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学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思维导图,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呼吸器官的疾病。介绍了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病理学特点。
编辑于2024-10-13 15:14:19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
概述
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多发常见病分类
按病变累及范围
大叶性、小叶性、节段性
按病变部位
肺泡性、间质性
按病变性质
纤维素性、浆液性、化脓性、出血性、肉芽肿性
按病因
感染性因子
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寄生虫
理化性因子
羊水吸入,放射性
变态反应因子
风湿性、过敏性
大叶性肺炎
概念
主要由肺炎链球菌(90-95%)感染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累及整个肺大叶或肺段。
临床特点
青壮年、起病急、寒战高热、咳嗽、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肺实变体征和影像学改变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致病菌
主要为肺炎链球菌1、2、3、7型,占(90%-95%)
呼吸道防御机制下降
发病机制
外界或患者鼻咽部细菌侵入上下呼吸道、由于受凉、疲劳、醉酒、感冒等诱因作用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局部防御力降低,细菌入肺泡生长,形成大叶性肺炎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肺泡内纤维素炎
肉眼:大叶分布,多为单侧,以左侧特别是左肺下叶多见
镜下典型发展过程
充血水肿期(发病后1-2天)
镜下:肺泡腔内染液性性渗出,含大量细菌,肺泡隔毛细血管弥漫扩张充血。
肉眼:病变肺叶肿大,重量增加,暗红色
临床:毒血症(寒战、高热、白细胞升高)
X线:片状稍模糊阴影
红色肝样变期(发病后3-4天)
镜下:毛细血管弥漫扩张充血,肺泡腔 内大量红细胞与一定量的纤维素,并且纤维素渗出到胸膜。
肉眼:病变肺叶肿大,切面灰红,质实如肝
临床:咳铁锈色痰、发绀、呼吸困难、胸痛
X线:大片致密阴影
灰色肝样变期(发病后5-6天)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而呈缺血状态,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及大量中性粒细胞。
肉眼:病变肺叶肿大,色灰白,质实如肝
临床:缺氧症状改善,黏液脓痰
X线:大片致密阴影
溶解消散期(发病后7天)
镜下:肺泡腔内纤维素溶解,消失
肉眼:病变肺叶质变软,实变灶消失,恢复正常
临床:体温下降,症状消退
X线:病变区阴影逐渐减退、消失
并发症
肺肉质变、肺脓肿,脓胸、胸膜肥厚粘连、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小叶性肺炎
概念
化脓菌感染引起的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以肺小叶为单位,累及双肺各叶。小儿老年体弱者多见。
病因
致病菌(毒力弱)
肺炎球菌4,6,10型最常见
集体或呼吸道防御机制下降
病理变化
特征: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
肉眼:双肺散布大小不等的实变区,直径0.5-1cm,下叶和背侧为重,病变之间可见正常肺组织。不累及胸膜
镜下:化脓性细支气管炎,灶性化脓性肺泡炎: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肺泡内渗出物成分不一致。
临床特点
小儿、年老体弱者、发热咳嗽、粘液脓痰、体征和影像学实变不明显、合并症多见,预后差,心衰、呼衰、脓毒败血症、肺脓肿、脓胸、支扩
对比
(图片)
病毒和支原体性肺炎
病因
病原体
流感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肺炎支原体:非病毒、非细菌的微生物
发病机制
外界或或者鼻咽部的病毒、支原体进入呼吸道,在各种原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局部防御力下降,病毒、支原体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间质,引起间质引起间质性肺炎
病理变化
特征:间质性肺炎
部位:肺泡壁、支气管周围及小叶间隔
肉眼:无明显特征
镜下:
小叶间隔、支气管周围和肺泡壁增宽
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肺泡一般不累及
部分病毒性肺炎出现特殊表现
肺泡的浆液纤维素性炎,透明膜形成
肺泡上皮增生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病毒包涵体形成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概述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伴有慢性或复发性肺内气道阻塞。病理改变为肺实质和小气道损害。按不同病理和临床特征分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哮喘。 吸烟、环境污染和其他毒物导致本病近几十年明显增加
慢性支气管炎
概述
概念:指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定义:指任何患者持续性咳嗽并大量粘痰或伴喘息症状每年至少三个月,连续两年以上
病因发病机制
吸入物的慢性刺激
吸烟:本病发生率高2-10倍
污染物(SO2、NO2)
微生物感染
过敏及其他
病理变化
部位:早期累及大气管,晚期小、细支气管及周围组织炎
病变特点:以支气管粘膜的粘液腺体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
病理改变
粘膜上皮受损,鳞状上皮化生
大气道、粘液腺增生、肥大,粘液腺化生,小气道杯状细胞增多
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管壁充血,淋巴和浆细胞浸润
管壁纤维化
临床表现
中年男性长期抽烟者多见
持续性咳嗽、并咳大量白色粘痰、粘液脓液
最终发展为呼吸困难和缺氧,合并肺气肿
可合并急性感染
危害:进行性发展至肺气肿和肺心病,潜在恶变
肺气肿
概念:末梢肺组织(肺腺泡-肺泡)持续性含气量增加而多度膨胀,使肺组织弹性减弱,肺泡间隔破坏、肺泡相互融合、肺体积增大,功能降低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病因发病:弹性蛋白酶增多、抗胰蛋白酶减少,使肺组织弹力纤维被破坏,持久性扩张 戒烟是改善抗胰蛋白酶缺乏的最重要手段
类型
依据:病变的病理特征和分布
肺泡性肺气肿
腺泡中央型:占95%以上
腺泡周围型
全腺泡型
间质性肺气肿:由于肺泡间隔或细支气管壁破裂,躯体进入肺结缔组织间质 常见于肋骨骨折、胸壁穿透伤或剧烈咳嗽使肺耐压急剧增大细支气管或肺泡破裂
病理变化
大体
肺气肿诊断分型靠肉眼
肺体积明显膨大,灰白色,柔软而缺乏弹性,指压后压痕不易消退
切面蜂窝状
镜下
肺泡壁破坏、肺泡间隔断裂,彼此融合形成大的囊腔
肺毛细血管床明显减少
肺小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
可伴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炎:如慢支炎
临床及合并症
至少1/3功能性肺组织受累才出症状
首发症状:呼气性呼吸困难,从隐匿到进行性加重
可合并慢支炎:咳痰喘
体征:桶状胸、肋间隙增宽
唯一诊断体征:用力呼气延长
结局和并发症
积极治疗,防止感冒等可控制病变发展
肺心病
自发性气胸
肺性脑病(晚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概念
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障碍,肺动脉压力升高,致右心室肥厚、扩张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
肺部疾病
胸廓疾患
肺血管病
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肺部疾病
原有肺病变
肺小动脉改变: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
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显著减少
肺小动脉炎,肺小动脉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
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和机化
心脏病变
肺动脉高压直接作用于右心,使右心早期呈代偿性肥大
晚期则失代偿而呈右心衰,表现为右心室肌肥大,肉质若投机增粗,室壁增厚伴心室扩张,心尖钝圆主要由右心室构成
肉眼
右心室壁肥厚、心墙扩张,重量增加;心尖钝圆,肺动脉圆锥膨隆
病理形态诊断标准:肺动脉瓣下2cm处在心室壁肌肉厚度大于等于5mm(正常3-4mm)
镜下
心肌细胞肥大、核深染
临床病理联系
原有肺部疾病的表现
逐步出现呼吸困难、气急、发绀等呼吸功能不全表现
最后出现心悸、心率快、全身淤血、肝脾肿大、下肢浮肿等右心衰表现
重者出现肺性脑病:如头痛、烦躁不安、抽搐、嗜睡甚至昏迷
肺硅沉着病
概述:
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的二氧化硅的粉尘引起的肺职业病。以硅结节形成和广泛肺纤维化为特点。 世界第一大慢性职业病
病因发病
主要致病因素:游离SiO2粉尘
与吸入粉尘大小数量形状有关,直径1-5μm最危险,可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
发病机理
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硅结节和弥漫性肺纤维化
特征性病变:硅结节形成
肉眼
肺纤维化
硅结节与纤维化组织融合形成团块状,中央坏死液化形成硅肺性空洞,胸膜纤维性增厚并肺门淋巴结纤维化
镜下
硅结节形成:细胞性-纤维性-玻璃样变
早期细胞性硅结节:由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局限性聚积而成
纤维性硅结节:由同心圆状纤维组织组成-最典型病变
玻璃样变硅结节,中央常有内膜增厚或闭塞的小血管
临床表现
无症状工人常规胸透时发现
X线:肺多发小结节
晚期(弥漫性肺纤维化)出现气短
病情进展缓慢,脱离作业环境后仍持续发展
死亡慢,但肺功能损害会严重限制活动
合并症
肺结核大于60%
肺心病大于60%
肺部感染和阻塞性肺气肿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概念
多种原因造成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漫性 损伤和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是多器官衰竭的肺部表现。常见于严重创伤和休克后。见于成人和新生儿。死亡率高(60%)。
致病因素
直接损伤
间接损伤
病理变化
肉眼
表面湿润,重量增加。肺膜出血斑、店,斑片状肺萎陷区
镜下
肺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肺水肿(肺间质和肺泡腔)
肺内透明膜形成
透明膜机化,肺泡内和肺间质弥漫性纤维化
临床表现
急进性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呼衰
影像学:双肺弥漫性渗出、实变影,肺灶性萎陷
多器官功能衰竭
难治,死亡率高达60%
肺癌
概述
发病率死亡率居全世界恶性肿瘤之首,40-70岁男性多见
病因发病
吸烟、空气传染、工业吸入、病毒、遗传学
肉眼类型
中央型
周围型
弥漫型
组织发生
鳞状细胞癌
腺癌
小细胞癌
大细胞癌
临床表现
发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早期发现靠ct检查
咳嗽痰中带血
肿瘤压迫症状,异位分泌症状
扩散与转移
直接蔓延
淋巴到转移
血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