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的思维导图,1.陵墓的发展,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 明 清),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 唐 五代十国 宋),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1.2奴隶社会建筑(夏 商 西周 春秋)。
编辑于2025-03-05 02:49:31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的思维导图,1.陵墓的发展,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 明 清),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 唐 五代十国 宋),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1.2奴隶社会建筑(夏 商 西周 春秋)。
这是一篇关于自然地理学的思维导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材料题归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与学生,德育,教学,课程,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的思维导图,1.陵墓的发展,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 明 清),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 唐 五代十国 宋),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1.2奴隶社会建筑(夏 商 西周 春秋)。
这是一篇关于自然地理学的思维导图,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材料题归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师与学生,德育,教学,课程,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原始社会建筑(仰韶时期,龙山时期)
地理位置的区分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
巢居
干阑式建筑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高亢地区
穴居
穴居的发展过程
竖穴——草顶
横穴——窑洞式住宅
多作圆形也有圆角方形
地坑式——横穴+竖穴
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竖穴→半穴居
吕字形
木骨泥墙建筑
木骨架用枝条扎结,然后在表面涂泥,屋顶往往也是在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而成
原始社会晚期
母系氏族仰韶文化
遗址: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建筑
群体
2.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
3.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4.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单体
平面
长方形和圆形,已有分割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构造
木骨泥墙建筑
中国古代建造房屋的方法,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之后再涂泥,屋顶相同的做法
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的连接,绑扎法
父系氏族龙山文化
遗址: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
建筑
平面
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件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装饰
白灰面层
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家装饰
构造
土坯砖,木骨泥墙
祭祀建筑
祭坛和神庙
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意义
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
建筑不再是物质手段,也是思想观念的一种物质表达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城市逐渐孕育而生
1.2奴隶社会建筑(夏 商 西周 春秋)
夏
1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斟寻
五要素
1地位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孤例
夯土台上宫殿八开间——偶数开间孤例
3.整体
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定型
4.平面
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面阔统一等方面来看,木构架技术已经有了较大提高
5.名词解释
永定柱
永定柱
一种柱子构造方法,以栽桩入地为特点,因为它入地镶固得名永定柱 最早可见于夏朝偃师二里头一号遗址
“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谓之永定柱”因按栽桩入地的做法而闻名,夏朝便有出现
永定柱造

一个图(5*5,6*5)
商
4遗址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发掘出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
偃师尸沟乡商都城——毫: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郑州商城——最早城市遗址(不同阶级分布于不同地点)
湖北黄陂盘龙城——最早的前朝后寝
西周
代表建筑
1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宗庙)
地位
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设备
房屋遗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使用瓦
平面图
2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
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常见居住类型为干阑式建筑——余姚河姆渡村(原始社会)
技术发展
1.瓦的发明
1.茅茨土阶
2.发明瓦
陶器发展而来,陕西岐山中发现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
3.广泛使用
西周中晚期,陕西扶凤召陈遗址中瓦增多,有的屋顶全铺设瓦瓦质上升出现半瓦当
瓦
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瓦当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在汉朝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瓦当是瓦的头端,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最早出现的瓦当是西周陕西扶凤召陈遗址中的半瓦当
2.出现铺地方砖
3.夯土墙和土坯墙中使用三合土
三合土(白灰+砂+黄泥)
春秋
社会背景
相传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1建筑实例
凤祥秦雍城遗址
3.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祭祀性建筑的识别标志
4.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
秦陵的一种特色
隍壕
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
兆沟
指的是陵墓外的干沟
4建筑成就
1.瓦的普遍使用
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
板瓦
板瓦是瓦的一种,并非平板,而是带有弧度,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阻挡雨水渗透,最早的板瓦是西周时期
筒瓦
筒瓦是用于大型庙宇、宫殿的窄瓦片,制作时为筒装,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一般以粘土为材料
2.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目的:政治、军事、享乐
做法:一半在城内夯筑高数米到10多米的土台若干,上面建造殿堂屋宇
3.开始用砖的历史
1.凤祥秦雍城遗址
2.36*14*6砖
3.质地坚硬,表面花纹的空心砖
4.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
名词解释
山节藻棁
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丹楹
红柱
刻桷(刻椽)
刻椽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南北朝)
战国
4建筑成就
3.瓦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2.高台宫室仍很流行
建筑群(殿堂二层)
功能
存在陶漏斗和管道的排水系统
沉井法
技术(大体量建筑)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4.砖
1.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2.地下所筑墓室,空心砖作墓壁和墓底,顶仍是木料
统治阶级仍用木材作为墓室
防水层
白土、沙土、木炭
设备
排水管
结构
榫卯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1.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2.是木头皆为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全与同侧稕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测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1.城市建设的高潮
齐临淄
赵邯郸
一本书
《周礼考工记》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
秦
离宫之制
秦都咸阳,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
长城
战国,诸侯相互攻占自卫,修建长城
秦,西起临洮,东至辽宁遂城,扩建长城
明,现在所留砖筑长城
汉
图石阙
3建筑成就
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1.1穿斗式、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画像砖有了柱上架梁,梁上架短柱,柱上再架梁的抬梁式
东汉陶屋则是柱头承檩、并有穿枋连接柱子的穿斗式
1.2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但未解决大空间,唐才解决)
明堂辟雍和宗庙遗址仍采用春秋战国的高台建筑方法(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上下迭成二层,形成大体量)
1.3斗拱已普遍使用
斗拱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形式不统一,结构作用较明显(唐宋定型化)
斗拱的结构作用: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使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1.4屋顶形式多样
悬山顶和庑殿顶最为普遍,歇山顶和囤顶也已运用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2.1砖石建筑
砖
楔形和有榫的砖,大块空心砖
砖砌下水道、条形砖和楔形砖砌拱作墓室,企口砖加强拱的整体性
石
石墓、崖墓
分类:石拱券墓、石梁板墓
地上石建筑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图
2.2拱券结构
筒拱顶
纵联砌法
出现在长方形和方形墓室上砌筑的砖穹窿顶——采用陡立的方式,为了便于作无支模施工,同时使墓室比较高敞
并列砌法
三国,晋,南北朝
建筑成就
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石窟是这一时期之最
佛寺
实例: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最大
《洛阳伽蓝记》
舍宅为寺
内容:佛教传入初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利用原有房舍,以前堂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的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
意义:私宅为寺庙是当时市井中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教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佛塔消失)
实例:北魏洛阳建中寺,以佛殿为主的佛寺
佛塔
佛塔中国化
佛塔传至中国与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木塔
佛塔类型
材料
木塔
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方形,9层
砖塔
石塔
形式
密檐塔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来源:高塔形佛殿
楼阁式
单层塔
石窟
技术条件
汉代已有大量岩墓,掌握了开凿岩洞的施工技术
中国四大石窟
第五章 宗教建筑
石窟的种类,实例,条件
塔院型(支提窟)
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和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大同云冈石窟
佛殿型
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僧院型(毗柯罗)
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一窟供一僧打坐
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有重大发展(秦汉时兴起)
高坐具的传入
南北朝开始使用
宋废弃席坐(高度增加,唐代跟宋代佛寺的对比中可以看到)
石刻水平提高
图
金属工具的发展 商——青铜器——少量石雕 春秋——铁——路面 战国——斧、锯等——柱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 唐 五代十国 宋)
隋
1.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2.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a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半圆形桥
b采用敞肩栱
减轻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
e采用纵联式砌法,施工难度低
3.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现存最早的单层佛塔
4.仁寿宫是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兴建的一座离宫,9开间大殿
唐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城市)
唐长安原本是隋代规划兴建的大兴城
规模大
2.建筑群处理愈发成熟
2.1陵墓的发展
2.1.1战国:战国时期陵墓横向排列
2.1.2汉代:汉代时期陵墓、明堂辟雍等重要建筑物四面设置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
2.1.3唐代:唐代时期:突出主体建筑,强调纵轴陪衬(大明宫)
陵墓的布局:秦汉推土为陵墓 唐乾陵利用地形+神道+神道两侧石柱(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和建筑物陪衬) 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来源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技术问题
1.高层建筑(汉代九层塔解决)
2.大体量大面积建筑
春秋——发明高台建筑
战国——小空间木构架组合建筑群
汉代——沿用战国
唐代——解决问题(大明宫麟德殿面阔11间)
3.斗拱
用材制度
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基数计算,这是木构件分工生产和统一装配所必然要求的方法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唐塔特点
隋唐木楼阁式塔是主流→保存下来的都是砖石塔
砖石塔朝仿木建筑的方向发展,反映对传统建筑样式的继承和对砖石材料的加工的成熟3
砖石塔
楼阁式
西安大雁塔
密檐式
西安小雁塔(叠涩法砌成)
单层塔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名词解释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元朝仍在沿用,房屋建成后在梁上记他的名字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真实(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
斗拱的结构职能鲜明,华栱、昂
柱子、梁
受力与形式
2.成熟(装饰)
琉璃瓦——多用于屋脊和檐口部分(清所谓“剪边”的做法)
剪边(名词解释)
剪边是我国古代屋顶的屋脊和檐边铺瓦的做法,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 一般的建筑,屋面铺瓦以布瓦为主,同时采用琉璃瓦铺设近檐处的屋面,给建筑带来了色彩上的变化
五代十国
1.砖木混合塔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2.石塔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
3.喻皓《木经》
宋
建筑成就
1.城市结构布局的根本性变化(里坊到街坊)
3.建筑群组合
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正定隆兴寺)
2.木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
a北宋将作监李诫著《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
b把“材”作为造物的尺度标准,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为8等
c唐代已经有实物,但是文字确认是在宋代
5.砖石建筑达到新高度
佛塔
特点
a木塔使用较少,大多数为砖石塔
b砖石塔八角形平面、可登楼阁式、塔身多筒体、墙身及檐部多仿木建或木构屋檐
实例
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是我国最早的琉璃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桥梁
拱式桥
梁式桥
泉州万安桥
4.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a门窗
唐
板门与直棂窗
宋
格子门与格子窗
明清
玻璃应用后门窗格子式样的一次大变化
b彩画
唐
朱、白两色为主,佛光寺大殿木架部分刷土朱色,墙面部分一律用白色,门窗上运用青绿色和金角叶,屋顶以灰色和黑色筒板瓦为主,配合黄绿剪边
c瓦
屋顶部分大量使用琉璃瓦
d室内装修
唐代——织物
宋代——木装修
e家具
废弃席坐,大量使用高坐具,室内空间提高
宋代建筑外貌到室内和唐代有显著不同,这和装修的变化是有密切关联的
6.园林兴盛
艮丘
古典园林建筑之一,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
辽金西夏
1.辽代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平面
2.佛塔多用砖砌密檐,楼阁式较少,密檐式极力模仿木构建筑
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现存唯一木塔
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 明 清)
元
建筑成就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一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的工匠阿尼哥所建喇嘛塔)
藏传佛塔(喇嘛塔)称为类型之一
木构架的简化
具体表现
a柱子
减柱法
b斗拱
取消室内斗拱,使柱与梁直接连接
斗拱用材减少,结构作用降低(为明清做准备)
c梁柱
不用梭柱、月梁而改用直柱、直梁
d天花
使用草袱做法或弯料做梁架也不加天花
意义
元代的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两实例
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
明
建筑成就
砖
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
a元代以前,虽有砖塔、砖墓、水道砖拱,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由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部分
b空斗墙→节省用砖→推动了砖墙的普及→硬山建筑的普及
c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提高——砖细和砖雕
砖细
砖作细做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d砖的工业规模扩大和生产效率提高
明长城用砖包砌筑
e出现了全部用砖拱切成的建筑物
无梁殿
无梁殿
明朝时期,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即无梁殿,多用作为防火建筑如佛寺的藏经楼、档案室等,重要实例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建造年代最早
f由于石灰用煤来烧制,产量大增,促进了在砌筑胶泥及墙面粉刷的应用
琉璃砖瓦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a早期琉璃瓦用黏土制坯,明代琉璃砖瓦采用白泥,强度高,不吸水
b琉璃砖瓦广泛应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c预拼装技术、色彩质量、品种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木构建筑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拱
宫殿、庙宇用砖墙,屋顶出檐可以减小,斗拱的作用也相应减少
充分利用梁头向外挑出的作用来承托屋檐重量,挑檐檩直接搁在梁头
原本作斜梁的昂纯装饰
要求华丽外观因此斗拱不但没消逝反而更繁密
柱子
侧脚生起减弱
梭柱、月梁变为直柱直梁
特色
严谨稳重
一本书
木工行业《鲁班营造正式》记载了明代民间房舍、家具等资料
建筑群
宫殿
明清北京故宫
严格对称
坛庙
北京天坛
烘托祭天时的神圣崇高气氛,达到了非常成功的地步
陵墓
南京明孝陵
结合地形采取弯曲的神道
北京明十三陵
较直的神道
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接触实例
园林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计成《园冶》
私园特点:建筑物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
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a门窗、隔扇、天花等都已经基本定型
b彩画主要为旋子彩画
c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
d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期
清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a帝王苑囿规模大,数量多
b地方园林兴盛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拉萨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建筑的手法
平顶房与坡顶房相结合的办法
承德外八庙
意义:打破了我国佛寺传统的、单一的程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工程做法》——斗口制
设计工作专业化
样式房、算房
样式雷
画样
烫样
工程做法
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水湿压弯法
对接包镶法(用小木料拼成大木料)
玻璃的引进
线索
木构架建筑
夏
偃师二里头一号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西周
湖北蕲春木构干阑式建筑
春秋
高台建筑兴起,夯土台上建造殿堂
战国
大体量、面积的木构架建筑建造方法 以夯土台为中心,用小空间的木架建筑环绕迭至两到三层
汉
1.穿斗抬梁式木构架建筑确定形式
2.多层(√)大体量(×)
高层木构架建筑(9层塔)解决 大体量木构架建筑仍采用战国方法
3.斗拱(未定型化)
战国时期发明,汉代结构作用强,形式多样
4.屋顶
多为庑殿与悬山,也有歇山和囤顶
三国
多层
佛塔传至中国与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木塔
唐
大体量(√)
不再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方法
定型化
木架结构,尤其是斗拱部分,构建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用材制度)
用材制度
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基数计算,这是木构件分工生产和统一装配所必然要求的方法
宋
定型化
木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
a北宋将作监李诫著《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
b把“材”作为造物的尺度标准,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为8等
c唐代已经有实物,但是文字确认是在宋代
元
简化
木构架的简化
具体表现
a柱子
减柱法
b斗拱
取消室内斗拱,使柱与梁直接连接
斗拱用材减少,结构作用降低(为明清做准备)
c梁柱
不用梭柱、月梁而改用直柱、直梁
d天花
使用草袱做法或弯料做梁架也不加天花
意义
因为两宋建筑已经趋于华丽繁复 元代的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明
定型+简化
元代的简化,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整体性加强
具体表现
柱子
不再有减柱法
斗拱(结构作用减小)
墙用砖砌,屋顶出檐减小→斗拱作用减小→充分利用梁头向外挑出承托屋檐,挑檐檩直接搁置在梁头(整体性加强)
要求华丽外观因此斗拱不但没消逝反而更繁密
梁柱((梁柱构架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侧脚生起减弱
梭柱、月梁变为直柱直梁
清
简化+定型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工程做法》——斗口制
设计工作专业化
样式房、算房
样式雷
画样
烫样
工程做法
砖的发展
春秋
发明砖
1.凤祥秦雍城遗址
2.36*14*6砖
3.质地坚硬,表面花纹的空心砖
战国
砖的进一步发展
1.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2.地下所筑墓室,空心砖作墓壁和墓底,顶仍是木料
统治阶级仍用木材作为墓室
防水层
白土、沙土、木炭
设备
排水管
结构
榫卯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1.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2.是木头皆为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全与同侧稕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测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汉
砖的进一步发展
楔形和有榫的砖,大块空心砖
砖砌下水道、条形砖和楔形砖砌拱作墓室,企口砖加强拱的整体性
三国
砖在佛塔的应用
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密檐塔
来源:高塔形佛殿
唐
砖在佛塔上进一步
隋唐木楼阁式塔是主流→保存下来的都是砖石塔
砖石塔
楼阁式
西安大雁塔
密檐式
西安小雁塔(叠涩法砌成)
单层塔
僧人墓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
朝仿木建筑的方向发展
宋
砖塔
佛塔
宋塔的特点
a木塔使用较少,大多数为砖石塔
b砖石塔八角形平面、可登楼阁式、塔身多筒体、墙身及檐部多仿木建或木构屋檐
实例
最高
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最早琉璃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是我国最早的琉璃塔
规模最大石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明
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
前提
元代以前,虽有砖塔、砖墓、水道砖拱,但木架建筑均以土墙为主,砖仅由于铺地、砌筑台基与墙基部分
空斗墙→节省用砖→推动了砖墙的普及→硬山建筑的普及
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提高——砖细和砖雕
砖细
砖作细做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砖的工业规模扩大和生产效率提高
明长城用砖包砌筑
出现了全部用砖拱切成的建筑物
无梁殿
无梁殿
明朝时期,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即无梁殿,多用作为防火建筑如佛寺的藏经楼、档案室等,重要实例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建造年代最早
琉璃砖瓦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a早期琉璃瓦用黏土制坯,明代琉璃砖瓦采用白泥,强度高,不吸水
b琉璃砖瓦广泛应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c预拼装技术、色彩质量、品种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瓦的发展
西周
1.瓦的发明
1.茅茨土阶
2.发明瓦
陶器发展而来,陕西岐山中发现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
3.广泛使用
西周中晚期,陕西扶凤召陈遗址中瓦增多,有的屋顶全铺设瓦瓦质上升出现半瓦当
瓦
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瓦当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在汉朝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瓦当是瓦的头端,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最早出现的瓦当是西周陕西扶凤召陈遗址中的半瓦当
春秋
1.瓦的普遍使用
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
板瓦
板瓦是瓦的一种,并非平板,而是带有弧度,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阻挡雨水渗透,最早的板瓦是西周时期
筒瓦
筒瓦是用于大型庙宇、宫殿的窄瓦片,制作时为筒装,成坯为半,经烧制成瓦,一般以粘土为材料
战国
3.瓦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明
琉璃砖瓦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a早期琉璃瓦用黏土制坯,明代琉璃砖瓦采用白泥,强度高,不吸水
b琉璃砖瓦广泛应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南京报恩寺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c预拼装技术、色彩质量、品种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建筑群的发展
战国
2.1.1战国:战国时期陵墓横向排列
汉代
2.1.2汉代:汉代时期陵墓、明堂辟雍等重要建筑物四面设置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
唐代
2.1.3唐代:唐代时期:突出主体建筑,强调纵轴陪衬(大明宫)
陵墓的布局:秦汉推土为陵墓 唐乾陵利用地形+神道+神道两侧石柱(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和建筑物陪衬) 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来源
宋代
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正定隆兴寺)
明代
建筑群
宫殿
明清北京故宫
严格对称
坛庙
北京天坛
烘托祭天时的神圣崇高气氛,达到了非常成功的地步
陵墓
南京明孝陵
结合地形采取弯曲的神道
北京明十三陵
较直的神道
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接触实例
园林的发展
南北朝
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有重大发展(秦汉时兴起)
宋
6.园林兴盛
艮丘
古典园林建筑之一,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
明
园林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计成《园冶》
私园特点:建筑物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
清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a帝王苑囿规模大,数量多
b地方园林兴盛
人与规范
战国
一本书
《周礼考工记》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
唐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名词解释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元朝仍在沿用,房屋建成后在梁上记他的名字
宋
a北宋将作监李诫著《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
清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工程做法》——斗口制
设计工作专业化
样式房、算房
样式雷
画样
烫样
工程做法
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水湿压弯法
对接包镶法(用小木料拼成大木料)
玻璃的引进
装饰艺术发展
唐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真实(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
斗拱的结构职能鲜明,华栱、昂
柱子、梁
受力与形式
2.成熟(装饰)
琉璃瓦——多用于屋脊和檐口部分(清所谓“剪边”的做法)
剪边(名词解释)
剪边是我国古代屋顶的屋脊和檐边铺瓦的做法,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 一般的建筑,屋面铺瓦以布瓦为主,同时采用琉璃瓦铺设近檐处的屋面,给建筑带来了色彩上的变化
宋
4.装修与色彩有很大的发展
a门窗
唐
板门与直棂窗
宋
格子门与格子窗
明清
玻璃应用后门窗格子式样的一次大变化
b彩画
唐
朱、白两色为主,佛光寺大殿木架部分刷土朱色,墙面部分一律用白色,门窗上运用青绿色和金角叶,屋顶以灰色和黑色筒板瓦为主,配合黄绿剪边
c瓦
屋顶部分大量使用琉璃瓦
d室内装修
唐代——织物
宋代——木装修
e家具
废弃席坐,大量使用高坐具,室内空间提高
宋代建筑外貌到室内和唐代有显著不同,这和装修的变化是有密切关联的
明
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a门窗、隔扇、天花等都已经基本定型
b彩画主要为旋子彩画
c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
d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期
1.陵墓的发展
名词解释
木骨泥墙
筑墙使用粗的木柱作为骨架,以它们为基础编造篱笆,然后再表面敷上几层厚厚的湿泥,再架上柴火将其烤干,由此打造出来的墙坚固美观
用材制度
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基数计算,这是木构件分工生产和统一装配所必然要求的方法
都料名词解释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元朝仍在沿用,房屋建成后在梁上记他的名字
剪边(名词解释)
剪边是我国古代屋顶的屋脊和檐边铺瓦的做法,它丰富了屋面的色彩 一般的建筑,屋面铺瓦以布瓦为主,同时采用琉璃瓦铺设近檐处的屋面,给建筑带来了色彩上的变化
瓦
瓦当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在汉朝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瓦当是瓦的头端,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最早出现的瓦当是西周陕西扶凤召陈遗址中的半瓦当
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兆沟
指的是陵墓外的干沟
隍壕
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
陶屋
陶屋名词解释:陶屋是汉代墓葬中随葬的反映古代先民居住情况及建筑观念的建筑明器。所谓建筑明器,亦称之为冥器,陶屋式样虽然各有不同,但这些陶屋主要都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建筑形态制造而成,是汉代民居建筑的缩影
子主题
都料名词解释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元朝仍在沿用,房屋建成后在梁上记他的名字
羡道
通入墓穴的路,上不盖土,被埋葬的人用于灵魂进出的道路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
明堂辟雍
夏朝——世室,商——重屋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大房子
考古发现的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遗址“大房子”面积很大,室内约120平方米,显然是氏族成员集会的场所。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又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的原始社会后期,氏族成员集会的一项主要活动就是祭祀与农业有关的神帝和自己的祖先。所以“大房子”可能就是明堂的最初形态
250304-105214144002210
山东历城申通四四门塔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