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幻象—丹尼尔布尔斯廷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编辑于2024-11-17 22:30:16该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存续,由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再生产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这表面的物质繁荣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这是一篇关于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在群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随着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被深深地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该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大量无价值的工作存续,由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再生产大量劳动力来维持这表面的物质繁荣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 ★流行文化研究开山之作,原版9.7分,创造“伪事件”“图像革命”等关键概念,启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消费社会》,经典首度引进>开创文化研究先河,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洛杉矶时报》盛赞:“从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到美国社会评论家尼尔·波兹曼,几乎所有严肃的流行文化观察者都追随他的脚步。” ★一本书全面剖析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幻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唯一的真实 >最早剖析假新闻现象的传播学经典:炮制新闻替代采集新闻,人物和事件沦为表演,争夺注意力盖过反映真实。
这是一篇关于韩炳哲《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的思维导图,《在群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媒体时代下人们在网络群体中的心理与行为。随着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我们的生活被深深地影响。
幻象——丹尼尔布尔斯廷
引言:过度的期望
期望过多,远远高于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一切;我们持有希望,并创造出对幻觉的需求,并自我欺骗得以实现
第一章:从采集新闻到伪造新闻:伪事件的洪流
一、伪事件的特征
1、非自然发生 2、目的是为了被报道及再现 3、与所处情境的现实基础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 4、事件目的是成为一则自我实现的预言
二、采访与发布会
需求与供应都在增长,逼真的图像赋予了媒体“捍卫真实”的名誉,记者不再满足于等候新闻事件的发生,而是主动去制造新闻事件,对公共人物进行采访,号召政府部门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与媒体因其是关切公共利益的观察者而被赋予特殊地位,媒体被抬高至第四权的地位。
三、如何炮制新闻
政府官员习得了应对媒体的方法,并知晓如何运用制造伪事件为自身牟利:罗斯福炉边谈话;而成功的记者要懂得如何依靠采访技巧煽动公众人物说出足以成为头条新闻的话语。
四、伪事件与政治宣传
主客体纠缠即政客在创作故事,新闻人自己又在生成事件,新闻参与者不确定谁在行事,谁在报道。泄露新闻的真实性是否存疑:政府官员在私下场合泄露的信息
政治宣传是激动人心的谎言,而伪事件是模棱两可的事实,二者有本质的区分。政治宣传用观点取代事实,而伪事件通过合成事实。
五、幻想比现实更真实,形象比原型更高贵
伪事件模糊了现实的边界,伪事件的几个特点:戏剧化、为传播而策划、花钱的利益导向、可重复、容易理解、社交属性强、催生其他次生伪事件、 劣币驱逐良币原则之下,伪事件倾向于将真实事件挤出流通渠道,占据公共资源 刻板印象即是一个别的被制造的伪事件,让事情简化、标签从而挤压并限制人的经验。
电视媒体热衷于塑造伪事件的媒介奇观,
第二章:从英雄到名人:人类伪事件
被塑造的伟人
一、英雄的陨落
英雄被推下神坛,因为民主国家对个人崇拜的抵触,政客不再被信赖而是审视。而在某些国度如日本建立天皇崇拜是因为政治不容许批判天皇。卡尔马克思的影响、经济决定论的兴起让人们知晓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
二、大众的崛起
每个年代,公共教育都被科技甩的越来越远,具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公众对其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民间的亚文化被一步步吸纳成为主流:摇滚、嘻哈、舞蹈等,偶像、红人开始崛起,对英雄则逐步祛魅
三、因名气而出名的人
celebrity,他不好不坏,不伟大不卑微,他是人形的伪事件,被捏造出来满足我们对人类伟大的过度期待,出没在媒体、新闻、广告代言上的娱乐人士
杂志和报纸读者不再期盼能从名人的生活中学到什么,而是获取趣味和社交货币,或者说他们是大众无聊时间的容器
四、速朽的名声
英雄与名人的区别在于,名人依靠功绩创造自己,而名人依靠形象由媒体制造
时间的流逝可以创造或成就英雄,但于名人而言,时间即意味着毁灭。或者崩塌或者离开秀场,成于公共宣传,毁于公共宣传。
名人的成名是由于差异化定制,因为个性,一位名人=一种个性,再由媒体放大推向公众。
五、人类伪事件的典型
独自飞越大西洋:查尔斯·林白;流量来的快去的也快,媒体在将名人挖掘殆尽后快速投向下一个目标,媒体打造名人的目的是为了取悦大众,可迅速制造和替换。
六、名人是我们放大了的影子
图像革命后,名人的光彩盖过了英雄
名人只不过是大众眼中想要成为的人,即推广得更好的我们。为了满足自己对人类之伟大的过度期望所做的努力,我们量产了名人。
第三章:从旅行者到游客:失落的旅行艺术
游客在思想上无所获,经历被稀释、被伪造、被预制。他付了钱,所以他要求整个世界都变成伪事件的舞台。旅行成为产业
一、逝去的旅行
在地即意味着安稳,而旅者则象征着颠沛,曾经旅者需冒着风险,但如今已然成为小资的享受
二、游客的发明
旅行者是带着目的性的,而游客则是观光和找乐子,旅行成为过程性的商品被兜售。交通部门为了分摊设施成本引诱游客出门为了享乐而旅行,消费群体必须扩大,旅行的大众化之为游客
库克公司:跟团游将一切行程都安排好,期间没有危险,游客被当做货物被送到一个地方,然后又被送回来。(精致英国上流阶层的比喻:导游带游客如同牧羊)
三、把小美国开到全世界
旅行模式的全面复制,包括旅游套餐服务、酒店标准等
四、专为游客定制
博物馆成为了新的人造物向公众(识字的社会新阶层)进行文化教育;博物馆是拼凑的虚假的伪事件,所有观光景点都是。而旧时旅行者看到的国家样貌才是真实的,现在游客看到的多是当地特意搜集而来想让他看到的。游客与当地形成了一种默契,即游客需要能够图像记录的伪事件证明他们曾经观赏过,而当地乐于通过制造伪事件而赚取银两。
五、永远在路上
公路旅行的高度同质化,全国连锁的汽车旅馆,国内景点的在地化仿造让旅行成为了一个伪事件
六、用形象检验现实
我们被许诺会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东西,我们越来越多的旅游并不是为了看些什么而是为了拍照。
第四章:从实体到影子:消解的形式
一、文学形式的消解
印刷品的普及,图像革命为真品祛魅,电影弥补了小说和戏剧所不能具象之场景,在视觉取得了更广泛的关注。而文学则更专注于探索内在世界——情色、淫秽、亵渎神明、象征主义、意识流、内省的世界
二、读者文摘
从最好的作品中进行摘抄节略,出现一批人帮助读者阅读,用更精简的语言进行评说和概括。
三、摘要的摘要
在论文摘要中进一步提炼,信息爆炸之下的应对之法
四、发明再版书
浓缩本相对节略本更精简,平装本和大量再版书,出版商为了利益出版商业、战争、悬疑小说等更受读者欢迎的题材。
五、万物皆可改编
电影是消解文学形式的新方法,电影影响了公众对文学的态度,在我们这个时代,虚构被搬上荧屏,而现实本身则被称为非虚构。而在此前,人们将现实视作规范。经过改编的小说搬上荧屏并被称之为原作,而原版小说则只是原作的文字叙述版,
六、为改编而生
文学成为了视觉的附庸么?相比较阅读,受众更热衷于观看。写作为了被改编而书写
七、造星
重制故事、面孔与形象,明星与名人等同单纯是伪事件的产物,明星系统由大众创造,影迷无法满足于无名的偶像,而制片公司自然顺水推舟。明星系统炮制各类明星,通过媒介曝光强化他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八、畅销书
美国出版业成为了明星的天下(媒体只对海明威等有个性的作家进行宣传),创作者盖过作品本身的光彩,甚至于名人只需凭借名气即可成为畅销书作者。
九、你看过我拍的蒙娜丽莎了吗?
拍摄将“现实“复制,机械复制品使得独特性消失,并大幅掩盖了产品质量。人类用摄影记录自然,并在此形成了一种新的自恋——即”你看过我拍的蒙娜丽莎了吗?“
十、高保真原声
第一消费者和二手消费者(听众)之区别,音乐表演的概念本身已经改变,现场和临场的视听体验可以通过媒介传输给受众。演员在拍摄现场重复一个场景几十次,好让导演选出最好的一段,再将各个片段拼接,这种表演不再是一种独特、自发的体验(话剧)。当演员变成娱乐业者,戏剧也就是娱乐,音乐也不再是单独作曲、各自拥有专属形式的东西,相反,它成了同质化的无尽川流。
十一、畅销的就是畅销的
形式的增多以及科技的进步不可避免地使所有经历都成了商品。音乐成为了情绪的镜子,体验成了和室内装潢等同的东西。大卖的书或电影常常是照着配方攒出来的最佳组合。
第五章:从理想到形象:寻求自我实现的预言
买公报,就买下了信仰。
一、企业形象
1、形象是合成的
logo、slogan都表露了企业所要传达的个性
2、形象是可信的
具备一定的信度
3、形象是被动的
图像革命为形象赋予了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言辞的说服力。
4、形象是逼真而具体的
诉诸感官的形象往往最有效
5、形象是简化的
简单且极具辨识度
6、形象是暧昧的
处于想象和知觉之间,为观看者留下充足的余地满足其想象。形象并非是真相,而是美化
二、形象的语言
语言成为了工具,在语言所描述的世界里,形象比原型更有趣因而代替了原型。人们讨论的 也是形象,人们不讨论事物本身。世界是可塑的:美国人投票给某位总统候选人并不是出于自身对其看法,而是其表露出的公共形象
三、广而告之
公众不再满足于宣传产品卖点的广告,公众乐于看到自己被欺骗而后幡然醒悟的广告(在广告中捏造伪事件使之传播),阿尔伯特拉斯克曾言:“所有好广告的特征就是与新闻类似。广告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为满足我们的过度期待而付出的努力。
四、要可信度而不是真相
美国的实证主义传统,如富兰克林认为宗教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仰是否带来好的结果
1、广告非真非假的魅力
对产品特性进行包装和重点宣扬:例如好彩:lucky strike :its toasted(烤制的、祝福的),烤制的香烟致癌在1960年代的美国成为共识,但好彩因其品牌名称和该广告语的创意赢得了烟民青睐
2、自我实现的预言的魅力
名人代言赋予普通人等同的符号象征,以及消费者参与伪事件的制作过程,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则会越高。
3、使人云里雾里的魅力
即某些消费者并不熟知的专业名词会成为卖点,因为消费者总是图新鲜的
4、做作的诱惑
满足消费者的过度期待并且完美呈现,广告伪事件策划让消费者享受被诱惑的满足感并相信商品能够解决某些问题,广告人的策划不是发掘事实,而是用来发明能够显得真实的说法。消费的崛起意味着经济的繁荣,广告功不可没
五、越过知与无知的界限
信息量的不断扩增,知与无知的界限模糊;而针对奖项(普利策、奥斯卡、艾美奖)等评判标准成为了人们内容消费的驱动力,是否知道传媒所报道的掩盖了其他标准,流行文化等伪事件成为了“新知”。
六、民意调查
广告中,欲望被动扩张通过传播;而新闻重,舆论被媒体操控制造;形象的兴起,首因效应影响到公众判断,表演型人格的狂欢
第六章:从美国梦到美国幻觉?自欺欺人的声望魔法
一、理想对阵形象
所谓的美国梦和美国形象是存活在新闻和艺术形式里面的,图像革命和伪事件的兴起,美国人为制造诱人影像的能力在攀升,将美国形象卖到海外带来巨大收益。
二、争夺声望的竞赛
混淆形象与现实是政治宣传所要达到的目的,政府用媒体来粉饰自己,无论民主或共和,背后都服务于资本
三、二手时代
我们得知的政府讯息都是通过公关/舆论部门/机构 二手包装的,甚至于我们个人生活在这个时代都善于用伪装来为自己打造最好的形象。这是矫饰的年代。所以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何热衷于体育、犯罪、狗仔新闻,因为他是媒体所报道的事件中为数不多的真实
四、镜像效应
我们爱上了自己的形象,我们都困窘于一种社会性的自恋当中。甚至于在当代科技的加持一下,它只是一种虚拟的形象,且我们热衷于去营造这种虚拟的形象。
五、魔法不能打败魔法
一切群体性祛魅的努力反而让我们的幻觉愈演愈烈。我们不应该服膺于媒体所灌输给我们的国家形象,社会形象,而是尝试触及我们形象以外的事物,让陌生、异己、外部的观念也能通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