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生成长
课程与教学论,包含现代学生观、核心技能与一般能力、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编辑于2024-10-30 16:31:17学生成长
现代学生观
学生发展指导
学生身心发展概述
概念
个体的身心发展
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死亡,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其生理和心理持续变化的过程
生理发展
身体外形的变化
如身高、体重、皮肤等的变化
生理机制的变化
如心脏压缩能力、肺活量、肌肉力量等的变化
神经系统的变化
如脑容量、神经元髓鞘化等的变化
性器官和第二性特征的变化
如性激素、性器官、性机能等的变化
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如感知觉能力、注意能力、记忆、想象、语言、智力等
情绪发展
如情绪识别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个性发展或者人格发展
如人格变化等
社会性发展
如社交能力发展等
一般规律
关键期
洛伦茨 语言关键期是1~5岁
顺序性
生理发展角度
头尾原则
从头部到身体上半部开始,然后延伸至身体的其他部分
远近原则
从身体中央部位开始再延伸到外周部位
等级整合原则
简单技能一般是各自独立发展,但是这些简单的技能将被整合形成更加复杂的技能
系统独立性原则
指不同的身体系统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有神经系统最先发展
思维发展角度
动作来感知外部世界肩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无意识记忆——有意识记忆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
阶段性
生理年龄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
儿童期(6~11、2岁)
少年期(11、2~14、5岁)
青年初期(14、5~17、8岁)
成年初期
成年中期
成年晚期
智慧发展阶段(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0~1.5、2岁)
主要是动作、活动,并有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的活动
前运算阶段(1.5、2~6、7岁)
出现了语言、符号,具有表面思维的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6、7~11、2岁)
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性,但一般还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11、2~14、5岁)
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非均衡性
如身高、体重、记忆等不平衡
个别差异性
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不同儿童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7世纪——迪卡儿——先天论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因素
先天遗传
遗传因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直接决定着身心发展所处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亦是个体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后天环境
罗森茨格威——老鼠实验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性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在接受环境影响时,并非是消极的或被动的接受
学生学习发展
学习规律与个体差异
学习规律
含义
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各事件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本质属性
是经由练习而形成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代表人物
美国——桑戴克——学习的三大定律
效果律
练习律
准备律
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美国——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都可视为强化物 呈现刺激以增强反应概率称为正强化,而中止不愉快的条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称为负强化
美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强化分成三种形式: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美国——加涅——学习
含义
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
构成要素
学习者
环境
已有的学习结果
反应
引起条件
内部条件,即学生在开始学习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外部条件,即学习的环境
学习动作分解成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
领会阶段
习得阶段
保持阶段
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
作业阶段
反馈阶段
苛勒——学习的顿悟说
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美国——布鲁纳——发现学习
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设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的实质
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的目标
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美国——奥苏伯尔——关注学校学习
根据学习的进行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写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物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实质就是把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联系起来,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知识的高度主观性和情境性决定了学习是终生的活动
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需要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
认知风格/方式差异
含义
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在感知觉、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模式
主要类别
美国——威特金——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卡根——沉思型和冲动型
冲动型,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整体型和分析型
整体型的个体喜欢总体地看待事物,并对事物进行概括 分析型的个体在处理事物时倾向于关注细节
智力差异 呈正态分布 IQ140天才,70智力障碍
每个个体智力结构有差异,如美国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表现的早晚有差异
智力在个体水平上有差异
人格差异
含义
人格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一
根据人格结构来描述个体的人格
外倾性
宜人性
尽责性
神经质
开放性
根据类型的角度来描述个体的人格(斯普兰格)
理论型
经济型
审美型
社会型
权力型
宗教型
学习兴趣的培养
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成功的体验
改进教学方式,变被动式学习方式为主动式学习方式
提供支架式帮助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
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预习的习惯
上课认真、专注于学习的习惯
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多问的习惯
及时完成作业、认真检查的习惯
学生品德发展
品德的实质
品德即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其行为所表现出比较稳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
是指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相互关联和制约
主要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模式、社会作用理论的干预模式、规范激活理论的利他行为模式和动机圈理论
品德的心理结主要由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维度组成
传统的教科书一般描述为三个内容,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也有些教科书中将品德的心理结构描述为四个内容,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四阶段理论
前道德阶段(出生~5岁)
没规则意识
权威阶段(5~8岁,也称“他律期”)
有规则意识(固定)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
知道规则不是固定的
公正道德阶段(10岁以后)
规则具有变通性和确定性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0~9岁)
阶段一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习俗水平(9~15岁)
阶段三以人际和谐一致为定向,阶段四以社会秩序和法则为定向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阶段五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阶段六以普通的理论原则为定向
学生健康指导
卫生保健
锻炼脑力,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不要蒙头睡觉
睡前不饱食且情绪不要过度兴奋,不躺着看书或吃零食
睡姿最好保持侧身向右,双腿微曲,全身放松
子主题
保持睡眠时间充足,中小学生需要保证8~10小时的睡眠
讲究用眼卫生
讲究口腔卫生,保护牙齿
保持口腔清洁,注意刷牙方法
临睡前不吃零食
注意用牙适当
合理的营养
定期去牙科进行检查,必要时对牙齿矫形
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流行性感冒
发生在冬春季节,是一种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时将病毒的唾液散布到空气中。或因直接接触病人的毛巾等用具而感染
搞好个人卫生环境习惯,勤洗手,室内要经常开窗通气,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遮住嘴和鼻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去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必须去时戴口罩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因病毒、细菌感染,或者是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粉尘、冷空气、烟雾等理化因素刺激而引起的支气管炎症
增强身体抵抗力。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身体的素质、抵抗力均有密切关系,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坚持冷水洗脸或参加冷水浴锻炼等,加强身体抵御寒冷的能力,以有效预防支气管炎的发生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气候变化时要注意衣着的及时调换,体育锻炼后要及时将汗水擦干,并穿上衣服,避免身体受寒
病毒性肝炎
引起肝炎的途径有通过消化道传播,或通过输血、污染的针头传播
肝炎不会立即发病,有一段潜伏期,甲型肝炎要经过2~6周、乙型肝炎要经过1~6个月才出现症状
注意卫生、增强体质,应该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茶杯、饭碗等不要借用他人的
药物预防。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最好在接触以后7天内注射人体免疫球蛋白,这对预防甲型肝炎也有一定的作用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60%~7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只是一个病毒标志物,无复制能力,不具有传染性,它的存在对人体健康并不构成很大的危害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溺水
教育学生永远不要在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
在游泳前要做好适当的准备活动,以防在水里抽筋
教育学生不要独自在水池边、河边游泳
校园踩踏伤害事故
开学初,各班主任要在班会课上强调分走楼梯的制度
经常性地教育学生要文明上下楼梯,做到“三不、二要”,即不拥挤、不打闹、不搞恶作剧,要互相礼让、要安全疏散
各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
各班每学期开学初均需组织主题班会,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以及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如何保护自己
每学期组织两次紧急碗散演练,使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疏散的路线,适应危机状态下的心理氛围和环境,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道路交通伤害事故
形式
车辆行驶中(包括倒车)车身或所载货物撞击、挤压学生
过交叉路口时撞车或刮碰
货物运送时人车混行,稍不慎,车速过快撞伤人
学生骑自行车追逐打闹、比速度,不留意交通信号灯,导致发生意外
预防
提醒学生行走时要注意的事情,例如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学校加强对货车运送货品的管理,货车可以在学生上课时或者放学后才送货过来,避免学生和货车接 触,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烫伤与烧伤
让学生远离危险的火炉、暖热器等物体
暖水瓶放在学生够不到的地方,热水杯要拧紧
刚出锅的饭菜等热度极大的食物要远离学生
家长和教重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因好奇而玩弄明火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标准
能够进行正常学习且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能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运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具备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能够做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客观地认识自我: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常自我反思,并寻求方法改进
具备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问题的辅导)、择业辅导、人格发展教育
矫治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包括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挫折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教育、学习困难的辅导等
心理健康教育流程
心理健康教育流程包括开放调查、课程开发、教师培训、课程实施和效果评价等阶段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首先需要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以及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学生学习指导
学习策略概述
含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麦基奇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能,掌握认知策略有助于个体存贮或提取信息
复述策略——重复、抄写、做记录,画线、圈点批注等方式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个体主动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层加工
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化、有序化的分类、概括,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计划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之前,确定学习目标,预先制定好学习的各个步骤,预测可能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方法,准备好处理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等
监控策略——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各个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关注,包括对自身的注意状态、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的监控,也包括集中注意、自我记录和自我提问等策略
调节策略——是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是基于自我监控评估结果而进行的修正和调整,从而保证学习有效顺利地进行。自我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评价策略——是指个体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学习资源,从而提高个体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时间管理策略——“四象限”法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程度管理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
学生品德发展指导
有效的说服教育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核心技能与一般能力
核心技能
概念
核心技能是指那些为适应未来社会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通用性、可迁移性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执行基一活动的能力。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核心技能是指那些可以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一般领域)程序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智慧技能
构成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核心技能主要分成两个方面,六个模块
“硬”核心技能
“软”核心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明确提出三类主要技能
基本技能
可迁移技能
技术和职业技能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升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提出四方面的核心技能
思维方式的
工作方式的
工作工具的
美国联邦教育部主持,由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制定的《21世纪技能框架》
学习与创新技能
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生活与职业技能
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也称基本能力,是指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种类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
一般智力
语言能力
数理能力
空间关系理解能力
形状知觉能力
文书知觉能力
动作协调能力
手指灵活性
手部灵巧性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的权利
作为自然人的权利
洛克——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作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作为未成年人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将18周岁以上均视为未成年人
作为受教育者的权利
有特殊需要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