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读书笔记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书,更是一次对国家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与前瞻。书中坚持“中国本位”的立场,以中国人的视角解读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增强了文本的亲和力,使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学术讨论的深处。通过将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翟东升展示了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在深刻理解自身国情基础上的创新与实践!
编辑于2024-11-05 17:53:17这是一本由罗大伦撰写的养生书籍,详细介绍了女性养生的三个关键步骤:疏肝气、养阴血和修心性。针对女性常见的一些问题:痛经、黄褐斑,口气,偏头痛等如何运用中医进行调理的方法。祝愿广大女性朋友都能运用中医知识,活出健康快乐的人生!
这是一本由前百度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俞军撰写的书籍,详细阐述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书中强调同理心、想象力、逻辑和工具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和理论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本书适合所有产品经理和相关从业者阅读,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决策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的读者!
这是一本由日本神经科名医桦泽紫苑所著的书籍,旨在通过脑科学和神经学的角度,帮助读者优化大脑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书中详细介绍了七种关键的脑内物质及其功能,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来激发这些物质,从而提升大脑的效率和耐力。阅读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尝试书中提到的方法,逐步优化自己的大脑使用方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本由罗大伦撰写的养生书籍,详细介绍了女性养生的三个关键步骤:疏肝气、养阴血和修心性。针对女性常见的一些问题:痛经、黄褐斑,口气,偏头痛等如何运用中医进行调理的方法。祝愿广大女性朋友都能运用中医知识,活出健康快乐的人生!
这是一本由前百度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俞军撰写的书籍,详细阐述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书中强调同理心、想象力、逻辑和工具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和理论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产品经理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本书适合所有产品经理和相关从业者阅读,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决策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的读者!
这是一本由日本神经科名医桦泽紫苑所著的书籍,旨在通过脑科学和神经学的角度,帮助读者优化大脑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书中详细介绍了七种关键的脑内物质及其功能,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来激发这些物质,从而提升大脑的效率和耐力。阅读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尝试书中提到的方法,逐步优化自己的大脑使用方式!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读书笔记
第12章 结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潜能与风险
关于两组关系的探讨
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是两种重要力量,缺一不可
要放在全球市场体系中来考察
中国与全球市场的关系,顺应趋势,加入全球的游戏中来
“三外路线”是否可以向外围国家推广
外围国家
制度落后,资本匮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缺乏,人才和资本流失,恶性循环
“三外路线”本质是一种融资模式
向他国融资,向未来融资,在特定地域和时间点集中足够密集的资本规模,实现发展的突破,开启发展的正循环
资源富集劳动力匮乏的国家不太适用,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源贱卖,钱又无法扩到其他行业
要求政府对社会有很强的渗透和控制能力,但现今外围国家有强势政府的不多
吸引外资来做出口加工工业,要求有港口和公路等交通运输资源
对民族文化要求勤劳和节俭
时机问题,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
未来10年对外经济的几个可能风险
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导致中美经济持续脱钩,各自组团将全球市场再次变成互相平行竞争的两个体系
美国国内债务周期即将迎来一个巨幅调整阶段
“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挑战,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但有3个问题需要回答
发展中国家究竟缺什么而发展不起来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究竟在追求什么要素
当发展中国家还不起债的时候,如何获得回报
第11章 中国的对外援助
中国援外的历史与现实
文革前,国家安全和世界革命,宁让利不输势,改造国际体系
文革后,经济发展,谋利不重势,融入国际体系
欧美的抨击
对某些腐败国家或专制国家的援助
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利于改善全球治理水平
利用政府间援助争夺海外能源和原材料
只使用中国工人,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中国的援外逻辑上不同于西方“主流”做法,也知道西方的做法有缺陷,但是没有理论来支持与西方辩论
中国援外缺乏政策研讨和深度的理论研究,现有的所谓理论,只是为应付会议讲话和政策制定只需
干涉与良治:援助中的主权问题
本书认为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结构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强求发展民主制度是一种拔苗助长或者削足适履的做法,退而求其次的开明专制
尤其是发展导向的开明专制也许更有利
改进中国的援外政策
现有援外政策的问题:见物不见人,重官不重民
过于看重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援外部门能获得大国企的支持,国企能拿到项目,政府对政府沟通,对国会、媒体、非政府机构不重视,对方政权更迭后,关系就没了
举例:缅甸2011年民主改革,结束军政府统治
缺乏一个协调统一的决策体制
没有对外援助法和相关法案
缺乏民营企业或者非政府组织参与
第10章 原材量市场中国的定价权
原材料市场的三个关键问题
市场结构与定价权问题
即使中国生产规模(稀土)或者消费规模(铁矿石)都份额最大,但国内市场结构分散无序,因此没有定价权,只能被人盘剥
资源配置应当以价格为杠杆还是权力为杠杆
政府要扮演什么角色
资源能源和金融与货币的关系
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低法治程度,限制了商品期货市场的效率和功能
导致在争夺相关商品定价权上缺乏技术便利性
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体系中央国家大量补贴本国农产品
并大力鼓吹粮食自由贸易劝诱和逼迫外围小国进口其低价粮食,逐步将各国内的粮食生产商挤出市场,最终形成如下分工
外围小国从美国及其盟友进口粮食,自己则生产经济作物(香蕉、椰子、苹果和烟草等)
一旦粮食期货价格暴涨,小国对外依赖太深,就容易深受其害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两大手段
一是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刺激生产
二是削减耗地多产粮少的农作物生产,比如大豆,扩大进口减少种植改为粮食作物
长期解法:大规模农业资本输出,将粮食生产外包到海外种植基地
疯狂的石头:铁矿石进口及其谈判
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世界铁矿石生产的两个超级大国,形成铁矿石三巨头:澳大利亚的力拓(RIO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与巴西的淡水河谷(CVRD)
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国的谈判代表是宝钢,宝钢不考虑其他钢企的利益,中国钢企分歧大,被三巨头逐个击破
2009中钢协作为代表统一谈,但官员缺乏谈判经验和能力,谈判虽然强硬但不妥协导致拖延太久利益损失大
鼓励走出去收购海外矿山资源
中国铝业收购力拓赔了夫人又折兵,原因是国企高调、不专业且拖的时间太长,五矿收购OZMinerals(全球第二大锌公司,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成功,国际化专业,低调淡化国企色彩
战略资源 稀土
稀土政策的选项
大幅提高关税,控制出口配额
对矿企征收高额环境税和资源税
将稀土产品金融化、货币化、储备化,设立官方专项基金,成立商品交易所
第9章 超越“能源安全”
能源问题若干基本常识
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域分布上严重失衡
能源结构正走向多元化,但化石能源仍是消费主体,然而在中国最主要的是煤炭
能源是世界上贸易规模最大的大宗商品
能源采掘和贸易中的巨大财富,导致其被高度政治化
中国的能源安全
供给安全
市场手段和政治(外交)手段
价格安全
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而不一定是指廉价
运输安全
中国主要从中东和非洲进口油气资源,和平时期海盗猖獗,马六甲海峡是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
消费安全
气候变化,而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可能会影响到工业化进程和成本
高油价有利于中国崛起
较高油价有利于中国的全球战略平衡
能源价格越高,财政力量主要来源能源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就越有力量为美国及其盟友制造更多的麻烦,使得美国的力量无法有效及时的转移到东亚来
托举油价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有利于中国扩大对体系外围国家的出口和投资,让我们将托市的成本赚回来
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定价权,中国单方面提供不限量保价承诺这样一种全球公共产品,理应在石油采购中获得相应的优惠
长远来看,高油价有利于加速新能源技术的进步
增大全球能源格局突变提前到来的概率
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公开托举石油价格,可以作为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资源诅咒”问题的主要政策手段
第8章 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权争夺
主权财富基金
企业走出去是中国资本输出的非官方形式,但主权财富基金的对外投资是中国资本输出的官方形式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 SWF)是一种政府金融投资工具,主要以外汇资产形式持有
官方外储追求资产低风险和高流动性,主要从事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投资
而主权基金更偏好收益率,较多的投资股权等高风险市场
此外,外储的资产体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而主权基金的资产负债则不并入计算
主权财富基金的来源
主要有三类,贸易外汇盈余、自然资源出口的外汇盈余、国际援助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简称中投)是中国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
第7章 中国对外资本输出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机
市场获得型动机
获取外部生产要素
往返程投资
将自己打扮成外资回归中国市场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挑战
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
监管不到位时,易成为贪污腐败和资本外逃的方便之门
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和保险问题
我国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不足,服务不完善
跨国经营人才匮乏
自主的品牌推广为中国国际公关提供政策杠杆
成为西方媒体的大客户,中国政府将拥有对它们施加压力的重要杠杆,使其在报道中国的时候不得不有所顾忌
中国资本输出的现状
第一阶段 1978~2000年,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主要是引进来
第二阶段 2001~2012年,中国入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第三阶段 2013年至今,国内产能过剩,对外输出为主
第6章 外汇管理政策与外汇储备
外汇管理制度
1979~1994 外汇双轨制,外汇留成制度与外汇调剂市场
给创汇的企业和地方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有留成外汇的单位可以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卖给需要外汇的单位
其目的是通过相对优惠和市场化的汇率来鼓励出口,从而促进外汇的增加
1994~2001入世,转向市场主导
外汇与汇率制度转向市场主导,并用强制结售汇制度取代外汇留存和上缴制度,建立了同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2001入世至今,一系列改革
外汇储备的经济含义
新中国初期一直严重缺外汇,形成对外汇储备的偏好
巨量的外汇是有成本的
主要是一种机会成本,外汇的投资收益率高达12%,而我们投资美国债的收益率仅为3%
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增长过快,央行自创“票据”负债,支付的利息也看作外汇的成本
外储应有一个适度的规模
中美国
美国借助货币霸权实行双赤字政策,为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反恐战争融资
中国承接了大部分美国贸易赤字,廉价工业制成品帮助美国维持了长期的低通胀
中国积累的外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和准国债维持了美国的低利率和美元的国际地位
金融恐怖平衡
这种外汇上的连体关系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经济上的净损失,如同股市中被套牢的大户一样,明知所持有的资产存在明显的贬值倾向,但是不能卖出
因为一旦开始反手卖出美元,那美元将出现恐慌性贬值,结果只能是导致自己手中的剩余美元资产更加缩水
事实上,这种恐怖平衡中,双方的地位是非常不对称的,20世纪90年代基本都是中国处于弱势,因此需要保持低调,韬光养晦
后平衡时代
在意识到这种共生关系的不可持续后,中国开始与美元脱钩,导致了中美关系之间少了一个重要的稳定器,因为全球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中国周边聚集是有一个政治前提的,就是东亚的和平与稳定
由于美国目前主导着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格局,只要挑起某个地区性的冲突并放任升级,那么东亚资本就会极速外逃,美国融资问题一夜间就能获得解决
第5章 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固定汇率或者浮动汇率或者别的中间制度,本身没有好坏,只是大量利益有关的国际和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
生产贸易品的部门便好固定汇率制度,生产非贸易品的部门偏好浮动汇率制度
以银行间接融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和企业利益相关,要求汇率稳定
以资本市场来融资的,则没有太高的稳定要求
人民币汇率变动背后的政治
低汇率和固定汇率虽然损害了国内消费能力,压低中国劳动力价格,抬高进口商品价格,但确实缓解了就业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后全球货币结构动荡和重组给了机会
中国本身已经积累了实力
美欧亚三个地区政治和经济并驾齐驱,但日元在国际化道路中失败,中国有了机会
好处
获取较为可观的铸币税收入
节约外汇储备成本
降低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汇率风险,服务和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
在必要时可以作为快速大规模融资的杠杆,对外转移宏观经济风险,等等
坏处
资本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升值风险和由此带来的对部分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如对成本敏感较高的出口型企业
大量资本进入存在经济泡沫化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本国的货币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海外货币存量的影响
争论的焦点1:资本项目放开
好处
为居民和企业带来更多融资和投资机会,优化资源配置
让非政府部门资本有流出途径,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消解资产泡沫;倒逼国内改革
坏处
大量资本外逃带来负面冲击,中国目前是高储蓄和封闭的资本账户
这样才能维持低利率高投资稳增长,资本外流后,对国内投资、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巨大
争论的焦点2:改革与开放的顺序问题
央行支持放开和改革同步进行,学者支持国内金融改革后再放开
央行
资本项目放开和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同步推进,不要拘泥于理论,延误时机,要双轮驱动
学者
资本项目放开是国内金融改革后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放开后,改革后置,非常危险
争论的焦点3:“以开放促改革”和“开放倒逼改革”的理念
学者
倒逼改革风险巨大,引入QFII失败就是典型,在消除行政性障碍上开放促改革有效
但在建立规则方面,开放不能促改革,只能导致混乱和危机
争论的焦点4-要不要公开一个开放资本项目的时间表
余永定等学者
预期给出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表,不如给出推动国内结构性改革的时间表
巴曙松等学者
放松资本项目,利益受损的是管理的权力部门,没有高层的承若,让利益受损者制定开放的方案非常难
国际化的条件和战略
货币国际化的3个层次
能流出国境,要求价值具有稳定性
也是当前区域国际化阶段,主要在东亚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展开,由贸易和人员往来等经济活动推动
目前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性非常好,适度扩大弹性汇率还可以接受
能被第三国用于与其他国家的支付和结算手段,要求在稳定性外要求流动性
能作为其他国家国际储备货币,要求具有保值增值能力
境外有大量人民币后,市场会产生人民币贷款和各种有价证券和金融投资的需求,需要中国金融市场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和大的容量和规范的规则秩序
翟老师也提到了建议学习美元挂钩黄金、脱钩黄金的操作
书籍信息
作者: 翟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货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国际战略思想史
副标题: 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潜能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
相关书籍推荐
《中国经济2021》
《中国文化的精神》
《乡土中国》
第1章 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与外围
分类
中央国家:向外提供知识产权技术等无形产品和货币,依靠(别人对它的)信心生活
准中央国家:向外提供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和服务以及货币,依靠理性生存
外围工业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勤劳生存
原料提供国家:依赖能源和原料出口而生存,依靠运气生存
当代世界市场体系的构造
当代世界体系主要分为四类国家
中央国家(美国,提供货币、知识产权及商业模式,军事强大)
准中央国家(日本、西欧,提供技术知识等资本密集型产品,高端制造业强大)
外围工业国家(中国、印度、墨西哥等,组装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多且廉价)
原材料提供国家(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能源及原材料,领土广)
历史趋势就是世界市场体系对全球各地区和文明的吞噬、消化和整合
顺应历史趋势,并满足人民普遍人性需求,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效用的国家就能强大
这个体系的基本特点
全球化:无远弗届
非常不公平
中央国家有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自主性和自利性
经济衰退的时候就量化宽松,经济过热的时候就收紧,目的是烫平经济波动
利用自己的货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机会
狭义铸币税就是用基础货币换取真实价值,而发币的成本基本为零,广义铸币税是说外围国家储存大量中央货币投放至美国,仅获取少量利息
美元相对于商品持续贬值,美国向外围投资获取高收益,差额即为广义铸币税,中国每年向中央国家纳税近4000亿美金
要素流动的选择性
体系非中性,利于中央国家,规范和道义都是符合中央国家利益的
信息观念、资本和商品服务流动较为容易,先进技术则禁运、人力资本则只欢迎高层次人才
自我强化
中央和外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资本和人才都在往中央国家集中
中央国家的收益、代价和条件
收益
货币霸权带来的巨额铸币税,让居民获得远超其创造的财富
对全球经济波动节奏的掌控和调控能力;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负担转嫁能力
条件
充足的本金,二战后黄金储备高,美元与黄金挂钩建立信用抢占市场,垄断后与黄金脱钩(1971)
控制能源交易,确保以美元计价、结算和存储
维系好重要储户,东亚和海湾国家
发行海量国债和金融衍生品,提供各种工具
长期财务健康,能将吸收到的存款转化为资本,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
代价
产业外移、长期逆差和去工业化,制造业企业大规模倒闭和外移,荷兰病
为控制战略性地区和资产支付安全成本
外围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常见陷阱
“资源诅咒”陷阱
采掘业存在“产业挤出效应”,当资源价格高涨,大量资本人力涌入,提高经济体内部各要素价格,国内普通产业被挤得没有出路,整个经济体越来越依赖采掘业
当资源价格波动的时候,使严重资源型依赖经济出现倒退
“赶超”陷阱
急于摆脱落后局面,采取进口替代政策放弃自己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价格),对高端产业进行输血和保护
举例:提高关税壁垒,提供巨额财政补贴,但往往没有效果又错过在正确领域的挣钱机会
政治陷阱
但走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路线则依赖于西方的市场、资本及技术
需要忍受中央国家的欺负和压迫,容易被国内反对势力攻击为傀儡而失去政权
第2章 中国在体系中的足迹
三外路线
政策组合
改开头15年,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
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接受环境代价高昂、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环节的转移
鼓励出口,加入WTO
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拒绝资本项目
强制结售汇,国内不允许持有外汇,形成了巨大的官方外汇资本储备
利
相对务农高的工资以及大量出口加工工业的岗位,直接创造海量非农就业
外资与技术加速了中国工业化
以外压内,通过开放促进了中国自身体制的改革
弊
对本土工业和资本形成挤压
环境资源的代价
过度依赖外部资本和市场
加剧国内不同地区、部门和阶层间的分配失衡
导致中国对全球市场体系中央的实质性纳贡
2014年底为止的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严格来说是多年来外资的本金和利息积累下来的总余额,不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钱
只是通过强制结售汇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将外商的外汇收罗到外管局手中,仅仅是替外商保管,某一天外商撤出时,通常来讲是有归还义务的
外资享受了各种超国民待遇,且其本身的盈利状况不错,保守估计为10%的收益率,考虑到人民币兑美元长期升值趋势以及他们低价获得的土地经年累月的巨幅溢价,实际收益率更高
而我们保管的外汇投资收益大部分投资在美国国债或准国债中,名义收益率为3%,考虑到2001年来美元持续下跌,实际收益率接近于0
中国左手吸引外资,让他们赚走10%,右手将代为保管外汇对外投资,所得接近于0,按4万亿外汇计算,每年损失大约4000亿美元的实际价值,按人均分摊,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每年向“国际社会”赠送折合人民币约2000元的财富
不可持续
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庞大,工业生产能力膨胀,“中国生产,美国消费
中国放贷,美国借债”的循环模式不可持续
21世纪以来对三外路线的修正
用科学发展观取代单纯GDP观念,但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效果不仅人意
对待外资从“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
2005年7月21日起,汇率不再锚住美元,开启漫长渐进的升值过程
强调自主创新,培育自己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改善民众生活,启动内需,减轻对外需求
扶持国有大型企业
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在“三外路线”下,中国国内经济政策某种程度上仍然延续了此前的一贯风格,以民生和消费为代价补贴工业化
其间的差别在于:当年我们以农民和农业为代价补贴国有工业,而“三外路线”则是以国内消费和农民利益的取舍牺牲(比如在加入WTO过程中,在农业上做较多让步以换取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机会)补贴出口工业
正如前文多次提到的那样,这样做的代价非常巨大,比如中国内需总是很难启动,因为尽管每个中国人都非常辛苦,但大多数人手中都没有多少活钱可资消费。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策略毕竟大大加速了总过工业化的进程,让我们赶上了全球产业大转移的班车,提前称为“世界加工车间”
在改革开放前用了各种办法都难以实现的工业化任务,通过“三外路线”迅速实现了。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个天平上来称量,虽然代价和副作用较大,但却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当代中国在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最初身处体系的最外围,主要提供煤炭、石油等原材料的资源型商品
20世纪80年代,中国演变为外围工业国
从人均角度看,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力,故在市场力量与政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从1985年开始,中国的出口商品中50%以上是工业制成品
2019年处于第三圈靠近第二圈的为之上,即将从外围工业国变为中央工业国的临界区域
基于产业结构、净对外直接投资、货币的国际化以及资本循环中的相对地位四方面
三外路线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除了台湾问题等少数例外,中共外交服务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
三外路线下,中国对外部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严重,所以中国外交主要表现为韬光养晦
随着三外路线逐渐被修正,中国外交开始恢复本来的风骨
第3章 三外路线下的对外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轨迹
改开后40年,外贸增长惊人
外贸结构逐渐改善
包括商品类别、出口目的地、出口企业性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贸易性质(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
商品类别
依附加值高低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3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迅速提高
贸易性质
即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工贸易即主要进行装配工作,“两头在外,中间在内”,主要由外资实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出口目的地
从主要面向体系中央和准中央国家地区转变为国家地区的分散化、多元化
贸易、产业与地缘政治经济
顺比较优势行事,人民币目前具有潜在升值压力,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不再是也不应该继续是天然优势
用国内消费取代外需和投资来拉动经济成长的中国经济转型,既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必要举措,也是建设国内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策略
或许可以鼓励斯里兰卡、缅甸、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承接我们将要转移的纺织业和部分化工业,也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些基础设施
考虑集中力量扶持少数不发达经济体或许可以比走多元化道路更能控制风险
加强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有意识将我们对周边国家的依赖最小化,而让各国对我们的依赖最大化
确保自己能够有效的“编辑”产业链的地缘经济分布,不断提升技术和资本积累,提高对部分产业的控制权,提高本土市场规模,提高未来世界性大国的国际信用
国际体系环境
正是由于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抓住了东亚地区内部产业转移的良机,才迅速融入全球市场体系,推动了对外贸易规模的高速增长,从而加速了自己的资本与技术积累
制度的变迁
制度也是生产力
外贸管理体制与方式从行政性转向市场化、法律化和国际化
外贸企业内部经营和治理模式的改革
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和自由化过程
观念的变迁
从阻碍贸易到促进贸易,从内向型到外向型,从逆比较优势到顺比较优势,从发挥供给方面的前向关联到发挥需求方面的后向关联
从价格信号扭曲激励到坚持“将价格搞对了”的原则,从注重直接数量管制到注重通过关税、汇率和补贴等价格机制起主导作用
第4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三外路线下的外资政策及其效果
招商引资与缺口论
中国为什么要吸引外资
主要有资本缺口论、技术缺口论和制度缺口论三种回答
有代表性的是2002年黄亚生教授提出的解释,他认为中国对民营资本的歧视,对企业的体制性主从次序,将中国大量的经济资源配置给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再加上严重的国内市场分割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增长和投资选择
而这些问题对于外资企业的影响较小,所以导致了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明显竞争优势,从而形成了外资持续涌入中国的局面
渐变的外资政策
经济特区
沿海沿江经济开放区
全面开放
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
面向国内市场的部分一般制造业
承诺向外资开放一些服务市场,如金融、保险、电信、公共事业等
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对外资展开了竞争,其积极性来源于两大方面
对当地政府税收和GDP的贡献
招商引资工作本身被作为评价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外资的贡献
协助中国转变在全球分工中的角色
帮助环节就业和城市化挑战
帮助积累外汇
提升中国的技术能力和产业层次
外资的争论 -- 恐外症 和 崇外症
三个基本概念
外资
谁是外资?若是用“炎黄子孙”而不是中国国籍的身份,那么很多外资其实都是“自己人”
真正的“他者”在中国的投资额仅仅占30%以下的比例
国家经济安全
真正的产业安全问题,其实不是市场上行为者的国籍,而是市场的结构,也就是说是否存在垄断行为,以及借助何种手段来垄断,造成了利益分配结果有利于谁,不利于谁
垄断
一家或多家企业联合起来,滥用自身的市场份额或其他资源带来的价格控制力,牟取超额利润
除此以外,他们往往拒绝向新技术和新产品投入更多的资金,带来福利损失和技术停滞,从而损害国家经济安全
恐外症
中国的外资依存度过高
数值上过高与统计的口径有关
由于我们压低人民币对外的价格,故应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事实上所占的比例将大大降低
比较有依据的统计数据是外资的对外出口占中国出口量的比重
外资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斩首战略”
外商利用资金优势进入中国,控股或者收购中国行业中的知名尤其是龙头企业,获得其品牌和市场渠道后,将中方原来的品牌、研发队伍和产品线束之高阁
熊猫、霞飞、小护士等日化行业的原知名品牌便是如此
但是,情绪化憎恶或道德化指责并非理性反应,市场经济是一个基于规则的游戏,其中的首席裁判员应当是价格
中国行业反复被人“斩首”,最主要的可能有金融问题、经营问题、货币问题以及地方政府问题四个方面
金融问题
金融市场发育不全,估值不够充分,或融资渠道出了问题。直接融资市场(证券市场)使得中企无法获得资金支持
货币问题
中国汇率低估,外资从海外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后,换成人民币后其绝对值巨大,用来收购中企合算
而中国企业要想收购海外企业,换算成人民币往往是一个天文数字
地方政府问题
地方政府为实现招商引资政绩,干预扭曲市场价格
崇外症
对外资的崇拜和迷信背后,是部分人不愿意正视历史与现实,不愿承认中国民营资本的实力和潜力
外资政策的未来趋势
取消“超国民待遇”
将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的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国内市场的吸引力而不是各种廉价要素
积极参与甚至推动国际多边投资规则的制定
平衡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资金
在中文里,外国间接投资被称为“国际游资”,这个称谓所隐含的假设就是这些资本更加飘忽不定,更加居心叵测,更加有风险性,也能看出我们的基本政策态度
但是,这个教训是在小国,而且是缺乏经济自主权的小国在特殊形势下的遭遇
主要是因为小国的盘子小,谈判能力弱,但是中国市场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之后,可以消化这“国际游资”
对于“国际游资”所带来的风险,一定要记住风险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利润和价值
产业升级与资本形势
从汽车产业的教训以及高铁和风电领域的经验可以得到一些教益
面向家庭和个人的消费品工业,向本国民营资本尽早彻底开放,产业赶超就能越成功
充分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规模,干预主导企业决策,而不是通过税收、土地和补贴等优惠政策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
政府总是倾向于直接伸手帮助本国工业,直接施压迫使外资向本国企业转移技术
但是,一、政府官员由于信息与专业知识有限,且易受各种压力集团的施压、游说、误导乃至收买,并不能有效甄别出未来搞什么产业有前途,导致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二、如果用公共资源扶持国企则非常低效,如果扶持私企则一定牵涉利益输送和裙带关系腐败问题,所以政府要充分相信本国私人企业家们的潜力和能力
政府可以且必须做的是甄别哪些产业出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的资源配置效率低,然后利用公权力破除阻碍,为生产力的提升打开空间
一个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没有人能够不劳而获,让人民都劳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