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药学类专业,药物技术类思维导图,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而产生的作用。
编辑于2024-10-11 09:23:2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而产生的作用。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
概念
巴比妥类药物是巴比妥酸的衍生物,巴比妥酸本身无药理性作用,只有当C-5位上的两个氢原子均被羟基取代后,才呈现活性。
性状
通常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干燥时在空气中比较稳定,加热后多能升华,一般微溶或极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其钠盐易溶于水,但难溶于有机溶质。
因为结构中含有环状酰脲结构而具有水解性,制剂时应注意本类药物的钠盐一般不稳定,在稀释的情况下也能分解为无效的物质,故一般制成粉针剂使用。
其他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作用强度具有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的增加依次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麻醉,麻痹,过量则可麻痹延髓呼吸中枢而致死。
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后遗效(次日清晨可出现头晕,困倦,嗜睡,精神萎靡及定向障碍)应和耐受性以及依赖性,大剂量使用可出现急性中毒。
常见药
苯巴比妥
临床应用于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显效时间为0.5~1小时,作用时长为6~8小时。
异戊巴比妥
临床应用于镇静催眠,抗惊厥,显效时间为0.25~0.5小时,作用时长为3~6小时。
司可巴比妥
临床应用于战境催眠抗惊厥显效时间为0.25小时,作用时长为2~3小时。
硫喷妥钠
临床应用于静脉麻醉,显效时间立即显效,作用时间为0.25小时。
苯二氮䓬类
概念
本类药物具有由1个苯环和1个七元亚胺内酰胺环骈合而成的苯二氮䓬类母核
临床主要应用药
地西泮
又名安定,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熔点130~134℃,易溶于氯仿或丙酮,溶于乙醇,略溶于乙醚,几乎不溶于水。
化学稳定性
含有1,4-苯并二氮䓬环,显弱碱性可溶于盐酸等强酸。
药理作用
抗焦虑作用,镇静催眠作用,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适应症
焦虑症,失眠,癫痫,惊厥。
不良反应
连续用药,可出现头昏,嗜睡,乏力,记忆力下降的长期应用,可产生一定的耐受性,久用也可产生依赖性。服用过量或静脉注射过快可致急性中毒。必要时可用苯二氮䓬受体拮抗药福马西尼解救。有致畸作用,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青光眼,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
硝西泮
药理作用
催眠作用显著,抗癫痫,抗惊厥作用较强,口服吸收和消除缓慢,连续用药易蓄积。
适应症
各种失眠及癫痫。
不良反应
嗜睡,催醉,头昏眼花,对呼吸作用有所抑制,长期使用有轻度成瘾性。
氯硝西泮
药理作用
有抗癫痫,抗惊厥作用,显效快,作用持久,长期用药可产生耐受性。
适应症
各种癫痫尤其对失神小发作,肌阵挛发作和不典型小发作为好。
不良反应
嗜睡,头昏,共济失调,行为紊乱,异常兴奋,神经过敏,易激惹(反常反应),肌力减退。
氟细泮
奥沙西泮
劳拉西泮
其他
子主题
非苯二氮䓬类
水合氯醛
口服多大成功意思收用药后约15分钟,起效作用可维持6~8小时,产生近似生理睡眠,无后遗效应。大剂量可产生抗真菌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顽固性失眠。
口服有消化道刺激症状,可引起恶心呕吐,需稀释后服用,有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禁用,对肝肾有损害,久服也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唑吡坦
是咪唑并吡啶类药物属新型催眠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
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为70%,半衰期约两小时。
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焦虑和肌肉松弛作用。
长期服用人可产生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15岁以下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佐匹克隆
属吡咯烷酮类化合物。
作用迅速,与苯二氮䓬类相比,作用更强。
除了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外,还具有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后遗效应的患者。
不良反应与唑吡坦相似。
其他
概论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
失眠的原因
生理原因,病理性原因,精神心理性原因,药物性原因。
第二节|抗癫痫药
癫痫的概论
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并向周围脑组织扩散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意识,自主,神经精神等方面的异常。
抗癫痫药的作用方式
直接抑制灶神经元的异常高频放电。
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防止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
常用的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化学稳定性
具有环状酰脲结构,与碱加热可分解为二苯基脲基乙酸,二苯基氨基乙酸,氨气。
苯妥英钠水溶液呈碱性,因其酸性比碳酸弱,所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析出游离的苯妥因,呈现浑浊。
苯妥英钠及其水溶液都不稳定,因密封保存或新鲜配置,故临床时使用粉针剂。
药物鉴定
水溶液加酸,酸化后,析出白色的苯妥英,游离的苯妥英在氨水中转化成铵盐溶液,遇硝酸银试剂可产生白色银盐沉淀。
药理作用
抗癫痫,抗外周神经痛,抗心律失常。
适应症
常作为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疗效次之,但对小发作无效,甚至可使病情恶化静脉注射,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也要与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以及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心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碱性强,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静脉注射可引起静脉炎,长期用药会出现牙龈增生。药物中毒可致眼球震颤复视,眩晕共济失调严重者可出现语言障碍,精神错乱,甚至严重昏迷,昏睡。因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久服可致叶酸吸收与代谢障碍引起巨幼细胞贫血,少数患者出现皮疹,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肝损害等,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早停药。
苯巴比妥
卡马西平
适应症
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治疗三叉神经痛及舌咽神经痛。
不良反应
常见的副作用有头晕,嗜睡,乏力,恶心,呕吐,偶见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肝炎等,偶见过敏反应,大剂量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丙戊酸钠
适应症
多用于其他抗癫痫药无效的各型癫痫患者,由以小发作为最佳。
不良反应
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出现肝毒性,血清碱性碱酸酶升高,氨基转移酶升高,孕妇慎用。
第三节|抗帕金森病药
概念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市的慢性进行性运动障碍,可能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功能不足,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有关。
临床表现
进行性运动迟缓,肌强直,震颤及姿势反射丧失。
临床常用药
拟多巴胺类药物(可增加脑内多巴胺含量)
左旋多巴胺
化学稳定性
具有邻苯二酚结构,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高温,光,碱和重金属离子可加速其反应。
药物鉴别
具有邻苯二酚结构,与三氯化铁反应可显绿色,将该溶液分为两份一份加过量的诗啊溶液即显紫色;另一份加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即显红色。
药理作用
左旋多巴为其内合成多巴胺的前体物质,本身并无药理活性,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经多巴脱羧酶作用转化成多巴胺而发挥药理作用。
适应症
帕金森病严重,肝功能障碍。
不良反应
主要是由于外周组织中经脱硝产生的过量多巴胺引起的,若同时服用外周托收酶抑制剂,则可减少不良反应。左旋多巴胺的不良反应较多。
早期反应
胃肠道反应
与多巴胺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关。
心血管反应
治疗初期约30%,患者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继续用药可减轻少数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这与多巴胺的外周效应有关,β受体拮抗药,普奈洛尔可预防心脏不良反应。
长期反应
不自主异常运动
约有50%的患者在治疗2~4个月内出现异常的不随意走动,多见于面部肌,群如口-舌-颊抽动等长期用药的患者,可出现“开-关”现象。
精神症状
可出现焦虑激动,不安,失眠,多梦,幻觉,躁狂等,减量或停药后可好转。
其他反应
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基可增强外周多巴脱羧酶活性加速左旋多巴在外周转变为多巴胺,从而使左旋多巴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加重,不宜合用。
与抗精神药可引起帕金森综合症,且能降低左旋多巴的疗效,不宜合用。
左旋多巴禁用于急性精神病癫痫严重的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溶血性贫血,孕妇,严重器质性病变或严重内分泌疾病等。
卡比多巴
适应症
左旋多巴增效药与左旋多巴合用,可使后者更多的进入黑质和纹状体与增强疗效。
不良反应
尽量于严重内分泌病,心,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和精神病患者。
溴隐亭
适应症
帕金森病。
不良反应
口干,恶心,呕吐,消化性溃疡出血,心悸,心律失常,直立性低血压,不安,幻觉,复视等。故溃疡病心血管病,精神病患者慎用。
抗胆碱药物
概念
可通过阻断中枢M胆碱受体,减弱纹状体内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使纹状体内多巴胺与乙酰胆碱是平衡状态得到纠正。
苯海索
丙环定
帕金森病的药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药物作用特点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个体差异,经济条件等来选药。
第四节|治疗精神障碍的药
抗精神病药
概念
主要用于精神分裂,对其他精神失常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类药物多为多巴妥受体拮抗药,通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日志在不影响意识的条件下控制兴奋,躁动,焦虑,不安,消除幻想。
临床主要用药
噻嗪类(氯丙嗪)
噻吨类(氯普噻吨)
苯二氮䓬类(氯氮平)
丁酰苯类(氟哌啶醇)
其他类
盐酸氯丙嗪
化学稳定性
具有分噻嗪环,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变质。
药物鉴别
结构中的吩噻嗪环易被氧化变质而呈色,其水溶液遇硝酸可氧化而显红色渐变为黄色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呈稳定红色。
药理作用
抗精神病作用,镇吐作用,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适应症
精神分裂症,呕吐和顽固性呃逆,人工冬眠,低温麻醉。
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
嗜睡,淡漠,乏力,视物模糊,口干无汗,无汗便秘,心悸等症状。
直立性低血压。
锥形外系反应
包括帕金森综合症,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过敏反应
常见皮疹,接触性皮炎和光过敏。
内分泌系统反应。
急性中毒。
抗焦虑药及抗抑郁药
概念
是用来消除神经功能上的焦虑症状的一类药物,可使精神患者稳定情绪,减轻焦虑紧张状态,并可改善睡眠。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运动迟缓,常自罪自责,有自杀的倾向。
临床常见药
丙咪嗪
适应症
抑郁症患者服用后表现为精神战犯情绪极高,焦虑,心情减轻,产生抑郁抗抑郁作用,一般连续用药2~3周后才能见效,不能作为应急治疗用。
不良反应
抗胆碱和对心血管作用引起口干,便秘,散瞳,眼压升高,尿潴留,心悸,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氯米帕明
适应症
抗抑郁作用,同时还有抗焦虑与镇静作用。
不良反应
抗胆碱能反应如多汗,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可出现嗜睡症状,眩晕。
阿米替林
适应症
其抗抑郁作用与丙咪嗪相似,可使抑郁症患者情绪提高,对思考缓慢,行动迟缓及食欲缺乏等症状能有所改善。适用于治疗各型抑郁症或抑郁状态,也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症。
不良反应
治疗初期可能出现抗胆碱能反应如多汗,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等。
多塞平
适应症
抗抑郁作用较丙咪嗪弱,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抗胆碱作用较弱,常用于治疗焦虑性抑郁症或神经性抑郁症,也可用于镇静及催眠。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少,少数患者有轻度兴奋,失眠,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等。
第五节|镇痛药
概念
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触,视,听觉)的情况下,选择性的消除或缓解疼痛的药物。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盐酸吗啡
化学稳定性
含有酸性的酚羟基和碱性的叔胺基团是酸碱两性药物,可溶于无机酸或碱。
药物鉴别
含酚羟基止水溶液遇中性氯化铁溶液呈蓝色。
含苯环与甲醛硫酸试液反应呈蓝紫色(Marquis反应)。
本品与里钼硫酸反应显紫色,继变成蓝色,最后变成绿色(Frohde反应)。
药理作用
中枢作用
阵痛与欣快作用。
抑制呼吸中枢。
镇咳作用。
缩瞳作用。
外周作用
心血管系统作用。
兴奋内脏平滑肌作用。
适应症
急性锐痛,心源性哮喘。
不良反应
治疗量时可引起嗜睡,眩晕,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等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过量使用可发生急性中毒,表现为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深度抑制。
激动药
可待因
药理特点
战痛稍微战咳作用强,主要用作镇咳药。
乙基吗啡
氢吗啡酮
药理特点
作用为吗啡的3~5倍。
二氢埃托啡
药理特点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400倍。
部分激动药
丁丙诺啡
药理特点
用于中度及重度疼痛止痛,也要与辅助麻醉和戒断治疗。
拮抗药
纳洛酮
药理特点
阿片受体拮抗药用于阿片类药物中毒的解救。
人工合成镇痛药
概念
吗啡的半合成衍生物,在不同程度上仍具有吗啡样副作用,并且是以吗啡为原料,植物来源受到限制。
药物类型
吗啡喃类(布托啡诺)
作用特点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成瘾性小,目前我国按二类精神药品管理。
适应症
适用于缓解中至重度的疼痛,如术后,外伤,癌症,肾或胆绞痛等止痛,还可用于麻醉前用药。
苯并吗喃类(喷他佐辛)
作用特点
阿片受体部分制动药,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3,呼吸抑制作用为吗啡的1/2,成瘾性小,目前我国按二类精神药品管理。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手术麻醉的镇痛。
哌啶类(哌替啶)
作用特点
阿片受体激动药与吗啡作用相似,镇痛强度相当于吗啡的1/10。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剧烈疼痛,人工冬眠,心源性哮喘及麻醉辅助用药。
氨基酮类(美沙酮)
作用特点
阿片受体激动药,药用其外消旋体,药效与吗啡相似。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剧烈疼痛,也可用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性的替代疗法。
盐酸哌替啶
化学稳定性
本品水溶液呈酸性,具有脂的性质易水解,在pH=4.0时最稳定,可短时间煮沸灭菌,不被破坏。
药物鉴别
与甲醛硫酸试剂反应呈呈红色与苦味酸作用生成不溶性的苦味酸盐沉淀,熔点188-191℃。
药理作用
镇痛 镇静,抑制呼吸,心血管系统,兴奋内脏平滑肌。
适应症
各种锐痛,心源性哮喘,麻醉前给药,人工冬眠。
不良反应
治疗量时引起的不良反应与吗啡相似,如眩晕,恶心,呕吐,口干,出汗,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连续用药可致成瘾性,剂量过大可致呼吸抑制,震颤,肌肉痉挛,反射亢进甚至惊厥等。中毒解救时除用阿片受体拮抗药外,可配合应用抗惊厥药,如地西泮。禁忌症同吗啡。
盐酸美沙酮
化学稳定性
本品水溶液经光照引起分解反应,溶液变成棕色,旋光度降低,因此应避光保存。
药物鉴别
本品能与常见的生物碱试剂作用,如与苦味酸作用产生沉淀,与甲基橙甲基橙试剂产生黄色沉淀。
药理作用
本品为阿片受体自动药镇痛作用与吗啡相当持续时间长,镇静作用较弱,耐受性与成瘾性发生较慢,戒断症状略轻。
适应症
适用于创伤手术及晚期癌症等所致剧痛,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脱毒治疗。
不良反应
一般为头痛,眩晕,恶心,出汗,嗜睡但较轻,对胎儿呼吸有抑制作用,故孕妇临产前禁用呼吸中枢功能不全者及幼儿禁用,本品不宜做静脉注射。
第六节|中枢兴奋药
概念
中枢神经药是一类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药物。
按作用部位不同分类
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如咖啡因哌甲酯等。
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如尼克刹米,洛贝林等。
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的药物,如比拉西坦甲氯酚脂等。
常用药
咖啡因
适应症
主要用于严重传染病所致的中枢性呼吸及循环衰竭,对抗药物中毒(乙醇,催眠药和抗组胺药)所引起的中枢抑制,咖啡因常与解热镇痛药配伍用于一般性头痛,与麦角胺配伍用于偏头痛。
不良反应
较少过量服用,出现头痛,心悸,失眠,反射亢进,心动过速呼吸加快,更大剂量可引起惊厥。
哌甲脂
适应症
主要用于巴比妥类水合氯醛或利血平等药物中毒引起的昏睡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抑制,可用于抑制性精神病,小儿遗尿症的治疗,也可作为小儿多动症的辅助用药。
不良反应
治疗量较轻,偶见神经过敏,失眠,眩晕,厌食,等大剂量可致心悸,血压升高,头痛甚至惊厥;癫痫,高血压患者禁药。
吡拉西坦
适应症
临床用于脑动脉硬化症及脑血管意外所致记忆与思维障碍等。
不良反应
剂量相关反应如恶心,腹部不适,食欲缺乏,腹胀等,剂量无关反应如易激动,头晕,头痛和失眠等;孕妇新生儿,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