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下的力量》二刷感受
《当下的力量》是埃克哈特·托利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阐述了一种超越宗教、科学和文化界限的普遍真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书中指出,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对“当下”时刻的忽视,我们总是沉迷于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幻想,以至于无法专注于现在的感受与体验。托利通过揭示这一真相,引导读者去探索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编辑于2024-11-03 19:21:36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当下的力量·二刷感受
读后感
时隔近半年的第二次阅读,期间坚持冥想共880分钟,初次决定做这个事情是在《原则》一书中认识到冥想,对个人长远成长的帮助,作者说的很笼统,但我一直很相信习惯的作用,拿来试一试。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在29岁那年,因为痛苦到极点而觉醒,并用文字的手段把这种体验阐述出来,灵修也好禅意也罢,不能否认这本书的伟大。作为读者,我认为这本书需要结合冥想,才能更大程度上食用其中的滋味,还有痛苦,也可以作为调料。书中提到的心流,臣服当下,其实现在被广为人熟知,经常有听到朋友聊天蹦出一些类似字眼,一刷完,我也像读了其他心理学书籍一般进入读后兴奋期,好像自己又懂了又有所收获,但当时我已经厌倦了这种没有止息的自我安慰阅读,包括后来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其他教条类书籍,很多作者都提到过光阅读并不够,需要结合行动。经过这半年的冥想,再次阅读这本书,我的体验和收获包括:1.早上冥想加阅读的行为可以锚定我一天的精神状态,使我的情绪稳定而丰富,比起放纵熬夜或打游戏的一天,我更能体会到一些生活中点滴的美好。2.感受到了那种平静的喜悦,并且能在较长时间段内维持这种平静,虽然可能建立在家庭为我遮风挡雨的前提下,但这份幸福感给予我自信和知觉,让我更加珍惜已经有的,而不会贪妄还没有的(去年就是想未来的太多,无所行动)。3.第一次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注意力,冥想使我对自己的注意力有了知觉,而这本书又教会我摆脱过去和未来对我注意力的束缚,虽然在各种焦虑(单身,没钱,职业发展,减肥等等)中情绪容易把我带到过去式或将来时,但有察觉后可以主动回收注意力,而不是让思绪发散,开启自我否定。4.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增强了。去年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情绪失控,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不对,以前过于习惯自我消化,没有出口,又对自己负能量的负载过于自信。冥想利于调节情绪,让我一直处于稳定而平和的状态,而这本书又理论上指出情绪的源头。我产生某种情绪后,可以意识到哪里有问题,积极行动解决。
第十章:臣服的意义
臣服就是以随顺生命之流代替逆流而上,这个简单又深奥的智慧。当下是你唯一一个能体验生命之流的地方。因此,臣服就是无条件且毫无保留地接受当下这一刻
你全然地体认到自己想要脱困,然后就把你的专注缩小到当下这一刻,但是不用任何方式来给它贴上心理标签。这意谓着对当下没有批判,因而没有抗拒、没有情感否定。你接受了这一刻的“是然”(isness),随即采取行动,尽一切所能让自己从泥泞里脱身。我称这样的行动为积极行动
不臣服硬化了你的心理形式——我执的甲壳,因而创造了一个强力的孤离感。你周遭的世界,特别是人,因而被你感知成具有威胁性。想要透过批判摧毁他人的无意识驱力,和竞争、掌控的需求就升起了
你会经验什么样的未来,主要决定于你这一刻的意识品质。这么看来,臣服是引发正面改变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臣服的状态下,你很清楚地看到需要做的是什么,然后采取行动,一次只做一件事,只专注在一件事上
不要把臣服和“管它的”或“我不在乎”的心态混为一谈。如果你细察的话,你会发觉这种心态感染了以怀怨为形式的负面情感,因此它根本不算臣服,而是伪装的臣服
人际关系中的臣服
当你对人或情境说“不”的时候,让这个“不”来自你的洞见,而不是来自你的反应,来自你对那一刻是非对错的清楚体认
当你的立场遭到攻击的时候,先观测你如何防卫,或者在你攻击对方的立场时,感觉你的攻击力。观测你对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执着。感觉你在抹黑对方和合理化自己背后的那股心理情感能量
转疾病为开悟
臣服就是毫不保留地对本然做内在的接纳。我们现在谈的是你的生命这个当下——不是你生命的情状或环境
疾病是你生命情境的一部分。因此,它就有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构成了一个不间断的连续体
藉着对当下这一刻的专注,藉着戒绝心理标示,疾病便被你化约成下述几个因素:身体的疼痛、虚弱、不适、或官能的障碍。这就是你要臣服的对象——当下
当你生病或者残障的时候,不要自觉这是你某方面的失败,不要感觉愧疚。不要埋怨生命待你不公,不过也不要自责
大难临头
当个人遭逢钜变、剧烈的混乱、深层的失落、或者受苦时,导致整个世界崩溃,生命的意义荡然无存的时候,就是极限情境应运而生的时机。这就是你与死神面面相亲的时候——无论是身体的或心理的死。我执、心智:——世界的创造者,因此分崩瓦解。在旧世界的废墟里,一个新世界于焉诞生
转受苦平和
你的第一个机会是:臣服于每一刻的实相。知道什么是不可挽回的—因为它已经是了——你对“是”说yes,或者接受“不是”。然后就按情境所需,尽力而为。如果你进驻在这个接纳的状态里,你就不会再创造负面情感,不再创造受苦和不快乐了
现在再谈你的第二个机会:如果你无法接纳外界的本然,那就接纳内在的本然。如果你无法接纳外境,那就接纳内境。意思就是:不抗拒痛苦。容许它在那里。向悲伤、绝望、恐惧、孤单、或受苦所采取的任何形式臣服
当你的痛既深且钜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一股逃之夭夭的强烈驱力,而不会向它伏首称臣。不过此路不通,你没有出口。冒牌的出口倒有几个:工作、喝酒、酗毒、发怒、投射、压抑等等——可是它们不会把你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你把受苦变成无意识,并不会稍减于它的强度
感受它——不要思考它!必要时表达它,不过切勿在你的心智里以它为主题编造剧情。把你所有的注意力交给感觉,而不要交给那些似乎是肇因的人、事或情境。不让你的心智利用痛苦为你自己打造出一个受害者的身份。伤怀自叹或者跟别人讲自己的故事,会把你卡在受苦里
心智亦步亦趋地攀附着已知,而未知则危机四伏,因为心智无法掌控它。这也是为什么心智看当下不顺眼,而且对它视若无睹的原因
第九章:和平在超越快乐与不快乐的地方
超越好与坏的善
每当一个负面事件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它里面就隐藏了一个更深的功课。虽然你在当时也许看不到。即使一场小病或意外,都能向你显示生命中的真实和虚假,什么是生命的究竟要务,什么不是
从更高的观点来看,所有情状都是正面的。更精确的说法是:它们既非负面也无正面可言。情状就是情状。当你活在完全接纳本然的时候——这是唯一神志清明的生活之道——你的生命中已经没有了“好”或“坏”的分别相了
多数人似乎需要经历过大量的受苦之后,才肯弃绝抗拒,拥抱接纳——才肯拥抱宽恕。当他们一开始接纳和宽恕的时候,一个最棒的奇迹就发生了:透过乍看似恶的而达成本体意识的觉醒,受苦转化为内在的和平
生命剧码的结束
大多数发生在人们生命中所谓的坏事,都来自无意识。它们都是自创的,或者说是我执创造的。我有时候把这些事件称为“剧码”
“一个与自己合一的人根本无法怀有冲突。”《奇迹课程》里这么说。这句话指的不只是和他人的冲突,更根本的是你内在的冲突。当你心智的索求和期望,与本然之间没有对峙的时候,冲突就止息了
无常和生命循环
循环的起落,除了心智的判断之外,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成长通常被视为正面的,可是天底下没有长生之物。如果有一种持续不断的成长,它终将变成摧毁力十足的怪物。新的成长要发生,化灭是必须要的。有生有灭,两者缺一不可
低潮是灵性成就上绝对不可或缺的。你必须要在某一个层面上大败,或者经历沉重的失落、痛苦,才会受到灵性向度的吸引。再不然,就是你的大成就变得空虚毫无意义,反而成为你的失败。失败隐藏在每一个成功里,而失败也埋着成功的种籽
身体的能量也受制于上下循环(高潮、低潮),它无法一直处于巅峰状态。有高能量的时候,也有低能量的时候。你会有高度的积极和创造期,也会有一切似乎停滞不前,毫无进展,一无所成的时候
在这些大起落里,还包含了一些大、小起落。许多疾病的起源,都来自对低能量循环期的抗拒,这个时期对再生至关重要。一直想要有所做为的驱迫感,和由成就等外在因素汲取自我价值感和身份,就是你与心智认同时势不可免的幻觉。这种幻觉使你很难或者不可能接受低潮期,并容许它们的存在
今天的繁荣,明天就变成消费至上主义。快乐的婚礼和蜜月,变成了不快乐的离婚或共存。或者是一个情状消失了,它的缺席造成了你的不快乐。当心智已经执着和认同的一个情状或情境改变或消失的时候,心智便无法接受。它会执着在那个正左消失的情状,当它是从身体上撕裂的一个肢体一样抗拒改变
负面情感的运用和戒绝
所有内在抗拒,都会以一种形式的负面情感被经验到。所有的负面情感都是抗拒
你一旦认同了某一个负面情感形式之后,你就不想放下它。而在一个深层的无意识里,你并不想做正面的改变。改变无异威胁了那个沮丧、生气、或忿忿不平的你。然后你就会忽视、否定,或破坏你生命中的正面情感
一再复发的负面情感,的确负载了一个讯息,疾病也一样。不过,你做的任何改变,无论是工作上的、亲密关系上的、或者环境的改变也好,都只是表面工夫罢了,除非改变是来自你的意识层面
不要找寻你当下之外的任何状态;否则你只会给自己树立内在的冲突和无意识的抗拒。原谅你自己没有处在和平里。你完全接受自己不和平的一刻,你的不和平就被转型成和平了。你全然地接纳什么,就会让你到达什么,就会带你进入和平里。这就是臣服的奇迹
你和你如如不动的内在深处连系着。你不会因为对任何情境的贪爱而抗拒改变。你内在的平安并不依赖它。你安住在本体里——不变、无时、不灭。你不再依附外境中起伏不定的形式寻求实现或快乐。你可以享受这些嬉戏,你可以做乐,你可以创造新的形式,你可以欣赏它们的美。可是却没有执着它们的需要了
现代物理学最了不起的一个洞见,就是观测者和被观者的合一:进行实验的人——观测的意识——无法自被观测的现象里分离出来。而且不同方式的看,也会造成被观现象不同的行为。如果你在更深的层面里相信孤离,相信人必须奋斗以求存的话,那么你就会看到这个信念反应在你的周遭。你的感知便受到恐惧的掌控。你所栖居的就是一个有死亡、有肉搏、有杀伐和弱肉强食的世界
虽然你享受感官之乐,却没有了对感官经验的渴欲。你透过心理的满足感和我执的喂养,而对实现的求驰之心也止息了。你与一个超越享乐,超越外显事物的无限量取得了连系
第八章:开悟的亲密关系,随时随地进入当下
大多数人追逐肉体的享乐,或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满足。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事会让他们快乐,或者会解除他们的恐惧感或匮乏感。我们可以把快乐理解为透过肉体的享乐,而达到一种高度的快活感;或者透过某种形式的心理满足,所获得的更安全、更完整的自我感。这是从一个不满或不足的状态里寻求救赎。他们从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势必是短暂的
真正的救赎是成就、是和平、是生命的圆满。它就是做你本然的自己。真正的救赎是一种解脱的状态——从恐惧、从受苦中解脱,从匮乏和不足的状态所产生的缺乏、需要、求取、和攀缘之中解脱。它是从强迫性的思考,从负面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从以“心理需求”为形式的过去和未来中解脱
事实上,也就是说你需要时间——你需要去找到、去厘清、去做、去达成、去获取、去变成、或者去了解某一件事之后,你才能自由或完整。你把时间当成救赎的手段,而实际上,时间却是最大的障碍
爱/恨关系
当你没有取得临在的意识频率,以及在你取得临在的意识频率之前,所有的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就是残缺不全而且彻底的失能。也许有似乎完美的片刻,比如“在爱里”的时候。可是外表的完美,终究难逃争执、冲突、不满和情感或肢体暴力的递增而划下句点
我们很容易把失能归之于关系中的负面情况,你也可能把失能的来源推在伴侣身上而不在自己。它会以许多种形式显现出来:占有、嫉妒、控制、退缩、积怨、讨公道、冷漠、自溺、情感的索求和操控、强迫性的争执、批评、判断、遣责、攻击、愤怒、无意识地对父母所施加的旧痛报复、暴怒、和肢体暴力
在正向的一面,你和伴侣是“在爱里”。起初这是一个有深度满足感的状态。你很深刻地感觉自己活着。你的存在因为有个人需要你、欲求你、让你与众不同,而突然间变得意义非凡,而你也对对方投桃报李。你的在一起的时候,你感觉完整了。这种感觉往往强到让你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地步
罗曼蒂克的爱情之所以会成为普世所追求的强烈经验,原因在于它似乎可以提供解脱。从人类的无明和不得救赎的状态里的恐惧、需求、和不完整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个状态包含了一个生理和心理的向度
在生理的层面上,你显然不是完整的,而且以后也不会完整:你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也就是说你只有完整所需的一半。在这一个层面上,你对完整的渴求以异性相吸的形式呈现
生理层面的性结合最接近这个状态。这也是性成为生理领域中最具满足感的经验的原因。可是性结合只不过是幸福的一刹、圆满的流光一瞥罢了
你窥见了乐园之美之妙,可是却不被允许流连其中,不被允许在另一具独立的躯体里找寻自己
心理层面上的缺乏感和不完整感,比生理层面更深更大。只要你和心智认同,你就是向外寻求自我感。也就是说,你从和你的本来面目毫不相干的事物上:社会角色、财产、外貌、成败、信念系统等——获得你的自我感。可是其中没有一样可以给它持续的实现感。它的恐惧仍在,它的匮乏感和需求感依然徘徊不去
任何瘾头都来自你无意识地拒绝面对和经历你的痛。任何瘾头始于痛也止于痛。关系本身决不会造成痛和不快乐,它只是把你内在已经有的痛和不快乐引发出来而已。每一种瘾头也都有相同的作用。每一个瘾头也都会有不再灵光的时候。然后你就会有痛不欲生之感
三次失败的关系比起你幽居荒岛或闲关苦修三年,更有可能迫使你走向觉醒。不过如果你能够把深刻的临在带入独处的话,也会有相同的效果
从瘾忧到开悟:瘾爱能变成真爱吗?
能。把你的关注加倍地深入当下,让自己临在,强化你的临在。无论你独居或与伴侣同居,这个方法依然是关键。爱如要滋长,你的临在之光一定要强。如此一来,你就不会被思考者或痛苦之身所掌控,而误以为它们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你透过接纳本然而停止批判的那一刻,你就摆脱了心智。你便挪出了爱、喜悦和和平的空间。首先你停止了对自己的批判;接着你对伴侣的批判也停止了。关系中最棒的一个转变的触媒就是完全地接纳你伴侣的本然,而不需要对他们做任何的批判或改变
爱是没有拣择的。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爱不会让人与众不同。爱不会排外。排外性不是神的爱,而是我执的“爱”
真正的沟通就是分享交流——合一的体现,也就是爱
瘾爱的悲剧——数以百万计的独居者或单亲者,不是无法再重建一份亲密关系,就是不愿意重蹈覆辙再演一出痴情假爱的剧码。其他的就在关系中不断地转换,在乐和苦的循环里打转,企图透过异性能量的结合,寻求不可捉摸的实现。还有的便与现状妥协,在习性、孤单的恐惧、“互利”的安排、甚至对剧情的刺激和痛苦无意识的瘾头驱使下,便以子女或安全感为借口,将就地维持着一个充满负面情感的失能关系
关系好像不是为了快乐或成就而存在的。如果你继续透过一份关系来追求救赎的话,你的幻想注定要破灭。可是如果你接受关系的出现是为了让你觉知,而不是带来快乐的话,那么这份关系将会带给你救赎
摒除批判并不意谓着你看到了失能和无意识的时候不加承认。它的意思是做“那份明白”,而不做“那个反应”和批判
你们大可在想法和感觉出现的时候就跟对方表白。如此一来,便不至于创造出一个让未表达或未认可的情感或埋怨滋长的时间空隙。学习在不贵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觉。学习用敞开和不自我防卫的方式倾听对方。给对方一个表达自己的空间
如果你持续地或至少大部分地临在你的关系里,对你的伴侣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方绝对无法在长期忍受你的临在同时又处于无意识之中
要重新取得与本体深层实相的连系,你需要具备下述几个相当不同的品质:臣服、不批判、一个容许生命存在而不抗拒的敞开性、同体大悲的胸怀
为什么痛苦之身多为女性的障碍?
集体的痛苦——每一个女性都分担了我们所描述的集体女性痛苦之身,这包括了女性数千年来透过附庸于男性,透过奴役、剥削、强暴、生产、丧子等,所承受累聚而来的痛苦
个人的痛苦——许多女性在月事来临之前或同时,所感受的情感或生理的痛苦
有些女性已经有了足够的觉知,因而放弃了个人层面的受害者身份,却仍然执着在一个集体的受害者身份上:“男人对女人的待遇。”她们的错在于,如果她们还继续从这个事实中汲取自我感,并且把自己囚禁在集体受害者的身份里。如果女性还是执着于愤怒、怨憎或诅咒,她就仍然执着于她的痛苦之身
不要用你的痛苦之身来赋予你一个身份。反而用它作为开悟的手段。把它转化为意识。经期就是最佳时机
放弃你和自己的关系
一个人完全觉知的时候,这并不表示你不再与他人或伴侣有深沉的关系。事实上,只有当你意识到本体的时候,你才能与人建立深沉的关系。源发自本体的你,更能够让自己的专注超越形式的表层之上。在本体中男性和女性合一的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建立圆融的关系之前,需要先爱自己,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你独处的时候无法自在,你就会寻求一份关系来掩饰你的不安。你可以确定的是,原来的不安会在这一份关系里以其他的形式再现。而且你可能会归罪于你的伴侣
第七章:隐含生命的入口,深入身体
气场探源
气是你身体的内在能量场。它是你的形体和源头的桥梁。它介于外显世界形相界和隐含生命之间。我们可以把气喻为一条河流或一道能量流。如果你把意识的焦点,导引至内在身体的深处,你就是溯河而上。回到了气的源头
当你达到的一个绝对静止点的时候——在绝对的静止中,却洋溢着生命——你就已经超越了内在身体
当你的意识外放的时候,心智和世界就成形了。当意识内敛的时候,它便体认到自己的源头,而回归隐含生命的家了。然后当意识又回到外显世界的时候,你便恢复了你暂抛弃的形式身份。于是你有名字、有了过去、有了生命情境、和未来。可是在一个本质面上,你已经脱胎换骨:你会瞥见你内在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实相。不过这个实相和这个世界正如同你和这个实相之间一样,不是彼此分离的
其他入口
当下可以视为一个主要的入口。它是包括内在身体在内的其他每一个入口的本质面
透过对当下深刻地觉知而瓦解了心理时间的时候,你就会直接和间接地意识到隐含生命。直接的方面:你感觉它就像你有意识临在时的光照和力量:其中没有内容,只有临在。间接方面:就是你在感知领域里或透过感知而觉察到隐含生命
内在抗拒切断你和他人、和自己、和你周遭世界的连系。它巩固了我执所赖以维生的孤离感。孤离感越坚固,你受困在外显世界和独立形式世界的程度就越深。你困在形式世界的程度越深,你的形式身份就越坚固、越难以穿越
爱不是一个入口。一旦有一个入口打开了,爱就会以合一的“情感实现”临在于你的内在。爱不是入口;爱只能通过入口进入世界。当你完全地陷在形式身份里的时候,你不会有爱。你的任务不是去寻找爱,而是找到一个让爱可以通过的入口
静默
在声音所源出和回归的静默里找找看。把多半的注意力摆在静默上。对外界静默的关注,创造了内在的宁静:心智静止了。一个入口敞开了
有人说静默最像神,的确有道理。你只要注意它就够了。即使是在交谈的时候,觉察字和字的间隙、句子和句子间短暂的沉默。你这么做的时候,你的内在就会长养出宁静的向度。你无法在关注静默的同时,内在却不同步地变成宁静。静默在外,宁静在内。你已经进入了隐含生命
空间
隐含生命不仅以静默的形式存在于世界;它也以空间的形式,遍及整个实体宇宙的内外。它和静默一样让我们习而不察
你的心智试图要把无物变成有物。当你把它变成有物的那一刻,你就错过了。无物空间是隐含生命在感官世界,以外在现象的显现
因此我要你觉察包围着你的空间。不要思考它。照它原来的样子,感觉它。专注在“无物”上面。你这么做的时候,内在便会发生一个意识的转变
最大的奇迹居然就是:那容纳宇宙存在的寂静和浩瀚,不只存在外面的空间,它也在你里面。当你彻底的、全然的临在时,你便以无心的、宁静的内在空间的形式接触到它了。它在你里面,它的浩瀚在于它的纵深、而非它的延伸。空间的延伸,实际上来说,是对无限纵深的误解,而无限的纵深是一个超越实相的属性
临终意识
除了我前面提过的无梦之眠,还有一个非自主性的入口。这个入口会在我们临终的时刻短暂地敞开。即使你这一生中,错失了每一个灵修实现的机缘,在肉体死亡后的那一刻,还会有最后一个入口为你敞开
正像其他的入口一样,你清净光明的真如本性留下来,人格却不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凡是人格中真正的或有价值的,都是你真如本性的外烁。这个不会失去。凡真实者,凡有价值者必存而不失
每个入口都是死亡的入口——假我之死。通过它之后,你的身份便不再取自于心理和心造的形相了。这时候,你才体悟到死亡是个幻象,就像你的形相认同一样。幻相的终结——这就是死亡的意义。它的痛,来自你对幻相的执着
第六章:内在身体 本体是你最深处的自我
身体可以变成进入本体(存在)领域的入口点
挣脱什么的自由?
幻象
认为你只是你的形体和心智的幻相。这个佛陀称为“我相”的幻觉,是一个核心的误谬。挣脱了由这个幻相所生的无数恐惧虚假的自由——这种恐惧便是你从这个梦幻泡影的形相
挣脱罪恶的自由。这个罪恶就是你虚幻的自我感主导着你的思考、说话、和行动时,你无意识加诸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痛苦
文字
不要被文字障所困。文字充其量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罢了。文字是抽象的。它和一个指引身外之物的指示牌没有两样。蜂蜜这个字并不是蜂蜜。你尽管研究、讨论蜂蜜,可是除非你亲口尝过,你才会真正地知道它的滋味。一旦尝过之后,文字就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你,不管基于什么理由,就是讨厌蜂蜜这个字。或许就会阻止你进一步地去品尝它。如果你对神这个字有一股强烈的反感,这是执着的负面形式。你否定的也许不只神这个字,甚至连它所指涉的实相也一起否定了,无异断绝了自己体验这个实相的可能性
找到你无形且不灭的实相
你可见、可触的身体,无法把你带入本体(存在)。可是,这一个有形和有觉的肉身,却只是一具躯壳。或者说,是对一个更深层实相的有限且曲解的感知
“进驻身体”,就是从内在去感觉你的身体,感觉身体里面的生命,从而知道你是超越外相的。由此你将进一步深入一个无比宁静、和平、却又充满力量和活力的领域
当你的心智占据了你所有的专注时,你便与本体(存在)断绝了连系。这种情形发生的时候(多数人经常如此),你就不在你的身体里。心智吸走了你所有的意识,把它转型成心智的材料。你无法停止思考。强迫性的思考已经变成了集体性疾病。你对于自己是谁的整个认知,都来自于心智的活动
要对本体(存在)觉知之前,你需要把心智里的意识收回。这是你的灵性之旅中,最根本的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会把先前被困在无益的强迫性思考中,大量的意识释放出来。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单纯地把注意力的焦点从思考上移开,而导入你的身体里。在这里,你立刻就可以感受到那个以无形的磁场,赋予肉体生命的本体(存在)
和内在的身体连系
请你现在就试。你也许觉得闭上眼睛练习比较有用。等过一段时间,“在身体里”变得比较自然、比较轻松的时候就不需要了。把你的专注导入你身体里。从里面感觉它。专注在这个感受上。你的身体正在复活。以后我们再多加练习。请睁开眼睛。即使你环顾房间的同时,也要保留部分的注意力在你内在的能场上。你的内在身体,位于你的形相身份通往本质身份——你的真性——的门槛。千万不要失去跟它的连系
透过身体进行转化
人类在身体的层面上,和动物所差无几。所有基本的生理作用——享乐、痛苦、呼吸、吃、喝、拉、撒、睡、求偶、繁殖,当然还包括了生与死——我们都和动物一致
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人透过弃绝身体或对抗身体、或者凭着出体经验而开悟的。虽然这一类经验著实令人神往,也会让人瞥见由物质界解脱的境地。你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根本转化的发源地——身体上去。转化要透过你的身体,不是远离你的身体
不要和你的身体对抗,因为这么做无异对抗你自己的实相。你就是你的身体。你那可见、可触的身体,只是一层虚幻的薄幕。它的底层有一个无形的内在身体,是通往本体(存在),进入隐含生命的门径
往内扎根
如果你尽可能地关注在身体上,你就会把自己锚定在当下。既不会在外境里迷失自己;也不会迷失在心智的迷宫里。某个程度的思想和情感、恐惧和欲望还在,却不再掌控你了
从内在,把你整个身体当做一个单一的能场来感觉。就好像你在用你整副身体倾听或阅读一样。以后的这几天、几星期里就做这个练习
藉着深入你的内在身体,而深入当下。熟练了内在身体的觉知艺术之后,你就能发展出一个崭新的生活方式:一个与本体连系的恒常状态。为你的生命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纵深
当这种挑战来临的时候——这是常情——你要习惯性地立刻进入内在,并且尽你所能地专注在内在身体的能场上。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几秒钟而已。如果那个情境需要你做反应,你的反应会来自这一个更深的层面。你本体里面的无上智慧就像阳光一样,胜过心智的烛火不知凡几
进驻身体前,先宽恕
在你开始把一部分的专注摆在身体里面之前,你感受到的可能是一个你觉察不到的情绪滞留(累积的负面情绪)。除非你先给它一些关注,否则它就会阻挡你进入内在身体的通道
关注不是开始去思考它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单纯地观测这个情绪,透彻地感觉它,如此一来你就是照它本然的样子承认它、接受它了
把你的关注摆在情绪的觉受上。并且检查你的心智是否执着在一个怨怼的模式里,比如饲养这个情绪的谴责、自怜、或怨恨。如果是这种情况,表示你还没有宽恕。不宽恕通常是针对另一个人或你自己而发的。不过也可能是对一个情境或情状——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你心智拒绝接受的
延缓老化过程&强化你的免疫系统
内在身体的觉知,还会带来生理方面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相当程度地延缓了身体的老化
当你进驻身体之后,你的免疫系统会增强。你带进身体的意识越多,免疫系统就会越强
被强化了的还不只是你的生理免疫系统:你心灵的免疫系统也大为增强。后者可以保护你免于别人具高度传染性的负面心理——情绪的波及
心智的创造力&倾听的艺术
只有当你能做到无思想、有意识的时候,才能发挥心智的创造力。进入这个状态最简易的方法就是透过你的身体。每当你需要一个答案、一个方案,或者创意的时候,把专注力集中在你内在的能场上,让思考暂停。觉察这份宁静。等你再恢复思考的时候,思考就变得新颖而有创意
不要只用头脑思考,用你整个身体思考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不要只用心智,要用整个身体倾听
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倾听,因为他们注意力的重心,被思考占据了。他们关注在思考的程度多过于对方说话的内容,而且完全疏忽了真正的重点:对方在话语和心智之下的本体(存在)。当然你只有透过自己的本体(存在),才能感觉到他人的本体(存在)。这就是体现合一,也就是爱的开始。在本体(存在)最深的层面上,你和万有是合一的
第五章:临在状态
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有助于你往内在扎根;否则你就会拥有大量动能的心智,像湍急的河水一样,把你任拖进激流里了。“往内在扎根”是什么意思?就是全然地进驻在身体里的意思。始终把你一部分的注意力,摆在你体内的能场上。换言之,就是从里面感觉你的身体。身体的深知使你临在。它把你锚定在当下
“等待”的奥秘
把当下感知为阻止你得到所欲,把它当成障碍的那种等待。这是一种不同品质的等待,一种要求你全然警觉的等待。状况随时都会发生,如果你不是绝对的清醒、绝对地宁静,你就会错失掉它
“要像仆从等待主人回来一样,”耶稣说。仆人并不知道主人几时回来。所以他保持着清醒、警觉、镇定、宁静,以免错过了主人的到来。耶稣还在另一个比喻里,提到五个粗心大意(无意识)的女人。由于她们没有足够的油(意识),点亮她们的灯(保持临在),因此错过了她们的新郎(当下),而不能参加婚礼(开悟)。他用这五个女人,来对比另外五个有足够灯油(保有意识)的女智者
美发生在你临在的宁静里
凡美之所在,内在的本质之光便由内外烁。它只是在你临在的时候把自己显示给你而已
想要觉知于大自然的美、壮观、和神性,临在是需要的。你可曾在明朗的夜晚,凝视无垠的天空,而惊惧于它绝对的宁静和浩瀚?你可曾听过,真正的聆听过森林里的山溪?或是夏日薄暮时分,一只鸟秋的啼叫?心智宁静的时候,你才能觉察到这一类的事物
感知和思想之间的时间间隙越大,你身为一个人的纵深就越大,也就是说,你就越有意识
体认纯意识
临在和本体(存在)一样吗?当你对本体(存在)有意识的时候,真正的情况就是:本体(存在)也会对自己有意识。本体(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时候——就是临在。由于本体(存在)、意识、和生命是同义词。所以我们可以说,临在是意识意识到它自己,或者说,生命达成了它的自我意识
意识以形态的样貌呈现,直到它达到一个在形态中完全失去自己的复杂度为止。以当前的人类而言,意识完全与它的样貌认同。它只以形相来认识自己。它也因此活在生理或心理形相的虚无感所产生的恐惧之中。这就是我执的心智,也是严重失能的起源
每当你观察心智的时候,你把意识从心智的形相里撤离了。撤离的意识,就变成了我们所谓的观察者或见证者。结果就是,观察者——超越形相的纯意识——转弱为强,而心智的造形结构,转强为弱
静默是临在更具威力的载具。所以当你在阅读或聆听我话语的时候,务必留心字里行间,和话语背后的静默。留心那些间隙。无论你置身何地,倾听静默是进入临在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
第四章:心智回避当下的策略,当下的失落:核心幻象
核心幻相把一个单纯的情境、事件、或情感,变成一个个人问题和受苦的时候,才是问题。由时间中解脱,就是摆脱了从过去寻找身份,从未来寻找实现的心理需求
一般无意识和深层无意识
一般无意识,指的是认同你的思想过程、情感、反应、欲望、和喜恶。这是多数人的常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你,受着我执心智的主导,而不觉知于你的本体。这个状态里没有剧痛或不快乐,只有持续的、轻微的不安、不足、沉闷或紧张——一种衬底的“静电干扰”
当生命的情境出现想象或真实的重大挑战、威胁、或失落的时候,当关系里出现冲突的时候,一般无意识里的不安,就转变成深层无意识里的痛了,一个有剧痛和更明显的受苦或不快乐的状态
勘定你意识层面最佳的指标,就是你如何应付生命的挑战。透过这些挑战,一个已经无意识的人会变得更加无意识,而有意识者的意识会更加深刻
当你学会做你思想和情感的见证之后,这是临在的本质部分,你也许会讶异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察到一般无意识中的“静电干扰”,而且体会到你内在真实贴切的自在感居然如此稀少
瓦解一般无意识
把它变成意识。观测不安、不足、和张力如何以多种方式,透过不必要的批判、抗拒本然,否定当下
习惯性地透过自我观测,监视你的心智情感状态。“我此刻自在吗?”——是一个可以经常问自己的好问题。或者问自己“我的内在现在怎么回事?”
由不快乐中解脱
重要的是认知负面能量的徒劳无益。负面情感绝对不是处理任何情境的最佳方式。事实上,在多半情况下,它使你卡在里面,阻挡了真正的改变。使用负面能量所做的任何事,都会受到它的污染
我们应该允许自己让任何情感流露,而不是批判它们坏,或说我们不该存有这种感情。你可以感觉憎恨、你可以生气、恼怒、郁闷,或表达任何情感——否则我们就会走入压抑、内在冲突、或否定里。每一个情感都可以如实地呈现才对
一个心智模式、一个情感、或一个反应存在的时候就接受它。你的觉知度还不足以在这种事上做选择。这是事实,不是批判
全然地处在当下
如果你采取了行动——离开或改变你的情境——可能的话,先丢掉你的负面情感。由洞察情境所需而采取的行动,比发之于负面情感的行动更有效。任何行动都优于不行动,尤其是当你长时期卡在一个不快乐的情境里的时候
压力是由人往“这里”,心在“那里”;或者人在现在,心在未来所造成的。它是把你内在一分为二的裂痕。创造并活在这样的内分裂里就是疯狂。大家都这么做的事实,并不能减少它丝毫的疯狂性
觉察你的呼吸。感觉空气在你身体的进出。感觉你内在的能场。你在真实的生命里势必要对治、应付的——对立于想象的、心智投射——是当下这一刻。问自己当下里你有什么“问题”,而不是明年、明天、或五分钟后
你是一个惯性的“等待者”吗?你生命有多大的部分被你虚掷在等待里?我所说的“小型等待”指的是在邮局排队、塞车、待机、或者等人、等工作完成之类的事件。至于“大型等待”则是等待再一次渡假、等待一个更好的工作、等待孩子长大、等待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关系、等待成功、赚钱、当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变成开悟。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等待展开生活的人不在少数
许多人都在等待繁荣。繁荣不会在未来实现。对当下、对当下生命的圆满俱足心怀感恩,这才是真正的繁荣。繁荣无法在未来到来。时机一到繁荣自会以各种方式为你彰显
人生之旅的内在目的
你的人生之旅有内外两个目的。外在的目的,就是抵达你的目标或目的地,去完成你认定要做的,去成就这个或那个。而内在之旅与你要去哪里或者做什么毫无关系。却关系着你如何做。它与未来无关,却关系着你当下的意识品质——内在之旅却只有一步:你当下迈出的这一步
你对当前这一步的觉知逐渐深入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出这一步里同时包含了那一百万步和目的地。如此一来,这一步便被转变成一个完美的化身,一个兼具完美和品质的行动。它将把你带刊本体,而本体之光也将穿越它。这就是你内在之旅——自我之旅的目的和实现
外在之旅的达成与否重要吗?世俗的成败重要吗?尚未体会到内在目的之前,当然对你重要。体会了之后,外在的目的就成了一场游戏。外在的目的无法给你恒久的满足,你越早体会这一点越好。当你看穿外在目的的局限之后,你会放弃不实际的期望,不再寄望它会带给你快乐
什么是当下的力量?
除了你临在的力量外,除了从思想形式里解放出来的意识之外别无他物
所以你要从当下的层面来对治过去。你给过去的关注越多,你补充给它的能量就越多。你越可能由它身上制造出一个“自我”出来。你别误会:专注极其重要,不过不是对过去而言。把专注给现在;给发生在现在的行为、反应、心情、思想、情感、恐惧、欲望
当下的力量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 / Eckhart Tolle
译者 :曹植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13年7月2日(第3版)
第一章:什么是开悟
开悟是什么?
开悟只不过是与存在合一时觉受到的自然状态罢了。它是一种与不可蠡测、不可摧毁的东西联系的状态。那个东西,说来几乎是矛盾的,它既是你,却又无超过你,它在名相之外能够找到你的本性
存在就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一体生命,它超越那个充斥着无数形相且受制于生死的生命。这意谓着它是你当下就可以触及的最深处的自我和自性。当你全然而深刻地专注在当下的时候,存在才能被感觉到
佛陀用“离苦”,把开悟给定义出来。它只告诉了你开悟不是什么:不是受苦。然而却没有说明受苦之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呢?这一点佛陀却避而不谈,他的沉默暗示了你必须自己去找出来。他使用反义,为的是不让你的头脑把它制造成一个可以去相信,或者一个超人般的成就,一个你无法企及的目标
什么阻碍我们开悟?
我们对心智头脑的认同
使思想变成强迫性。无法停止思想是一种可怕的痛苦。可是几乎每个人都饱受这种痛苦
心智认同创造了一个由概念、标签、形象、文字、批判和定义所组成的不透光的屏幕。它阴绝了所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它隔阂了你和你自己,你和你的同胞,你和大自然,你和神的关系。这一道思想的屏幕,创造了孤离的幻相
问题不在于你使用了你的心智——一般而言你根本没有使用它,而是它在使用你。这就是疾病
你能随心所欲地摆脱头脑吗?
当你明白你不是那个附身的实体——思考者的时候,就是自由的开始。知道这一点使你能够观察这个实体。你开始观察思考者的那一刻,便启动了一个更高的意识层面。然后你就开始明白,还有一个超越思想,而且更宽阔的智能境界。相较之下,心智头脑只是这个智力的沧海一粟罢了。
你还会明白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美、爱、创造、喜乐、内在的平安——都来自于头脑之外。你便开始觉醒了。
挣脱心智牢笼
观察思考者
倾听你脑袋里的声音,在那里出庭见证
因此当你倾听一个思想的时候,你觉知的不仅是这个思想,也深知到那个做为思想见证人的你自己
无心之境
当一个思想止息的时候,你经验到一个心智流的中断——一个“无心”的间隙
当这个间隙发生的时候,你便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宁静和和平。这是你感觉与存在合一的自然状态的开始
这种内在的联系状态之下,你会比在头脑认同状态下更加机警和觉知。你是全然的临在。它同时也提升了我们能量场的波动频率,它赋予生命给我们的肉体
使用“观察思考者”,把注意力的焦点引导到当下,都可以来创造一个心智流的间隙
开悟——超越思想
思考不等于存在
学习不认同你的头脑。你每创造一个心智流间隙的时候,开悟之光就变得更强
心智头脑是一个仪器,一个工具。它是为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而用的。一旦任务完成,就要把它搁下。由此看来,我敢说大多数人的思考中,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是翻来覆去、一无是处的东西。而且更因为思考的失能和负面的性质,而使得大部分的思考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何以会上了思考的瘾头
你由头脑的活动和内容中,汲取你的自我感。因为你相信只要一停止思考,你就马上停止存在
根据个人和文化的制约,逐步架构出你是谁的心像图。不妨把这个虚幻的自我,称为我执,我执由心智活动所组成,它只能透过不断的思考而苟存。我执的意思因人而异,我在这里用意指的是一个虚假的自我。它是我们与心智无意识的认同而创造出来的(我认为心智在长久岁月里会自建茧房,心理上不断强化我执,使得改变的心理门槛非常高,只能靠特殊的经历去打破)
对我执而言,当下这一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被认为是重要的。这整个真理的逆转,说明了一个事实:心智在我执的模式里运作不良。
我执为了确保它的存续,为了从未来寻求纾解和实现,便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它说:“有朝一日,等这个、那个发生的时候,我就会快乐、和平、万事如意了。”即使我执好像在关切当下的时候,那也不是它所看到的当下:由于它透过过去的眼睛在看当下,所以它把当下完全曲解了。再不然就是把当下贬至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这个目的,始终都铺呈在心智所投射出的未来。
开悟——超越思想
当下这一刻掌握着通往解脱的钥匙
思想是我们最珍贵的天赋。人没有了思想,只是变成另一种动物罢了。心智的优势,只不过是意识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思考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考只是意识的微小部分而已。思想没有意识无法存在,意识却不需要思想。开悟意谓着超越思想,而不是掉入思想之下的另一个属于动物或植物的层面
开悟的状态里,你仍然会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你的心智进行思考,可是却以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你多半只为了实用性的目的而思考。你摆脱了不自主的内在对话,你多了一份内在的宁静。一旦你需要用到心智的时候,特别是需要创造性的方案时,你会以几分钟的间隔,摆荡在思想和静止、心智和无心之间。无心就是没有思想的意识。唯有以这样的方式,创造性的思考才有可能。这是因为思想唯有在这种方式之下,才拥有真正的力量。当思想不再与更广阔的意识领域接轨的时候,它便会快速地枯竭、疯狂、而产生破坏力
情绪——身体对心智的反应
情绪在心智和身体的交会处生起。它是身体对心智的反应或者说,是你的心智在身体里的反射。强烈的情绪甚至会造成身体的生化改变。生化改变代表了情绪的生理面或物质面向
你越认同你的思考、好恶、批判、言诠,也就是说,你越不能观察意识的情况临在,你情绪的能量电荷就越强
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观察自己的思想同样重要。要习惯性地自问:“这一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这个问题会把你导引到正确的方向上。不过,不要分析,只要观察。把你的注意力向内转。感觉情绪的能量。如果没有情绪在,再把你的注意力带入更深的身体能量场里面。这里是通往存在的大门
缺乏足够的临在,而无意识的被拖进跟这个情绪的认同里,这是常态,这个情绪就暂时变成了“你”。你的思考和情绪之间,往往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它们彼此喂养。思想模式以一个情绪的形式,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放大了的映像,而情绪使用它的震动频率,继续豢养这个原初的思想模式。思想在情境、事件、或者被感知为情绪肇因的人身上,把能量喂给了情绪;情绪再把能量反馈给思想模式,如此周而复始
所有情绪都是一个最原始而没有差别的情绪的变型。它的根源是来自于失去了对我们那个超越名相的本来面目的觉知。因为它无差别的性质,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名称,来描述这个情绪。“恐惧”相当贴近,不过除了一个持续性的威胁感之外,它还包含了一个深度的遗弃感和不完整感。也许单纯地把它叫做“痛苦”不失为一个最适当的名称
爱、或喜悦等正面的情感
它们是你与存在有了内在联系后,自然状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当你的思想流产生间隙的时候,爱(love)和喜悦(joy)的惊鸿五瞥,或者短暂的深度和平(peace),便可能来临
爱、喜悦和和平,是存在的深层状态,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与存在的内在联系状态的三个面向
因此在一个无明的、心智认同的情况下,往往被误称为喜悦的,其实只是痛苦/享乐的交递循环里,短暂的享乐罢了。享乐不同于喜悦的内发,它总是向外攀援而来的
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为了取代存在的喜悦,而向外境和未来寻求救赎或成就。我只是一个可能性、一个有待实现的潜力、一颗尚未萌芽的种籽。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即使对解脱或开悟的欲求,都只是另一个要在未来付诸实现或完成的渴求
第二章:意识,离苦之道
对“本然如是”(what is)的抗拒
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呈现在思想的层面上;而在情感的层面上,它又以负面情感的形式呈现。痛苦的强度,根据你对当下这一刻抗拒的程度而定,而抗拒的程度,又决定你与心智认同的强度。心智总是想尽办法去否认当下、逃避当下
你越认同你的心智,你受的苦就越多。再换一个说法就是:你能够尊重和接受当下的程度越高,你免于痛苦和受苦——免于我执心智的程度就越大
逃离现在的痛苦
就是要深深地体认当下这一刻才是你所有的。把现在变成你生命首要的焦点。把你之前以时间为家,偶尔在“现在”做客,改为以“现在”为家,而只在生活的实际面有需要时,偶尔造访一下过去和未来
因为生命就是当下,且始终都是当下。向“所是”臣服,对生命说“yes”你就会看到,生命突然之间开始为你效劳,而不再处处与你为敌了
当下本然如是。观察你的心智如何给它贴标签,以及贴标签的过程。这种持续不断地入席批判,创造了痛苦和不快乐。你透过对心智机制的观察,而由它的抗拒模式之中解套,然后你就能容许当下这一刻的临在了
先接受——再行动。不论当下这一刻的内容如何,把它当做你的选择,接受它,配合它,不要违逆它。把它当成是你的盟友,而不是敌人。你的整个生命将会发生神奇的转化
旧痛
旧痛——在你还不能汲取当下的力量之前,你所经验的每一个情感的痛苦,都会留下一个依附你而生的余痛。它与那个已经在你里面的旧痛合并,寄居在你的心智和身体里面。当然这也包括你孩提时期,因为这个世界的无意识所招致的痛苦。它就是我们情绪的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就像存在中每一个实体一样要存活。只有当你无意识的跟它认同时,它才能存活。它以任何与它同类能量相呼应的经验,任何以各种形式:怒气、毁灭、恨、哀伤、情感的戏码、暴力,甚至于疾病所创造出来的痛苦为食。痛苦只能以痛苦为食。痛苦不能以喜乐为食。一旦痛苦之身掌控了你之后,你就会想要更多的痛苦。你不是变成受害者就是迫害者;你不是想施加痛苦,就是想承受痛苦,或者两者都要
瓦解痛苦之身
当你观察它的时候,去感觉它在你内在的能量场,把你的注意力贯注在里面的那一刻,认同就断了。一个更高向度的意识层面就会进来。我称之为临在。你现在是痛苦之身的见证人和观察者。这意谓着,它不能再冒充你的身份利用你,它再也不能透过你来滋养自肥
痛苦之身包含了受困的生命能量,它是从你整个能量场中分裂出来的。它透过反自然的心智认同,取得了临时的自治权
当我们开始撤除认同,变成观察者的时候,痛苦之身会继续运作一段时间,并且千方百计地诱使你再度与它认同。你需要有足够的临在,才能直接地观察痛苦之身,同时感觉它的能量
持续不懈地进行有意识的专注,切断了痛苦之身和思想过程之间的连结,并且引发了转化过程。就好像把痛苦当成了意识之火的燃料一样,其结果是,意识之光燃烧得更加明亮
整个过程做一个总结:把注意力焦集在你内在的感觉上。知道这是痛苦之身。接受它在那里。不要思考它——不要让感觉变成思考。不做批判或分析。不要从它身上为自己编造身份
恐惧的起源
你不需要用恐惧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起码的智力和常识就绰绰有余。应用你过去的教训,就足以应付这一类实际的事物
心理制约式的恐惧,与任何实质的、真实的、即时的危险是不同的。它以许多形式:不安、忧愁、焦虑、神经质、张力、害怕、恐惧症等出现。这种心理恐惧,总是出于可能发生的事件,而不是正在发生的事件
恐惧的户肇因似乎很多。恐惧失落、恐惧失败、恐惧受伤等等。可是所有的恐惧,归根究底只是我执对死亡和毁灭的恐惧
一旦你撤离了对心智的认同,对错与否对你的自我感实在无关痛痒。那个是非对错的强烈的强迫欲望,和深度的无意识需求——也是一种暴力形式——便消逝无形了。而你的自我感不再源自于你的心智,而来自你存在一个更深、更真实的地方。小心你存在任何种类的防卫机制。你防卫的是什么?一个虚幻的身份、一个心智里的形象、一个虚构的实体
追求圆满的我执
情感痛苦的另一个层面,是根深蒂固的匮乏感或不完整、不圆满感。这是我执心智本质的一部分。它是某些人的意识,也是某些人的无意识。如果它是有意识的,它便以一种游移不定,和持续的无价值感或自卑感彰显于外。如果是无意识的,它只会以一种强烈的渴求、匮乏和需要,被间接地感觉到
我执——由于我执是自我感的变异,它需要与外境认同。它需要不断地兼顾防卫和觅食的两大功能。最常见的我执认同是与财产、工作、社会地位、知识和教育、外貌、特殊能力、关系、个人和家族史、信念系统有关,经常还包括政治的、国家的、种族的、宗教的、和其他的集体身份。但是心目皆非你
死亡会把所有不是你的袭卷一空,生命的秘密就是“先身体之死而死”——并且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死亡
第三章:远离心智中的自我
终止时间幻象
撤离心智的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都习染其中,你如何缘木求鱼?窍门在这里:终止时间的幻相
与心智认同,就是自陷于时间的泥沼:几乎一意孤行地只活在记忆和期盼里的驱迫力。这创造了你对过去和未来的执迷不悟,对当下这一刻缺乏尊重、认知和容许它存在的意愿。驱迫力的产生,是因为过去给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又以各种形式掌握了救赎和实现的应许。两者都是幻相
当下才是既宝又贵的。你专注在时间上——过去和未来——的程度越大,你磋跎掉最宝贵的当下的程度就越多
当下之外一无所有
你认为的过去,是一个记忆的轨迹,是一个储存在心智里的前任当下。当你记起过去时,你重新启动了一个记忆的轨迹——而且,你现在就在制造轨迹。未来是一个想象的当下,一个心智的投射。当未来到的时候,它就是当下
过去和未来显然没有它们自己的实相
通往灵性的向度之钥
在生命交关的当头,意识往往自然地由时间转移至临在。那个拥有过去和未来的人格暂时引退,而由一个强烈的意识临在所取代。它非常宁静,同时又非常警觉
十三世纪的灵性导师艾克哈特大师划下了完美的句点:“时间遮挡了光,它是我们和神之间最大的障碍。”
汲取当下的力量
打破否认当下、抗拒当下的旧模式。每当你不再需要过去和未来的时候,就把你的注意力撤回。把它落实在生活里,起居作息尽可能地远离时间的向度
如果你发现直接进入当下有困难,不妨先从观察心智想逃避当下的习性开始。你将会观测到未来是以比现在更好或更坏的方式想像出来的。如果想像的结果是更好,它就给你希望或快乐的预期。如果更坏,就创造了焦虑。两者都是虚幻。透过自我观测,更多的临在会自动地进入你的生命里
注意你的关注力如何经常地往返于过去和未来。不要对你观测所得做批判或分析。观察你的思想、感觉你的情感、观测你的反应。不要把它们变成你的个人问题。然后,你就会感觉到一个比所有被观测对象更有力量的沉默观察者,在心智内容之后,那个宁静的、观测的临在本身
一旦你能感觉到临在的意义,每当你达成了实用性的目标,不再需要时间的时候,你就可以更轻易地走出时间的向度,而深入当下了。这么做不会损及你运用时间过去或未来——的能力,当你为了实用性的事物,有需于它的时候,随时可以参照它。它也不会损害你使用心智的能力
放掉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就是认同过去,和对未来做持续且强迫性地投射
钟表时间不只是安排约会或一趟旅行。它还包括了从过去学习,以免重蹈覆辙,包括了认定目标并朝目标努力。藉着物理、数学的模式、定律预测未来,由过去学得经验,并依据预测采取适当的行动
开悟的人总是以当下做为他们注意力的主要焦点,不过仍然对过去和未来有概略的觉知。换言之,他们继续使用钟表时间,但却摆脱了心理时间
你为自己拟定了一个目标,并且朝着它努力如果你过度地专注于这个目标,或许是因为你要透过这个目标,追求幸福、满足、或是一份更完整的自我感,当下就不再受到你的尊重。它被贬低成了一个本身不具价值,而只是通往未来的踏脚石。钟表时间又被你转变成心理时间了。你的人生不再是一趟冒险之旅,只是一连串需要去达到、去获得、去“做到”的执迷不悟;如此,你就再也看不到,也闻不到野花的芳香。对于展现在你眼前的生命之美和奇迹而视若无睹
丧心病狂的心理时间
它在一个隐含的假设之下操作:有一个在未来的至善,因此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这个目的是一个理念,是心智投射到未来的一个点
这种心智模式如何在你的生命之中运作?你是不是老想着离开你现在的地方,去别的地方?你多数的做为,是否只是一个达到目的的手段?你的实现是否说是触手可及?或者像性、饮食、药物、刺激和兴奋一样,只限于短暂的享乐?你是否始终都专注在变成、达到、获得、或轮番地追逐新奇的刺激、享乐?你是否相信,如果自己获取更多之后,就会变得更满足、变得更好、或心理上的更完整呢?你在等待一个男人或女人,来赋予你生命的意义吗?
在一个正常的心智认同或无明的意识状态下,当下所蕴含的力量和无限的创造潜能,完全被心理时间给蒙蔽了。生命也因此失去了它的跃动、新鲜、和神奇感
一般而言,未来只是过去的复制。浮面的改变或有可能,不过真正的转变实属罕见,而且极端赖于你临在的程度,是否足以取得当下的力量以瓦解过去。你这一刻的意识品质塑造了你的未来,而未来,当然只能在当下里经验。如果未来是由你这一刻的意识品质来决定,那么你的意识品质又由什么来决定?你临在的程度。因此,让真正的改变可以发生的,让过去可以瓦解的唯一的一个地方就是当下
所有的负面情感,都是由心理时间的累积,和对当下的否定造成的。不安、焦虑、张力、压力、忧愁——所有恐惧的形式都由太多的未来,和不足的当下所造成。愧疚、懊悔、憎恨、怨怒、哀伤、悲苦、和各种形式的不宽恕,都是由于过去太多,而当下不足所造成
在你生命情境的底层找到生命
“生命情境”。它是心理时间:过去和未来。过去的某些事件,并没有如你所愿地发展,你仍在抗拒过去发生了的事件。而现在,你又在抗拒本然。希望维系着你,可是希望却持续地让你专注于未来。而这种持续的专注,又让你对当下的否定和不快乐延续不止
当前的生命情境,是过去的结果,这是真的。不过,它仍然是我的现状。而受困其中就是造成我不快乐的原因。暂忘掉你的生命情境,专注在你的生命上面
充分地运用你的感知。活在当下。环顾四周。只看,不要诠释。看见光、看见造型、颜色、和纹理。觉察一事一物那一份宁静的临在。觉察那容许万有皆是的空间。倾听四周的声音,不做批判。倾听声音之下的宁静。找个东西触摸——任何东西——去感觉和认知它的本体。观测你呼吸的韵律;感觉空气的进出、感觉你身体里面的生命能。容许一切存在,或内或外。容许万物的“如是”。深入当下
情境需要的是处理或接受——没错。何苦把它变成问题?为什么凡事都要变成问题?生命的挑战还不够你受的吗?你需要问题来干什么?心智无意识地喜爱问题,因为问题给你某种身份。这是正常的,这种正常是疯狂。“问题”的意思是:你心理上沉缅于一个情境,当下却没有采取行动的真正意图或可能性。而你无意识地把它变成你自我感的一部分
被生命的情境压得喘不过气来,因而丧失了生命感和本体感。或者是你的心智顶了一个千斤重担,里面有数百件等着你在未来将要或也许非做不可的事,而不是把注意力摆在当下,你能做的一件事上面
发生了一个情境,需要你当下处理的,如果你的行动来自于当下的觉知,你的行动必然清楚果决。也很可能效率十足
本体的喜悦
你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警示自己是否打破心理时间的掌控。问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里有喜悦、有容易、和轻快吗?”
“如何”始终都比“什么”重要。试试看,你能否更专注在做为的上面,而不是透过做为所要达成的结果上面?对津呈现的一切,给予全副的注意力。这隐含着你也完全地接受了本然
当你尊重当下的时候,所有的不快乐和挣扎都瓦解了。生命开始流动着喜悦和容易。当你的行动出之于当下的觉知时,不管你做什么,都会注入一份品质、关怀、和爱——即便是最单纯的一个行动也不例外
所以不要关心行动的成果——只管专注在行动本身。成果会自然来到。这是一个威十足的灵修法门。当今最古老、最优美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把不执着行动的成果称为行动瑜伽(Kama Yoga)。它被描述为通往“圣行”的道路
在这种圆满的状态下,我们还能够或愿意追逐外在的目标吗?当然会。不过,你不再妄想任何人或任何事,在未来会救你或让你快乐了。就生命的情境而言,有些事是需要被达成或获取的。这是一个有形、有得失的世界。可是在一个更深的层面里,你已经最完整了。你体认出这一点之后,你所做的事里就充满了喜悦、欢乐的能量。摆脱了心理时间,你不再受着恐惧、愤怒、不满,或变成别人的需求所驱使,而抱持着严峻的决心,去追求你的目标了。你也不会因为害怕失败对我执来说,是自我的丧失——而无所做为了。当你深层的自我感,是来自本体的时候;当你摆脱了心理需求的“变成”之后,你的快乐和自我感,便不再仰赖于结果。你就从恐惧中解脱了。你不再缘木求鱼,在一个形式、得失、生死构成的世间追求永恒。你不会对情境、情状、地方、或人,要求他们应该让你快乐,也不会因为你们不吻合你的期望而受苦,你尊重一切,却不在乎一切。
形式有生、有死,而你却觉知了形式之下的永恒。你知道“凡真实的必不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