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黏膜病学第二次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口腔黏膜病学第二次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白塞病、创伤性血疱、放疗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编辑于2024-10-03 15:20:00口腔黏膜病学第二次思维导图
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简介: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性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是 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本病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的特征。
病因:免疫、遗传、系统性疾病、感染、环境等因素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具有 “黄、红、凹、痛”的临床特征,即溃疡表面覆盖 黄色假膜、周围有红晕带、中央凹陷、疼痛明显。
临床分型
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最常见,约占RAU的75%~85% • 直径小于10mm,圆或椭圆形,好发于角化程 度较差的区域 • 持续10~14天,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愈合 后不留瘢痕 • 一般3~5个,最多不超过10个,散在分布 • 间歇期长短不一,反复发作 •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与体征
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亦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或腺周口疮,构 成比10%~15% • 溃疡大而深,似“弹坑”,直径大于10mm,周围 组织红肿微隆起 • 溃疡期持续时间长,可达1~2月 • 愈后可留瘢痕 • 初始好发于口角,其后有向口腔后部移行的趋势 • 常伴全身不适症状和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痛
疱疹样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亦称口炎型口疮。构成比5%~10% • 多发于成年女性,好发部位及病程与轻型相似 • 溃疡直径较小,约2mm,不超过5mm,可达十个以 上,甚至几十个,散在分布如“满天星” • 相邻溃疡可融合成片,黏膜充血发红,疼痛最重, 唾液分泌增加 • 可伴有全身不适症状和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痛
诊断:病史特点(复发性、自限性、周期性) • 临床特征:黄、红、凹、痛 • 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 血常规检查对发现与RAU关联的疾病有积极意义
鉴别诊断:MaRAU 应与创伤性溃疡、癌性溃疡、结核性溃 疡、坏死性唾液腺化生鉴别 • HU 应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鉴别
治疗原则:积极寻找RAU发生的相关诱因并加以控制 • 优先选择局部治疗。对于症状较重及复发频繁的 患者,采用局部和全身联合用药 • 加强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消炎类药物、止痛类药物、促进愈合类药物、糖 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其他局部制剂 (2)全身用药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生物治 疗、其他治疗药物 • 物理治疗 激光 • 心理治疗
预防:避免粗糙、硬性食物和过烫、辛辣食物。营养均 衡、饮食清淡,保持有规律的进餐习惯。 • 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焦虑。 • 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习惯。 • 去除口腔局部刺激因素,保持口腔卫生。
白塞病
简介:1931年希腊眼科医生Benedict Adamantiades最初描 述该病。 • 1937年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ulusi Behcet完整定义为 该病。 • 又称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 • 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 病损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被为“口-眼-生殖器 三联症”。 • 可累及全身多处器官,为一系统性疾病。 • 好发年龄16~40岁,我国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血 管、神经系统及眼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病因:遗传因素:家族性、HLA-B51 • 免疫学因素: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抗人口腔黏膜 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 • 感染因素 • 其他因素:纤维蛋白溶解缺陷、劳累、情绪紊乱、 内分泌异常等
病理:非特异性血管周围炎。 • 累及大、中、小血管,以静脉受累最多。 • 血管周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IgG、IgM 和C3沉积,大静脉血栓,大动脉血管瘤。 • 血管炎有渗出和增生两种病变。
临床表现:1.口腔溃疡:症状和发作规律与复发性阿弗他溃 疡类似。MiRAU、HU、MaRAU。 2.生殖器溃疡:约75%患者出现。复发次数少。病 变与口腔溃疡相似溃疡深大、剧痛、愈合慢。 3.皮肤病变:• 结节红斑 发生率约65%。反复发作,多发生在四 肢,尤其下肢多发。周围约1cm红晕。1周自愈。 • 针刺反应 约占65%。很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表现。 针刺反应阳性:用75%乙醇消毒皮肤后,将无菌针头直接刺 入或抽取生理盐水0.1ml注入前臂皮内,24-48小时后观察 进针点,出现红疹并有化脓倾向者即为针刺反应阳性。 • 痤疮样皮疹 • 其他:多形红斑样病损、Sweet病样皮损等 4.眼炎 约50%患者受累。致残的主要原因。葡萄膜 炎。 5.关节损害 主要累及膝关节和其他大关节。 6.神经系统损害 7.消化道损害 8.血管损害 本病的基本病变为血管炎,10%~20%患者 合并大中血管炎,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9.肺部损害 10.肾脏、心脏等其他损害
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2分) 复发性生殖器溃疡(2分) 皮肤病变(1分) 针刺试验阳性(1分) 血管病变(1分) 神经系统损害(1分) 眼病变(2分) 2014年白塞病国际标准,总分≥4分
鉴别诊断:本病以某一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者易误诊为其他 疾病。 关节、皮肤黏膜、胃肠道、神经系统、口腔溃疡 • 多系统损害应与克罗恩病、斯-约综合征 ( Steven-Johnson Syndrom )、赖特尔综合 征( Reiter Syndrom )相鉴别。
治疗:治疗目的:控制现有症状,防治重要脏器损害, 减缓疾病进展。 一般治疗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
创伤性血疱
简介:由物理性、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的病因明确 的黏膜损害。 • 因食用过烫食物、咀嚼大块干硬食物或吞咽过快 而擦伤口腔黏膜,会引起创伤性血疱。也可因外 力挫伤或误咬颊、舌黏膜造成血疱。 • 急性擦伤引起的血疱往往较大,易发生于咀嚼一 侧的软腭、腭垂、舌腭弓和软硬腭交界处。 • 咀嚼不慎误伤引起的血疱常位于口角区或两颊咬 合线附件,血疱较小。
诊断:病史以及典型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好发于摩擦较多的部位,疱壁较厚,可反复发生。 • 无明确的急食史。 • 牙龈自发性出血是本病的早期表现。 •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极低,凝血功能降低。
治疗:• 在排除血液病前提下,对未破血疱可用消毒针筒 抽取疱血,或者刺破疱壁放去淤血。 • 对已破血疱可用消毒手术剪刀修整残余疱壁,涂 布消毒止痛药物。
放疗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简介:• 肿瘤患者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后,出现 以口腔溃疡为主的损害,患者出现严重疼痛不适,影 响进食、吞咽和说话。 • 放射治疗诱发性口腔黏膜炎(radiotherapy-induced oral mucositis,RIOM)放射线电离辐射引起的急慢 性口腔黏膜损伤. • 化学治疗诱发性口腔黏膜炎(chemotherapy-induced oral mucositis,CIOM)
临床分型
放射性口炎
急性放射性口炎:放射剂量>10Gy • 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伪膜 • 口腔黏膜易出血、疼痛明显、口干、口臭等 • RTOM一般在放疗结束2~4周或采取有效措施后1~2周 逐渐愈合。
•慢性放射性口炎:放射治疗>2年 • 唾液腺广泛萎缩,口腔黏膜萎缩、变薄、充血、 舌乳头萎缩、易合并白念感染。同时可见猛性龋 等其他口腔并发症 • 口干、味觉异常
化疗性口炎
主要药物: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 等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的药物 化疗后4~5日,黏膜红肿,灼热、进食痛 化疗后7~10日,出现深大溃疡,疼痛明显 化疗后21日,溃疡自行愈合。
诊断:肿瘤放化疗史 放射线暴露史 口腔损害出现的时间和部位
鉴别诊断:药物过敏性口炎 多形红斑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移植物抗宿主病 干燥综合征
创伤性溃疡
病因:•机械性刺激:自伤性与非自伤性 •化学性灼伤:强酸碱、药物等 •热冷刺激伤:食物温度、医源性
临床表现:• 压疮性溃疡(decubital ulcer) • 贝氏溃疡(Bednar ulcer) 吮吸拇指或过硬的橡 皮奶头引起,固定发生于硬腭、双侧翼沟处黏膜 表面,对称。 • 李-弗溃疡(Riga-Fede ulcer) 专指发生于儿童舌 腹的溃疡。因过短的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中切牙 长期摩擦引起。 • 自伤性溃疡(factitial ulcer) • 化学灼伤性溃疡 • 热损伤性溃疡
诊断:具有明确的理化刺激因素或自伤、灼伤等病史。 • 创伤性溃疡的部位和形态往往与机械性刺激因子 相符合。 • 无复发史。 • 去除刺激因素后溃疡很快明显好转或愈合。
鉴别诊断:• 腺周口疮 • 结核性溃疡 • 癌性溃疡 • 化脓性肉芽肿
治疗:尽快去除刺激因素是首要措施。 • 局部治疗 • 全身治疗 • 长期不愈的深大溃疡应做活检,排除癌变。
疱疹样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成人好发 • 反复发作 • 全身症状轻 • 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 • 仅累及无角化黏膜 • 无皮肤损害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婴幼儿好发 • 急性发作 • 全身症状重 • 成簇小水疱,破溃后融合成大片浅表性溃疡 • 可累及角化黏膜 • 可伴皮肤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