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论,涵盖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他深入探讨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教学策略与技巧等关键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这是一篇关于课程与教学论思维导图,汇总了现代教师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职业行为、教师专业发展等详细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包含现代学生观、核心技能与一般能力、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黄浦全,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是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绪论
含义
课程
课程的词源
课程的定义
描述性理解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意义与作用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教学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教学工作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工作以教学为主,应当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学习
学习概述
广义:学习包括动物的学习和人的学习,指的是有机体通过效仿及练习而获得的、潜在能力的、较为持久的变化过程及结果 狭义:学习专指学校里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道德品质,从而促进经验与行为获得比较持久的变化和提升的活动
学习基本特征
活动性
对话性
实践性
自主性
内隐性
任务
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
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课程研究与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课程与教学外在的、活动异变的方面
课程现象
物质性
如教学材料
如教学设计活动
关系性
如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学现象
环境性
如教室及其结构、校园建构及其结构
如课堂教学活动及其结构
如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课程与教学规律是课程与教学及其组成成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课程与教学规律
存在性规律
反应性规律
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地改造课程材料和教育设施来提升课程研究与教学实施质量的特殊感性活动
类型
管理
研制
应用
基础
历史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历史不仅包含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历史,而且包含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历史。与之相应,课程与教学历史基础的研究,既包含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历史研究,也包含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历史研究
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课程与教学的历史事实
哲学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问题、知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等,哲学则是人类关于这些问题的智慧结晶,因而,课程与教学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
哲学基础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突出关注课程与教学哲学流派、学校课程与教学哲学以及中国课程与教学哲学等
文化及社会基础
文化
指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实质
人的行为方式的集合,表现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心理层面
核心
人的价值观及其行为规范
社会
在一定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及其活动与组织机构
组成
由经济组织,政府组织和公共组织等组成,公共组织包含教育及学校教育
科学基础
西方
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
近代建立起来的以系统的实验观察来发现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
中国
传统哲学的思维方法从商周对“天命”的拷问,到春秋战国以来对“人伦”秩序的聚焦,总体上缺乏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为理解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提供了基础
西方心理学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
认知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历史
萌芽期
从课程与教学产生到公元16世纪的数千年中,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时期
《学记》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1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
建立期
从出现锥形到基本成熟大约经历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持续300年的建立期,在欧洲诞生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历史上第1部系统的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既被公认为教育学诞生的标志,也被称誉为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的第1座里程碑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追求的主要是教学的科学性
繁荣期
20世纪是教育的黄金时期
是全球范围内义务教育的普及
是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发展,使得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课程论成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分知学科,一批又一批的课程研究著作出版了
课程与教学的经典学说
课程与教学系统
课程与教学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系统其结构有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维度
共时态要素
教师
学生
内容
环境
历时态要素
原理澄清
目标设计
内容选择
组织开发
方法应用
评价反馈
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三种经典学说
教师中心说
教师中心说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理论体系
理论基础
成人取向的职能主义目的观
小大人的儿童观
文化传递的功能观
格外重视教师课本与课堂,即“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课堂是中心”,被人们称为“老三中心”
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是一种主张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课程与教学中起决定作用的理论体系
生长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社会改造的教育功能观
提出了“新三中心”即“学生是中心,活动是中心,经验是中心”
学科中心说
学科中心说是针对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的弊端,主张教育内容的极端重要性、追求教育卓越性的一种课程与教学理论
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复演说
“潜能无限”的儿童观
学科中心说主张: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课程与教学应当促进甚至创造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将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统一于学科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