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及思考
《笔记的方法》该书聚焦于个人如何通过记笔记做好知识管理,而非解决组织或团队的知识管理问题。书中提供了“四大系统模块+三大核心方法+两大底层心法”,以及11条具体建议和40多个真实的笔记案例,旨在帮助读者找到“有效努力”的好方法,让笔记记得好、找得到、用得上。
编辑于2024-11-03 21:04:44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时间管理-读书笔记,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重新掌控时间和工作量,实现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本书是法兰教授的最新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以及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本书旨在促进读者对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存储系统、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I/O)系统以及外部设备等关键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及思考
part four心法篇,以我为主,持续不断
以我为主: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是我所有知识的尺度
积累什么知识?思路目的-增援未来的自己的知识
首先要明确我的目的、真实需求和问题是什么(我的目的是在我擅长的领域精进、研究世界和人类、输出获得自我价值和成就)
审视知识,看看应该学习什么
再一次,不要在意广度而要在意深度,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不要做一个研究长期主义的乞丐,先解决现实的需求和问题非常重要(💡理想虽宽广而浪漫,现实却深深影响你最基础最天然的需求,二者缺一不可)
按照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去学习积累,才能有更多实践的机会。知识才有机会真正的为我所用,更加深刻理解(知行合一,其实更好的理解是行知合一)
构建自己的提问机器
好的问题会引导我们持续探索答案(北极星),会推动我们不断学习和前进
💡我目前想要探索的问题是: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如何工作?人类和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怎么形成 为何形成?
持续不断:知道方法,带有思考,最重要的还是「坚持」
价值—方法和工具或许重要,但是持续坚持重复是第一要义!
在一个领域持续积累、记录、输出。不要频繁又广阔的积累(💡比如创作者运营/用户运营/ip运营孵化 这其实就是我一直在做和今后想做的领域)
方法—打造持续不断的系统
咋设计这个系统?
控制主观意愿,保持热情(💡又运用到心理学了)
设置上限,让自己的欲望不容易被满足(以最差的状态来设计目标)
不要把目标定为要读几本书,而是不要超过几本书
几个方向前进,灵活切换重点。避免遇到困难和鸡蛋在一个篮子里
设计客观环境,因为意志力是有限的
把一件难以坚持的事情拆分开来,让自己在不同时间承担不同角色或者让自己有良性的动力。
💡比如不强迫自己看书的时候要随时打开flomo记录,先减少生产成本标记在微信读书中就可以。在比如阅读的时候及时分享,阅读之后形成完整的输出也是一种良性动力(类似于运营的方法,长期主义是很难得,短期价值也很重要)
根据价值观管理时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上瘾》中时间块概念,类似于钉钉日历、苹果📅,理论说比待办有效)
part three收集篇,如何筛选,获取高质量信息
审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避免信息成瘾(💡与播客手机大脑知识关联)
打破信息茧房
不是了解了就能规避,而是要保持高度的觉察
信息茧房影响很大,我们需要自己去觉察去逆向思考,去论证,再得出结论
掌握获取信息主动权的三项原则
不必成为全能专家,选择一个或几个主要的领域去精进,不要追求全能全知,而要追求深度
以具体问题为牵引,去搜集和积累信息。问题越具体,收集信息思路越清晰(比如现阶段想要探寻工作的意义,什么样的工作有意义)
主动监控,保持质疑
不要盲目的相信一个观点,而要去思考完整的逻辑、适用的场景
三个建议-关于获取高质量信息
做减法,削减信息源。当下最宝贵的是注意力,专注在有价值的信息
削减利用你情绪的信息源:比如标题党营销号啥的
削减让自己过于舒适的信息源:信息处于自己的舒适区,会有惰性,舒适表示没有新知或启发
削减缺乏具体事实的信息源:过于主观的观点,没有包含长期的实践
做加法,增加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
把他人做为信息源,听实践者言,同时告诉对方自己擅长领域,以便成为对方的重要信息源
重点听过程中的细节
重点听复盘失败的经历
可以关注本人文章或采访,不是第三方叙述
(少楠建议整理关注名单,把他们的社交网站、资料、文章等放进去,定期学习)
把自己作为方法,下场去实践(项飚的书哎)
去现场观察
投入时间,投入金钱,亲自实践
做乘法,用多重视角看待信息,学会转换视角
考察概念—向下看,挖掘表面的话语真实的概念定义、隐藏的信息。是有效思考的基石(所以工作中才有:“对齐”“共识”)
寻找范式—向上看,寻找抽象的方法论、共性。一个领域、一个项目的方法共性是否可以用到其他的项目、领域中
顺藤摸瓜—向四周看(比如读一本书的参考书籍、提及作者;比如一个文章采访的一个人,这个人的相关著作的个)
part two纪录篇,如何记笔记,做好信息预处理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第一种预处理方法)
理论:必要难度理论(存储有一定难度,知识提取越容易)
用自己的话整理学到的看到的内容,会帮助内化理解,在大脑中会更加有印象
用自己的话整理,会倒逼自己先思考,有多少思考就记下多少,日后慢慢完善补充
一些摘录笔记可以补充思考自己为什么记录?日后如何使用?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少楠的建议—关于用自己的话记什么笔记?
记录自己的想法(灵感、有用信息、生活中的美好)
记录你瞬间的灵感—灵感笔记(避免灵感转瞬即逝)
可以带来具有创意和解决方案或者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记录非常有用的信息—很具体并且短期内能用上的信息
可以实在的帮我们解决问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投资
记录生活中的美好—成功日记、感恩日记等
心理学,帮助自己走出情绪低谷
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
不要为了记录而记录,形式、工具、格式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受到什么启发
不要只是摘录划线一些自己“认同”的话,而是要在记录时向自己提问
比如: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我有没有见过/做过类似的事情?
记录反直觉的信息
解释:违背与我们直觉认知的事情,比如笔记软件直觉天然认为是给有记录习惯的人研发设计的有强大功能的app,但flomo反而更加注重大多数初级入门的用户需求
💡一个思考:多元思维模型不是用来证明机会有效的,而是用来证伪的(比如在工作有一个点子那就要从成本、需求、技术、合规等各个方面来考察这个点子)
如何发掘反直觉信息
逆向思维
抱着好奇心去挖掘、调研、思考
摘录✏️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确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记录让你情绪波动的事情(又跟心理学相关了)
有利于我们更敏锐理解自己、觉察自我
有利于自身的情绪健康
增强理性的决策能力
记录情绪的就像是录入数据,你可以像程序员一样根据记录调试自己的状态
情绪记录怎么记—方便进行回顾和调试,做让自己情绪好的行动
当日情绪的好坏标签(高中低)
扼要的当日行动
记录情绪波动的原因
记录情绪的要点:真实坦诚的记录并记录情绪发生的场景环境
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
为啥要记录实战经验
理论学习+实践才能更快速的进步,实践经验是解决现实问题不可或缺的依据
记录实践经验为复盘和进步提供依据,成长的速度和效率会很高
实践经验怎么记
如实记录,对抗认知失调,准确客观记录复盘
💬概念解释:认知失调—大脑的保护机制,2个认知彼此冲突,内在动机放弃或改变某个认知,使得自己认知调和一致(比如自己认知自己很聪明但是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儿,于是就会为自己的愚蠢决策找借口)
尽量详细记录重大决策的过程和结果
更方便进行复盘,不断迭代自己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精炼核心内容
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调用笔记的内容(因为足够核心简短)
可以锻炼决策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作者观点的复读机
如何让精炼核心内容
先了解一本书的目录和结构,可以随时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切换,避免过多注意内容细节,记录琐碎繁杂
反复删减,减少冗余。这样会更加明确自己记录的目的,思考也会随着删减更加深入
反复整理,避免臃肿
对于重复信息,进行剔除删减(同一个核心的笔记)
对于同类、同一学科、思想的笔记进行定期的归纳总结(就可以使用深度的笔记软件flowus)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对于有因果关系的笔记可以整理合一,并记录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可以使用深度的笔记软件flowus)
用标签为笔记分类(第二张预处理方法)
用标签分类的好处
方便快速调用提取某一分类下的所有笔记
💡一个思考:但是在使用时去提取碎片的笔记,效率还是有点低,最好是定期整理成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结构
打标签可以实现网状分类,不单单是层级分类,提高提取笔记的效率。可以先记录内容,日后再新打或者增加标签
由于现在输出的很多知识都不是单一的学科,所以同一个内容往往可以使用到多个领域下
打标签分类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喜好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提取时方便
少楠的个人习惯(四大标签相辅相成,有优先级,项目是实践的思考执行及复盘,项目中的问题可以在领域和兴趣中找到答案,项目也可以精进领域和兴趣,兴趣和领域也可以进行转化,收件箱的内容都会整理到其他三个标签下)
inbox:收件箱、「缓存」,还未想好分类的内容,日后再进行处理和分类
area:自己的工作,坚定要一直精进并有价值的领域分类(北极星)
project:有明确起止时间的事情,比如工作中的项目,比如工作应聘等
resource:兴趣,但也可以转化为领域的资源
💡一个思考:我目前很少记录工作相关的项目,但日后可以尝试,所以我更多的是在阅读时在books中记录,后续再分类整理到领域和资源中。兴趣可以是一些生活兴趣(健身、穿搭、旅游)
light的个人习惯
内功心法:需要长期投入精力,进行修炼的,需要深度内化理解输出
招式套路:方便索引的素材、依据等,不会专门的更内化,只要提取的时候方便找到就好
实践经验:上述两个标签都是理论,实践经验也是能够优化决策的非常重要的input
💡一个思考:其实在领域、兴趣中都可以有子标签分类为需要深化理解输出的部分和仅仅作为索引的素材工具,比如领域/运营中我的思考想法是需要内化的,一些模型工具现成可以用到的就是招式套路
💡主观的、能够增援自己的标签分类非常重要‼️之后要尝试做更多主观的分类。不要着急,随着输入积累,分类体系会慢慢生长
少楠的一些标签分类建议
结合自己的需求,先借鉴再改造
借鉴中摸清分类的「逻辑」
改造时结合自身的需求最重要
避免记录越来越多,标签混乱
设置标签说明书,动态生长,不断迭代
设置缓冲区,先记录,后打标签整理(inbox)
定期整理,维护知识网络
定期删减合并,删除自己不看的不需要的,相同类别进行合并
经过思考可以给同一个内容新打多个标签
寻找标签之间的联系,连点成线,从一个memo积累、整理、联系成为一个完整输出/一个完整的议题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第三种预处理方法)
为什么需要回顾
对抗遗忘曲线,辅助想起曾经的笔记,在应用中及时想起
推动知识内化,深度理解,转化为真正自己的知识
知识结构会不断优化,从记录—内化—实践—创新
知识链接增加,不断发展新知,从知识点到网状,可以多角度思考、印证同一个知识
影响现实,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比如自己认同的原则、信息,不断提醒自己,帮助解决现实问题
感性层面,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认知自己
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
定期持续的投入时间(每次记录时回顾、每日/次日回顾、每周/月回顾)
回顾时同步思考
这条笔记和最近遇到的什么事有关?
这条笔记我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思考或实践经验?(补充深度思考,多元角度)
这条笔记和其他的那条笔记有关?(关联,构建知识网络)
保持与笔记的互动(有的互动再互动,不要为了整理而整理)
增加:增加标签或思考
删除:囤积太久没看的内容、摘抄的名言金句、一次性过程性内容(备忘录式)
改写:重新思考,深度内化,改写成自己的知识
part one应用篇,如何用笔记增援未来的自己
给想法💡:做为想法来源,不断思考补充,完善想法
应用输出:根据想法确定主题,进行串联、改写、扩写
给线索:积累素材,运用统一标签分类
应用输出:根据分类标签调取线索,进行思考后输出
给依据:记录数据和事实,为行动和决策提供支撑
应用输出:在进行某一领域输出时,在笔记中选择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