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的是一系列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的总称。这些法律旨在通过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于2024-10-14 20:31:1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章 概述
一、环境资源、环境资源问题和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
自然资源
生态
三者关系和区别
环境资源问题
成因
对策
环境资源保护
人类环境观
二、环境法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概念
特征
调整对象特殊性
综合性
科学技术性
公益性
作为独立部门法的意义。原因
为什么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
三、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
1、保护改善环境
2、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3、保障公众健康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单行法的立法目的
作用
1、国家进行环境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
2、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质量的法律武器
3、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4、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5、处理国际环境关系,维护我国环境权益
四、环境法律关系
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规定和涉及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环境资源社会关系。
主体:国家、法人、非法人组织、自然人。 管理主体/受控主体
客体:环境资源(物),环境资源行为
内容: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既不均衡,也不对等。
五、环境法的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效力体系
功能体系
第二章 基本原则
一、概述
概念、条件
与基本制度联系与区别
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二、保护优先原则
含义
必要性
趋势
协调发展原则的缺陷
国情
可行性
经建中心不矛盾
绿色经济
政策基础和法理基础
实施
克服绝对化
适用差异性
三、预防原则
含义: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三个要求,两层含义
必要性
环境问题的特点要求
西方经验
公平与效率
增强环保意识
可行性
充分体现
科学总结
思想精华
实施
1、合理规划,有计划的开发利用
2、环境标准控制减少排放污染物
3、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4、增强风险防范
四、公众参与原则
含义:决策 管理 监督 三个内容:信息公开,决策参与,救济
必要性
1、保护环境权益
2、环境问题特点
3、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4、社会力量,可持续发展
实施
1、环境信息公开机制
2、公众意愿表达机制
3、法律实施监督机制
4、司法救济机制
环境权益理论
公众信托论
环境支配权论
五、损害担责原则
含义
实施
1、环境税制度
2、废弃物再生利用和回收制度
3、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补偿费或税
4、环境保护共同负担制度
5、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六、协调发展原则
适用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国内外协同合作、联合处理
3、循环经济型社会
4、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离任审计
第三章 基本制度
特征
适用对象特定性
较强可操作性
规范组成上系统性
开放性
一、国土空间规划制度
二、环境监测制度
概念
目的
对象
分类
三、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体系
国家、地方 两级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 三类
制定和实施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象
规划
建设项目
重大影响
轻度影响
影响很小
程序
五、三同时制度
概念
内容
六、许可证制度
分类
防止环境污染许可证
防止环境破坏许可证
整体环境保护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
概念
排污申报登记
排污指标核定
法律责任
七、经济调控制度
环境资源税
八、区域限批制度
九、按日计罚制度
概念
适用条件
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十一、区域联合 防治制度
十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分类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
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运行机制
预防和预警
应急响应
应急保障
后期处置
责任追究
生态红线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
总量控制制度
一、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所有权
使用权
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狭义层面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生态补偿制度
三方面的主体及其行为
财税机制
优势
三、自然资源恢复制度
性质
义务和责任
分类
内容
主体
原主体
代位主体
义务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禁限制度
第四章 环境法律责任
概述
概念
归责原则
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分别追究原则
不重复追究原则
私法责任主体唯一
公法责任中个人与单位分别追究
环境行政法律责任
构成要件
1、行为违法
2、行为有危害后果
3、因果联系
4、行为者有过错
种类
环境行政处罚
环境行政处分
环境民事法律责任
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
2、损害行为
3、事实和行为有因果关系
免责事由
第三人
受害者
故意。不承担
重大过失。可以减轻
不可抗力
海洋环境污染中,主管部门疏忽过失
举证责任倒置
原因
受害人举证责任
环境刑事法律责任
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行政调解)
对象
程序
特点
非必经
第五章 环境保护法的实施
环境守法
影响因素
威慑
经济
社会
机构可信度
知识和技术可行性
促进
立法技术
环保意识
经济激励
企业管理
环境执法
原则
合法性
合理性
公平性
效率性
方式
许可
检查
处理
处罚
复议
强制执行
强制措施
强制执行
直接
间接
代执行
执行罚
环境司法
原则
法制
公正
平等
责任
种类
环境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民事公益诉讼
与其他环境民事侵权案件
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刑事诉讼
环境利用行为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国家的环境保护义务
第十一章、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1、不否定经济增长
2、自然资源为基础
3、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4、承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价值
二、生态文明
含义
特征
1、价值观念上
2、实践基础上
3、社会关系上
4、目标实现上
意义
1、经济
2、民生
3、民族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
法律原则体系
1、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4、需求性原则
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宪法制度
环境资源法律制度
民商法和经济法制度
其他
法律实施保障体系
法律宣传教育
行政执法
司法保障
民主监督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法概论
概念
调整对象
1、自然资源的权属关系
2、流转关系
3、监管调控关系
4、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关系
5、其他:财政 税收 金融 劳动 保险等
二、作用
1、合理开发利用、维持和保护
2、合理配置
3、国家资源安全
4、维护国家权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任务
1、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保护自然资源
3、保障资源安全
三、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法立法评价及变革路径🔺🔺
立法评价
四、基本原则
1、保护第一
2、自然资源价值、功能统一
3、合理开发利用
4、开源与节约并重
5、自然资源产权化与有偿使用
6、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合理规划与利益平衡
第十三章 国际环境法
概念
特点
1、主体多元性
2、调整客体和内容复杂性
3、公益性
4、学科交叉性
5、科学技术性
基本原则
1、国家环境主权与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
2、可持续发展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4、预防原则
5、国际环境合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