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
本篇导图根据2024执业医大纲绘制,主要介绍了儿童消化系统几种常见病,包括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以及腹泻病,分别叙述了上述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内容,还包括了儿童消化系统生理解剖及儿科液体疗法的相关内容。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参考。
编辑于2024-09-26 17:49:30本篇详细介绍了免疫功能在抗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各类感染所引起的免疫防御机制及感染的不同结局,适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免疫课程的学习,与本科的医学免疫学内容有所交叉。
从免疫的角度看肿瘤治疗,本篇包括了肿瘤免疫的概念介绍、肿瘤的免疫基础、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等内容,部分参考了医学研究生第二版教材,适用于对免疫学科感兴趣的人群.
本篇根据2024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主要包括了小儿泌尿系统发育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篇详细介绍了免疫功能在抗感染方面的作用机制、各类感染所引起的免疫防御机制及感染的不同结局,适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免疫课程的学习,与本科的医学免疫学内容有所交叉。
从免疫的角度看肿瘤治疗,本篇包括了肿瘤免疫的概念介绍、肿瘤的免疫基础、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等内容,部分参考了医学研究生第二版教材,适用于对免疫学科感兴趣的人群.
本篇根据2024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主要包括了小儿泌尿系统发育特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复习参考。
儿科--消化系统疾病
解剖 生理 特点
腹泻病
概述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腹泻病时还可合并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
脱水、酸中毒时由于血液浓缩、离子钙增多等原因,不出现低钙的症状,待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则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
诊断
轮状病毒肠炎
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又称“秋季腹泻”
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诺如病毒肠炎
暴发高峰多见于寒冷季节(11月至第二年2月)
该病毒是集体机构急性暴发性胃肠炎的首要致病原
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多发生在夏季
病原体包括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黏液,镜检无白细胞
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病原体包括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甚至可以发生热惊厥
腹泻频繁,大便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
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起病慢+黄绿色或蛋黄汤样稀水样便伴较多黏液,有霉臭味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
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典型大便为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
真菌性肠炎
多为白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
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
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 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或为食物过敏相关,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
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第一阶段:改善循环(扩容) 0.5~1小时
第二阶段:继续纠正累计损失 8~12小时
8-10ml/(kg·h)
第三阶段:继续补液阶段 12~16小时
5ml/(kg·h)
药物治疗
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选用抗生素治疗[也就是说重症病毒感染也可以用]
避免用止泻剂,如洛哌丁醇,因为它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先天性巨结肠
概述
又称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
临床表现
胎便排出延缓、顽固性便秘和腹胀
患儿生后24~48小时内多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3~7天甚至1~2周排便1次
呕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
直肠指检
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存大量便,可排出气体及大便
并发症
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小肠炎
辅助检查
X线检查一般可确定诊断:①腹部立位平片;②钡剂灌肠检查
治疗
保守治疗
①口服缓泻剂、润滑剂,帮助排便;②使用开塞露、扩肛等刺激括约肌,诱发排便;③灌肠
手术治疗
应进行根治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
包括结肠造瘘术和根治术
肠套叠(新增)
概述
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急腹症之一
临床表现(急性)
腹痛
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发作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绞痛
呕吐
初为反射性,含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
血便
重要症状
约85%的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肛门指诊时发现血便
腹部包块
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
辅助检查
腹部B超检查
在套叠部位横断扫描可见"同心圆"或"靶环状"肿块图像, 纵断扫描可见"套筒征"
治疗
非手术疗法
适应证
肠套叠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腹部不胀, 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方法
①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②空气灌肠;③钡剂灌肠复位
手术
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虽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本病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足月儿多见
临床表现
呕吐
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在出生后2~4周
吐出物为带凝块的奶汁,不含胆汁,少数患儿因呕吐频繁,使胃黏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吐出物可含咖啡样物或血
黄疸
腹部体征
常见胃蠕动波,蠕动波从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后消失
右上腹肿块为本病特有体征
辅助检查
腹部B超检查:为首选的无创检查
X线钡餐检查:幽门胃窦呈鸟嘴状改变,十二指肠球部压迹呈"覃伞征""双肩征"等为诊断本病特有
治疗
确诊后及早纠正营养状态,并进行幽门肌切开手术
儿科的液体疗法
脱水的症状和体征
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体液的减少
有泪有尿
需要补液量:90~120ml/kg
中度脱水:表示有5%~10%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尿少明显,四肢暖
需要补液量:120~150ml/kg
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外周循环衰竭、休克表现;出现皮肤花纹;无尿或尿量极少
需要补液量:150~180ml/kg
脱水的性质
低渗性脱水时血清钠低于130mmol/L;等渗性脱水时血清钠在130~150mmol/L;高渗性脱水时血清钠大于 150mmol/L
一些概念
正常血清钾维持在3.5~5.0mmol/L
一般补钾的输注速度应小于每小时0.3mmol/kg,浓度小于 40mmol/L(0.3%)
口服补液盐(ORS)一般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者
液体疗法
引入一些概念
一般补液的成分均按盐:糖:碱的顺序
盐一般使用0.9%NaCl,糖一般为5%或10%GS,碱一般为1.4%NaHCO3
盐和碱均为等张液,糖没有张力
引入一个算法(B站上学的)
缺少补2,不缺补1
举个🌰
低渗性脱水
此类脱水为缺钠不缺水,故补液应补两份钠,一份水(糖), 根据张力公式计算为2/(2+1)=2/3张
液体配比4:3:2
等渗性脱水
此类脱水为不缺钠不缺水,故补液应补一份钠,一份水(糖), 根据张力公式计算为1/(1+1)=1/2张
液体配比:2:3:1
高渗性脱水
此类脱水为不缺钠缺水,故补液应补一份钠,两份水(糖), 根据张力公式计算为1/(2+1)=1/3张
液体配比:2:6:1
关于腹泻病人补液
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量应尽可能口服补充,不能口服或不足者可以静脉滴注1/4~1/5张含钠液,同时给予生理需要量的钾
补充累积损失量
根据脱水程度及性质补充:即轻度脱水约30~50ml/kg(体重);中度为50~100ml/kg;重度为100~120ml/kg
低渗性脱水补2/3 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 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
对伴有循环不良和休克的重度脱水患儿,开始应快速输入等张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等张液)按20ml/kg于30分钟~1小时输入
其余累计损失量补充常在8~12小时内完成
补充继续丢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