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四章 DIC
病生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思维导图,定义: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病理学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病理学肿瘤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
病理学第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定义
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患者常有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病因及发病机制(选择题形式)
(一)组织细胞损伤,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原因:大手术、严重创伤、产科意外、恶性肿瘤以及实质器官的坏死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XII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III因子暴露在血液中,启动外源性凝血
原因
严重感染、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休克以及细菌内毒素等等
(三)血小板激活、血细胞大量破坏
血小板激活
胶原、凝血酶、ADP、TXA2、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激活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聚集
释放促凝物质入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
释放ADP
释放膜磷脂(为凝血因子提供不过附着平台)
白细胞大量破坏(白细胞中含有大量组织因子样促凝物质)
(四)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羊水、肿瘤细胞:激活XII因子
激活内源性凝血
羊水中的大量促凝物质
激活外源性凝血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蝰蛇咬伤可引发急性胰腺炎,释放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可水解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注意临床上重症胰腺炎)
分型与分期
分型
急性DIC
亚急性DIC
慢性DIC
分期
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时,无法清除循环血液中过多的凝血酶,纤维蛋白,纤维溶解酶等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中毒时血液高凝状态
促凝物质增多
胎盘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增多
微循环障碍
血流速度减慢,血细胞聚集
肝、肾血流灌流不足,不能及时清除血液中的凝血和纤溶物质
酸中毒
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的聚集性增高
肝功能严重障碍
凝血因子合成、灭活障碍
肝细胞破裂后释放凝血因子
肝素可与凝血酶III结合来抑制凝血,也可增强抗凝血酶III的作用,抗凝血酶III是血浆主要抗凝物质
临床表现
出血(DIC最常见临床表现)
特点
出血发生的比较突然,用原发疾病难以解释
多部位同时出血,伴有DIC的其他临床表现
用一般的止血药治疗无效
治疗:输血,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机制(问答题经常考)
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
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亢进
大量FDP(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与大量出血关系最为密切)
FDP具有强大的抗凝血功能
可以抑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可起抗凝血酶的作用
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休克(了解)
广泛出血使血容量减少
微血管内有大量纤维蛋白性微血栓形成
激肽系统激活
器官功能障碍
早期高凝,易产生微血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机制:RBC挂在纤维蛋白丝上,不断受血流冲击而引发红细胞破裂
总结(必须掌握)
DIC本质:凝血功能异常(先高凝后低凝)
DIC发生机制:
DIC临床表现
习题
诱发DIC:大量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吞噬细胞功能)
DIC发生休克时,激肽系统处于激活状态
宫内死胎诱发DIC机制
主要:组织大量坏死,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引起外源性凝血
其次,胎粪入学可引起内源性凝血
DIC发展过程中,激活纤溶系统的的主要因素时XII因子
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损伤时易出血,是因为该类脏器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