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这些器官的疾病可能波及整个泌尿系统,并可能由身体其他系统的病变引起,同时也可影响其他系统甚至全身。
编辑于2024-10-13 15:13:38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生理
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功能
肾小管功能
肾内血循环特点
肾小球肾炎
概念
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的政变、水肿、高血压及轻重不等的肾功能障碍等。
病因发病机制
未完全明了,研究证实大多数肾炎由免疫反应引起,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为发病的关键,沉积后刺激产生炎症介质,激活补体等。造成肾小球的损伤。
抗原
外源性:
药物食物 细菌 支原体 寄生虫 真菌 病毒
内源性:
细胞核、胞浆、包膜 红细胞抗原 甲状腺抗原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 肿瘤抗原 肾小管抗原肾小球基膜抗原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细胞膜抗原
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肾小球肾炎方式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基膜内)
抗体直接与肾小球本身的抗原(内源性)成分或经血液循环植入肾小球的抗原反应,导致肾小球内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举例:抗肾小球基膜肾炎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III型变态反应)
过程
外源性抗原与抗体在血液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肾小球,引起免疫损伤
定位
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内皮下)
基膜与足细胞之间(上皮下)
肾穿刺活检标本制作
HE切片
PAS染色(特殊染色)
免疫荧光
间接检测
电镜
基本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炎症,即变质、渗出和增生,以增生为主
肾小球细胞增多
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炎性渗出和坏死
玻璃样变和硬化
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临床表现
肾小球肾炎引超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包拮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和夜尿;尿质的改变一一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水肿和高血压。
临床上肾炎表现为具有结构和功能联系的症状组合,即综合征
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
明显的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和高血压。
严重者可有氨质血症或肾功能不全。
常见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必考)
大量蛋白尿,每天尿中的蛋白含量达到或超过3.5克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会量低于30克/升
明显的全身水肿
高脂血症和脂尿
主要见于膜性肾小球肾炎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
血尿和蛋白尿等改变后,迅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氨质血症,并发展为急性肾动能衰竭
主要见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综合征
各型肾炎终末阶段,缓慢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表现为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颗粒性固缩肾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大多数病例与感染有关
本病主要见于5—14岁儿童,但成人也可发生
病理特点:毛细血管丛的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伴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主要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间接引发
最常见病原体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12、4、1型)
III型变态反应,血循环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膜和脏层上皮之间(上皮下) 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病理变化
肉眼:双肾肿大,胞膜紧张,表面充血,称大红肾
光镜:双肾广发受累。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增生的细胞主要是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
IM:沿基底膜和系膜区有IgG和补体C3的沉积,表现为颗粒状发光
EM: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间(即上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呈驼峰状
临床病理联系
尿的变化
血尿
蛋白尿、管型尿
少尿
水肿
高血压
转归
儿童预后好,95%可于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恢复。<1%转变为快速进行性肾炎;个別迁延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成人易发展为慢性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一组病情发展迅速,患者表现出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并迅速发展为少尿、无尿,肾功能发生进行性衰竭
病理学特征: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故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分类
I型抗肾小球基膜性肾炎
II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III型免疫反应缺乏型肾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纤维素渗入肾小囊,刺激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伴巨噬细胞浸润。
病理变化
肉眼:双肾肿大,苍白,表面有点状出血
光镜
特征性的病变为肾小球球囊内有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有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附着于球囊壁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形成新月体形或环状结构了。
细胞性新月体
纤维性新月体
IM
线状沉积或颗粒状沉积
EM
GBM断裂,纤维素沉积,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
血尿明显、蛋白尿较轻
病人迅速出现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随病变的进展,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肾功能丧失,最终出现肾功能衰竭。
预后
预后差,病人常于数周内死于尿毒症。
一般认为病人的预后与出现新月体的肾小球的比例相关。
膜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病理特点:为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起病缓慢,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年龄:各和年龄都可发病,但多见于青年和 中年人。
病因
约85%的膜性肾小球性肾炎原因不明,为原发性病变。
膜性肾小球性肾炎为慢性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病理变化
肉眼:双肾肿大,苍白,称大白肾
光镜:基底膜弥漫性增厚。 GBM外侧颗粒状嗜复红蛋白沉积,GBM钉突形成
IM:抗体、补体沉积于基底膜,呈颗粒状荧光
EM: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每天尿中的蛋白含量达到或超过3.5克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含量低于30克/升。
明显的全身水肿。
高脂血症和脂尿。
转归
部分病例可缓解或得到控制
25-40%转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慢性性肾小球肾炎是各和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
病理特点:大量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
临床表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
肾小球炎性疾病持续发展: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及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和纤维化
长期大量蛋白尿、使蛋白质沉积,引起肾小球硬化
大量肾单位破坏,导致有功能肾单位减少,残存肾单位处于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先代偿性增生,最终使肾小球逐渐硬化。
病理变化
肉眼(颗粒性固缩肾)
双肾对称性缩小,质硬,表面呈弥漫性的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
光镜
早期:各种类型的肾炎病理变化
晚期:两种类型肾单位
肾小球不同程度进行性硬化(多数)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形成玻璃样变团块,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
残存肾单位代偿性肥大(少数)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扩张
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并有多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血管:小动脉管壁纤维化、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
慢性肾炎综合征
尿的改变—多尿、夜尿和低比重尿
高血压
肾小球硬化,肾组织严重缺血,肾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管紧张素的释放,引起全身细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贫血
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预后
极差,死于尿毒症(肾衰),心力衰竭、脑出血(高血压)或继发性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
病因发病机制不要求,掌握所有病理变化
第二节 肾盂肾炎
概述
主要累及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
肾盂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另性,尤其是育龄妇女,男女之比为1:10.
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腰痛、肾区叩痛、血尿、脓尿等和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为大肠杆菌
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
主要的感染途径
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占绝大多数(60%-80%)
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或输尿管周围淋巴管-肾盂-肾盏、肾间质
血源性(下行性)感染
最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
诱因
尿路梗阻
尿路损伤
解剖因素
膀胱输尿管返流
泌尿道的正常防御功能
尿液的沖刷作用
膀胱壁能产生抗体
前列腺的杀菌作用
尿道防逆流结构
分类
急性肾盂肾炎
概述
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球的化脓性炎
细菌直接感染引起
病理变化
肉眼
肾脏的体积增大、充血,表面散在多个隆起于表面的黄白色脓肿,病变严重时多个病灶融合形成大脓肿。切面肾髓质内见黄色条纹向皮质延伸。
光镜
主要病变为肾间质的急性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
合并症
坏死性乳头炎(肾乳头坏死)
主要发生于糖尿病或有尿路阻塞的病人。肉眼所见的特征是肾椎体乳头侧2/3区域出现境界清楚的灰白或灰黄色梗死样坏死灶。
肾盂积脓
肾周围脓肿
不会进入腹腔,有厚厚的脂肪囊包绕
临床病理联系
全身症状:超病急,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
泌尿系统的症状:腰部酸痛和肾区叩痛,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和尿道刺激症状。
尿检查:脓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菌尿等。并且白细胞管型仅在肾小管内形成,对肾盂肾炎的临床诊断有意义。
预后:无并发症,一般预后好,痊愈。若治疗不及时有效,最终形成慢性肾孟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
概述
慢性肾盂肾炎属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炎症。
病理特点:肾小管和肾间质的慢性炎症、纤维化和疤痕形成,常伴有肾盂和肾益的纤维化和变形。
慢性肾盂肾炎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梗阻性肾盂肾炎
尿路梗阻,反复感染,瘢痕形成
慢性反流性肾盂肾炎
先夭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肾内反流
反复感染:单侧或双侧(不对称)
病理变化
肉眼
肾脏体积缩小,质硬,表面高低不平,有不规则、粗大的凹陷性疤痕。切面皮髓质分界不清,肾盂黏膜粗糙,变形
光镜
肾盂:粘膜纤维化及间质慢性非特异性炎。
肾间质:纤维化,大量淋巴及浆细胞浸润
肾实质:先累及肾小管,后累及肾小球
肾小管坏死、萎缩,部分明显扩张,形成胶样管型。
肾小球早期病变主要为肾球囊周围纤维化,晚期肾小球纤维化、玻变。
残存肾单位代偿性肥大
小动脉:内膜炎、玻变、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
间歇性无症状性菌尿
发作时与急性肾孟肾炎相似 多尿、夜尿
高血压
低钠、低钾及代谢性酸中毒
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结局
合理治疗,即使控制,动能代偿,不完全愈合
单侧病变严直难以控制,手术切除
双侧病变,晚期导致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比较
泌尿系统肿瘤
肾细胞癌
定义: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恶性肿瘤
病因及发病机制:吸烟、肥胖、高血压
遗传因素
组织学类型
肾透明细胞癌
发病率
肾细胞癌70-80%
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中晚期腰痛、肾区疼痛和血尿
大体
肾脏上极或下极实性肿块,颜色呈黄色或灰白色。 边界清楚,常假包膜 常伴坏死和出血,呈五彩状
组织学
实性的腺泡或腺样结构
胞体大,细胞界限清楚,呈圆形或多边形
胞浆丰富,透明或颗粒状
细胞巢周围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或血窦
乳头状肾细胞癌
发病率:
肾细胞癌10-15%
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中晚期腰痛、肾区疼痛和血尿
大体:
肿瘤常位于肾皮质 肿瘤边界清楚伴假包膜 颜色呈灰色、黄色、棕褐色及黑色 肿瘤质脆
组织学
肿瘤结构为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轴心中常见泡沫细胞 肿瘤细胞呈立方状或矮柱状 常见砂粒体
嫌色细胞癌
发病率:
肾细胞癌5%
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中晚期腰痛、肾区疼痛和血尿
大体
肿瘤体积大, 平均直径7cm 边界清楚,无包膜 颜色呈棕褐色 肿瘤中央可见瘢痕 (15%)
组织学
肿瘤呈实性、片状结构,肿瘤周围间质呈玻璃样变的血管
肿瘤细胞界限非常清楚(植物细胞样),胞浆淡染,粉红色
胞核周围常见空晕
转移扩散
直接蔓延、淋巴道和血道
肾母细胞瘤
定义:
起源于厚肾胚基组织的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1/8000)少见于成人
发病机制:
三种先天畸形综合征
临床表现:
腹痛、血尿、高血压
大体
多数单发肿瘤
实性圆形或多结节肿块,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
肿瘤呈灰白色或棕褐色
组织学
不同发育阶段的肾脏组织学特 征 主要由间叶组织、上皮样和幼 稚细胞/母细胞组成
预后 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多数低级别的肾母细胞瘤预后良好,对化疗敏感
膀胱尿路上皮癌(了解)不考
定义:
膀胱尿路移行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膀胱最常见
性别与年龄:
病因和发病机制
部位:90%的尿路上皮癌位于膀胱,少数蔓延到输尿管
临床表现
大体
组织学
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肿瘤呈乳头状增生,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 上皮层次增多,细胞排列紧密 细胞异型性不大
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结构:呈乳头状或实性生长 细胞:细胞异型性大,核大,深染,奇形怪状
预后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与肿瘤是否浸润及TNM分期相关 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0年生存率达90% 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0年生存率达40%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