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总结:一个批判性思维者的习惯以愿意接受的姿态对待他人的信念,但以质疑的态度来确认该信念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撑。
编辑于2024-11-03 14:18:45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十三、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提问带给人的不快,影响关系
系统一的快思考:不做深刻全面的思考就仓促决定
刻板印象:形成后,会断言,因为某个人是特定几天中的一员,所以他肯定具有一系列明确的特征。
思维习惯&认知偏差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具有的一个积极或消极的特征,然后就把这个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对于个人信念的坚持不改的倾向。信念固着是确认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确认偏误:倾向于只把快鱼证明我们所有信念的证据当成可靠证据。这样一来,会导致弱势批判性思维。
信念固着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过分自信。这让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其他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我们最大的偏见可能正是认为只有自己没有偏见,而那些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都心怀偏见。要抵制信念固着,需要认识到所有判断都是暂时的,或者与语境相关。
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指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而不是付出精力获取和处理额外的信息。与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紧密相连,是指我们思维时最容易拿来用的信息,往往是最新看到的信息。
答非所问:别人问一个问题,我们立刻不假思索回答,往往怎么容易怎么回答。也许我们用自己的问题替代了别人的问题。
自我中心(ego-centrism):相对于其他人的精力和观点,我们赋予自我的世界以中心地位。这是很多思维障碍的根源。我们沉浸在在就的知识世界里和解决方案里,忘记所面对的对象。在与那些未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的对象交流时,避免知识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无法回想起自己不具备现在掌握的知识时的情况。
一厢情愿: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已经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让事实符合信念,而不是让信念与事实契合。一旦有这种倾向,就要不断问自己:我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还是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有种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叫奇迹式思维:对一些事,在科学还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时,人们就会依赖奇迹来解释它们的来龙去脉,或是设法用奇迹控制科学无法掌控的事物。
总结:一个批判性思维者的习惯
博览广识,涉猎广泛,为从多角度理解假设提供基础
以理由和证据作为决定的依据
以愿意接受的姿态对待他人的信念,但以质疑的态度来确认该信念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撑
迫使自己寻求和尊重对其主张的真相的多种思考方法。
十二、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同一套理由可能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可能会因为不同的限定条件而成立
通过限定结论的条件,来避免二分式思维(非黑即白)
结论在什么时候是准确的
结论在什么地方是准确的
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是准确的
十一、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信息缺少(不完整论证)的必然性
时空限制:没有足够时间组织论证,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完整论证
注意力时间限制: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论证
论证者知识不全面
为了故意欺骗
论证者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如何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判断还需要哪些额外信息
提出 一些问题来找到那些信息
重视被提倡的活动带来的潜在长期负面效果——通常这些倡议都发生在宣称他们非常棒的语境下
十、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可能存在欺骗性的愿意
数据源来历不明——找出数据来源
平均值到底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了解数值全距和数值分布
测量误差
数据证明的结论和需要证明的结论并非同一个——先不看作者使用的数据,把所需的统计证据和实际提供的数据对比;从数据中得出直接的结论。如果得出的结论和作者的结论不一致,很可能论证中有地方出错了。
通过省略数据进行欺骗——判断缺少了什么信息,尤其是规模和百分比的同时比较
九、有没有替代原因
替代愿意: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能解释为什么特定结果会发生。
寻找替代原因
能不能找到这个证据的其他解读方式
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可能会引发这个行为或导致这些发现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那么可能会把哪些因素当成重要原因
如果这个解读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读可以说得通
归因时注意:
一件事极有可能是多种原因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不同的人做出同一个行为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因果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警惕“确认偏误”:只努力寻找并依赖和我们信念一致的证据。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互混淆,或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共同原因谬误:未能认识到两件事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隐谬误:仅仅因为乙事件在时间上紧随甲事件之后发生,就假设乙是由甲所引发的。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低估了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更倾向于高估外部环境)
当心: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并努力去比较不同原因的可信度。考虑看待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阅读事件的不同叙述版本,帮助你扩大见解的范围。
比较原因时,使用下列标准
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和所学其他知识之间的一致性
在解释或预测类似事件上的成功率
与其他解释相比,大量已接受的事实支持一个解释的程度
是否只有极少已接受信念不支持一个原因
和其他解释相比,它解释大量以及各种类型的事实的效力
八、证据的效力:个人观察和调查研究
个人观察
个人观察不一定可靠。我们所“见”、所说,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以往经历、过去接受过的训练以及期待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是自己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记住的往往是和过去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那些侧面。
最可信的是最近的观察,处在最佳环境里的几个人同时观察到的结果。
调查和问卷
措辞偏差:不同的提问措辞,会对回答产生重大影响。
语境偏差:回答会受问卷是如何呈现、问卷如何嵌入调查的影响(例如前面的题目会影响后一题的回答)。问卷长度也会影响,较长问卷后面的回答可能与前面的回答截然不同。
科学方法的特征(优势)
公开证实过的数据——可重复
控制——用特别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出现的错误。
语言的精确性:科学方法力图在语言运用上做到精确和前后一致
科学方法的不足
不同研究在质量和人为因素方面的差异非常大。
研究发现常常互相矛盾,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
科学发现只能支持(不能证明)结论。
科学研究是人类活动,可能受到歪曲,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所难免。
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就应该抛弃。
评价科学研究的一些线索
报告资料的来源质量如何
报告中有没有其他线索显示这项研究完成得很出色
研究实施的时间距离现在有多久,有没有理由让人相信研究发现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研究发现是否被其他研究重复过
立论者在选择研究的时候是否有选择性
有无强势批判思维的证据
有没有理由让人蓄意歪曲这项研究
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工制造的并因此遭到扭曲
根据研究样本,我概括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研究人员所使用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等级评定和其他测量结果有没有偏见或者歪曲的现象存在
抽样能否概括整体
取决于科研人员所研究的事件或人群的样本数量、覆盖范围和选取的随机性。
样本足够大
覆盖足够广(样本多样性)
随机性越大越好
求助于专家的局限
如果被贴上专家标签,实际上会变得更加固执,对自己信仰外的东西更加不能包容。
我们倾向于相信与我们观念一致的专家
七、证据的效力: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陈述
事实还是见解
事实的力量有强弱之分,可能性有大小之分。所有人都会经历同样一件事的大概率是衡量一个特定事实有多确定和可靠的标准。
与其问一个断言是不是真的,不如问它们是否可靠。支撑一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我们就越可以信赖这个断言,同时也越可以称这个断言为“事实”。
我们倾向于认可的断言:
这个断言是无可置疑的尝试
这个断言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结论
这个断言得到有证据支持的理由充分的支撑时
证据:立论者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支撑或证明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在证明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主要证据类型:
个人经历
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体的结论。
典型案例
让人更容易与议题产生连结,对它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但不一定算有力的证据
当事人证言:引述具体当事人的话,尤其是名人的话,用以证明那些非比寻常的事情确实发生过,这些都是基于他们的亲身经历。
这类证据通常用处不大。
小心下列相关问题
选择性:书封总是选择夸奖的词,但真实的大众群体不一定持相同观点。
个人利益:许多证言都是可以从中获利的人提供的,例如图书、电影和电视推荐。
省略信息:证言很少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无法将之作为判断的基础。例如朋友推荐新电影"百年一遇",可以问一句是什么让他如此印象深刻。
人的因素:充满激情的人讲话,容易显得可信。这些人看起来信得过、心肠好并且诚实,更容易获得信任。
权威或专家意见
一些批判性问题:
该专家拥有的专长、训练或特别知识到底有多少?
该专家所处的地位是否使其有特别好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事实?(我们应该对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专家更有信心)
有没有较好的理由让人能够相信,相对而言,专家更难遭受各种歪曲的影响。(专家是否歪屁股、心存偏见、个人利益?)
这个专家是不是因为经常做出可靠的断言而名声在外?
个人观察
研究结果
类比
【阅读说明】:蓝色字体为章节名称;绿色字体为可执行内容;紫色字体为谬误类型
一、正确提问的益处和方法
海绵式思维:什么都不加判断地吸收
淘金式思维:主动选择吸收什么,忽略什么
心理检视表
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
想到别人说的话可能有问题时,是否记录?
是否客观评价别人说过的话?
对于某一主题,是否在别人说过的合理内容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观点?
弱势批判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
强势批评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加以评价
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尽量去理解价值观倾向与我们不同的人的论证方式
批判性思维者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自主决断
好奇心
谦恭有礼
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
二、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描述性论题: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描述准确与否的问题。-是不是,1-0问题
规定性论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该不该,判断
找到结论的5条线索
1.问问论题是什么
标题,开头几段...
2.寻找指示词
因此consequently
表明suggests that
由此可知therefore
由此thus
因此得出it follows that
我要说的重点是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
显示出shows that
证明proves that
告诉我们indicates that
事情的真相是the truth of matter is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论文的开头或结尾
4.记住结论不是什么
以下不可能作为结论出现
例证
数据
定义
背景材料
证据
5.检查交流语境和作者背景
这些可能暗含了立场
三、理由是什么(论据)
理由: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信念、隐喻和其他陈述。
证据:支持断言的另一个基础,由一系列事实组成,有助于使听众或读者相信你的理由是可靠的。
通过提示词找理由:
由于as a result of
研究显示studies show
因为这个事实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因为这个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
由以下材料支撑is supported by
因为证据显示because the evidence is
什么是好的论题和结论
清晰而有趣的问题
重点突出、阐述明确的结论
有理由和证据支撑的结论,且大多数人会觉得理由和证据有说服力
回应论题的结论
容易让读者找到结论
将论述组织成一个【问题】
当接到一个写作或发言,而且不是以特定的形式来陈述时,可以将它重新组织成一个问题。把论题当成一个问题俩思考,能集中精力或者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读者或大众听明白,你是被某一个问题所困扰,与其他问题无关。
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受众思考,让所有人都会觉得有趣味。
确保我们的结论契合主题,陈述明确,易于找到。
结论不仅要回答问题,还要有强有力的理由和证据支撑。
如何将陈述表达清晰
1.指示词
2.经过研究并聚焦主旨的话题
3.明确支撑结论的理由
4.文章合理的结构和清晰的布局
让听众或读者清楚我们的轮点:
把论点放在提示语里,或者在结尾用不同的措辞再强调一遍。
确保每个理由都能回答一个为什么。
指示词
四、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就越可能做出多重解读。
抽象:一个词离特定、具体的事例越遥远,就越抽象。
可以通过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来找出潜在的有歧义的词汇
如果我和写作者立场相反,我是否会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定义这个词汇。
检查有没有歧义
需要克服的障碍
自认为理解的和写作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需要养成不断提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的习惯,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认为词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
如果能够找到两种及以上解释,那么说明这个词是有歧义的。
降低模棱两可的词或短语影响到我们的交流(只需针对核心词)
在论题和结论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解释他们
在理由中找到关键词或短语,并定义和解释他们
识别核心论点中的抽象词,一个词越抽象,我们就越有必要澄清它
问一问:“那些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可能会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这些术语以支持他们自己的论点?”
五、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假设的特征
隐藏或没有说出来
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对决定结论有较大的影响(对指向一个特定结论的理由而言是必要的)
可能具有欺骗性
在哪里寻找假设
理由和结论之间
理由中
价值观假设(规定性假设):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偏好一种价值观超过另外一种的倾向。本书将价值倾向(value priority)和价值偏好(value preference)作为同义词使用。
与争论相关的语境和事实会影响人们对某个价值偏好的忠诚度。(价值观会随情景变化而变化)
例如,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认为自由选择>集体福祉。但如果他看到自由选择对集体福祉造成的巨大损害,可能会反而支持集体福祉。
典型价值观冲突的例证
忠诚 - 诚实:该不该告诉父母姐姐有药瘾
竞争 - 合作:是否支持把评分制度作为激励学习的机制
媒体自由 - 国家安全:每周开总统新闻发布会是否明智
秩序 - 言论自由:是否应该监禁那些有种族主义思想的人
理性 - 冲动:打赌下注时是否应该先查一下赔率
如何寻找价值观?
把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是公司高管、工会领导、官员、医生?
这样身份的人最希望保护的是什么利益?-追求利益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这样的追求通常会限制一个人所能包含的价值观假设。(但也不绝对)
例如,一个烟草公司的总裁就不太可能重视对敏感人群的同情,因为如果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取代了对公司稳定增长的偏好,那么他可能丢失饭碗。
把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例如:“不该建核电厂,因为污染的核废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这句话的作者可能特别重视环境保护或公众健康。如果是另外一个重视效率的人,则可能会强调不一样的后果——关心核电站给供电带来的积极影响。
寻找价值观的其他方法
反串
许多不同意见都是来源于以下价值观的冲突
个人以特定方式行事的权利和这种行事方式给集体福祉带来的影响之间的冲突。
进行论证的人,应该需要解释为什么读者或者听众要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假设。
描述性假设:对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而规定性假设(价值观假设)指对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找到假设的线索
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你是如何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的?
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什么条件成立才行?
假如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
寻找支撑理由的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
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不会明说,那这些假设真的正确吗?
让自己站在写作者或者发言者的立场上
让自己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
真正导致差异的是价值观排序
我们可能会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不过排序不同
确认价值偏好
思考不同的价值观,它们可能导致对于一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哪个最符合我们的信念呢?
论证和语境会决定我们对价值观的排序
识别出支撑结论的价值观,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六、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谬误
用提问的方法找出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指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从假设中找出谬误:
叙述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能讲出一个貌似可以解释一系列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已认识到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全部联系”。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
其他论证谬误:
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情感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常被用于广告、政治辩论和法庭辩论】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收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的观点。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
警惕以下说法。不一定只有两种选择,可能只是警告标志:
不是...就是...
唯一的选择就是...
两种选择分别是...
因为甲不起作用,所以只有乙能..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以为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你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贴负面标签)
计划谬误:人们或者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很多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立论者所使用的论证主要是为了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不再关注最相关的理由。例如,让我们关注人本身,而不是是否有正当理由。
粉饰谬误:使用模糊的、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与扣帽子谬误相反)
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谬误顺序如下:1.甲主题正在被讨论;2.将乙主题引入它好像和甲主题有关,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干;3.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妈妈:你和男朋友去哪了,为什么和我撒谎? 女儿:你总是刁难我。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例如,换个措辞用结论作为理由来证明。
当找到一个谬误时,可以问一问对方有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证实他的结论。例如,如果出现转移话题谬误,就问对方能否回到原来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