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药理学总论
这是一篇关于药理学总论的思维导图,药理学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编辑于2021-08-12 18:02:52这是一篇关于内分泌、与代生殖谢药理学的思维导图,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胰岛素及降糖药、甲状腺与抗甲状腺药、性激素和避孕药、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降低体重的药物这几个方面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概括全面,值得收藏哦!
这是一篇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的思维导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药物.pdf,作用于CNS的药物的分类 中枢抑制药→ 镇静、催眠、麻醉、昏迷 全麻药 镇静催眠药 抗精神失常药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抗躁狂症药 镇痛药
这是一篇关于药理学总论的思维导图,药理学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内分泌、与代生殖谢药理学的思维导图,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胰岛素及降糖药、甲状腺与抗甲状腺药、性激素和避孕药、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降低体重的药物这几个方面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概括全面,值得收藏哦!
这是一篇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的思维导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药物.pdf,作用于CNS的药物的分类 中枢抑制药→ 镇静、催眠、麻醉、昏迷 全麻药 镇静催眠药 抗精神失常药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抗躁狂症药 镇痛药
这是一篇关于药理学总论的思维导图,药理学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
总论
绪论
研究内容
概念: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述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规律
新药药理学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成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新药研究
临床前药理研究(非人体)
临床药理研究(人体)
Ⅰ期:一期初步看药理,二三十个健康人
Ⅱ期:二期作用初评价,病人要有二三百
Ⅲ期:三期批准试生产,病人四百院三家
Ⅳ期:四期上市再评价,特殊人群与联合
只有四期临床试验,才可以评价特殊人群用药
药动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体内代谢过程:ADM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
最主要转运方式
特点
浓度差,高浓度到低浓度
不耗能;无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无竞争性抑制
当浓度差平衡时,转运停止
影响因素
分子量:分子量小易扩散
溶解性:脂溶性大易扩散
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透,受PH值影响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解离常数pKa:指解离和不解离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
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a,pka越小酸性越强
易化扩散
膜孔过滤
主动转运
特点
需要载体,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消耗能量(低浓度到高浓度)
有饱和现象
不同药物经同一载体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现象(青霉素与丙磺舒)
与膜两侧的浓度无关,可使药物集中在某一组织
膜动转运
胞饮
胞吐
易于跨膜转运,易于穿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乳汁药物:分子量小,脂溶性高,非离子型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药物吸收及给药途径
概念: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方式:多数药物吸收属于被动转运
影响吸收的因素
理化因素:脂溶性、分子量
给药途径:吸入>舌下>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收环境:如pH值(酸酸碱碱促吸收)
剂型:溶剂>散剂>片剂
吸收途径
消化道吸收
吸收方式: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口服给药
主要吸收部位:小肠(面积大,血流量大,肠腔内pH范围宽4.8-8.2)
吸收途径:肠粘膜→毛细血管→肝门静脉→肝→肝静脉→体循环
☆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
吸收途径:经口腔黏膜吸收
特点:速度快,无首过效应
直肠给药
吸收途径:经痔(上、中、下)静脉吸收入血
优点:血流丰富,吸收快;首过效应<口服
缺点:吸收不规则、不完全;药物可对肠粘膜有刺激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胃内的pH值(影响药物解离,酸性药物在胃内易吸收)
肠内容物多少(影响吸收面积,餐前空腹吸收好)
肠排空、肠蠕动速度(影响吸收时间)
注射给药吸收
特点:吸收迅速、完全
吸收方式:简单扩散、滤过
影响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量丰富,吸收快且完全
疾病状态影响注射部位血流,影响药物吸收
药物剂型: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等可局部滞留,吸收慢
呼吸道吸收
特点:经肺泡上皮细胞或呼吸道粘膜吸收,速度快,无首关效应
缺点:剂量难以控制,药物可能对肺泡上皮有刺激
适用的物质: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药物或气体
皮肤和黏膜吸收
吸收速度:破损皮肤>完整皮肤;黏膜>皮肤
作用: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透皮吸收)
鼻腔给药:鼻黏膜吸收面积大,血管丰富,吸收迅速,无首关消除
药物分布及血浆蛋白结合
分布
定义: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特点:分布不均匀、不同步
方式:大多数被动转运,如果主动转运,则可集中于某一组织器官
影响分布的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
游离型:发挥药理作用;跨膜转运;代谢排泄 结合型:没有活性;暂时储存
与药物结合血浆蛋白: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
一般规律:酸性物质与白蛋白结合,碱性物质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
特点: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竞争排挤,浓度增加)
举例: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氯丙嗪等,不合用
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
特点:致密,通透性差;分子量小,脂溶性高易通过;病理状态通透性增加
胎盘屏障
通透性高,妊娠期禁忌
血眼屏障
意义:局部给药
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碘——甲状腺 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与骨骼及牙齿 硫喷妥钠——脂肪组织
注意:药物浓积器官不一定是作用靶器官
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器官血流丰富、血流量大的(肝、肾、脑、心),迅速达到较高浓度
再分布:药物从血流丰富的器官到其他组织器官的过程
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弱酸性药物——分布在细胞外液(pH约7.4) 弱碱性药物——分布在细胞内(pH约7.0)
药物转运体
药物的代谢
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代谢部位:主要是肝脏
代谢过程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酰化、甲基化、甘氨酸及谷胱酰胺、谷胱甘肽
代谢的转归
失活
药理活性下降或消失,极性增加、易于排出
活化
前体激活(无活性→有活性)
代谢激活(母体和转化物均有活性)
保持活性
强度改变
药物代谢酶
专一性酶
AChE、COMT、MAO
非专一性酶
肝药酶CPY450 (CYP↑,代谢快,药效↓)
肝药酶特点
选择性低:对各药物均有作用
变异性较大:个体差异大、先天、年龄、营养状况、机体功能状态、疾病等
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诱导
促使其他药物代谢加快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地塞米松、卡马西平
二苯卡马利
抑制
促使其他药物代谢变慢→蓄积、中毒
肝药酶抑制剂:红霉素、氯霉素、环孢素、西咪替丁、异烟肼、伊曲康唑、葡萄柚汁
红绿环抱夕阳美,异乡独坐葡萄醉
药物的排泄
定义: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彻底消除的过程
排泄器官:肾脏(主要)、肺(挥发性药物及气体)、胆汁、腺体
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主动转运)(eg: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青霉素浓度↑)
肾小管重吸收(被动转运)受尿液pH值与药物解离度影响
胆汁排泄
途径:肝脏→胆汁→肠腔→粪便
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从粪便排出体外,但也有药物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双峰)
药物的速率过程
药动学基本原理药动学参数与计算
药物时量关系和时效曲线
时-量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
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
血管外途径给药3期
潜伏期:开始给药到阈浓度的时间段
持续期:药物达阈浓度的时间段
残留期:药物浓度低于阈浓度的时间段
☆药动学参数计算及临床意义
表观分布容积(Vd)
概念: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意义
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
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例如:一个体重60kg的人,总体液约为42L 若Vd为5L→血浆 若Vd为10-20L→细胞外液 若Vd为40L→全身体液 若Vd为100L→全身+某一组织器官中蓄积
可以判断药物排泄速度
Vd越大→体内分布越广→排泄越慢 药物→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曲线下面积(AUC)
意义:反应一次给药后一段时间药物在体内的总量
一次给药的AUG与吸收后体循环药量成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F)
概念: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静脉注射生物利用度为100%,血管外给药可用AUC计算
消除速率常数(K)
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分数
半衰期(t1/2)
概念: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清除率(Cl)
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药物消除动力学
稳态血药浓度
连续给药5个t1/2后,血浆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Css),又称坪值
达到Css时,给药速度和消除速度相等
Css高低与单位时间内药量成正比
血药浓度的波动幅度取决于给药间隔,给药间隔越小,波动越小
给药量不变,则Css不变
首剂加倍:第一次给药量是常规剂量的两倍(适合半衰期时间长的药物快速达到血药浓度)
房室模型
药效学
药物的作用
药物作用两重性
药物靶点:受体、酶、离子通道、转运体、结构蛋白(微管蛋白)、功能蛋白(信号蛋白和转录因子)、基因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
副作用
定义: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
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选择性低,副作用多)
毒性反应
定义:药物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伤反应
后遗效应
定义:停药后,血药浓度降低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例如: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宿醉反应
停药反应
定义: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停药反应或反跳反应
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乐定或普萘洛尔突然停药
继发反应
定义: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例如:光谱抗生素引发的二重感染
变态反应
定义:少数免疫反应异常的患者,受某些药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反应
与毒性反应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
特点
过敏体质容易发生
首次用药很少发生
过敏性终身不退
结构相似药物交叉过敏
特异质反应
定义: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例如:蚕豆病(红细胞缺乏G-6-P酶,易发生溶血)
药物依赖性
心理依赖性(觅药行为)
生理依赖性(戒断综合性)
药物特异性作用机制
受体理论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发生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药物、递质、激素等)
受点(位点):能与配体结合的活性基团
受体的特性
饱和性:受体被饱和时,即达到药物最大效应
特异性:特定的受体与特定的配体结合产生特定效应
可逆性:配体和受体可以结合,可以解离
高亲和性:极低量的配体可引起显著的效应
受体分类
按受体位置分
细胞膜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胆碱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多巴胺受体
胞质受体: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胞核受体:甲状腺激素、PPAR
按受体蛋白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分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如:GABA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如:M-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
调节基因表达受体,如: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素
受体的调节
向下调节(受体脱敏)
见于:长期使用激动剂,使受体数目减少
表现:耐受性
例如: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疗效下降
向上调节(受体増敏)
见于:长期使用拮抗剂,使受体数目增加
表现:反跳现象
例如:普萘洛尔,突然停药,表现为敏感性增高
受体作用的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
细胞外信使物质: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药物
不进入细胞内,而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而引起某些生物学特性改变
第二信使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NO、二酰基甘油(DG)、三磷酸肌醇(IP3)
NO:既有第一信使特征,也有第二信使特征
位于细胞液,细胞释放的胞内信号分子,通过启动代谢或信号转导通路,最终使细胞产生增殖、分化、凋亡、自噬等变化
第三信使
生长因子、转化因子
作用: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
其他特异性机制
酶的作用
转运蛋白的作用
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的作用
基因的作用
药物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类别
渗透压作用
甘露醇脱水作用、硫酸镁导泻
脂溶作用
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化学性作用
改变pH值,抗酸药治疗胃溃疡
结合作用
二巯基丁二酸钠等络合剂解救重金属中毒
吸附作用
活性炭肠道吸附性解毒
抗氧化作用
药效学
药物的作用
药物作用两重性
药物靶点:受体、酶、离子通道、转运体、结构蛋白(微管蛋白)、功能蛋白(信号蛋白和转录因子)、基因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
副作用
定义: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
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选择性低,副作用多)
毒性反应
定义:药物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损伤反应
后遗效应
定义:停药后,血药浓度降低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例如: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宿醉反应
停药反应
定义: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停药反应或反跳反应
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乐定或普萘洛尔突然停药
继发反应
定义: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例如:光谱抗生素引发的二重感染
变态反应
定义:少数免疫反应异常的患者,受某些药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反应
与毒性反应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
特点
过敏体质容易发生
首次用药很少发生
过敏性终身不退
结构相似药物交叉过敏
特异质反应
定义: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例如:蚕豆病(红细胞缺乏G-6-P酶,易发生溶血)
药物依赖性
心理依赖性(觅药行为)
生理依赖性(戒断综合性)
药物特异性作用机制
受体理论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能与特异性配体结合发生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药物、递质、激素等)
受点(位点):能与配体结合的活性基团
受体的特性
饱和性:受体被饱和时,即达到药物最大效应
特异性:特定的受体与特定的配体结合产生特定效应
可逆性:配体和受体可以结合,可以解离
高亲和性:极低量的配体可引起显著的效应
受体分类
按受体位置分
细胞膜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胆碱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多巴胺受体
胞质受体: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胞核受体:甲状腺激素、PPAR
按受体蛋白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分
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如:GABA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如:M-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
调节基因表达受体,如: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素
受体的调节
向下调节(受体脱敏)
见于:长期使用激动剂,使受体数目减少
表现:耐受性
例如: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疗效下降
向上调节(受体増敏)
见于:长期使用拮抗剂,使受体数目增加
表现:反跳现象
例如:普萘洛尔,突然停药,表现为敏感性增高
受体作用的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
细胞外信使物质: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药物
不进入细胞内,而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而引起某些生物学特性改变
第二信使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NO、二酰基甘油(DG)、三磷酸肌醇(IP3)
NO:既有第一信使特征,也有第二信使特征
位于细胞液,细胞释放的胞内信号分子,通过启动代谢或信号转导通路,最终使细胞产生增殖、分化、凋亡、自噬等变化
第三信使
生长因子、转化因子
作用: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
其他特异性机制
酶的作用
转运蛋白的作用
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的作用
基因的作用
药物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类别
渗透压作用
甘露醇脱水作用、硫酸镁导泻
脂溶作用
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化学性作用
改变pH值,抗酸药治疗胃溃疡
结合作用
二巯基丁二酸钠等络合剂解救重金属中毒
吸附作用
活性炭肠道吸附性解毒
抗氧化作用
药物作用的量化关系
激动与拮抗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不同药物亲和力不同
内在活性:药物激动受体产生最大效能的能力,或称效能 内在活性以α表示:α=1,有内在活性;α=0,无内在活性;0<α<1,有部分内在活性
效价——评价亲和力的指标 效能——评价内在活性的指标
药物的分类
激动剂
激动剂:有内在活性,有内在活性(α=1)
部分激动剂:有亲和力,内在活性不强(0<α<1)
与同一受体位点结合,存在竞争
拮抗剂
竞争性拮抗剂: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α=0)
非竞争性拮抗剂:不与激动剂争夺相同位点,但与受体结合后影响激动剂与受体结合
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的作用特点比较
激动剂+竞争性拮抗剂——影响亲和力,不影响内在活性 激动剂+非竞争性拮抗剂——即影响亲和力,也影响内在活性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机体方面因素
心理因素
年龄
新生儿:对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
老年人:用药量为青壮年3/4
性别
女性生理期、妊娠期、哺乳期用药注意
病理因素
肝功能不全
(代谢慢,易蓄积中毒):甲苯磺丁脲、氯霉素
(前体药物,需经肝生物转化后有效):可的松、泼尼松
肾功能不全
消除药物排泄减慢,易蓄积中毒: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
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中游离性药物增多
肝微粒体酶活性低、数量少,药物代谢减慢
脂肪组织少,影响药物储存(血药浓度增高,易中毒)
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个体差异
量的差异:高敏性、耐受性
质的差异: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遗传因素
种属差异
药物方面因素
剂型
口服给药:水溶性>散剂>片剂
缓释制剂:一级速率缓慢释放,吸收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
控释制剂:零级速率缓慢释放,血药浓度稳定,药效持久
剂量
剂量增加,作用增强
产生药物作用不同,如地西泮:小→大,镇静、催眠、抗惊厥、中枢抑制
影响选择性,如多巴胺,中小剂量:多巴胺受体,扩张肾血管,增加尿量,防肾衰;大剂量:激动α受体,收缩肾血管,减少尿量,致肾衰
给药途径
影响药效出现时间:静脉注射>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
影响作用性质,如硫酸镁
硫酸镁——口服给药——泻下作用 硫酸镁——注射给药——抗惊厥、扩血管 硫酸镁——外敷——消炎去肿
给药时间
饭前服用,吸收好,发挥作用较快
有刺激性药物,宜饭后服用
催眠药睡前服用,胰岛素餐前注射
按生物节律用药:如糖皮质激素一日量早上服用,减少对腺垂体的抑制作用;降压药上午十点;降血脂他汀类药物睡前服用;抗抑郁药清晨
反复给药
耐受性:连续给药后机体对药物反应性下降
快速耐受性(药效耐受性):硝酸甘油、肝素(危重急)
慢性耐受性(代谢耐受性)
耐药性:病原体和肿瘤细胞在长期用药后产生的耐受性
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
心理依赖性
停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配伍禁忌
药物混合在一起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反应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使氨基糖苷失去抗菌活性;青霉素在葡萄糖中不稳定,易致过敏; 头孢曲松不能与含钙(林格、复方)注射液配伍; 红霉素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
药动学相互作用
抗酸药影响弱碱性药物的胃内吸收(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作用增强,毒性增大
阿依水、抢蛋白 (阿司匹林、依他尼酸、水合禄全) 格列类、法华林 被抢劫、被游离 易过量、易中毒 低血糖、低凝血
药效学相互作用
协调作用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作用=单用时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两药合用作用>单用时作用之和
増敏作用:药A可使组织或受体对B药的敏感性增强
拮抗作用
相减作用:两药合用作用<单用时作用之和 抵消作用:两药合用作用=0
生理性拮抗:阿托品抢救有机磷中毒;毛果芸香碱拮抗颠茄类中毒;纳诺酮拮抗吗啡中毒 化学性拮抗:鱼精蛋白解救肝素过量;酸碱中和;二巯丙醇与重金属结合 物理性拮抗:药用炭吸附中毒物质;蛋白、牛奶沉淀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