没有隔三岔五的闹肚子,或者总觉得疲惫不堪,试试减少小麦制品、牛奶还有果糖的饮食摄入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讲述了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触碰你一直企图逃避的痛苦,我们总是想从外界寻求力量,但是没有人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争吵,为什么感觉不爱了,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没看一遍都会有新的体验和启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自己,更好的生活!
亲密关系
第一章 亲密关系的圣杯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就是寻找自我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亲密关系关系
寻找亲密关系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目的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和挫折,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通过痛苦去觉察和发掘
寻找人生伴侣背后的目的
寻找身、心、灵的到满足的完美伴侣
如果不懂其背后的目的,只能在黑暗中碰壁,摸索
会引起痛苦、无聊、挫折等情绪
亲密关系中表现真的是爱吗
可能是欲求不满
理解之后,你不再把需求和感觉当作爱
可能是想要控制对方
痛苦背后有其意义和解决之道
第二章 月晕现象
亲密关系 一开始是相互吸引
人为什么总找特定类型的人?
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在于需求
需要有人陪伴、支持、赞赏、抚摸、相拥而眠
我们带着需求,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为我们抛弃全世界的理想情人
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
安全
受到保护
有秩序
社交
归属与爱
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建立情感联系
尊重
尊重自己——尊严,独立,相信自己
别人给的名誉或尊——地位、威望
自我实现
认为自己缺少什么,才会想要得到
孩提时代的影响
两大主要需求
归属感
源自爱与被爱的需求
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源自爱与被爱的需求
需求都经由父母来实现
长大了,就是经由别人来实现
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一直保留,期待有一天能得到满足
想要永远被爱,就要证明自己具有特殊价值
想要有用、被赞赏等欲望,都衍生于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
如果没人觉得我们重要,就会觉得被全世界遗忘
没有人会满足我的需求
形成低落的自我价值感
恋爱的需求表现
一想到心上人,就脸红心跳
是因为需求即将得到满足
有喜欢的人经过,越表现的不理不睬
是因为需求总让人觉得寂寞,软弱,一点都不特别
尽力表现出好的一面,以求达到目的
被自信的人吸引,也假装自己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想找一个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又能弥补我们不足的人
但是我们假装自信吸引自信的人,可能对方也在假装自信
这通常就是两人开始交往的原因
理想人情的由来
孩童时代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因为不满足,不断积累在心中,形成的看待世界的态度
因为没有达到预期,对自己的重要性产生怀疑
因为无法改变外界环境,所以从心中创造出一个幻想世界
我是这个小小世界里最特别的人
理想情人会满足我们情绪和心灵上的所有欲望
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没有人完全符合自己的标准
改造计划
找到最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人,然后开始改造计划
只要一点点帮助,他就能变成能让我们快乐的人
这不只是为我们好,也是为他们好
期望和要求(让对方证明爱)
明说
命令句
如果你爱我,你就会...
暗示(肢体语言)
原因1 希望对方满足我们的需求,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欲求不满的样子
原因2 幻想对方会读心术,能够知道我们的每个想法
如果对方做不到,你会觉得对方是个瑕疵品
期望通往争吵
如果不能接受对方本来的样子,那就不是真的爱
想改造对方,只是为了满足小我的需求
如果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对对方有所期望
希望他证明爱我,安抚我的不安全感
在他满足我的期待之前,我们无法快乐
在他满足我的期待之前,我们不愿去爱他
紧抱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亲密关系瓦解
对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希望
期望梦想即将成真时,而感到兴奋
现实,终将失望
会觉得他们太自私了,明明近在眼前,却不肯给我
会觉得受到不平等对待,决定不再爱他们
期望的出现 必然会伴随出现两件事
感到内心感到缺乏爱,
要求别人来爱我,就是否认自己有足够多的爱
觉得不被爱,就会搜集缺爱的信念,觉得自己不可爱
感到如果没有人来爱,来满足,就会觉得世界没有爱
期待会阻断内心的爱
不论对方怎么证明,都是不够的
我们的需求,绝对不会让我们感到内心的爱
期待的后果,绝对是让人不悦的
压力、失望、愤恨
所以当你不满时,要从内找原因
问问自己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
当他迟到你生气,不是因为他迟到,而是他让你觉得自己不够特别
你希望他记得纪念日,是确认自己值得被爱
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
不再把这项期望,当作是对方的职责
不再要求对方,而是寻求自己的力量来满足需求
一切取决于你的意向,你所需要的都存在在你心里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
需求是你忘记自己的心早已拥有一切
耶稣说:天堂在心中
佛祖说:世间万物都在我们心中
我们真正需要的,没人能给
放弃一项需求,心里的空间就会释放,被爱填满
放手和接受
摆脱需求的束缚,获得纯粹的爱
第三章 幻灭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
孩童的两大需求没有被满足
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沮丧
哈柏:大人,其实也只是幼稚的小孩
四大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
装可爱,有能力,坚强,有趣,勇敢等
权力斗争
等对方把装可爱,习以为常,你会变得沮丧
沮丧感越来越重,开始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和行为
大声恐吓
忍耐
另觅新欢
争吵就是为了表达自身的重要性
小时候的回忆浮现
比如:觉得没人听自己的,觉得自己不重要
为了避免和拖延心中浮现不愉快
试图控制对方,确保对方不会再犯
如果对方不主动满足我们,我们会诱导他做
如果前两项不奏效,还可以用报复扳回一城
如果还不行,就干脆放弃,缩到忧郁的壳里
吵架的时候,想象自己在看一面镜子,对对方说的话,其实是说给自己的话
痛苦不会消失,对方只是让我们感觉到痛苦的存在
痛苦已经在我们心里存在很久了,我们只是在逃避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说明“对方是错误的”
坚持认为自己正确,那对方什么意见都没用了
承认自己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战争就必须有胜负,我必须取胜的心态,就不能有效沟通
报复心理
感觉自己输掉了权力斗争,报复是唯一让他捡回一点力量的方法
如果你因为对方的痛苦而沾沾自喜,那么你就是在报复
放下武器,和睦相处吧
用平静、富有同情心且不伤人的方式来面对
对方对我的攻击,其实是一种求救信号
只有不快乐,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
对自己的痛苦负责,不怪罪对方,表达自己的痛苦,让它浮于水面
像对方表示感谢
自我放逐
想起小时候的无力感,相信自己不够重要,所有人都不爱你!
觉得不管怎么做,都不能改变什么
心里的储藏室——潜意识
想法是颗种子,种下想法,得到的果实就是信念
人一天大约有55000个想法,其中大多数是旧有的想法
一直重复你的解读,就会成为信念,你就认为那是事实
过去的创伤并不会消失,而是如影随形
痛苦会让我们产生一些限制性信念,
我们都依照自己的想法而活
我是失败的
我是自信的
自己选
小时候的不愉快经验,看你如何解读,如何延伸
父亲打我→父亲不爱我→所有权威人物都不爱我→我一辈子害怕这些人
上述造成我低落的自我价值感→我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会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朋友、车等
儿时觉得难以承受的创伤,现在有能力从不同角度去面对了
儿时的西瓜
所以不要害怕,勇敢面对伤痛
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面对伤痛,并有机会治愈
我们会把过去的旧伤痛,一起带到新关系里
关系越亲密,分享越多,越能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旧伤
借由现在的亲密关系,察觉并选择原谅父母曾经造成的伤痛
我的痛苦,并不是现在亲密关系的错,面对旧伤痛
痛苦太强烈,会让你感受不到和对方的爱
也会把伴侣拒之门外,生怕亲近会带来更多痛苦
愤怒比面对痛苦要简单多了
发怒的原因
麻痹自己心中的痛
让对方有罪恶感和恐惧
恐惧时,能有效控制对方行为
认为自己是对的
当旧痛浮现时,愤怒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对的”
无力掌控大局,又不想感觉能力不足的最快方法
你批评或证明别人是错的,那你就是对的
权力斗争中,你采取了一个立场,对方自然就会选择相反的战场
只要你放下立场,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会跟着改变
如果你觉得对方没有变,是你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立场
有的时候,对方没有改变,你却不介意了,
不管怎样,放手,就能得到自由
可以不必面对深处的罪恶感、羞耻感和痛苦
你想自己是“对的”还是“快乐的”
充分感受怒气,去发掘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
当你愿意面对它,也许你就能把它转化为正面的感觉
愤怒的类型
公开的攻击
吵架时说的话和事情没有太大关系
为自己的行为找个合理的解释
情绪抽离(冷战)
让对方更像坏人,自己则是无辜的受害者
完全无视对方存在,暗示对方他一点重要性都没有
被动攻击
假装不介意对方的行为,暗中攻击,言语里充斥着批评、讽刺和抱怨
不指控,却装做极度受伤,快要哭出来了,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坏人
人类对付痛苦的典型策略
否认
压抑情绪,否认问题的严重性,选择逃跑
放纵
放纵自己焦虑和不满的情绪
愤怒时,正确处理伤痛
站在对方相反的立场上,证明自己是对的
为自己的旧痛负责,不怪罪对方
有效沟通的8个重要问题
我想要什么
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我想要自己对,还是想要自己快乐
我是想自己赢,还是想双赢
赢了对方,你心情就会好吗
对方可能在等待机会报复!!
我想要冲突,还是想要和谐,
在沟通时必须不断问自己的问题
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造成的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
直接沟通,不要自己胡思乱想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只是描述情绪,而不是把别人当作该负责的对象
自己能对自己的情绪,百分之百负责
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投射反映
去感受自己的怒气,感受自己的内心
我现在觉得_____,
逃避自己感觉的说法,往往引发战争,
我认为_____,你让我觉得_____,
现在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受你当下的情绪影响
不是先与事情引发你的情绪,而是你的感觉和情绪,引领事情的走向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家,是你最开始感受情绪的地方
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情绪,会投射在适当的事件上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无所保留的将内心的感觉说出来,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充分感受怒气,承认恐惧
坦然面对
寂寞,无助,绝望等空洞感觉,是造成我们限制性信念的主要原因
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抉择的力量,选择爱
人际关系不是“给予和获得”,而是“给予和接受”
无私的爱,无期待的爱,不求回报的爱
第四章 内省
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 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受的伤负责
亲密关系的历程
好的——月晕现象
对爱的需求所导致的兴奋
不好的——幻灭
旧痛浮现,自己对自己负责
丑陋的——自省
牺牲、抑郁、死亡的诱惑
以灵魂为中心的亲密关系——启示
充满爱的亲密关系
不断追逐需求
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
自我放逐
还是放弃期望
卡普曼三角
受害者监牢
遇到问题时,你首先采取的位置就是受害者
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
感到恐惧,开始抱怨,觉得不公平
迫害者
机体驱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你的问题
设法逃离痛苦
把问题怪罪到别人身上,就能免于惩罚
实在没有人可以责怪,就责怪自己(打自己的脸或者头)
开始责怪,自认优越
拯救者
努力让自己处在没有痛苦的世界里
你以为自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但拯救者本身也是问题的一部分
是受害者创造出来的角色
脱离受害者监牢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拯救者只能依赖过去的旧知识
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却不懂突破框架
所有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
解决问题之后,你都会学到一些东西
如果问题会让你失去什么,你却不愿意放弃,那么礼物你就得不到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你自己就是问题的原因
跳出三个角色监牢
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100%负责
自由来自问题,并非来自答案,
左右为难
耽搁生命最有效的工具
原因:恐惧
不管选择哪一个,都觉得自己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
解决办法:选择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都不选
答案就在心中,平息恐惧,聆听心里的声音
牺牲
内心深处认为: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
小时候,我们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扮演牺牲者的角色,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个好人
牺牲是没有喜悦可言的
别人求你做一件事,说不会有罪恶感,说好又觉得不快乐
是真心,还是义务
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
会感到愤怒、
为了拜托牺牲模式,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
心力交瘁,想一走了之(关系)
真心诚意的付出是完全不求汇报的
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愤愤不平
会知道这样的付出对所有人(包括自己)都好
为自己负责,是自己选择了牺牲者角色
如果扮演牺牲者,就会吸引来放纵者
牺牲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态
不管你问哪一方,他们都觉得自己是牺牲比较多的人
当你觉得自己在牺牲的时候,可能为了补偿自己,而在某件事上放纵自己
吃东西
抽烟喝酒
成瘾
洗碗可以很无聊,也可以很有趣,完全由心态决定
依附
依附情节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
为了“归属感”依附就是代价
当我们迫切的希望父母爱我,又觉得自己不配时,会愿意做任何事,确保自己不被遗弃
小时候失去了父母的爱,长大后对老板、权威人,你会做出对自己并没有益处或是让自己讨厌的事情,
你不敢改变,因为怕被排斥
如何破除
做回真正的自己,需要勇气和信任,
接受对方不必当你的供给者这项事实
投射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是在观察其行为之后,自我诠释和解读出来的
投射只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信念
怎么评价别人,就是在怎么看待自己的
如果你的伴侣、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让你很受不了
他们有哪些特质让我受不了
从自己身上找出相同的感觉,然后接受这一部分的自己
承认充满恨意的批评,其实都是在针对自己
说出你欣赏阴影人物的哪些地方
投射如果能投射坏的方面,也能应用在好的事物上
可能你自己也拥有这项优点
竞争
造成竞争的根源是“不足”
你相信这种说法,又希望自己特别,
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嫉妒、比较、希望朋友失败
害怕落后、被抛弃的恐惧,
竞争都源自想要证明自己比较特别
你觉得没有足够的爱可以分给你,所以必须打败其他竞争者
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