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刚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作为佛教经典中的巅峰之作,其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它不仅为佛教修行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与修行方法,还为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于2024-11-03 20:10:54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金刚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读后感
一本不可思议的书。我个人的阅读体验非常奇妙,阅读过程中,屡次出现看着看着泪流满面,却能捕捉到内心的欢喜,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居然能幸福到流泪,而且明明是晦涩难懂的语言,但好像文字承载着的智慧,振聋发聩。整本佛经只是在解读空性,解读这种平静远离烦恼,时时刻刻保持幸福的内心状态。在阅读本书之前,我模模糊糊感知到这种不可思议的主观体验,回忆起返回学校宿舍中,看着路边蝴蝶扇动翅膀,惊叹如此美丽而开心流泪。通过长期冥想,记录内心,原来自己两年前就已经踏上了证悟空性的修行路,而阅读本书,更多是后知后觉的理解到,这条追踪智慧的路途,早就始于千年之前。
记录自己触动流泪的几个瞬间:1.清净的布施:回忆起自己以前每每给予,总念回报,如此布施,不积分德。法布施远高于财布施,两者都基于清净的布施。2.慈悲:当自己长期处于平静安定的状态,很难理解没有上岸的人们烦恼的点。但读到法布施,想起几千年前感知到空性状态的人,为了让同胞免于此苦,入世宣讲,“割肉喂鹰”以证其空,顿感羞愧,对慈悲有了不一样的体悟。
收获与行动:1.“世间上有三种功德最大:一是发菩提心,一是宣说大乘佛法,一是观想空性。”。坚持冥想,保持知觉,从冥想感知高我,慢慢进入到日常进入冥想状态。2.抄写一遍金刚经。
中善经义篇(显宗)
第一品 法会因由
佛陀讲经有五种圆满
一、环境圆满: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二、时间圆满: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的一时;三、眷属圆满: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四、法圆满:《金刚经》所诠的甚深意义;五、本师圆满: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一时
释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曾开许阿难等弟子结集经、律、论三藏,为使后人生起信心,经首可加“如是我闻,一时”,经尾可加“天龙人非人等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等赞叹
由于《金刚经》属于经藏,故“如是我闻”中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
“一时”有两种意思:1.指佛在某地说法的时间。2.佛陀讲法却不必如此,佛可于过去、现在、未来中,在无量世界为不同众生宣讲不同的法门,这种境界甚深难测、不可思议,所以,这里的“一时”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舍卫国
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时由波斯匿王统治
祇树给孤独园
一位叫给孤独的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传法,并打算找一块地为佛陀建造精舍。他发现祇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于是与太子商量打算买下来
太子非常舍不得这块林苑,为了打消给孤独长者的念头,就对他开玩笑道:“你若能把这里用黄金铺满,我就答应你的要求。”
由于给孤独长者前世供养过六佛,故今生能看到地下的宝藏,具有极为殊胜的福报。所以,给孤独长者回家后打开宝库,用大象把黄金驮到那里铺地。
最后,祇陀太子为其诚心所动,就对他说:“以前我们商量卖地时,并没有说这里的树也要卖。现在这块地属于你,但这些树仍归我,让我们一起来供养佛陀吧。”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金刚经》的听众有小乘比丘,也有大乘菩萨,因此,本经属于大乘的范畴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在那时,世尊于正午之前,披着袈裟、手托钵盂,到舍卫城中乞食化缘
著衣
世尊出门之前都要先整理衣服,我们后学者就更不用说了。作为一名佛弟子,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应让人看起来顺眼
适当的穿着、得体的仪容,对在家居士来讲也是有必要的,这也是利益有情的一种方便
乞食
佛陀并不是肚子饿,而是要给众生积累资粮的机会,并借机为他们传讲佛法
释迦牟尼佛在毗罗然国安居时遇到灾荒,他担心出生于王族的阿难受不了这种苦,所以给他吃了一粒麦子,让阿难七天中都不饥饿。依此因缘,阿难对佛陀的加持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和希有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在舍卫城内,次第乞食之后,返回祇园精舍享用斋饭。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双足,在法座上跏趺而坐,安住于正念之中
乞
早上七八点钟天还没亮,比丘们就托着钵,在马路上赤足而行。此时施主们早已在十字路口拿着食物等候,看到比丘来了,高兴地排在路边,对他们一一献供。供养物除了食品以外,有时还有洗脸用具、衣服等。比丘的钵非常大,每次回来都满满的,早饭用完后,还剩下足够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
洗足
吃完饭后洗脚,泰国也有这种习俗。以前希绕嘉措格西去泰国时,国王亲自为他端水洗脚
敷座而坐
值得注意的是,讲法、听法、修行时,身体的端直非常重要。有些人在家里看书念经,经常喜欢斜靠着,这种姿势相当不好
第二品 善现启请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此时,长老须菩提从大众中站起,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掌恭敬地陈白世尊。
在玄奘的译本中,这段经文前面还有“时,诸比丘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顶礼
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是证悟顶礼,中等者是修行顶礼,下等者是五体投地、以三门恭敬顶礼。此处从显现上讲,是指平时的三门顶礼
右绕三匝
有些人对右绕、左绕不太懂。一般而言,左绕(逆时针)有毁坏的过失,右绕(顺时针)有兴建的功德。在藏地,通常藏族人一看到左绕就害怕,担心功德会毁坏
须菩提
《金刚经》里的关键人物,他显现上是小乘比丘,实际上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般若经》中经常出现他的名字
偏袒右肩
将袈裟搭在左肩上,右肩袒露于外
右膝著地
一般来说,弟子在上师面前祈请时,都是左脚掌着地,右膝盖着地,这样的姿势比较如法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举世希有的世尊,您以最殊胜的护念,护念了这些大菩萨;以最殊胜的付嘱,付嘱了这些大菩萨。
希有,世尊
世界上很多大教主、大本师,无法使众生得到真正的解脱,但释迦牟尼佛却能做到这一点。须菩提不得不赞叹,不得不感到非常希有。
如来
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因功德示现的角度不同,佛可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种名号的详细功德
诸菩萨
凡是发了菩提心的人,都可以称为大菩萨。因为观待普通人而言,发了菩提心的人非常伟大,故称之为“大”
护念
最殊胜的护念是什么?就是赐予众生今生来世都安乐。用财富、名声来护念我们,并不是最殊胜的,而佛陀引导我们永远离开轮回的痛苦,今生来世都快乐,才是最殊胜的护念、利益、摄受
付嘱
如来有三种付嘱——善知识的付嘱、正法的付嘱、教言的付嘱,以此方法来付嘱众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发了菩提心、趋入大乘道的人,应当如何安住?如何修行调伏自心?”
须菩提所提的问题,包含了大乘基、道、果的一切内容:基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应如何安住;道是如何修持六度万行;果是如何调伏自心而获得佛果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陀说:“问得好,问得好!如你所言,如来以最殊胜的护念,护念大菩萨;以最殊胜的付嘱,付嘱大菩萨。须菩提,你要仔细谛听,我为你一一解说:发了菩提心、趋入大乘道的人,应当这样安住,这样修行降伏自心。”
第三品 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具体而言,为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而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体空,叫做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卵生——从卵中出生的,包括龙族、飞禽和有些人类。
胎生——人和许多动物主要是胎生。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饿鬼也大多是胎生。
湿生——夏天的昆虫多为湿生。当然,人类也有湿生的情况,尤其在佛陀住世时,湿生的例子经常可闻
化生——天人、非天、初劫时的人、地狱众生都是化生。此外,一些大成就者也是化生,如莲花生大士、圣天论师
有色——指欲界、色界的众生。《俱舍论》中说,欲界众生贪著五种妙欲,执著非常粗大,有实质性的身体;而色界众生断除了欲界的贪心,没有实质性的身体,但仍有比较细微的贪心,所以有一个光身
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他们没有接触性的色相,只有一个意识的色相
有想——指四禅天中的广果天。此处没有欲界的粗大分别念,但仍有细微分别念
无想——指广果天周围的一部分天人。《俱舍论释》中形容广果天犹如城市,无想天则如城市旁边的寺院
非有想非无想——又名有顶、非非想天,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天。因为没有欲界和色界的分别念,故称“非想”;但仍有微乎其微、极不明显的心识,称为“非非想”
“胜义菩提心”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就发心方面,可从世俗、胜义来分别回答
以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为修,以所发的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
以无有众生可度为住,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执著万法实有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第四品 妙行无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对任何法都不能有实执,应以无住之心而行持布施。即是说,不住色而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而布施。”
色
凡夫对所施之对象有颜色、形状的执著,比如,对乞丐有相貌丑陋、衣衫褴褛的分别。但菩萨却通达了空性,远离了这些实执
声
乞丐来到家门口说:“行行好,给我点儿东西吧。”菩萨不会一听到声音,就冒出念头:“好,我马上给你啊!”
香
菩萨的鼻子不去执著是香还是臭
味
菩萨对味道的胜劣也不加取舍
触
菩萨不存在由身体接触所生的轻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别
法
法是意识的对境,菩萨没有执著法的分别念,不会认为“我今天给了乞丐十元钱,应该有很大功德吧”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为什么呢?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相,在这里“相”和“想”的意思一样,都是以分别心去执著,跟分别心有很大关系
我相,依同一相续而存在
人相,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的世间
众生相,依业和烦恼转生于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寿者相,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异熟果保持相续的寿命。
宗喀巴大师说:“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东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
“不能,世尊。”
佛陀又问:“须菩提,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的虚空,能否用分别心来衡量?”
“不能,世尊。”
佛说:“同样,菩萨安住于无相而行持布施,所得福德也像这十方虚空一样,无法用分别心来衡量。因此,须菩提,菩萨唯应按上面所讲的教言去做。”
没有学过中观的人,布施一点点东西,就特别执著,总认为自己以此能获得殊胜果报。然而,闻思过中观的人都知道,名言中确实有对乞丐的布施,但在胜义中,我不存在、乞丐不存在、布施的东西也不存在,对不存在的东西去执著,没有任何意义
第五品 如理实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能否以相好的佛身见到如来?”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见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佛身,就认为见到了真正的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相好佛身,并非真实存在。”
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相皆由虚妄分别所生,若见到了诸相非实有,则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
凡有相状的东西,不管是好是坏,是轮回抑或涅槃,都是虚妄不实的,完全由分别心假立。只有通达了这些相并非实相,才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翻译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福积德之人,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持戒修福者:玄奘译为“具足尸罗、具德、具慧”,义净译为“具戒、具德、具慧”,与鸠摩罗什的翻译略有不同,是指持戒清净、修积福德、具有智慧的持藏者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不仅《金刚经》中有这种说法,按密宗的观点,我们今生能遇到大圆满,也是往昔于无量佛前种下的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说:将来若有众生对《金刚经》生起一念的清净信心,也能积累无边福德。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福报生欢喜心,另一方面也应对空性见生起信心
悉知:大家对经义生起怎样的信心、生信之因是源于在无量佛前积累过什么资粮,这一切的一切,释迦牟尼佛都能洞察分明、丝毫不差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大家过去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粮,现在又对《金刚经》生起信心,这种福德是尽虚空界也无法衡量的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为什么会获得如此不可思议的福德呢?原因很简单:若对空性生起信心,就能迅速超离一切执著,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
我相:将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
人相:由我执而引生的我所执
众生相:今生为人,来世为天人,后世又堕落恶趣……众生接连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
寿者相:执著一个相续的寿命延续不断
通达了一法的空性,就能通达万法的空性,如果明白了《金刚经》的空性义,就能明白一切法的空性义。《中观四百论》也说:“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不能执著这些相呢?因为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的心耽执相状,势必会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心不取相,一切皆离;一念取相,即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虽然执著的角度不同,但本体上都是一个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法相:既包括调伏各种烦恼的佛法,也包括世俗中显现的有法。执著任何一种法相,都会落入四相当中,不能获得究竟的佛果。《般若十万颂》云:“须菩提,若起毫端许之名相执著,亦不得真实佛果。”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呢?如果耽执非法相,也会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非法相:1.“法”指佛陀的教法,“非法”指外道的邪法;2.“法”指名言中显现的法,“非法”指单空方面的法。此处的“非法”是指单空。
执著单独的空性,也会落于四相当中。因为认为空性存在,显然是一种我所执(人相),有了我所执就一定有我执(我相),进而人我的分别也会产生(众生相),既然人我的相都有了,那有情从生至死的现象不可能不存在(寿者相)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因此,既不能执著诸法实有,也不能执著一切皆空。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鉴于此,如来在了义经典中常说:诸位比丘,你们应当知道,我所宣说的法犹如船筏,最终必须要舍弃,非法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舀水,必须要准备水器,但水得到之后,水器就没有用了。没有真正获得解脱前,世俗谛的法千万不能舍弃,否则就无法证悟胜义谛,龙猛菩萨也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就像还没有到岸便不能轻易抛弃船筏,否则,半途掉到了大海里,后果是很可怕的!
第七品 无得无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正等觉真实存在吗?如来所说的法真实存在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是无妄念,“耨多罗”是无傲慢,“三”是心常住于禅定,“藐”是心常住于智慧,“三菩提”是断除凡心、现见佛性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回答:“根据我的理解,如来正等觉不存在,佛法也不存在。”
本经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一切诸法的本性,不是一个具体形象。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法不存在呢?因为实相中如来所说的法不可得、不可言说,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
佛陀所说的法,非法(无实法)之故,远离常有的边;非非法(有实法)之故,远离断无的边。
不可取、不可说:“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佛陀所说的法,非法(无实法)之故,远离常有的边;非非法(有实法)之故,远离断无的边。这即是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佛法在实相中不存在呢?因为一切法皆是无为法,远离分别执著。诸位贤圣的安立,也只是能证悟无为法的智慧上有差别。”
究竟实相中,实有的法不存在,无实的法也不存在,诸法本性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法相,这是圣者入定智慧抉择的。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果有人将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所得福德多吗?”
须菩提答言:“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福德的本体是空性,以空性之故,福德可随因缘而增上,所以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四洲、日月、须弥山、诸欲天、梵天世界为一个单位,一千个单位称为一千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二千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法华经》说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
福德若在胜义中实有,其量则能思维,但由于它是空性的缘故,所以只要因缘具足,依如幻的布施就能产生无量如幻的福德,正如《入行论》所云:“幻人生幻福。”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陀接着说:“如果有人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一个四句的偈子,并为他人宣说,此人的福德将胜于上面那个人。”
世人常认为,财布施的福德非常大,法布施可能远不及于此。但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亲口说了:法布施的福德,远远超胜财布施
受持:指专心致志地奉行
四句偈:我们受持《金刚经》后,若能为他人开演经义,令彼等听闻、读诵、修持,即使只有一个偈颂,也超胜了用七宝布施的福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原因何在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能令人获得无上正等觉的佛法,皆从这部经出生。”
曾有居士供养寺庙一万块钱,几十年后始终念念不忘,一见面就提醒:“我在某年供养了你们一万块,还记不记得我呀?”甚至有些人供养了一点饼干、毛衣,四五年后还挂在嘴上,逢人便说。实际上,这种供养并未舍离吝啬、执著、傲慢,所以是不清净的供养。
《金刚经》所诠释的都是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是产生一切诸佛之因。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并非实有存在,故非佛法。”
所谓佛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能息灭痛苦的妙法甘露。从究竟义来讲,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世俗中的假象,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真正的佛法远离一切戏论,是大无为法
六祖曾说:“佛经不是佛法,它是肉眼的境界,故非究竟。佛法应是慧眼的境界。
第九品 一相无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预流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预流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预流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入流,但在胜义中根本没有能入所入,远离了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执著,这才是真正的预流果。”
须陀洹:预流果,属小乘见道。它是声闻乘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一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一来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一来果虽然在名言中称为一往来,但胜义之中无去无来,这才是真正的一来果。”
斯陀含:亦名一来果,是小乘二果。此果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仍有三品未断,故还要来欲界的人趣或六欲天受生一次,以此得名“一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阿罗汉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就胜义而言,根本不存在实有的阿罗汉。”
阿罗汉:是小乘的最高果位。此果已出离轮回,不再转生六道。但相对大乘而言,仍有细微的所知障未断,因此并不究竟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阿罗汉若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
如果阿罗汉认为“我”是阿罗汉,就会有我相;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别人是凡夫,便有了人相;认为三界轮回中很多众生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即是众生相;我这个阿罗汉何时入灭尽定,融入法界中,则为寿者相。只要有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四种执著便应运而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世尊,您说我获得了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第一的阿罗汉。”
无诤三昧:藏文中叫“无恼禅”,玄奘和义净译为“无诤住”。
第一离欲阿罗汉:所谓“离欲”,是指离开一切烦恼。本来阿罗汉都离开了一切烦恼,但根据小乘的论典,其境界也有高低之别,须菩提在阿罗汉中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说:“尽管佛陀说我是离欲第一阿罗汉,但实相中我根本没有这种执著。如果我有这种执著,自认为已得阿罗汉道,那佛陀根本不会说我是离欲第一、喜寂静者。正因为证悟了实相,无有所行,佛陀才称我为喜寂静者。
乐阿兰那行者:乐阿兰那行者”是喜寂静者。此处的寂静,指身口意寂静、调伏烦恼,这一点只有阿罗汉才做得到。我们凡夫不是寂静者,而是愦闹者、散乱者,身口意三门整天为了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
第十品 庄严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告诉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往昔在燃灯佛前,是否得到过授记,是否真实有所得之法?”
须菩提说:“名言中虽可如是承认,但依胜义谛观察,如来在燃灯佛前并未得到任何法。”
法王如意宝也常告诫我们:“假如认为得到本尊授记,从此不用精进也肯定会成就。有了这样的傲慢和执著,就不是真正的授记。”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真实庄严刹土?”
“没有,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非胜义中的庄严,而是名言中的庄严。”
《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名言中只要心清净,一切的显现必清净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若一个人的身体犹如须弥山(分析有情世界时,‘人’只不过是一种代表),这样的身体大不大?”
“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胜义中诸法皆空,没有身体就是最大的身体。”
真正有智慧的人,绝不贪恋梦幻般的身体。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所有沙子数量那么多的恒河,这些河中所有的沙子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仅仅是恒河沙数的这些恒河,就已多得无可计数,何况所有河中的沙子数量,更是令人无法想象。”
“须菩提,我今天以真实的语言来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遍满如此多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来作布施,所得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持诵《金刚经》,乃至受持四句偈,并为他人宣说,其功德远远超过了前面的福德。”
持诵《金刚经》,能行难做之事,能获广大福德
凡是相信佛语的人,都知道财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但与持诵《金刚经》的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功德就不值一提了
持诵《金刚经》有广大福德,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所致。什么缘起力呢?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言,若能依教奉行,做小小的善事,也会得到极大利益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佛告诉须菩提:“无论是谁,若能随时随地宣讲这部经,就算只有四句偈,此处也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的供养境,他们会像对佛塔寺庙一样恭敬。何况有人全部读诵受持《金刚经》,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须菩提,此人将成就最无上的希有之法。”
经典所在之处,实则为佛陀所在之地。因为,一方面是末法时佛现为文字相,另一方面,《般若经》中说:“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养佛,当供养般若,般若与佛无二无别。”所以,有了《金刚经》,天人会时时予以保护,不受邪魔外道侵扰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因为《金刚经》是一切诸佛的心髓,故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藏文中译为:“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则为有上师。”意思是说,般若所在之处,佛陀就在那里,为众生指路的善知识也在那里,此乃佛的真正道场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此时,须菩提问佛:“世尊,这部经取什么名字?我们应如何信受奉持?”
佛说:“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你们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
般若波罗蜜多,译为智慧到彼岸。这有两种解释方法:1.从道智慧而言,指我们正在趋往佛陀的智慧;2.从果智慧来讲,指已经真正获得了佛陀的智慧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蜜。”
佛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只能暂时引导众生。如世界上的邪门外道及不信佛教之人,根本不愿听般若法门;有一部分内道徒虽有缘听闻,但对空性有极大的恐惧心;还有些人尽管在修般若空性,但由于善根没有成熟,无法体悟其意境。为了帮助这部分众生,佛陀才在很多经典中大篇幅讲般若波罗蜜
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现空无二的。即使佛陀在成道以后,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仍要显示转法轮、涅槃等行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来有没有所说之法?”
须菩提答言:“世尊,如来从未说过任何法。”
从实相而言,如来所说的法,没有任何相状,也没有任何所缘,若去妄加执著,则非究竟。但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佛陀可以应机施教,开设不同的法门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是不是很多?”
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
“须菩提,你应该知道,如来已经说过,所有微尘不是真正的微尘,不是微尘就是微尘。”
如果微尘实有存在,那再怎么观察,都会破不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尽管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前,微尘是有,它落入我们眼里,还是很麻烦,但真正剖析下去,这些微尘不是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所谓的世界,也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世界就是世界。”
这部《金刚经》的涵义深不可测,每个问题都要有两方面的对比:名言显现中是无欺存在,而胜义观察时,却如梦幻般丝毫无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能否以三十二相见到真正的如来?”
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以胜义理来观察时,并不是如来的真相,只是名称上叫如来的三十二相。
以相好见佛不合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十二相是色身的功德(色身分为报身、化身,释迦牟尼佛是殊胜化身),以三十二相无法见如来,三十二相只是在菩萨和凡夫面前显现的一种梦幻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的身体作布施,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受持《金刚经》,哪怕只有四句偈,并为他人解说,此功德较前更为殊胜。”
受持有形象上的受持、真实受持两种。形象上的受持,是表面拿着经文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里却胡思乱想、怀疑重重。这与别人千百万劫中布施身体的行为相比,功德超胜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只有真实受持,即通达最甚深了义的经义,然后再给别人宣讲,应该才有这么大的功德。
六祖也说:“一心念诵《金刚经》,能断除我执、断除妄想。”只有专心致志念《金刚经》,并对经义产生定解,方可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以及各种各样的妄想,言下成佛。如此念诵《金刚经》,才比舍弃身体的功德大
“受”是完全领悟经的意义,“持”是经常忆念其中内容。光是口头上念念,功德不是很大,我们必须要究竟通达经义。《金刚经》的功德非常大,但若只是有口无心地念,而没有明白其中内涵,不一定获得如是功德。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此时,须菩提听到这部经的殊胜功德,深深地通达了此经密意,生起极大欢喜心,不禁悲泪俱下,陈白佛言:“希有,世尊。”
涕泪:若有众生听闻空性后,内心数数生起欢喜,由欢喜而泪流满面、汗毛竖立,这种人就是空性法门的根基。
悲泣:“大悲心是一切菩萨之根本,大悲心是一切智慧之母。”
读后感:最近几日读金刚经常常泪流,不知所以,明明不懂其文字所言,却能感文字背后的深意,原来智慧也是可以传承的,我已折服。涕泪,原来是根基,追忆曾经遇到的那位,说我与佛有缘,有此深意。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佛陀您宣讲如此甚深的《金刚经》,我自从获得慧眼以来,没有听过这么殊胜的经典。
“声闻所证空性,犹如牛蹄迹之水;菩萨所证空性,犹如大海之水。”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若有人将来听闻《金刚经》,生起清净的信心,同时也产生证悟的境界。当知此人的证悟并非一般,而是成就了世间上第一希有的功德。”
我们成办世间的琐事,或得到一些名闻利养,并不算特别希有,因为很多凡夫都可以办得到。但如果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清净的信心,证悟了实相智慧,这个功德是最希有的
谁若对《金刚经》生起一种清净信心,那他必定会生起实相的智慧——最了义、最究竟的证悟境界。因为弥勒菩萨说过:“胜义谛唯一通过信心而证悟。”《华严经》亦云:“信为道源功德母。”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所谓的实相,并不是真正的实相,所以如来称之为实相。”
怎么样才能达到实相的境界呢?《入行论·智慧品》中说:先要长时间观修空性,断除执诸法实有的习气;然后进一步观万法无所有,断除对空性的执著,最终达到“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须菩提说:“世尊,我现在听闻、受持这部经典,并不是特别困难。最难得的是,将来末法五百年时,若有众生听到这部经,并能信解受持,这才是最为希有的。”
佛在世时听闻到《金刚经》,并不是特别希奇,而当今时代五浊特别猖獗,我们有缘听到这个法门,领悟空性不可思议的法味,真的是非常希有。龙猛菩萨也说:“知此诸法空性已,一切业果依缘起,希有又此极希有,希奇又此极希奇。”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为什么说这种人希有呢?因为此人通过闻思修行获得了正见,已经远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空性法门听得越多、修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会越大。有些人当下即可断除我执,有些尽管不能,我执也会日益减少,乃至灭尽,这就是世间上的第一希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听闻受持《金刚经》的人没有四相,为什么没有四相呢?因为我相在实相中不存在,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实相中也不存在。”
六祖说:“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佛的智慧)。”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为什么诸法的实相是究竟的胜义谛呢?因为离开了一切诸相,就是真正的佛陀。”
《中论》也说,如来超越了一切戏论,但愚痴的凡夫却往往执相不舍。其实,真正的实相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佛陀的密意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须菩提对佛陀陈述了以上道理之后,佛很高兴地赞叹:“你说得对,一点也不错。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人听到《金刚经》后,不惊讶、不恐怖、不畏惧,那是非常希有的。”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无论是什么人,若能真正接受空性,这是相当希有的。为什么空性如此殊胜呢?佛告诉须菩提:“如来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第一波罗蜜,只是名称上叫第一波罗蜜。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六波罗蜜还是十波罗蜜,最殊胜的就是非波罗蜜,因为它没法以言语、思维来表示,不是一般的世俗法,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智慧。所以,佛陀说这是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佛告诉须菩提:“如来在诸多佛经中说,忍辱波罗蜜,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
作为一个学菩萨行的人,应当通达三轮体空的本义,只有通达了空性,才能忍受一切痛苦。否则,座位被抢了、房子被占了,就生嗔恨心,这说明你没有观空性,还没有达到安忍波罗蜜的境界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胜义中根本没有四相,为什么呢?佛以亲身经历告诉须菩提:“往昔我是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我当时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说:“假如我往昔没有证悟空性,歌利王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时,定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这四相,必对歌利王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正因为我没有生嗔恨心,可知我当时已经通达了安忍波罗蜜。”
《入行论》所说:“往昔如来如何发心,我也如是发心。”但这一点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不要说用刀子割他身体,就算稍微碰了一下,他也立即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尽管每天的发心偈念得好听,但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佛告诉须菩提:“作为一个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当产生一个无有所住的心。若心有住,则非真正的所住。”
在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应发起胜义菩提心。这种胜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觉之心,它远离一切相,既不住于色,也不住于声、香、味、触、法。若有一点所住,则不是真正的发心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所以,诸佛在般若经中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也应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进行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如来说,世上一切相,都不是真实的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如来又说,世上一切众生,都不是真实的众生。”
在没有观察时,茫茫轮回苦海中有无量众生,但如果真正去观察,一切众生并不是众生,众生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故语言绝对可信。”
胜义中一切法皆不存在,无有丝毫实质,而在名言中,却有如幻如梦的显现,这种说法合不合理呢?对此疑问,佛告诉须菩提:如来不像凡夫一样,他的语言绝对可信,这一点有充足的证据
《释量论》第三品中讲得比较广,论云:“无因不说妄。”佛之所以不说妄语,因为他已断除了妄语的因——贪嗔痴等一切烦恼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之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从世间角度来说,一切都是“无虚”,但以出世间智慧来衡量,一切都是“无实”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假如菩萨的心执著于法而行持布施,就像在黑暗中行路一样,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不住任何法相而作布施,如同有眼睛的人在白天看色法般一清二楚。”
《金刚经》主要抉择的是般若之功德。究竟来说,暂时的布施等五度,就像盲人行路一样,最后一定要靠智慧度,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未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对《金刚经》生起信心,受持读诵。以如来的智慧完全能够了知、照见,此人将来定可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根据《俱舍论》的观点,佛陀不同于声闻、独觉,佛能于一刹那间不混杂地照见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并以神通把未来千百万劫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正在讲闻《金刚经》,未来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在这个世界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河沙等身体作布施,中午同样以恒河沙等身体作布施,下午仍以恒河沙等身体作布施,如此布施身体不仅仅是一天,而是无量百千万亿劫,其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听到《金刚经》后信心不退,功德已经超过了前者,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功德就更无法衡量了。”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总而言之,《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部《金刚经》,是如来为已发大乘菩提心、行持最胜大乘道者而说的。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泛地为他人宣说,如来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完全了知、彻见,此人必将获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功德,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金刚经》主要讲的是空性,是诸佛菩萨的出生之处,一般的众生无法接受。因此,如来首先要观察法器,唯有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才是本经的所化对象。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金刚经》所讲的内容相当甚深,小乘、外道或者没有学过宗派的平凡人,不可能接受、听闻、受持、为人解说。”
乐小法者:“小法”是指世间法、小乘法及希求自己解脱的法门。喜欢小法的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这部《金刚经》,首先不能听受,中间不能读诵,最后更不会为他人宣说
《般若经》也说:“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善根比较浅薄,再加上周围有许多恶友,故对深广法门不起信心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不管在任何地方,若有《金刚经》,一切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当知此经所在之处,即为佛塔所在之处,众生皆应恭敬、顶礼、转绕,并散各种鲜花作为供养。”
《入行论》云:“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而持诵修持《般若经》的人,按照前辈大德所说:他脚踩过的灰尘,也是帝释、梵天恭敬顶礼的对境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明朝弘治年间,承天寺的真如佛塔濒临倒塌,后来有位慧林和尚,经过二十年化缘,将佛塔重新修复起来。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在受持、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若遭人轻毁、损害,这是因为他以前所造的恶业,本应堕入恶趣,但通过受持《金刚经》的功德,今生中只需感受这些轻微痛苦,便能使罪业得以清净,很快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很多人在念《金刚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违缘,比如受人欺负、与别人不合、修法出现障碍等,这些表面上看都是违缘,但实际上是一种顺缘,是别人在帮自己消业障,以此早日圆满佛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须菩提,我回忆过去的无量劫,在值遇燃灯佛之前,已遇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如来,在他们面前供养承事、依教奉行,从没有违背过如来教言,这种功德是无法想象的。”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有人在末法五百年时,以信心受持读诵此《金刚经》,所得功德与我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百分之一不能及,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都无法衡量。”
《坛经》云:“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通过受持读诵《金刚经》,获得平等无染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功德,此功德远胜于世间上有漏的善法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后来的末法浊世,读诵和受持此《金刚经》,所得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我详尽地道出这些功德,也许有人听后不能接受,以致心意狂乱,生起大怀疑,甚至精神癫狂。”
对于自己不理解之处,切勿以分别心妄加取舍,而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若能如此,久而久之必定会生起智慧,证悟佛陀的究竟密意。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须菩提,这部经的意义不可思议,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
通过佛经的加持,我们的痛苦烦恼一下子就能断除,这一点确实不可思议;而佛经每一层内容都有内、外、密的涵义,这一点也不可思议;若对佛经虔诚祈祷,绝对会获得佛陀加持,所得果报也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时,须菩提在佛前陈白:“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菩提心,以什么方式来安住所缘?以什么方式来修持六度万行?以什么方式来调伏自心?”
发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要调伏自心,即首先怎么样安住?中间怎么样修持?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时,须菩提在佛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觉之心,理应如此观想:我虽然发了菩提心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但实际上,没有所灭度的众生,也没有能灭度的我。”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调伏自己的心,必须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胜义来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灭度与能灭度并非实有,二者都不存在,这即是胜义菩提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为什么所灭度与能灭度不存在呢?须菩提,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著在实相中还有一个相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中论》云:“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凡是执著相状的,皆不符合究竟的真如法要。”
佛陀已通达万法的本来实相,在这种智慧面前,一丝一毫的法也不可得。如果实相中确实有法可得,诸佛菩萨应该能看到,但正因为以胜义智慧来抉择时什么也得不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佛以前在燃灯佛面前,有没有得过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须菩提回答:“世尊,据我对佛陀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过任何法。”
佛赞叹道:“一点也不错。须菩提,实相中的确没有法令如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来若依实有之法获得了无上正等觉,燃灯佛则根本不会给我授记:你将来在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说:在一切所知当中,若有一法是成实的,形形色色的法都不会显现;正因为不是成实的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
《金刚经》中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一会儿得授记、一会儿不得授记,好像一句话处处有矛盾。但实际上,只要静下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它的境界不可思议,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收获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所谓如来,即诸法的本义。”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假如有人说:如来已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种说法不正确。须菩提,在实相中,无有法令佛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在名言中,佛在众生面前显现为:先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的果位,确实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从胜义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不真实的,都了不可得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在世俗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于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现前菩提,在鹿野苑等处转法轮,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胜义实相中,一切显现皆不存在
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但很多人因为没有通达此理,也没有听闻过空性法门,故经常偏堕于一边。有些人认为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是空的,连发菩提心都不存在;有些人认为一切都实有,如来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大圣者,他是真实存在的。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此,如来在诸佛经中说: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是佛法。”
《文殊经》中,文殊菩萨问舍利子:“什么是最殊胜的佛法?”舍利子答:“诸法无有自性,此乃最殊胜的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只是名言中叫做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比如人的身体长(zhang)大,是不是实有存在?”
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虽说人身长大,但其实没有大身就是大身。”
此处以身体长大为喻,说明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为圆满。此处大人的身体喻为佛陀的智慧,小孩的身体喻为菩萨的智慧,若想长成大人,必须要从小孩开始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菩萨也是同样。若有菩萨说‘我要灭度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所谓的菩萨,不应执著任何实有之法。因此,诸佛说一切法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若认为‘我应当庄严佛土’,则非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只是名言假立,实相中根本不存在,庄严佛土也是一种执著。”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倘若菩萨证悟了空性,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实义,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作为一个学大乘法的人,如果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不要说大菩萨,连声闻、缘觉也当不成。
《涅槃经》讲:“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也就是说,凡是执著“我”者,即认为“我”是实有、真实、长存、可依赖的,而不是空的,这种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肉眼?”
“是,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天眼?”
“是,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慧眼?”
“是,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法眼?”
“是,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佛眼?”
“是,如来有佛眼。”
肉眼:在资粮道时获得,其因是前世供灯、修禅定。肉眼能照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粗细众色
天眼:加行道以上都具有,其因是行持有漏善法,或修持禅定等六度。天眼能照见十方众生的前生后世、投生何处等,对自他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的前后世是什么,全部能够一一现见。
慧眼: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具有,其因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而获得。慧眼能如实现见万法的本体——胜义法性
法眼:一地到十地菩萨出定时具有,其因也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法眼能如理通达教法和证法的意义,了知与自己等同者、比自己低劣者的根基
佛眼:得佛果时具有,其因是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佛眼是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彻见万法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本性,其范围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的所有沙,佛说是不是沙?”
“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比如现在有像恒河沙子那样多的无数条恒河,把这些恒河中的所有沙子加起来,如此数量的佛世界多不多呢?”
“非常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告诉须菩提:“如此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每一个众生的种性、根基、意乐差别,如来都能完全了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什么如来能照见一切众生的心呢?佛陀在经中讲过:所谓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心,只是名称上叫心。”
在胜义中观察时,迷乱的心不存在,明清的心也不存在。《般若八千颂》说:“于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心的本性中没有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本体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若能通达心的本性,就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心都了不可得。”
密宗窍诀来讲: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若有人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以此殊胜因缘,他的福德是不是非常大?”
“是的,世尊。此人以是因缘,所得福德不可限量。”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你应该明白,假如福德的本体实有,如来根本不会说福德多。正因为福德无实,故如来在佛经中说:这样的布施,所得福德非常多。”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著相布施的功德非常大,著相布施的功德几乎没有
《入行论·智慧品》云:“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断除的,并不是一切法,而是对一切法的执著,这才是众生痛苦之因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见到佛陀色身,是否意味着见到了如来?”
“不,世尊。不能以见到佛的色身而认为见到了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在经中说:具足色身,并非具足色身,不是色身才是色身,故以色身见如来不合理。”
此处讲的是智慧分,智慧资粮能产生法身,这是因缘的特殊关系。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也说:“以此之善根,回向诸众生,积福智资粮,愿众得二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能否因为见到如来具足的妙相,就认为已经见到了如来呢?”
“不能,世尊。如来不以外在的圆满具足妙相而见。”
如来的真正身体是无为法,无为法不可能被火烧坏、被东西砸碎。以密乘来说,佛像、佛塔是不了义、形象的幻化网。
智慧不成熟的人,经常喜欢走极端,不是“左倾”就是“右倾”,从而造下堕落的恶业。所以,大乘佛法只能在法器面前说,非法器前万万不可宣说,因为说了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他们认为有鼻子有眼的才是佛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为什么呢?如来在佛经中说,所谓的诸相具足,实相中并不成立,只是名言中随顺世间而安立为诸相具足。”
一般凡夫认为:如来不是有相,就是无相,除了有相、无相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相存在。但实际上,如来的本相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有所说之法,千万不要这样想,也不要这样说。为什么呢?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之法,此人是故意诽谤佛法,不能完全了解我所说的密意。”
一切法的法性就是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佛陀没有说过任何法,所说之法全部是名言假象,是不究竟的
《证道歌》言:“默时说,说时默。”佛从来没有说过法,沉默不言才是佛所说的真相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三世诸佛等说法者,实际并不存在所说之法,因为能说、所说、说者皆无,所以无法可说,只是名言中假立为说法。”
在《金刚经》中,若把世俗谛与胜义谛分清楚,每个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时,慧命须菩提在佛前请问:“世尊,未来末法五百年,若有很多众生听闻《金刚经》,是否会生起极大信心而获益?”
佛没有正面回答:“须菩提,这些众生既不是众生,也并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的这些众生,如来早已经说过,非众生就是众生。”
名言中可以承认有如幻般假立的众生,但在实相中丝毫不成立。既然如此,众生闻思《金刚经》后生信,对此经恭敬顶礼、念诵受持而产生无量功德,在实相中也是没有的。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说:“佛得无上正等觉果位,证悟十力、四无畏等不共境界,具有三十二相、六十四梵音,实际上这些是不是无有所得?”
佛陀很欢喜,赞叹须菩提:“没错,确实如此!我虽然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但在实相中,没有一点点法可得。”
《中论》说:“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另外,须菩提,诸法不论是显现、空性,还是佛陀、众生,全部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胜劣之别。什么时候证得这种双运的境界,就叫无上正等正觉。”
华严经中说:“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若能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执著,修持一切善法,即可证得无上正等觉的佛果。”
我们因地时积累资粮、忏悔罪障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减少自己的实执。假如一边对众生、佛陀有很深的实执,一边去修持的话,无法获得究竟的果位。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所谓善法,如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善法,只是名称上叫善法。”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又说:“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所以在名言中,行持善法确实能解脱,也能令众生获得安乐,但从胜义来讲,善法并不存在
有些人修行非常精进,发心也十分清净,磕头、供养、布施更是从不间断,但可惜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空性法门,一直认为成佛是实有的
智慧不成熟的人总喜欢堕于一边,认为不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了,以此邪见而否认因果,最终又堕入可怕的断见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很多须弥山,以遍满这些须弥山的七宝来作布施,如此福德不可思议。但与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金刚经》的福德相比,不要说全文,乃至仅持诵四句偈,福德也远远超过了前者。布施的福德不及持经的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亦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最好不要想,也不要说:‘如来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如来所度的众生,若有如来所度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了。”
我们凡夫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而《大集月藏经》中说,佛以四种方式度化众生:一、法施度众生,即转八万四千法门,宣说十二部经;二、身业度众生,佛身有无量光明、相好,众生只要一心观想,无不获益;三、神通力度众生,在有缘众生前,示现无量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四、名号度众生,诸佛有无量名号,若有众生一心称念,即可遣除障碍,获得利益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实相中并非有我,而凡夫妄执为我。”
佛经论典中,用了各种方法抉择“我”不存在,但凡夫不懂这个道理,依然对“我”有强烈的执著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凡夫。”
在圣者的根本慧定前,既没有凡夫,也没有非凡夫。《维摩诘经》也说:“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
须菩提回答:“可以。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不应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
见须菩提已经真正通达了,世尊遂以偈颂宣说自己的真实密意:“若想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此人已步入邪道,无法得见如来本面。”
有缘弟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只不过是清净依他起,并不是真正的佛陀。此外,通过持诵名号、佛经等声音来求佛,也是不了义的。如来的本来面目,不是眼根所见的色法,也不是耳根所闻的声音,因此,若以色相、声音想见如来,此人的修行已偏离了正轨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诸佛的本体,应观为离戏法性,即引导众生的导师之法身,它是光明离戏的无为法,非能取所取的境界,故以凡夫的分别念无法衡量。
《入行论》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胜义不是凡夫分别念的境界,凡夫的分别念只是世俗谛,故无法测度不可思议的法性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果你认为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来认识佛陀的真相,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如来的真相并非如此。”
相只是一种因缘,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空相,《大智度论》云:“因缘生法,是名空相。”所以,若执著于依靠相而得无上佛果,就会堕入常边,始终也不可能获得无上佛果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你若认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说一切法是断灭的,实相上没有,现相上也没有,这种想法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所有的法不能说为断灭相。”
在抉择诸法时,若认为一切显现皆无,单单是一个空性(单空),这就是一种断灭。譬如,有些人声称没有因果轮回、善恶果报,只存在一个空性,这也是不合理的。真正的诸法空相,应该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若有菩萨用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布施无量无边众生,此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通达般若空性法门,了知一切法无我,从无我中获得无生法忍,二者相比起来,后者的功德远远超过了前者。”
供养、布施的功德,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大。但如果通过闻思修行,对无我的真理生起定解,功德更是不可思议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为什么无生法忍的功德远远超过了财布施呢?须菩提,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
须菩提问佛:“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对于自己所修积的福德,不应当贪执,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
菩萨修积福德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最终获得不执著任何相的境界,此乃最究竟的法性。要知道,贪执佛法也是一种所知障,实相中没有能得所得,《维摩诘经》也说:“诸法究竟无所有。”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种人并没有了达我所说佛经之密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所以叫做如来。”
什么叫做如来?佛经云:“能悉见、悉知诸法之本性,现前诸法之本性,名为一切智智。”
第三十品 一合相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其微尘之数是不是很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微尘实有,佛根本不会说微尘很多,正因为佛说微尘无实,所以可以说微尘很多。
微尘抉择为空性的道理比较难懂,因为微尘非常渺小,人的分别念和智慧有限,总觉得它是实有的。小乘宗认为无分微尘成实存在,是胜义谛;很多外道也认为微尘常有不变。然而,中观宗和因明宗都不承认微尘常有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尊,如来在《阿含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是世界,只是名称上叫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为什么呢?因为三千大千世界在胜义中不是世界,假如说世界实有,则已经成了一合相。”
一合相:是指对总体相状的一种执著。比如瓶子本来是由微尘组成,但人们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于是把这些微尘的聚合称为“瓶子”;五蕴中本来没有我,但众生也因为有了一合相,就把五蕴的聚合执为“我”。同样,器世界本来也是由微尘组成,但人们却把没有实体的法聚合成一种相状,进而对其产生实执,这就是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一合相本来无有,远离言说,但凡夫人却妄生贪著,将其执为实有。”
佛陀在很多经典中说:甚深的法要,不可对凡夫宣讲,因为他们不能接受。《解深密经》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法华经》也说:“凡夫浅识,深著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凡夫的智慧浅薄,听到佛陀讲的甚深法要后,本来实相中没有这些法,他们却偏偏执为实有,不能通达真正的涵义。之所以不能通达,一方面是根基有限,另一方面,凡夫有很多迷乱的因,就像眼翳者见到空中有毛发一样,无法见到诸法的实相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若有人言‘佛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有的’,须菩提,你怎么认为?这些人是否通达了我的密意?”
须菩提回答:“没有通达。因为您所说的这些法,只是暂时引导众生的一种方便而已,如果他们这样认为,就无法了达如来所说之经义。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在名言中安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假如认为这些实有,则会成为修道的障碍。”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凡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一切法应当如是了知、如是照见、如是信解,这样才能获得不生法相、远离戏论的境界。”
我们学了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应该将法融入自心,对法性多多少少有一点认识,知道诸法实相是什么样的,没有相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管学什么法门,都应该有如饮甘露的感觉
【如是知】:指闻所生慧。发了菩提心的人,首先要在上师面前如理听闻而了知。
【如是见】:指思所生慧。听闻后反反复复在心里思维,基本能通达诸法的本性。
【如是信解】:指修所生慧。因为所通达的意义一会儿就消失了,故而需要再三修持,以此获得不退转的信解。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须菩提,若有人以遍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来作布施,此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殊胜的菩提心,念诵受持此经,为人演说,即使只有一个四句偈,所得福德也远胜于前者。”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世间上有三种功德最大:一是发菩提心,一是宣说大乘佛法,一是观想空性。”所以,大家应当经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也应每日读一遍。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怎么样为人演说呢?不执著任何一种相,安住于空性中如如不动。”
这是一切禅定的根本。即入定时不缘取任何相,在远离戏论的空性中如如不动,不起丝毫分别念,犹如虚空。
若能真正现前这种境界,已超过发菩提心等任何善法的功德。就像《诸法不可思议经》中所言:“持正法与发菩提心的功德,不及观空性的十六分之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有为法的本体,犹如梦境、幻象、水泡、影子、露珠、闪电,虽有显现但虚妄无实,应作如是观想。”
【梦】由迷乱意识现前的,当时虽有能取所取,但本性丝毫不成立。
【幻】幻化师通过幻术变出来的事物,其实体根本不存在。
【泡】依靠因缘而产生,一会儿就消失了。
【影】因缘具足才出现,似有而实无。
【露】太阳出来以后,立刻就没有了。
【电】前一刹那显现,后一刹那灭尽。
这六种比喻,一方面说明无自性,一方面说明无常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陀讲完《金刚经》后,长老须菩提及所有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人、阿修罗,听到佛陀所说之法,都生起极大欢喜心,信解、领受并依教奉行。
这次讲经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违缘,顺利圆满地结束了!
许多人听完《金刚经》之后,也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不禁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初善题目
金刚
《摧魔仪轨》中说,金刚有不摧、不坏、不变等七种特征;佛教的公案中也说,帝释天持的金刚有能力摧毁一座大山,但任何东西也无法毁坏它
金刚有个不共的特点:能坏一切,却不为一切所坏。同样,般若空性也是如此,它能摧毁各种各样的邪见执著,却不为任何一种邪见所毁
般若波罗蜜
梵语为“巴热玛达”,意思是智慧到彼岸,或者智慧度。
金刚经原文(诵读)
第一品 法会因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相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能断金刚
成书时间:公元前494年
作者:鸠摩罗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