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师心理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教师心理,Main content: 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心理,教师职业心理特征。
编辑于2024-12-27 22:10:54教师心理
教师职业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智力
教学有效性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只有微小的相关性,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教学效果显著相关,这些特点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
启示: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
是学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选择。
以学科专业知识为核心
教师的其他能力和知识
技能、想象力和敏感性--促进学生取得优良学习结果;条理性--与阅读成绩正相关;对学生发展与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代数与几何明显相关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工作的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基础上,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结构
教师的责任心
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之后,能对教育和教学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教师的工作态度
教师的自信心
建立自信心的基础是自己对自己的估计和能力可以达到的程度所做出的判断,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要拥有教育教学方面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教师的宽容心
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的合群心
教师的合作精神、合作行为表现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暗示性榜样
特征
教师有热心和同情心
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学行为起关键作用
明确性
教学行为是在分析教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教学行为目的与教学效益密切相关、协调一致,教学行为目的越明确,导向作用越大,教学效益就越高
多样性
安排多样的活动和材料,就能提高学生和注意力,那么学生的捣乱行为也会少一些
启发性
实质是做到后次复习前次、在原有知识结构上产生学习的新需要、以旧知识固化新知识,做到“新课不新”,启而得法
参与性
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任务取向性
课堂活动围绕教学任务而进行
及时的教学效果评估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教师职业心理
教师威信
概念
是教师人格、能力、学识使学生感受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有教师角色威信和教师个人威信,前者由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后者由教师个人心理品质和学识决定
威信有别于教师的威严与权威。威严指教师有威力而严肃的样子,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会因害怕而远离,而不会发自内心地尊敬和信服。某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常把威严混同于威信,认为摆出威严的样子就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威信。其实,这种威信只是教师自觉的心理状态,而非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权威是指教师角色所赋予教师的权力,有了这种权力,学生会服从教师,但不一定会信服和尊敬教师。
构成
人格威信
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人梯精神所折射出来的人格美丽,是教师威信的重要来源
学识威信
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
情感威信
爱生如子、与学生和平相处,在思想、生活、学习时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就会对其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
教师威信对学生及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其教诲的前提
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有威信的教师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
教师威信的形成与维护
教师威信的形成
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意识和心理结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
保持与学生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教师威信形成的有效途径
加强教师仪表、言语、举止、习惯等方面的整饰是教师威信形成的必要条件
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是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捷径
严格要求自己和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师威信形成的精神动力
教师威信的维护
具有坦荡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能够正确评价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努力开拓进取,不断完善自我
始终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指教师对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主观判断,这种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这一现象是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的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心理因素。
特征
期望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期望要合情合理,不把期望变成学生的负担
期望要有可行性
具有挑战性
要持久
教学效能感
含义
指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来源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
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个体对自己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结果的一种推测--行为会导致期望的结果
效能预期:个体对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一种主观推测,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越积极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分类
个人效能感
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好学生的推测与判断,反映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与效能预期相一致
我可以、我一定可以教好学生....
自我效能感
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推测与判断,与结果效能相一致
我的学生一定可以进步、教材改革等能促进学生成才等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影响
影响教师工作的努力程度
影响教师工作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
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不同程度的教学效能必然会在相应的外部行为上表现出来,而这种行为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成就。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工作发展的条件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对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明显影响, 学校风气和师生关系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明显的影响
外部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
传统教育观念
学校环境因素
教师群体的学生观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主观因素
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及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也就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
价值观:人们用来区分好坏、重要性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与提高
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出发
社会上树立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
学校內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
营建良好的校风、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教师自身出发
从教师自身来说,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等,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认知正常、情绪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
人际关系和谐
认同教师职业
教育过程中情绪和谐
具有教育的独创性
教师职业倦怠
含义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特征
情绪耗竭
是职业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的耗竭,心理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情绪耗竭是造成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去个性化
是人际关系维度,刻意对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如对学生起绰号,侮辱学生
个人成就感降低
是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消极评价自己,自我效率底下
影响因素
玛勒斯提出工作匹配理论,认为员工与工作的六个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工作负荷
控制: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有效的工作方式没有权威,它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
报酬,主要是生活报酬(爱)而非金钱
社交
公平
价值
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个体的自我干预
观念的改变
当个体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所以教师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矫正
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
用于面对现实,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把原因归结于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
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组织的有效干预
根据玛勒斯等人提出的工作匹配工作理论,对职业倦怠的干预训练应放在对工作不匹配的转变上
消减过度的工作时间
降低工作负荷
明确工作任务
积极沟通与反馈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
教师的自我调适
进行身体锻炼
改变行为方式
教师应增强相互间的支持与鼓励、增强自信心,这是改变自己或他人行为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行为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己的窘境
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情绪体验有三层含义
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的心理负担
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的心理压力
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措施
正视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感知、乐观地看待问题
采取适当措施,包括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必要时寻求他人帮助等
学校的管理改革
注重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
根据教师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
注意优化学校人际关系
社会的协调支持
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正确实行改革
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