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乡规划原理 第八章 镇,乡和村庄规划
这是一篇关于第八章 镇,乡和村庄规划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四节 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第三节 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第二节 镇规划的编制,第一节 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及任务。
编辑于2024-11-25 10:20:33第八章 镇,乡和村庄规划
第一节 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及任务
1.城镇与乡村的一般关系
人类社会劳动的两次大分工形成了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人口较少,与农村还保持直接联系的聚落称为镇
镇在我国是一级行政单元,镇以上是城市,镇以下是乡村
我国城乡划分
城乡行政体系
城镇,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区域
城区
镇区
乡村,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乡中心区
村庄
城乡行政建制构成
除了建制市以外的城市聚落都称为镇,被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为建制镇
县城关镇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集镇不是一级行政单元
镇和乡一般是同级行政单元,乡政府驻地一般是乡域内的中心村或集镇
镇是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为农村服务的功能,也是农村地区城镇化的前沿
镇和乡下级单位是行政村,行政村可以是一个村落,也可以包含多个村落或自然聚落,行政村是我国最小的一级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
城乡建制的设置特点
广义的市指其行政辖区,包括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外的城镇和农村地区,规划上称市域。市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城为中心
镇属于城市聚落,包括自身镇区,其所辖的其他集镇和农村区域,同样具有城带乡二重性,规划上一般成为镇域。镇的社会经济活动以乡村服务为对象
我国镇的由来与设置标准的演变
镇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公元4世纪北魏时期
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或总人口在20000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设建制镇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
小城镇
具有广义性,不是一个行政建制的概念,却有一定的政策属性
总体而言是建制镇和集镇的总称
2.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
镇,乡和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
法定规划
所有的镇必须制定规划,乡和村庄并非都必须编制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区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规定以外区域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镇规划工作范畴
行政体系
县城关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
县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一般建制镇)
集镇(农村地区)
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镇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规划体系
中心镇
县城关镇多为县域范围内中心城市,中心镇指县域城镇体系中,带动一定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在区域内的分布相对均衡
一般镇
经济和社会影响范围仅限本镇范围内,多是农村行政中心和集贸中心
县城关镇
参照城市规划的标准编制
一般建制镇
规划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服务农村,有其特定的侧重面
应编制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中心村
基层村/一般村
乡和村庄规划工作范畴
《镇规划标准》中明确,乡规划可按《镇规划标准》 执行
乡规划也属于镇规划的工作范畴
乡域村庄体系中,分中心村和基层村。乡政府所在地的村或集镇为乡中心区
把握规划任务的属性
确定不同乡镇的规划范畴,因地制宜
经济发达的镇,乡和村庄规划范畴,应以城镇规划考虑
现状基础差又不具备发展条件的镇,其规划可以考虑纳入乡规划的范畴
3.镇,乡和村庄规划的主要任务
镇规划的主要任务
乡和村庄规划的主要任务
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坚持以促进产业发展,服务农业为出发点,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
贯彻“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建设要求,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科学、有效、集约利用资源,促逬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建设的引导与管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第二节 镇规划的编制
1.镇规划概述
依据
法律法规依据
规划技术依据
政策依据
原则
人本主义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
阶段和划分层次
规划大纲(可有可无)
总体规划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县城区规划
其他镇
镇域规划(含镇村体系规划)
镇区(镇中心区)规划
详细规划
控规
修规
镇可在总规指导下编制控规以指导修规,也可根据实际实际在总规指导下直接编制修规
期限
应与所在地域城镇体系规划期限一致,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
2.镇规划编制的内容
镇总体规划纲要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编制的内容
应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所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要求,对县域镇、乡和所辖村庄的合理发展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等内容提出引导和调控措施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综合评价县域发展条件
制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预测县域人口规模,确定城镇化战略
划定县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策略
确定县域城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制定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发展策略
划定必须制定规划的乡和村庄的区域,确定村庄布局基本原则和分类管理策略
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制定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邮政通信、教科文卫、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等规划
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县城关镇区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分析确定县城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县城人口规模
划定规划区,确定县城建设用地的规模
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确定各类用地空间布局
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地方传统特色等的保护内容、要求,划定各类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确定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
确定综合防灾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原则、建设方针和措施
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般建制镇规划编制内容
应首先依据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所在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结合本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镇内的各项建设做出统筹布局与安排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镇域规划)主要内容
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提出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镇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划定镇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要求;确定镇区性质、职能及规模和规划区范围
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镇区总体规划规划内容
确定镇区各类用地布局
确定道路网络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安排
建立环境卫生系统和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划定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范围
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及要求
镇规划强制性内容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
镇区详细规划编制内容
控规
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确定各地块主要建设指标的控制要求与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确定地块内的各类道路交通设施布局与设置要求
确定各项公用工程设施建设的工程要求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修规
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
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进行竖向规划设计以及公用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估算工程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3.镇规划编制的方法
现状调研和分析
性质的确定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数量分析,超过部门结构整体20-30%为主导因素
表述方法:区域地位作用+产业发展方向+城镇特色或类型
镇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规模
规划期末镇域总人口
规划期末镇区人口
常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人
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综合分析法
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镇规划时普遍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法
经济发展平衡法
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劳动平衡法
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上
区域分配法
以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据,对镇域总人口增长采用综合平衡法进行分析预测,然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预测城镇化水平,将镇域人口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和镇村体系规划分配给各个城镇和基层居民点
环境容量法
根据小城镇周边区域自然资源的最大、经济及合理供给能力和基础设施的最大,经济及合理支持能力计算小城镇的极限人口容量
线性回归分析法
线性回归分析法是根据多年人口统计资料所建立的人口发展规模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预测模型
镇区建设用地标准
镇区用地规模
120㎡/人以内或75-140㎡/人
建设用地比例
建设用地选择
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镇区用地规划布局
镇规划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因素
现状布局,建设条件,资源环境条件,对外交通条件,城镇性质,发展机制
原则
旧区改造原则,优化环境原则,用地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弹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镇规划空间形态及布局结构
集中
块状
带状
双城
集中组团
分散
分散组团式
多点分散式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选址应符合小城镇用地布局的要求,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
应具有适合建设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还应考虑在非常情况时居民安全的需要,如战时的人民防空、雨季的防汛防洪、地震时的疏散躲避等需要
并应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
应根据不同住户的需求,选定不同的类型,相对集中地进行布置
应减少相互干扰,节约用地
新建居住用地应优先选用靠近原有居住建筑用地的地段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区,便于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安排,避免居住建筑用地过于分散
旧区居住街巷的改建规划,应因地制宜体现传统特色和控制住户总量,并应改善道路交通,完善公用工程和服务设施,搞好环境绿地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城镇公共中心布置方式
镇区中心地段
结合原中心及现有建筑
结合主要干道
结合景观特色地段
围绕中心广场,形成步行区域一条街形式
按使用性质
行政管理
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文体科技
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教育机构
必须独立选址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距离铁路干线应>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医疗保健
必须独立选址
商业金融
宜设置在小城镇人口附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段
集贸市场
宜设置在小城镇人口附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段
选址利于人流和商品集散,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大的地段
不应布置在妨碍消防车辆通行的地段
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
镇区工业
靠近电源,水源和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
同类型集中分类,协作密切邻近布置,相互干扰予以分离
建筑紧凑布置,宜建多层厂房
应有可靠的能源,供水排水条件
应设置防护地和绿化厂区
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农业生产及其服务设施用地
农机站,农产品加工厂选址方便作业,运输和管理
养殖类满足卫生和防疫,布置在镇区和村庄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和通风,排水良好地段
兽医站应布置在镇区边缘
仓库及堆场用地
按存储物品性质和主要服务对象进行选址
宜在镇区边缘交通便利地段
性质相同合并布置,共建服务设施
粮,棉,油,木材,农药等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严禁布置在镇区人口密集区
公共绿地布局
公共绿地应均衡布置,形成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
4.镇规划的成果要求
文本
图纸
第三节 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1.乡和村庄规划概述
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基本目标
坚持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
指导思想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阶段和层次划分
乡总体规划
乡域规划
乡驻地规划
村庄,集镇规划
应当以县城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总体规划
建设规划
规划的期限
乡总体规划期限20年
村庄规划期限灵活,一般整治规划考虑近期的3-5年
2.乡和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
乡规划编制内容
乡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提出乡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建议,落实相关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
确定规划期内各阶段人口规模与人口分布
确定乡的职能及规模,明确乡政府驻地的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与规划区范围
确定中心村、基层村的层次与等级,提出村庄集约建设的分阶段目标及实施方案
统筹配置各项公共设施、道路和各项公用工程设施,制定各专项规划,并提出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等要求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是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
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布点
村庄和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村庄和集镇的交通、供水、供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乡驻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确定各类用地布局,提出道路网络建设与控制要求
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安排
建立环境卫生系统和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确定规划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目标,划定主要水体保护和控制范围
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及要求
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范围及保护措施
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公用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乡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确定规划区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确定各地块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
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以及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公用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对重点建设地块进行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并进行必要的竖向规划设计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
村庄、集镇的建设规划
应当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
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用地规划,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地段建设具体安排
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做出具体安排
村庄规划编制内容
村庄规划要依据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镇总体规划或乡总体规划,对村庄的各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
安排村域范围内的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为其配套服务的各项设施
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工程设施等用地布局
确定村庄内的给水、排水、供电等工程设施及其管线走向、敷设方式
确定垃圾分类及转运方式,明确垃圾收集点、公厕等环境卫生设施的分布、规模
确定防灾减灾、防疫设施分布和规模;对村口、主要水体、特色建筑、街景、道路以及其他重点地区的景观提出规划设计
对村庄分期建设时序进行安排,提出三至五年内近期建设项目的具体安排,并对近期建设的工程量、总造价、投资效益等进行估算和分析
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相关政策
3.乡和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
乡规划的编制方法采用《镇规划标准》
村庄规划编制重点
村庄用地功能布局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人口变化分析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发展时序
防灾减灾
现状调研和分析
编制的技术要点相应注意的问题
技术要点
应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范围包括整个村域
统筹用地布局,积极推动用地整合
用地布局应以节约和集约发展为指导思想
村庄规划应重点考虑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环境卫生设施
注意问题
安全问题,河流防洪,塌方,泥石流防治
教育设施规模分析当地具体情况,不一定要硬套人口规模指标
村庄产业用地不一定都在村内解决,可在乡,镇域规划中统筹考虑
消防通道的规划可结合村庄道路规划
市政,交通等公用设施应充分结合当地条件
配套公共设施配置不宜缺项,用地和建筑可以适当集中合并
新农村建设不以房地产开发带动村庄改造
村庄规划的具体内容
人口规模预测,建设用地规模
用地布局规划
绿化景观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市政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防灾及安全
农村住宅设计
公共活动中心
适合农村的市政设施设计
村庄分类
影响因素
风险性生态要素
资源性生态要素
村庄规模和管理体制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分类
城镇化整理型村庄
位于规划城市(镇)建设区内的村庄,城镇功能集中,建设密度高,土地使用高度集约
迁建型村庄
与生态限建要素有矛盾需要搬迁的村庄
保留发展型村庄
位于限建区内可以保留但需要控制规模的村庄和发展条件好可以保留发展的村庄
保留控制发展型
保留适度发展型
保留重点发展型
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村庄整治规划
规划重点
应以近期工作为主
解决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条件较差,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兼顾长远
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优先整治贫困村及村民最急需、农村最基本的设施和相关项目
注重保护,留住乡愁
村民主体,激发动力,尊重村民意愿
村庄整治选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分期分批整治的村庄选点。宜以中型村,大型村及特大型村为主,不宜选择计划迁并类
村庄工程设施联建共享
村庄整治应分别实施,分步实施
贯彻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的原则
严格保护村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主要项目
基本整治项目
安全与防灾
给水工程设施
垃圾处理
粪便处理
排水工程设施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其他整治项目
公共环境
坑塘河道
文化遗产保护
生活用能
村庄规划编制成果要求
规划图纸和必要的说明
第四节 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
我国文物法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2003
历史价值和风貌特色
建筑遗产、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辖区内存有清末以前或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传统建筑群
原状保存程度
原貌基本保持完好,或已按原貌整修恢复,或骨架尚存,可以整体修复原貌
具有一定规模
镇现存历史传统建筑总面积5000㎡以上
村现存历史传统建筑总面积2500㎡以上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和评价办法》2008
辖区内存有清朝以前年代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总建筑面积在5000㎡以上(镇)或者2500㎡以上(村)的镇(村),可参加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定
价值特色认证
文化型
经贸型
交通枢纽型
生态环保型
革命历史型
军事型
建筑遗产型
民族特色型
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江苏省有3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西省有96个历史文化名村, 是数量最多的省
2.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3.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要求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