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2章 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这是一篇关于第2章 森林的概念与特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林分的特征及调查,森林的概念与特点。
编辑于2024-11-05 01:37:47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的思维导图,1.陵墓的发展,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 明 清),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 唐 五代十国 宋),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1.2奴隶社会建筑(夏 商 西周 春秋)。
这是一篇关于自然地理学的思维导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材料题归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与学生,德育,教学,课程,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的思维导图,1.陵墓的发展,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 明 清),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 唐 五代十国 宋),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1.2奴隶社会建筑(夏 商 西周 春秋)。
这是一篇关于自然地理学的思维导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材料题归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与学生,德育,教学,课程,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2章 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森林的概念与特点
森林的概念
森林(名词解释)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空间)和密度(结构),同时包括其他生物在内受环境的制约并影响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森林群落
又称森林群丛,指一起生活在一个共同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的集合体
群落
群落: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种群
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的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组成的基本单位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过程,按照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的主要部分。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森林培育学的理论体系:森林的生长发育及调控,森林培育学的技术体系: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细致整地、精心栽植、密度结构、抚育保护。
森林的特点(6点)
陆地上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可分为木本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荒漠植物群落3 个基本类型,森林属于木本植物群落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森林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5点)
1、寿命长,生长周期长
树木是多年生植物,其寿命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甚至可达千年以上。森林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林业生产的周期长。
2、成分复杂,林产品丰富多彩
森林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森林的组优成分复杂性表现在它不仅含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鸟类、兽类、小动物、昆虫及各种微生物,而且这些生物的种类众多。大部分能生长在林区,由于这种特点,在培育森林、开展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时,要因林因地制宜,采取相应合理的经营措施。
3、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
森林在自然界常常占地广大。外形变化万千,生态环境更是多种多样。因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森林类型。不仅生产力相差很大,而且功能也不相同。不同类型的森林都有自己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只有掌握其规律,熟悉其特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4、森林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再生的生物资源
森林可以天然更新,自行恢复,只要合理利用。科学经营。这种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之。这种再生不息的资源,也会像其他矿藏一样,最后将告枯竭。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森林的天然更新这一有利特性,以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利用。
5、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量
森林在制造有机物,维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6、对周围环境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森林是全球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生物圈中水分循环、碳氧及其他气体的循环、土壤中各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太阳能的光合作用都有着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森林的减少,必将影响地球的生物间及生物圈的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从而影响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森林是全球环境问题的核心。
森林对环境有哪些作用:
(1)森林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维持大气圈的氧碳平衡。 (2)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3)森林改变低空流和防风固沙。 (4)森林的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作用。 (5)森林吸收毒物,杀灭病菌,具有净化空气和自然防疫作用。 (6)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可减弱噪音。 (7)森林有除尘和过滤污水的作用。
森林的植物成分(5类)
1、林木(名词解释):又称立木,是指生长在森林内达到各林冠层的乔木树种总称。(也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包括5类)
1、优势树种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是指森林群落中株数最多(或者材积最大)的乔木树种。株数材积次大的称亚优势树种
2、主要树种
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指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
3、次要树种
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是指林分中不符合特定经营目的要求,往往是经济价值低的树种(经济价值通常以木材价值为准)
4、伴生树种
伴生树种也称辅佐树种,是指伴随主要树种生长,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生长,或在防风林带中增加林冠层厚度和紧密度的树种。
5、先锋树种
先锋树种是指首先占据在生态环境恶劣的立地上的树种。
2、下木(名词解释):指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1/2。
森林采伐后,原林下的下木种类又会减少或消失。下木能保护幼苗幼树,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表蒸发,有些下木种类还能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还能改良土壤或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下木过度繁茂对幼苗幼树生长发育不利,应及时加以调节。
3、幼苗幼树(名词解释):指林内一年生幼龄树木(慢生树种2~3年生者)总称为幼苗,超过年龄以上但其高度尚未达到乔木林冠层一半称为幼树。
这是老一代林木的接替者,应该受到抚育和保护
4、活地被物:指林内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的植物层。居于林内最下层。
5、层外植物:又称层间植物,是指林内没有固定层次高度的植物成分,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和半寄生植物等。
林分的特征及调查
林分特征指标(林分调查因子)
林分和林分调查因子
林分(名词解释):是指内部特征相同,与其周围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的森林地段
森林形成之后,那里的温度、水分、光照、风、湿度、植物种类和动物区系,以致林地土壤的性质,将会有明显的变化。为了揭示森林演替规律及科学经营、管理利用森林,有必要将大片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都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称为林分。任何一个林区,乃至整个森林植被,都是由一个个林分构成的。要认识森林先要划分林分。
林分调查因子(名词解释):能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
林分调查和森林经营中最常用的林分调查因子:主要有林分起源、林相、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木的大小(直径和树高)、数量(蓄积量)和质量(出材量)等,这些因子的类别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视为不同的林分。
⑴林分起源
通过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分为人工林和天然林
人工林(名词解释)
人工林:是指林分的最初起源由人为种植(播种、植苗和扦插)而形成的森林。
天然林(名词解释)
天然林:是指林分最初起源为天然繁殖未经过人工栽植或培育而形成的森林。
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又可分为实生林和萌生林
实生林(名词解释)
是指由种子繁殖形成的森林
实生林早期生长慢,寿命长,能培育大径材,不易感染病虫害
萌生林(名词解释)
是指由无性繁殖形成的森林
萌生林早期生长快,后期衰老早,不宜培育大径材,易心腐和感染病虫害。
⑵树种组成
纯林(名词解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一般林分内 80%及以上的林木属于同一树种,除此还有其他的伴生树种时,这样的林分仍视为纯林。
混交林(名词解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中优势树种应该写在前面(蓄积量比重最大)
⑶林相
林相(名词解释):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明显地只有一个林冠层的林分称作单层林;林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林分称作复层林;林冠层次不清,上下连接构成垂直郁闭者,称为连层林。在复层林中,蓄积量最大,经济价值城高的林层称为主林层,其余为次林层。
⑷林龄
根据林龄可以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
同龄林(名词解释):林分中所有林木的年龄都相同,或在同时期营造及更新生长形成的林分称为同龄林。
异龄林(名词解释):林分中大部分林木年龄均不相同则为异龄林。
根据林木的生长发育阶段将龄级分为龄组(5个阶段)
幼龄林:指林分完全郁闭前的时期。
中龄林:林冠郁闭后至林分成熟前的时期
近熟林:是指森林树种非常缓慢,林分基本上接近成熟。
成熟林:林木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直径生长已非常缓慢或基本停止。
过熟林:自然稀疏已基本结束,林木生长停止,开始心腐,病虫害侵染,部分立木由于生理衰退而枯立腐朽,林分经济价值和有益效能开始不断下降。
⑸平均直径
⑹平均高
⑺立地质量
立地质量(名词解释):又称地位质量,是指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等)的综合评价的量化指标。
地位级:是指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高低的一种指标。
⑻林分密度
林分密度(名词解释):是说明林木对其所占有空间的利用程度,它是影响林分生长和木材数量、质量的重要因子。
株数密度(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称为株数密度(简称密度)
疏密度:指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栽植树木的株数
郁闭度:指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⑼林分蓄积量
林分蓄积量:指林分中一定面积森林的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和称作林分蓄积量。
(10)林型
林型:是指在树种组成,其他植物层,动物区系,综合的森林生长条件(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等),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森林更新过程和演替方向上都类似,因而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的森林地段的综合。
林分标准地调查
⑴标准地的意义
标准地(名词解释):标准地指在林分中,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典型样地,也称标准地。
⑵标准地的设置与测量
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5点)
1、标准地必须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
2、标准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该林分
3、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 (至少应距林缘1倍林分平均高的距离)
4、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
5、未经人为破坏
⑶林分环境因子的调查
⑷标准地的测定工作
每木检查(名词解释):在标准地内“分别树种,起源,年龄(或龄级),活立木,枯立木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并按整化径阶记录,统计,取得林木株数按直径分布序列的工作,称为每木检查或称每木检尺
径级大小的测定
起测径阶
划分材质等级
每木检尺
树高测定
林分蓄积量测定
标准木法
标准林分(名词解释):标准林分亦称模式林分,指某一树种的林木,在一定年龄和一定立地条件下最完善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所占的空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