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觉醒中年02-成为我们认为的自己
这是一篇关于觉醒中年02-成为我们认为的自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成年后的你拥有选择的权力,不足的创伤及其反应模式,压倒性创伤及其反应模式,存在性创伤与自我感的设定,为何生命的悲剧感对我们很重要,生命的前进与后退。
这是一篇关于觉醒中年-1我们怎样一路走到了这里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踏上中年觉醒之路,开始的过程,中年危机存在与否,第二个人生,我们在人生大戏中的角色,无意识的选择。
本精读导览旨在为您省去至少一周的阅读时间,通过精心提炼书中的核心观点和精彩案例,让您快速洞悉品质管理的精髓。无论您是企业管理者、品质控制人员,还是对品质管理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策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觉醒中年02-成为我们认为的自己
生命的前进与后退
生命与人格的起源
脐带维系,意识形成,基本需求胡德满足
而后被猛烈抛向这个世界,第一次失去安全感
两颗树的意象
生命之树
永遠停留在本能的世界中——完整、連接、生活在最深層的律動中而沒有任何意識
意识之树
意識的利與弊。意識的現象既是創傷,也是偉大的禮物,這些看似矛盾的東西永遠是我們的夥伴。
前进伴随着焦虑,后退伴随着抑郁
心理或靈性的發展永遠會要求對於焦慮和不明確性的更大容忍力
接受這種困擾的能力、忍受它的能力,以及致力於生活的能力,乃是我們的成熟度的道德評估標準
焦虑是兴奋剂,忧郁是镇静剂
“母亲”的意象
孩童
真实的母亲
成人
象征安全和庇护的港湾
旧工作、熟悉的体温、不变的价值体系
致力于沉睡而非发展
成長的奮鬥並非只是為了我們自己;它並不是自我放縱。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對周圍人的服務。
为何生命的悲剧感对我们很重要
我们的期望被一种有意识的力量改变了
宿命、因果、正义、报应......
因为我们会有自我欺骗的倾向,妄想自己知道所有的事情
悲剧性缺陷
①诱惑自己去相信愿意相信的,认为我们对情况充分了解
受损的视野
②他人和文化历史深刻影响的偏见
所以要时刻接受他人和收到侵犯心灵的指正,才能更好看待问题
谦卑之识
永遠會有無意識的因素在起作用,而這些因素只有在未來才會變得顯而易見
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我們不知道的這些東西往往會替我們作出選擇
“与众神的正确关系”
讓我們有意識的生活與那些支配宇宙、在我們的靈魂裡奔湧的深層力量保持和諧
這種相應一致的時刻會讓我們感到幸福、與自我和世界的關係又重新充滿了活力,並在這旅途中產生一種「家」的感覺。
不是病态的,而是英雄的,是在面对自然伟力和分裂心灵面前谦卑的召唤
存在性创伤与自我感的设定
生命的开始
漂泊在有许多令人畏惧力量的未知世界中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
世界很有力量,我们很弱
世界很高深,我们必须看出它的运作来求存
持续的爱和慰藉可以减少不安感,同时启动潜力,否则面对世界会更无力
“魔法思维”
产生于区分自我与世界能力不足
片面认为世界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编码信息,是关于我、我如何被评价、以及我该如何表现的一种声明
我就是发生的一切,抑或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就是一切
但其实父母的冷漠、愤怒、族群的问题都是他人的限制,和我们无关
缺乏对世界的其他“解读”
“我就是我被对待的样子”
我没被爱过,我一直认为是因为我不值得
内化了她被看待和对待的方式,而且当成了一种事实
这样的“孩子”会内化周边人的心理氛围以及外部的环境
偶然的因果事件在宿命的涟漪中扩散开来,和我们的本质毫无关联,却被内化成一套对自己和他人的描述,从而主导了我们成年后对世界的关系
我们的自主会抗议,会显露出各种症状
压倒性创伤及其反应模式
压倒性创伤
同年不可避免的存在性创伤,我们在环境面前的无力感
核心讯息
人无力改变外部世界的进程
但一旦我们理解了行为发生的无意识心理前提,那么成年人所作的每件事都是“合乎逻辑”的
三大类反射性反应
回避、解离、压抑
世界更巨大有力→我们退缩、回避、拖延、躲藏、否定或者解离(解除联系,像拉黑断联)
躲开可能对我们造成的惩罚性影响
回避型人格障碍
缺乏资源保护自己脆弱一面的人的第一道防线
回避真正爱的人、不敢追求挑战、不敢展示自己的才能
掌控局势
世界是伤害人、侵犯人的→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否则就会被伤害和侵犯
三种表现
受虐者内化讯息后成为反社会
一般人追求教育来理解世界运作,通过理解来控制
医护对死亡不是接受而是敌视
消极抵抗
透过表面无力感来获得权力,实际也是在搞破坏、迟到拖延、冷言冷语、不兑现承诺
这些本质上是早期过度概括(极端)的结论所导致的逻辑控制行为,不仅主宰了我们的生活,还可能伤害我们周围的人
适应反应:关系成瘾
世界很强大→给它们想要的→交换我们想要的东西
回应他人的要求与期望和暗示
贴心、和蔼、讨人喜欢、好人
是一种制约,失去了自我的整体性,同时失去了主导自己人生的力量
大部分人容易被恫吓成为帮凶,集权和威权的心理基础依据
建立假设
对自我的无力感和对他人强大力量的反射性假设上
内疚
是对对方负面反应引起的焦虑,就是实际上对方还没负面,你先消耗自己了
不足的创伤及其反应模式
匮乏感
依赖性抑郁、机会性疾病
无法成长茁壮
我们所拥有的基因资源,必须透过积极的镜像回映来增强
没有被喂养的东西会饿死
三大反应模式
内化欠缺与自我挫败
把得不到他者支持的欠缺内化为自己的缺陷
“我就是我被他人对待的样子”
自我挫败的行为其实我们自己内在是否定的,但是通过这个反应模式,可能会成为外在的宿命降临到我们身上
我们的内在会去告诉我们、邀请我们变得更有意识、去冒险体现更大的自我感
过度补偿与权力情结
对于早期生长环境的不足,我们选择过度补偿,并且寻求权力、财富、理想的伴侣、名声或其他形式的对他人的统治
在外部世界中寻求他们所欠缺的东西
婚姻、自恋者的权力策略
幸福必须仰赖和服务某位有缺陷的父母(事实也如此)
一旦自由,就会有一种失能的焦虑
一般体现
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承受父母和身边人的反对而感到内疚和失落
顺从父母和领导,过着犹豫和愤怒的生活,甚至幻想父母和领导都过世了再活回自己
寻求安慰的焦虑和强迫性需求(最普遍)
寻求他人安慰的焦虑和强迫性需求
多见于失恋
总认为下一个会更好,闪电发生关系又断联,理想化对方又火速贬低
强迫性重复
重新启动当时那种父母动态
心理上的饥饿不会再丰盛的环境中得到缓解
成年后的你拥有选择的权力
上面这几种反应模式都会被轮流启动,在不同的外部刺激下
我们会同时受一种或者多种混合策略和目的影响
我们很难不受过去的干扰,否认过往的侵入力量
但这些策略是帮助我们生存的,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走出童年
但这不代表我们轻易把人生交给这些被制约的反射
我们可以保护自己心中脆弱的孩子,但别让它在你的成年生活中有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