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
教资,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材料题与单选题都有涉及,是比较重要的考点。
编辑于2025-01-01 16:02:59职业理念
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内涵
“全体国民” + “全面生动可持续, 全体个性社新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国民:全体国民
各级各类
贯穿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
各个方面
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各个环节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全面地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绩+其他
只看重成绩
生动活泼地
以学生为主体
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死记硬背,灌输发展
可持续发展
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不能剥夺每个人的受教育权, 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资源, 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一视同仁
不抛弃、不放弃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尊重差异
鼓励每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形成优势、学有所长,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的特点和特长
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责任感
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关心他人
创新精神
创造力、好奇心、想象力,新想法、新点子
实践能力
动手做
动手操作
走出去
社会实践
培养社会责任感 尊重学生新想法 鼓励学生动手做 带领学生走出去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学习过人”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参与
尊重学生意见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授学习方法 培养学习习惯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生的情绪、情感 学生的道德、人格
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人:学生
“两独一发”
学生是独特的人
不同、不一样
学生是完整的人
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生看成抽象的学习者
学生与机器不同: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
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
学生与学生不同: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把学生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
学生与成人不同: 换位思考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思想和人格独立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把自己的意志或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立足学生,调动积极性
灌输知识,替代学生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
学生是发展的人
一种变化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不断补顺差”
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阶段性【分阶段教育】
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互补性【扬长避短】
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后,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身身互补、身心互补
顺序性【循序渐进】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千差万别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根据学生的当下表现推断未来有没有出息
相信有潜力 相信可进步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
包容学生错误,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容错 帮助改进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矛盾
全面发展≠平均发展、同步发展
既看成绩 还看其他方面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
入学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
面向全体学生
性别差异
民族差异
地域差异
家庭背景差异
身心发展水平差异
一视同仁 面向全体学生 不抛弃,不放弃
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见醋放盐” (建促放研)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工作,灵活使用教材, 并能够通过自制教学具、引入课外资源等方式来丰富课堂
从无到有:开发新课程 从有到优:优化已有课程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教书:启发、引导 育人:品行、人格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 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走出校门 面向社区 文化共建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撰写研究论文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赞助盒饭” (赞助合反)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尊重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体罚学生
辱骂学生
大声训斥学生
冷落、羞辱、嘲笑学生
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赞赏
对学生加以赞赏和表扬
独特性
小成绩
对教科书的质疑
对自己的超越
能忍会夸: 尊重学生、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在对待教学上, 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帮助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
帮助学生恰当有效的学习
帮助学生发现个人意义与社会价值
引导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与步骤
解决困难 启发引导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合作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与家长处理好关系,加强家校合作
与同事或家长合作: 师徒、共同备课 与家长沟通,相互配合
在对待自我上, 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不断地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心得等方式来反观自己的言行,以此来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后记、日记、教学日志等 发现自己的不足,想办法改进 终生学习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
多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
变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育机智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
时间的连续性
广延性
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
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
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
教师的言谈举止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个体性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
群体性
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
内涵
阶段
教师关注阶段论 (福勒和布朗)
关注生存
关注人际关系
关注情境
关注教学质量、成绩
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生涯发展理论 (斯德菲)
预备生涯阶段
新老师、有活力
专家生涯阶段
高水平、有技巧
退缩生涯阶段
倦怠感
更新生涯阶段
重新振作、更成熟
退出生涯阶段
退休、离开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发展理论 (叶澜)
“非关注”阶段
从教意向者
“虚拟关注”阶段
师范生
“生存关注”阶段
新教师,关注生存
“任务关注”阶段
关注教学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关注自我发展和学生整体发展
途径
微格教学
学生人数少
授课时间短
录下来分析
行动研究
一线教师(个人)
发现问题→找到方法/途径→进行实践/优化→改善/解决问题
不断修正、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教学反思
反思日记、教学日志、教学后记、教学案例
专家引领
教育专家、教研人员
报告、讲座、座谈、现场指导
同伴互助
教师之间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校本研修
教师个人自我反思
教师集体同伴互助
教育专家专业引领
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