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服务质量简单有效的工具
服务质量不知如何提升?这份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思维导图为你排忧解难。它剖析服务质量五大差距,点明成因与改进方向,还搭配实例。无论是服务行业从业者,还是渴望提升服务体验的人,都能借此掌握关键,快收藏开启高效提升之路 。
这是一篇关于《不懂合伙,必定散伙》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合伙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性,合伙人选择,股权设计,合伙规则,矛盾化解,失败案例。
这是一篇关于数据治理服务解决方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实施路径,数据治理总目标,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这是一篇关于从喜剧演员到乌克兰掌舵人:泽连斯基的多维剖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他的经历,部分语录,他的作品,所获荣誉,人物评价,重大事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项目时间管理6大步骤
项目管理的五个步骤
电商部人员工作结构
电费水费思维导图
D服务费结算
电影院包场服务流程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暮尚正常运转导图
批判性思维导图
培训计划思维导图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分析服务质量简单有效的工具
一、概念含义
(一)概念
1985年,美国营销学家帕拉休拉曼、赞瑟姆和贝利提出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也称5GAP模型,可用于服务质量管理,帮助分析服务质量问题原因及改进服务质量。
(二)含义
该模型指出服务质量存在五大差距,分别为质量感知差距、质量标准差距、服务传递差距、市场沟通差距和感知服务质量差距,前四个差距是导致服务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第五个差距是顾客感知与期望服务的差距。
二、内容分析
(一)差距1:质量感知差距
1. 主要原因:管理者对服务和服务竞争特性理解不足,表现为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不准确、对顾客期望解释有误、未进行需求分析、管理层次过多导致信息传递失真等。
2. 结论:差距1随市场研究导向程度和自下而上交流增加而减少,随管理层次增加而增加。
3. 方法:通过市场研究获取顾客期望信息、建立良好顾客关系、改善上行沟通、做好服务补救。
(二)差距2:质量标准差距
1. 主要原因:企业高层对服务质量问题重视不足,导致服务计划工作出现问题,如计划失误、管理水平低下、组织目标不明确、缺乏高层支持等。
2. 结论:差距2随对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视、目标设定、服务标准化及管理者对服务可行性理解的增加而减小。
3. 方法:有效开发和设计服务,建立顾客定义的服务标准,制定服务蓝图。
(三)差距3:服务传递差距
1. 主要原因:管理与监督不力、员工对顾客需求感知有误、缺乏技术和运营支持,涉及员工、顾客和中间商三方面问题。
2. 结论:差距3随团队合作、员工与工作适配度、工具与工作适配度、员工授权程度、员工评价系统的改进而减小,随服务人员角色冲突和模糊程度增加而增加。
3. 方法:采取人力资源战略,增加顾客参与战略,通过控制、授权、合伙等战略管理中间商。
(四)差距4:市场沟通差距
1. 主要原因:市场沟通计划与执行不力,广告宣传过度承诺,表现为沟通计划与服务运营不协调、未执行宣传的服务质量标准等。
2. 结论:差距4随水平交流增加而减小,随过度承诺倾向增加而增加。
3. 方法:整合内外部沟通渠道,管理服务承诺和顾客期望,改进顾客教育,管理内部营销沟通。
(五)差距5:感知服务质量差距
1. 主要原因:由前面四个差距导致。
2. 方法:弥合前四个差距可缩小感知服务质量差距。
(六)关系剖析
1. 服务质量差距符号的界定: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是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服务的感知之间的差距,差距5(G5)若小于0说明服务质量较差。
2. 各个差距间关系的分析:差距1影响差距2、差距3和差距4;差距2影响差距3和差距4;差距5由前四个差距决定。
三、实例分析
案例1:饭店业用服务质量模型分析
1. 深入了解顾客需求,缩小服务质量的认知差距:通过消费者调查、员工反馈等搜集顾客信息,整理分析后加强管理人员对顾客期望的感知。
2. 加强和深化管理层对顾客服务期望的认识,减少标准差距:缩小认知差距,以顾客为导向制定清晰、具体、量化且员工参与的服务标准。
3.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努力缩小传递差距:员工贯彻服务标准,处理突发事件,饭店通过培训、绩效考核和授权等提高员工素质。
4. 有效履行承诺,缩小宣传差距:保证承诺现实性,履行对顾客的承诺,做好饭店内部沟通。
四、测评工具:SERVQUAL模型
(一)概念含义
SERVQUAL是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调查顾客满意程度的工具,其理论核心是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感知与期望服务水平的差别程度,通过计算实际感受分数与期望分数的差异判断服务质量。
(二)主要内容
由两部分共44个项目组成,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五个维度度量顾客期望和感受,差距越小服务质量评价越高。
(三)SERVQUAL计算公式
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出感知服务质量分数,包括单个顾客总感知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及企业该项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
(四)发展演变
1985年提出服务品质十点分析,为SERVQUAL模型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局限性
服务行业划分、维度权重与问卷设计、样本及研究时间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五、相关工具:KANO模型
1979年狩野纪昭引申双因素理论提出,采用二维模式对质量认知进行分类。
定义了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还提到冷漠型、可疑型和背离型需求,用于对绩效指标分类。
(三)实际操作意义
企业应依次满足顾客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型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
(四)测量工具——KANO问卷法
通过成对问题,根据顾客回答组合分析产品特征所属因素,基本步骤包括认识需求、设计问卷、调查实施、结果分析等。
(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与KANO模型比较
二者都以顾客感知质量为出发点,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但侧重不同,产生时间处于消费者满意程度模式转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