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科复习
这是一篇关于眼科复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下篇各论,上篇总论。非常详尽的梳理了相关知识点。干货满满,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4-12-31 21:07:12眼科复习
上篇总论
眼科发展
《龙树眼论》目前被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唐代,针拨白内障最早记载
北宋,中医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眼的解剖与生理
眼球壁分三层:
①外层—纤维膜(角巩膜)
可再生:上皮细胞层,后弹力层
不可再生:前弹力层,基质层,内皮细胞层
②中层—葡萄膜(色素膜、血管膜)
③内层—视网膜(神经膜)
视锥,杆细胞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凹,主管 明视觉,感受明光色觉,分辨颜色的作用。
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越近黄斑区数量越少,至黄斑中心凹则无此种细胞。主管暗视觉,感受弱光的作用
内界膜
中心凹为视力最敏锐的地方,中心凹处有一反光亮点,称中心凹光反射。
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 因此无视觉功能,即视野检查时会出现盲点、称生理盲点。
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附属器:
泪道:排出泪液的通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
眼外肌
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
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
其余4条眼外肌(内直肌,下直肌,上直肌,下斜肌)均由动眼神经支配
下篇各论
胞睑疾病
针眼
定义:胞脸边缘生痄,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诊断:
胞脸局部红肿疼痛。
胞脸边缘们及麦粒样硬结,疼痛拒按。
治疗: 未成脓者,内外兼治,促其消散 已成脓者,切开排脓
辨证论治
风热客睑证
初起胞睑局限性肿胀,痒甚,微红,可扪及硬结, 疼痛拒按;舌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银翘散加减
热毒壅盛证
症状: 胞睑局部红肿灼热,硬结渐大,疼痛拒按,或白睛红赤肿胀突出于睑裂;或伴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脾虚夹邪证
症状:针眼屡发,或针眼红肿不甚,经久难消;或 见面色无华,神倦乏力,小儿偏食,纳呆便结;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散结消滞。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手术:
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切开
内麦粒肿在睑结膜面切开
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又名疣病、睥生痰核
针眼与胞生痰核的鉴别
发病部位:针眼在睑弦、胞生痰核远离睑弦
主症:针眼 胞睑红肿掀痛,拒按,与睑皮肤粘连, 或化脓,溃后可自愈;胞生痰核: 睑皮肤正常,硬核突起,压之不痛,不与睑皮肤粘连.脸内局限性紫红色隆起,或见肉芽
病势:针眼急;胞生痰核缓
病程:针眼:短,一般3-5日;胞生痰核长,数周到数月
对白睛影响:针眼可见白睛赤肿;胞生痰核一般无影响
睑弦赤烂
睑弦赤烂: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 眼病。又名风弦赤眼、沿眶赤烂、风沿烂眼、迎风赤烂等。
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缘炎,包 括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
病因病机
1. 脾胃蕴热,复受风邪,风热合邪触染睑缘,伤津化燥。
2. 脾胃湿热,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循经上攻睑缘而发病。
3. 心火内盛,风邪犯眦,引动心火,风火上炎,灼伤睑眦。
治疗
辨证论治
风热偏盛证
证候:睑弦赤痒,灼热疼痛,睫毛根部有糠皮样鳞屑;舌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祛风止痒,清热凉血。
方药:银翘散加味。
湿热偏盛证
证候:患眼痒痛并作,睑弦红赤溃烂,出脓出血,秽浊结痂,眵泪胶黏,睫毛稀疏,或倒睫,或秃睫;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汤加味。
心火上炎证
证候:眦部睑弦红赤,灼热刺痒,甚或睑弦赤烂、出脓出血;舌尖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外治
中药熏洗
①可用内服药渣煎液
②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3%硼酸溶液清洗睑缘,
③二圣散煎水外洗。
滴眼液
涂眼药膏
两眦疾病
流泪症
病因病机
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风邪外袭而致泪出。
脾气亏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收摄泪液而致泪出。
泪为肝之液,肝肾同源,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而流泪
辨证论治
血虚夹风证
证候:流泪,迎风更甚,隐涩不适,患眼无红赤肿痛;兼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补养肝血,祛风散邪。
方药:止泪补肝散加减。若流泪迎风更甚者,可加白薇、菊花、石榴皮等以祛风止泪。
气血不足证
证候:目无赤痛,无时泪下,泪液清冷稀薄,不耐久视;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收摄止泪。
方药:八珍汤加减。如迎风泪多者,加防风、白芷、菊花以祛风止泪;若遇寒泪多,畏寒肢冷者,酌加细辛、桂枝、巴戟天以温阳散寒摄泪。
肝肾两虚证
证候:眼泪常流,拭之又生,或泪液清冷稀薄;兼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固摄止泪。
方药:左归饮加减。若流泪较甚者,加五味子、防风以收敛祛风止泪;若感泪液清冷者,加巴戟天、肉苁蓉、桑螵蛸,以加强温补肾阳之力而助固摄止泪之功。
漏睛
流泪或常有黏液或脓液附于内眦部。
按压睛明穴下方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
冲洗泪道时多有阻塞现象,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反流。
漏睛疮
定义:漏睛疮是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又名大眦漏。
诊断依据
1. 常有漏睛病史。
2. 内眦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焮痛,可见肿核隆起,扪压疼痛更甚。
白睛疾病
风热赤眼
概念:风热赤眼是指外感风热而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
病因病机:骤感风热之邪,风热相搏,客留肺经,上犯白睛而发;若素有肺经蕴热,则病症更甚。
治疗
·内治:以祛风清热为基本治则;
风重于热证
证候:痒涩刺痛,羞明流泪,眵多黏稠,白睛红赤,胞睑微肿;可兼见头痛,鼻塞,恶风;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病变初起,风热之邪上犯白睛,风重于热,故见白睛红赤、痒涩多眵等眼症;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风重于热之候。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若白睛红赤明显,可加野菊花、蒲公英、紫草、牡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退赤。
热重于风
证候:目痛较甚,怕热畏光,眵多黄稠,热泪如汤,胞睑红肿,白睛红赤浮肿;可兼见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热之邪,火邪为甚,故见白睛红赤浮肿、眵多黄稠、热泪如汤等眼症;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热重于风之候。
治法:清热疏风。
方药:泻肺饮加减。白睛赤肿浮壅者,重用桑白皮,酌加桔梗、葶苈子以泻肺利水消肿;可加生地黄、牡丹皮以清热解毒、凉血退赤;便秘者可加生大黄以通腑泻热。
风热并重
证候:患眼焮热疼痛,刺痒交作,怕热畏光,泪热眵结,白睛赤肿;兼见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思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内热较重,复感风热之邪,内外合邪,故见患眼焮热疼痛、刺痒交作、白睛赤肿等眼症;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风热并重之候。
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若热毒偏盛,去麻黄、川芎、当归辛温之品,宜加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以清热解毒;若刺痒较重者,加蔓荆子、蝉蜕以祛风止痒。
外治:应滴用清热解毒滴眼液或抗生素滴眼液。
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状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猝感疫疠之气,疫热伤络;或肺胃积热,肺金凌木,侵犯肝经,上攻于目而发病。
诊断依据
正处流行季节,或有接触史,起病急,多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目痛羞明,磅涩灼热,泪多眵稀
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呈点片状,耳前或颌下可们及肿核。
天行赤眼与风热赤眼的鉴别
病因 :风热赤眼感受风热之邪;天行赤眼猝感疫仿之气
眵泪:风热赤眼眵多黏稠;天行赤眼泪多眵稀
白睛红赤:风热赤眼白睛红赤浮肿;天行赤眼白睛红赤浮肿, 点状或片状,白睛溢血
黑晴星翳:风热赤眼多无;天行赤眼少有,在发病初出现,其星翳易消
分泌物涂片:风热赤眼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天行赤眼单核细胞增多
预后;风热赤眼一般较好;天行赤眼一般较好
传染性:风热赤眼有传染性,但不引起流行;天行赤眼传染性强, 易引起流行
金疳:金疳是指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的 眼病。又名金疡。
白涩病
概念:白涩症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又名干涩昏花。多为双眼发病。
临床表现:
1. 自觉症状:患眼干涩不爽,瞬目频频,或微畏光,灼热微痒,不耐久视,眵少色白或无眵;或同时有口鼻干燥,口中乏津。
2.眼部检:白睛赤脉隐隐;或白睛不红不肿,胞睑内面红赤;或睑弦红赤、增厚,睑弦有黄白色分泌物堆积;或目珠干燥而失却莹润光泽 ,白睛微红,有皱褶,眵黏稠呈丝状。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诊断依据:
1. 患眼干涩不爽,频频瞬目,或微畏光,甚则视物昏朦
2. 白睛赤脉隐隐,胞睑内面红赤;或睑弦红赤、增厚;或睑弦有黄白色分泌物堆积。
治疗:
辨证论治
肺阴不足证
证候:眼干涩不爽,不耐久视,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脉,黑睛可有细 点星翳,反复难愈;可伴口干鼻燥,咽干,便秘;苔薄少津,脉 细无力。
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肝经郁热证
证候:目珠干涩,灼热刺痛,或白睛微红,或黑睛星翳,或不耐久视;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或失眠多梦,大便干或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解郁,养血明目。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气阴两虚证
证候:目内干涩不爽,目燥乏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白睛隐隐淡 红,不耐久视,久视后则诸症加重,甚者视物昏朦,黑睛可有细点星 翳,甚者呈丝状,迁延难愈;口干少津,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 酸软;舌淡红,苔薄,脉细或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方药: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邪热留恋证
证候:患风热赤眼或天行赤眼之后期,微感畏光流泪,有少许眼眵, 干涩不爽,白睛少许赤丝细脉而迟迟不退,睑内亦轻度红赤;舌质红 ,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利肺。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外治:可滴用人工泪液,如0.1%玻璃酸钠滴眼液等。
3.其他治法 针刺治疗 选睛明、上睛明、攒竹、四白、承泣、太阳、丝竹空、 阳白等眼周穴,每次选3~4穴,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胬肉攀睛
诊断依据
毗部白睛上生赤膜如肉,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渐向黑睛攀侵。
胬肉上有丝脉相伴,或粗或细
黑睛疾病
聚星障(全部)
定义: 指黑睛浅层骤生多个细小星翳,其形或联缀,或团聚,伴有沙涩疼痛、羞明流泪的眼病。 本病与西医学的病毒性角膜炎相类似。(单纯疱疹病毒(HSV))
病因病机
1、外感风热,上犯于目
2、外邪入里化热,或肝经伏热,火热上炎
3、素食煎炒五辛,蕴成脾胃湿热,蒸灼黑睛
4、素体偏于阴虚,或患热病后灼伤津液以至阴津亏乏,又兼风邪引起。
诊断
临床表现
症状
沙涩疼痛
畏光流泪
视物模糊
诊断依据
可有感冒、发热、反复发作等病史
患眼沙涩疼痛、畏光流泪、胞睑难睁、视力不同程度障碍
抱轮红赤
黑睛上出现点状混浊、或发展成片状或树枝状或地图状,荧光素钠染色阳性;或黑睛深层混浊如圆盘。
实验室检查:角膜组织刮片作病毒分离
治疗
风热客目
疏风清热,退翳明目
银翘散加减
肝火炽盛
清肝泻火,退翳明目
龙胆泻肝汤加减
湿热犯目
化湿清热,退翳明目
三仁汤加减
阴虚夹风
滋阴散邪,退翳明目
加减地黄丸
外治
中药眼液
西药:抗生素、抗病毒滴眼液交替点眼,常用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干扰素
扩瞳: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药膏[重症]
湿热敷:大青叶、板蓝根、秦皮等煎水湿热敷
角膜白斑严重影响视力,可进行角膜移植术
湿翳
病因病机:湿毒之邪乘伤侵入或湿遏化热熏灼黑睛
稻谷麦芒、植物枝叶擦伤黑睛
角膜接触镜戴取不慎损伤黑睛
黑睛手术造成轻度黑睛外伤等
瞳神疾病
瞳神紧小
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内侵于肝,或肝郁化火致肝胆火旺,循经上犯黄仁,黄仁受灼,展而不缩,发为本病。
外感风湿,内蕴热邪,或风湿郁而化热,熏蒸黄仁所致。
肝肾阴亏或久病伤阴,虚火上炎,黄仁失养;更因虚火煎灼黄仁,或展而不缩为瞳神紧小,或展缩失灵、 与晶珠黏着而成瞳神干缺。
临床表现
自觉症状 起病可感眼珠疼痛拒按,痛连眉骨颖部,人夜尤甚,伴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或伴关节酸楚疼痛等。
眼部检查 视力不同程度下降,胞脸红肿或重或轻, 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 黑睛后壁可见粉尘状或小点状、 羊脂状沉着物,多呈三角形排列(图 12-1 、彩图 12-2), 神水混 浊(丁道尔现象阳性)。严重者可见黄液上冲或血灌瞳神,黄仁肿胀,纹理不清,瞳神缩小,展缩不灵;黄仁一处或多处与晶珠黏着,瞳神失却正圆,呈梅花状、 锯齿状或梨状等晶珠上可有黄仁色素附着,或有灰白膜样物覆盖瞳神,出现晶珠混浊或神行混浊,严重者可出现眼珠胀硬,继发乌风内障,或后期眼珠萎缩而失明。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血沉检查 部分患者血沉速度加快。
类风湿因子检查 部分患者呈阳性。
HLA-827 抗原检查 有助于发现关节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
辨证论治
肝经风热证
证候:发病急骤,眼珠疼痛,畏光流泪,视物稍模糊;轻度抱 轮红赤,黑睛后壁可见少许粉尘状物附着,神水轻度混浊,瞳神稍有缩小,展缩欠灵;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
肝胆火炽证
证候:眼珠疼痛,痛连眉骨颞颥,畏光流泪,视力下降;胞睑红肿,白睛混赤,黑睛后壁可见点状或羊脂状沉着物,神水混浊,甚或黄液上冲、血灌瞳神;黄仁肿胀,纹理不清,展缩失 灵,瞳神紧小或瞳神干缺,或见神膏内细尘状混浊;或伴口舌生疮,阴部溃疡,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风湿夹热证
证候:眼珠坠胀疼痛,眉棱骨胀痛,畏光流泪,视力缓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病情较缓,病势缠绵, 反复发作;黑睛后壁有点状或羊脂状物沉着,神水混浊,黄仁肿胀,纹理不清;瞳神缩小或瞳神干 缺,或瞳神区有灰白色膜样物覆盖,或见神膏内有 细尘状、絮状混浊;常伴肢节肿胀,酸楚疼痛;舌 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抑阳酒连散加减。
虚火上炎证
证候:病势较轻或病至后期,目痛时轻时重,眼干不适,视物昏花,或见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沉着物小而量少,神水混浊不显,黄仁干枯不荣,瞳神干缺,晶珠混浊;可兼烦热不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外治
滴滴眼液
涂眼药膏
药物熨敷
结膜下注射
其他
中成药治疗:根据证型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水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针刺治疗
肝经风热者,针用泻法,选睛明、申脉、太冲、曲泉、合谷
肝胆火炽者,针用泻法,选太冲、风池、睛明、太阳、印堂
风湿夹热者,针用泻法,选合谷、曲池、承泣、攒竹、风池;
虚火上炎者,针用补法,选睛明、四白、三阴交、行间、肝俞、太溪等。
五风内障(全部)
绿风内障
定义:以眼珠变硬、瞳神 散大、瞳色淡绿、视力严重减退乃致失明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中医病名:绿盲、绿风内障、绿风变花、绿风障症、绿风、绿水灌珠、绿水灌瞳、绿水灌瞳、绿翳青盲、绿映瞳神(早期)如金青盲(晚期)。
青光眼定义:青光眼的定义::是一组病理性眼压增高所致的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及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正常眼压的维持:房水生成、房水排出、眼内容积
病因病机(风、火、痰、郁、肝之阴阳失调)
肝胆火炽、热极生风、风火攻目
情志过伤、肝郁气滞、气火上攻
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痰火动风
症状
眼部:剧烈疼痛、同侧头痛、虹视、视力下降至光感
全身:恶心、呕吐(胃肠疾病)、恶寒发热、便秘
诊断
临床表现
1.视力骤降
2. 眼压急剧升高
3.胞睑肿胀、结膜充血, 混合充血(白睛混赤)
4.角膜水肿,角膜后壁 虹膜色素附着
5.虹膜肿胀,纹理不清, 瞳孔散大
6.前房变浅,房角 关闭,房水轻浊
检查
眼压测量
前房角镜检查
激发试验
西医诊断
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余光感
头痛、眼痛、恶心呕吐
眼压突然明显升高,可达50-80mmHg,甚至更高
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瞳孔呈垂直椭圆形散大
前房浅,房角关闭
中医辨病要点
主要特征:发病急骤、眼珠变硬、白睛混赤、畏光流泪、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严重减退乃至失明
伴头痛如劈、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鉴别诊断
眼部疾病
急性结膜炎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非眼部疾病
胃肠道疾病
感冒、偏头痛
高血压
颅脑疾病
天行赤眼、瞳神紧小、绿风内障的鉴别诊断
疼痛:天行赤眼眼灼热痛痒;瞳神紧小眼及眉骨疼痛或胀痛;绿风内障头眼剧烈胀痛
视觉:天行赤眼正常,或偶有一过性虹视;瞳神紧小视力下降;绿风内障锐降,虹视
胞睑:天行赤眼重者胞睑红肿;瞳神紧小重者胞睑红肿;绿风内障胞睑肿胀;
白睛:天行赤眼白睛红赤;瞳神紧小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绿风内障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
黑睛:天行赤眼或有星翳;瞳神紧小黑睛后壁灰白色混着物;绿风内障雾状混浊;
前房:天行赤眼深浅正常;瞳神紧小深浅正常;绿风内障浅或极浅;
神水:天行赤眼无混浊;瞳神紧小混浊或黄液上冲;绿风内障混浊;
黄仁:天行赤眼纹理清;瞳神紧小纹理不清;绿风内障晦暗、纹理不清;
瞳神:天行赤眼正圆;瞳神紧小缩小或干缺;绿风内障散大;
晶珠:天行赤眼透明;瞳神紧小透明或黄仁色素沉着;绿风内障灰白色混浊或黄仁色素沉着;
眼压:天行赤眼正常;瞳神紧小正常或偏低;绿风内障明显增高;
全身病:天行赤眼多无不适;瞳神紧小或有头痛;绿风内障患眼同侧头痛,多伴恶心呕吐;
辨证论治
风火攻目
清热泻火、平肝熄风
绿风羚羊饮
气火上逆
疏肝解郁、泻火降逆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痰火郁结
降火逐痰
将军定痛丸
急救
缩瞳剂
β受体阻滞剂
碳酸酐酶抑制剂
高渗剂
手术
解除房水阻滞
建立房水外引流通道的手术
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
青风内障
定义:指起病隐伏,自觉症状不明显,或时有轻度眼胀及视物昏朦,视野渐窄,终致 失明的慢性内障眼病。又名青风、青风障症。西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其他:黄风内障、黑风内障、乌风内障
圆翳内障
概念:圆翳内障是指随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终致失明的眼病。
诊断依据
1.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渐进性下降。
2.晶珠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及不同程度的混浊。
3.排除引起晶珠混浊的其他眼病和全身性疾病。
暴盲(全部)
定义:眼外观正常,一眼或双眼视力骤然或急剧下降,甚至盲而不见的内障眼病。
络阻暴盲
定义::络阻暴盲是指患眼外观正常,猝然一眼或双眼 视力急剧下降,视衣可见典型的缺血性改变为 特征的致盲眼病。 相应西医病名:视网膜动脉阻塞
病机(脉络阻塞)
暴怒惊恐,气机逆乱,血随气逆
嗜好烟酒,恣食肥甘,痰热上壅
年老阴亏,肝肾不足,肝阳上亢
心气亏虚,血动乏力,血行滞缓
西医病因病理
血管痉挛、血管受压、高血压
血管硬化、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视力急降,甚至失明。或部分视野缺损。 起病前可有一时性视物模糊、头痛头昏。
体征:视盘变淡 动静脉管径变细 网膜灰白混浊 黄斑樱桃红斑
检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视野
诊断
视力突然下降或丧失
视网膜动脉变细
视网膜后极部广泛性灰白色水肿混浊
黄斑樱桃红点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有助于诊断
治疗
原则:争分夺秒,抢救视力
发病<1h,阻塞缓解,可能恢复部分视力
时间长则很难恢复,急诊处理。
急救治疗:
1.解痉、扩血管:球后注射阿托品或654-2山莨菪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静脉输扩管药物;
2.降眼压、改善视网膜灌注:前房穿刺放液,口服醋甲唑胺,按摩眼球(反复压迫眼球和突然放松压迫)
3.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尿激酶、阿司匹林);
4.低流量吸氧,改善眼底缺血、缺氧状态。
辨证论治
气血瘀阻
行气活血,通窍明目
通窍活血汤
痰热上壅
涤痰通络,活血开窍
涤痰汤
肝阳上亢
滋阴潜阳,活血通络
镇肝息风汤
气虚血瘀
补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
络瘀暴盲
定义:是指因眼底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导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 西医:视网膜静脉阻塞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气滞血郁,瘀滞脉内,血溢络外。
2.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血不循经而外溢。
3. 痰瘀互结 ,血脉瘀阻出血。
西医病因病理
致病因素:血管壁改变、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
发病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 高眼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眼内出血
自觉症状: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严重者可骤降至手动。
眼部检查: 1.视网膜静脉粗大迂曲 2.火焰状出血及水肿 3.黄白色硬性渗出或棉绒斑,黄斑囊样水肿
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史、单眼突然视力障碍或眼前黑影飘动
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腊肠状,沿视网膜血管浅层出血
视网膜火焰状出血,视网膜水肿、渗出及棉絮状白斑
出血量多进入玻璃体,则无法看清眼底
中医辨病要点:
单眼突发视力障碍,或眼前黑影飘动
总干阻塞:
分支阻塞:
中医辨证要点
须辨脏腑虚实,阴阳偏盛
气滞血瘀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
治疗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
理气解郁,化瘀止血
血府逐瘀汤加减
阴虚阳亢
滋阴潜阳
镇肝息风汤加减
痰瘀互结
清热除痰,化瘀通络
桃红四物汤合温胆汤加减
其他治疗:眼血康口服液、复方血栓通胶囊、丹红化瘀口服液、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
西医治疗
病因治疗:控制高血压等
激光治疗
玻璃体切割手术
玻璃体腔注药:康柏西普注射液、雷株单抗注射液
消渴内障
治疗
气阴两虚证
证候: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利水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加减
脾肾两虚证
证候: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棉绒斑、出血;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痿,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严重者尿少而面色白;舌淡胖,脉沉弱。
治法: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加味肾气丸加减。
阴虚夹瘀证
证候:视力下降,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偶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反复发生大片出血、视网膜增生膜;兼见口渴多饮,心烦失眠,头昏目眩,肢体麻木;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弦或细涩。
治法:滋阴补肾,化瘀通络。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
痰瘀阻滞证
证候:视力下降,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视网膜水肿、渗出,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可有灰白增生条索或与视网膜相牵,出现视网膜增生膜;形盛体胖,头身沉重,或伴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祛瘀。
方药:温胆汤加减。
消渴内障与络瘀暴盲的鉴别
病因:消渴内障-消渴;络淤暴盲-血管硬化高血压
眼别:消渴内障双眼;络淤暴盲单眼
视力:消渴内障多为缓慢下降,部分为突然下降;络淤暴盲多突然下降
视网膜:消渴内障斑点状或大片出血,水肿,渗出,增生膜;络淤暴盲火焰状出血,渗血
外伤疾病
酸碱伤目
治疗原则:关键在于急救冲洗,以彻底清除化学物质、减轻眼部组织损伤、预防并发症、提高视力为原则。
辨证论治
热毒壅盛证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外治:(1)急救冲洗(2)中和冲洗(3)创面清创处理(4)药物治疗(5)手术治疗
辐射伤目
诊断依据: 1. 有接受紫外线照射病史。 2. 潜伏期一般为3~8小时,不超过24小时。 3. 眼部异物感、畏光、流泪、剧烈疼痛。 4. 胞睑痉挛,白睛混赤、水肿,黑睛点状星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