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微生物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这是一篇关于微生物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的思维导图。阐述了厌氧菌的分类、生理特性、生态分布及其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编辑于2024-09-08 22:37:45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um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G+
常见梭菌属致病,外源性感染 潜伏期:破伤风>产气>肉毒 毒性:肉毒>破伤风痉挛毒素
梭菌属 (clostridium) 共性
G+有芽胞杆菌,大多严格厌氧
芽胞直径比菌体粗,使菌体膨大成梭状,故名
大多有周鞭毛,无荚膜
特殊:产气荚膜梭菌不严格厌氧;芽胞<菌体;无鞭毛,有荚膜
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
芽胞对热、干燥、消毒剂有强大抵抗力
多数为腐生菌(不致病),少数致病菌(寄生)通过外毒素致病
破伤风梭菌 C.tetani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细⻓杆菌,周身鞭毛,芽胞正圆,位于菌体顶端,菌体呈鼓槌状
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普通培养基无法长出) 血平板上:羽毛状爬行生⻓,β溶血
生化反应
“沉默”: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抵抗力
芽胞耐热,抵抗力很强,75~80°C 10 min仍保持活力,100°C 1小时可完全被破坏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
致病性
致病条件
由脐带残端或伤口侵入人体,感染重要条件:伤口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刺伤),伴有泥土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缺氧
伴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致病物质(外毒素)
无侵袭力,仅在伤口局部繁殖,外毒素致病
破伤⻛溶血毒素tenanolysin:对氧敏感,与SLO相似,致病作用不清
破伤⻛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主要致病物质
轻链为毒性部分,重链介导入胞
质粒编码的蛋白质,不耐热,可被肠道中蛋白酶破坏
属于神经毒素,高度亲嗜(中枢)脊髓前⻆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
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
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破伤⻛类毒素
致病机制:重链结合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受体,入胞-逆行到脊髓前角(中枢)-汇聚与抑制性神经元胞质-轻链具有锌内肽酶活性,裂解抑制性神经递质囊泡上的膜蛋白,阻止其释放-屈肌、伸肌同时收缩,强直性痉挛
所致疾病
破伤风tetanus
全身型:最常⻅,潜伏期⻓短与芽胞侵入部位距离中枢的远近有关, 外伤后三周内发病,典型症状肌肉强直性痉挛(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重症脱水,死亡率高
局限型:相对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新生儿破伤风
分娩时使用不洁器械剪断脐带或脐部消毒不合格,破伤风梭菌侵入脐部。“七日⻛”早期哭闹、张口和吃奶困难
诊断与治疗
典型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中和毒素、清除细菌、控制症状、加强护理
抗毒素(抗体)治疗:早期、足量使用TIG免疫球蛋白或TAT破伤风抗毒素 马血清(需皮试)
清除细菌:⻘霉素+甲硝唑(抑制需氧菌、厌氧菌)
非特异性治疗:解痉止痛,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新生儿不能用抗毒素,怕过敏,只能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可预防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3%双氧水冲洗
人工主动免疫:人群接种白百破三联疫苗DPT建立基础免疫,外伤后加强接种破伤⻛类毒素1次
人工被动免疫:伤口污染严重或无基础免疫者,注射TAT或TIG紧急预防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次极端椭圆形芽胞,芽胞小于菌体,无鞭毛,机体内可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
厌氧不严格
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内层sita 毒素完全溶血,外层a毒素不完全溶血
卵⻩琼脂平板乳白色浑浊圈,加入抗血清后不出现浑浊(Nagler反应阳性):a毒素分解卵磷脂所致
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 stormy fermentation: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大量气体,将凝固的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
分型
A-E 5个血清型
致病性
致病物质
非侵袭性感染,主要由外毒素致病
α毒素(磷脂酶C):毒性最强,最重要,A型产量最大,形成气性坏疽
β毒素:C型产生,坏死性肠炎
ε、ι毒素:坏死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主要由A型菌株产生,不耐热蛋白质,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致腹泻(食物中毒),作用于回肠和空肠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多数由A型(产a毒素)引起,致病条件同破伤⻛梭菌(厌氧微环境),多见于战伤、地震
潜伏期短8-48h,各种毒素作用引起气肿、水肿、触摸有捻发感,组织坏死,恶臭,并发毒血症、休克,死亡率高
⻝物中毒
主要由A型繁殖体(肠毒素)污染⻝物引起,无发热、恶心和呕吐,表现为腹痛、腹胀和水样腹泻
坏死性肠炎
C型菌污染⻝物产生β毒素引起
微生物学检查
快速诊断法:直接涂片镜检,有荚膜的G+粗大杆菌、 WBC少且形态不典型、伴有杂菌
分离培养:接种血平板、牛奶培养基等
动物试验:0.5-1ml静脉注射小鼠
防治原则
快速、早期治疗原则
及时清创扩创处理,消除局部厌氧环境
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治疗、高压氧舱法治疗
无预防性疫苗
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粗短杆菌,次极端椭圆形芽胞,汤匙/网球拍状,有鞭毛,无荚膜
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卵⻩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出现混浊圈(有脂酶)
根据神经毒素抗原性分为A-G 7个血清型
肉毒毒素不耐热,芽胞耐热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 Botulinum toxin
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外毒素,对人致死量为0.1μg,不耐热,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瘫痪
🆚 破伤⻛痉挛毒素
所致疾病
食源性肉毒中毒
单纯性毒素中毒,胃肠道症状少⻅,主要为神经末稍麻痹(弛缓性瘫痪),潜伏期可短至数小时(最短)
弛缓性瘫痪:乏力-眼肌麻痹-咽肌麻痹-呼吸肌麻痹-死亡
婴儿肉毒中毒
6个月内婴儿居多,食用芽胞污染的食物(蜂蜜等),毒素入血导致,早期症状为便闭,吸乳、啼哭无力,死亡率低
(怕过敏)不能使用抗毒素、只能维持呼吸
创伤、医源性或吸入性肉毒中毒
伤口感染,抗生素治疗
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是检测肉毒毒素
防治原则
加强⻝品卫生管理和监督
低温保存⻝品防止发芽,⻝用前加热破坏毒素
对患者迅速注射A、B、E三型多价抗毒素,同时 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艰难梭菌
概述
对氧气极为敏感,难以分离培养,故名
世界各地流行,多数为无症状携带者
医源性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菌群失调后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
题干:难以分离培养,广谱抗生素用药史
老人和菌群失调者感染死亡率高
生物学性状
G+粗大杆菌,有鞭毛,卵圆形芽胞位于菌体次极端
严格厌氧,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大、不溶血粗糙型菌落,环丝氨酸-头孢⻄丁-果糖琼脂平板产生⻩色菌落,紫外灯下发出⻩绿色荧光
芽胞对常用消毒剂、抗生素、高浓度氧或胃酸有很强抵抗力
致病性
致病物质(略)
粪-口途径传播:艰难梭菌感染CDI
所致疾病
无症状携带者是重要传染源:新生儿、婴儿带菌率高
医源性腹泻:抗生素治疗史是最重要高危诱因, 其余与住院史、年龄、罹患基础疾病等有关,水样腹泻,也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假膜性结肠炎:血水样腹泻,排出假膜,伴全身中毒症状
微生物学检查
免疫学方法或分子诊断从粪便标本中检测毒素或 毒素编码基因
防治原则
治疗CDI必须立即停用相关抗生素,轻症可缓解, 重症需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
尝试粪菌移植
防止医源性感染,无预防疫苗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正常菌群,内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主要分布在皮肤、口腔、上呼吸道、 泌尿生殖道,导致内源性感染,感染广泛占90%
在人体正常菌群中,无芽胞厌氧菌占绝对优势
脆弱类杆菌最为重要,菌体两端钝圆而浓染,有荚膜,主要引起腹腔脓肿、败血症等
致病性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局部厌氧微环境形成
细菌毒力
侵袭力(菌毛、荚膜)、毒素和代谢性酶、改变对氧耐受性
感染特征
内源性感染
无特定病型
分泌物黏稠伴恶臭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无效(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
普通培养不生⻓
所致疾病
败血症、CNS感染、口腔感染(牙周脓肿)、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很关键 避免正常菌群污染
直接涂片镜检供参考,分离培养与鉴定是关键
分子诊断是快速鉴定法
防治原则
预防局部厌氧微环境、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后(甲硝唑)
概述
厌氧性细菌:简称厌氧菌,指一群只能在无氧或低氧环境下生长和繁殖,利用厌氧呼吸和发酵获取能量的细菌的总称。
芽胞形成:细菌的休眠体形式,体外恶劣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