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探讨了人生的各种重要课题,包括自卑感、课题分离、活在当下、自我接纳、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寻求认可与自我价值、自我意识过剩等。书中讨论的许多内容都是当代年轻人所困扰的心理或哲学问题,通过阿德勒心理学为这些疑惑做出了解答。
编辑于2024-11-03 20:52:58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被讨厌的勇气
甘于平凡的勇气
自我羁绊
先理解“我”:停止对我的执著,转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自我意识过剩:厌恶自己,所以关注自己;没有自信,所以自我意识过剩
自我意识过剩,牵绊束缚言行,不能无拘无束
原因:怕嘲笑,小瞧,没信心,故无法展露本真的自己
解决方法:共同体感觉。把对自己执著变成对他人关心,建立共同体感觉。
如何做到共同体感觉:三点,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共同体感觉引申出幸福是什么
自我接纳
“我”这个容量丢不掉换不了,只有利用“我”这个被给予的东西
放弃自我肯定:暗示,明明做不到,却撒谎
选择自我接纳:诚实接受不好不完美的自己,朝好的方向努力,不撒谎(“60分与100分”)
人会改变,人能进步
肯定性达观:接受改变不了的,拿出“勇气”(又是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引出他者信赖
他者信赖
信赖:相信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自己课题),不惧背叛(他人课题)
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搞好横向关系的手段,信赖才能投入,否则,建立不了深厚的人际关系
背叛,则可以剪断关系
如何不惧背叛:自我接纳。背叛是他人课题
怀疑:信赖反义词,邻人疑斧。
引出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前提是把他人视为伙伴,把他人视作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对伙伴给予影响,作出贡献,即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不是自我牺牲,舍我而为他人效劳。
反而是为了体会“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综上:自我接纳(自立,我有能力)—不惧背叛的他者信赖(人人皆伙伴)—才能把别人当伙伴—他者贡献(为他人作贡献)—获得归属感(价值)—共同体感觉(与社会和谐相处)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仅凭事物一部分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以偏概全
口吃:攻击你的人十之有一,可以切断联系
口吃:自我意识过剩,就会说话不畅。真正问题是做不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工作狂:关注事物一部分;以工作逃避其他课题;只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价值
按照“行为标准”还是“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是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此时此刻,获得幸福
人,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就是贡献感,即感到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可
贡献感的常见手段:认可欲求。但任可欲求没有自由。幸福的前提是自由。故不可取
真正幸福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共同体感觉,认可欲求即可消失
引申出“自我实现式”的幸福(理想)
追求理想者面前两条路
追求特别优秀,获得认可
问题行为:复仇和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成为受关注的“特别的存在”。也是“善”的存在
以上两种均不可取,引申出“甘于平凡的勇气”
甘于平凡的勇气
自我接纳是重要一步
普通不是无能,我们没必要炫耀优越性
普通不是懒惰。
如何去做?
活在当下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设定远大目标(山顶),则人生浪费在路上。登山可能各种原因失败,那么在路上的人生时光的意义并不完整
人生不是线,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
我们只活在此时此刻(当下)
人生没必要规划。计划的人生不是没必要,是根本不可能
舞动人生
人生,在每个瞬间不停旋转的连续的刹那,暮然惊觉:“已经到这里了吗?”
人生并不存在山顶(目的地)
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足够
潜在性人生(有目的):有目的,终点
现实性人生(不断跳舞):把过程本身看成结果
登山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能否登上没有关系。出门朝着目的地途中每个瞬间都是旅行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原因论否定关注过去,现实性人生否定计划性(将来)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
如果感觉能看到过去预测未来,说明你没有认真活在此时此刻,而是活在模糊微弱的光中
生活方式说的就是“此时此刻”,你能按自由意志改变的也只有“此时此刻”
像直线一样过去的生活不过是你反复下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直线而已;而将来的人生是一张白纸,并未有铺好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生最大的谎言:不活在“此时此刻”
设定目标?那么此时此刻只是准备和忍耐阶段。一直等时机,做想做的事,那是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就会无所进展,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
此时此刻,起决定作用。
“此时此刻”是逍遥、享乐主义?不,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如何做?过好此时此刻,关注刹那,不停跳舞,每天进步一点点
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每个刹那都是完结)
人生的意义,由你决定
阿德勒第一句: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识
天灾人祸,没有将来,追问过去,有何意义?
阿德勒第二句: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人生为何茫然?因为你想要选择自由和幸福。即不惧人讨厌、不为他人活、只为自己活的道路
自由之路易迷路,故需要指南针(引导之星)—“他者贡献”
综上,一是不问过去将来,不断跳舞,过好每个刹那完结;二是不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就会自由,幸福。
我的力量无穷大
世界靠“我”改变,而他人不会为我改变世界(世界应指“我”的世界)
必须由你开始,不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改变的勇气
改变的勇气
原因论与目的论
人可以改变,有自由意志
为了一种目的而活,而制造一种原因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决定的不是经历,而是我们的(选择)赋予经历的意义!
情绪与过去都是工具
愤怒(情绪、感情)只是捏造的工具(手段),以达到相应目的
人不受感情和过去支配
不幸皆为己选,以为善已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生活方式可以选择
为什么不改变
不改变:轻车熟路,轻松,安心
改变:难以预料,不安,痛苦
改变的勇气:阿德勒理学是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阿德勒是勇气心理学,不幸是因为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改变是通过行动而非想象
改变的是对世界看法,与世界沟通方式,改变行为方式
讨厌自己,因为你不爱自己,想变成别人
悦纳自己,你就是你就可以了(做自己),若不幸福,则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应该去做,别找借口,是最简单的课题
决定人生的是“此时此刻”,当下!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讨厌自己原因:目的是避免与他人关系中受伤,故保持缺点,厌恶自我
人际关系不可以不受伤
自卑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是主观臆造非客观事实
身高是优缺点,全凭主观决定,自由选择
钻石与货币
价值问题最终追溯到人际关系(如果世界仅一人)
人为摆脱无力感而有了普遍欲求,即“追求优越性”,因无法达成而带来自卑感
自卑感是努力和成长催化剂,不是坏事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只是借口(外部因果律)
自卑情结不愿意改变。改变需要勇气,产生不安,痛苦
自卑的形态
只要没有a,我也可以…
优越情结:权势张扬,名牌服饰等表现优秀
夸耀不幸:婴心最强大
弥补自卑
人人虽有不同,但是平等,差异不关乎善恶优劣
一个人做自己,竞争会成为障碍
健全的自卑不与他人比较,而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价值在于靠努力和成長超越自我
竞争与不竞争
竞争
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烦恼,不可能摆脱不幸
竞争胜负,势必产生自卑感,把他人和世界看成敌人,看成危险所在。
社会成功,却不幸福,因为活在竞争中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没人在意你,关注你,攻击你,只是你觉得
不竞争
把他人幸福当成“我的失败”,所以无法祝福
摆脱输的心理,真心祝福
人人都是伙伴,世界截然不同
权力斗争与复仇
争权挑衅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力量(如争论,发怒)
输了进入复仇阶段(如报复父母)
不发怒,不忍耐,要用语言和逻辑
认为自己对,对方持何意见无所谓。别比输赢,别生气。
谨防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人际关系的方式
承认错误,不是失败,退出权力之争
人生谎言(逃避)or人生课题(勇气)
人生课题
为什么要竞争?为什么把别人当敌人,而非伙伴,因为你勇气受挫,逃避“人生课题。”
人生课题:人在社会上生存,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即人生课题
人的行为目标和心理目标
行为目标:自立——心理目标:我有能力
行为目标: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人都是伙伴
人生深量和人生诺言、关关于勇与的问题.人生诺言一逃避人生深另的勇气-
工作
讨乐工作的原因:讨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讨厌贴上无能标签,失去尊严
交友
你变了,一切都变(追求勇气自我改变)
不等别人,自己先迈出第一步
爱
浪漫红线(爱情)
感觉与这个人一起无拘无束,才体会到爱
坚固锁链(亲子)
人生谎言
人生谎言: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为人生谎言
为逃避课题(人际关系)而讨厌A而找理由
人任性而自私
人生课题和人生谎言,不是善恶,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非有用心理学)
不在于给予什么,而在于如何使用被给予的
我们有力量通过自己的手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引申出勇气与自由的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
自由就是不寻求认可,被人讨厌
人际关系中什么剥夺了我们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别人认可,不满足别人期待
认可欲求(别人表扬)危险在于赏罚教育影响,阿德勒严厉批判
认可欲求,舍弃自我,害怕评价,在意眼光,不能做自己
做自己并非任性自私旁若无人肆意妄为
课题分离
方法:分离课题—谁的课题—结果谁来承担
阿德勒心理学具体且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的划时代观点:不干涉别人且不,让别人干涉你的课题
我的课题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这是你的课题(如我要好好工作)
别人的评价不必在意,也不必左右,那是他的课题(如老板的蛮横无能)
别人课题
不是放任主义,而是把马带水边,而不强迫喝水(如亲子教育)
能够改变的只有他自己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寓意为人际关系之羁绊,无解,只能砍断,即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不会切断人际关系(除非肆意践踏对方好意),也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
如人际关系不能太远太近,保持适度距离
羁绊本质是回报思想,故我们不能寻求回报,也不可受其束缚
有时候不课题分离(干涉别人课题)更容易:如帮孩子系鞋带。
干涉结果是孩子什么都学不到
孩子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逃避一切困难
阿德勒心理学“反常识”知识点
否定原因论
否定精神创伤
人之烦恼皆为人际关系
不寻求认可
课题分离
寻求认可是对自己撒谎
按别人期待活,轻松,虽有不满,但不会迷路
自己决定道路,可能迷路,面临该如何生存问题
满足别人期待而活的人把人生托付别人,是对自己和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课题分离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别人课题才是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被讨厌是是本能性冲动性欲望,是“倾向性”
真正的自由是对抗本能和冲动,就是被人讨厌
自由不是“要去惹人厌”,而是“不要害怕(在意)”被人讨厌
是否被人讨厌是别人课题,与我无关
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王牌,掌握自己手中
精神创伤:为了不搞好与父亲关系,搬出被打记忆
人际关系之卡:掌握自己手中,这是我的课题:我改变了。别人什么态度不重要:他的课题。
若被认可欲求束缚,“人际关系之卡”就在别人手中
良好人际关系,不近也不远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阿德勒认为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论,而非身,心,情感,意识分割的二元论
良好人际关系,保持距离
课题分离,不是疏远关系,而是解开错综复杂人际关系之“缠绕)”(不叫联系)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出发点(入口)
引申出:课题分离下一步如何缔接人际关系
共同体感觉
即把他人当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共同体包括“一切”:空间上有家,校,单位,组织,国家,社会;时间上有从过去到未来;主体上包括所有动植物和非生物
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也是一切幸福的来源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指标
社会最小单位:我和你。以此为起点,如何做: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引申出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三种
暴君
自私任性
不课题分离,一味认可欲求(看似看着他人,实则只有自己)
你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不是君临世界的中心,别人不是为我服务的
我只是我人生的主人公
我不是世界的主人公,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共同体感觉不是在那里就得的到,必须靠积极参与
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且积极面对工作交友爱等课题
不考虑人能给你什么,而考虑我能给人什么
主动迈一步:去付出,才能获得共同体感觉(归属感),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更大更多共同体的意义
共同体无限多,无限大。在哪都可以做贡献
不拘于一个共同体内(此中你可能没有归属感)
我们在一个小共同体内遇到困难看不到出口,应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更大共同体中,人人平等(如师生,出了学校)
故:权威提出不合理要求,可以正面拒绝
因为反对就崩塌的关系,一开始就没必要缔结(活在关系破裂恐惧中,是为他人活的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横向关系——从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觉的路径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表扬是纵向关系:是上下级关系,是操纵,俯视,故阿德勒否定赏罚教育
阿德勒基本原理: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所有人际关系是“横向关系”,即虽不同但平等。
自卑即纵向关系
有鼓励才有勇气
干涉是纵向关系
援助才正确:如亲子关系,不是命令学习,而是帮其建立“自己能学习”的信心及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阿德勒将横向关系之援助称为“鼓励”
人害怕课题不是因为没有勇气,而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
表扬会让人形成“我没有能力“的信念”
故:建立“课题分离—建立横向关系—鼓励”的路径
鼓励就有勇气(被鼓励方??)
有价值就有勇气(自己??)
横向关系鼓励法:谢谢,我很高兴,帮大忙了等等
重要是不“评价”别人
被感谢让人知道自己对别人有贡献,有价值
阿德勒:人只有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人只有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综上,即课题分离—横向关系—不干涉(援助、鼓励、感谢)—感觉自己有价值(对共同体有贡献)—获得勇气
存在即价值
用存在标准而非行为标准来看待他人
不是做什么,而是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不从100做减法,而从0做加法,向孩子说谢谢
共同体感觉:应该由你自己开始,不必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所有关系永远要建立横向关系
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只能选一种,不能切换
尊重长者和领导非常重要,职责差异亦存在
不是把任何人当朋友,重要是“意识上的平等”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明知上司错误决定而执行,是人生谎言,因为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却逃避人际关系矛盾,逃避你的课题,逃避责任,从属纵向关系
建立横向关系,从这里(青年与哲人之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