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零缺陷管理法: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又一次革命
这是一篇关于零缺陷管理法: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又一次革命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4. 实例分析,3. 工具应用,2. 主要内容,1. 概念含义。
编辑于2025-02-04 13:06:45零缺陷管理法: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又一次革命
1. 概念含义
1.1. 发展历程
“零缺陷”思想由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的菲利普·克劳斯比(Crosbyism)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
起源与推广:零缺陷管理起源于美国马丁马里塔公司的奥兰多事业部,又称零缺点。1962年该公司在制造部门实施零缺点计划并成功,1963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增加了“消除错误原因建议”内容,使计划更完善。1964年初,美国国防部要求军工系统企业普遍采用,许多民用工业企业也相继实施。
传播与应用
美国:从1979年开始传播,被美国各大公司采用,风靡美国。
日本:后来传入日本,在制造业中得到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产品质量领先世界,并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中国:1999年传入我国,被海军装备、青岛海尔、上海大众、中国航天科工、许继电器等各大企业集团所接受。
1.2. 主要含义
零缺陷英文Zero Defects的意译,简称ZD,亦称“零点预防”。其主要含义包括:
管理思想:企业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产品、业务没有缺点,追求高质量标准,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为工作准则,创建新的企业文化。
质量理念
预防为主: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
符合要求:质量的定义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1.3. 核心、思想体系与原理
核心内容
管理哲学与理念:“零缺陷”是一种管理哲学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具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
核心观点:所有工作都是过程,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质量工作准则是“零缺陷、一次做对”,质量衡量标准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
思想体系
概括:“坐而论道,道而行之”,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具体内容
一个中心:零缺陷管理,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增长经济效益。
两个基本点:有用的和可信赖的,追求既有用又可靠的结果。
三个需要: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需要,形成价值链,应统一看待。
原理
质量定理:质量的定义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克劳斯比质量免费理论:质量是免费的,这是因为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能避免浪费在补救措施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过去质量不能免费是因为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导致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形成缺陷。
2. 主要内容
2.1. 核心内容
“零缺陷”是一种管理哲学、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具有深厚底蕴的企业文化,其核心内容包括:
工作准则:所有工作都是过程,每个人都应坚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让缺陷发生或流至下道工序。
质量观念
预防至上:质量是预防出来的,而不是检验、检查出来的,应在错误出现之前消除错误成因,对过程进行控制。
符合要求:质量的定义是“符合要求”,而不是主观和含糊的“好、卓越”等描述。
质量衡量标准:以“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作为质量衡量标准,包括因质量不合格导致的各种代价,如废品、返工、顾客抱怨等。
2.2. 思想体系
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个需要”:
一个中心:零缺陷管理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两个基本点
有用的:结果导向思维,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其对客户的有用性。
可信赖的:追求既有用又可靠的结果,确保工作质量和稳定性。
三个需要
客户的需要:客户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满足客户需求是组织的首要任务。
员工的需要:员工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关注员工的发展和需求,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供应商的需要:供应商是组织的合作伙伴,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提高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2.3. 原理
零缺陷管理的质量定理 在零缺陷管理中,质量的定义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预防是产生质量的关键,检验不能产生质量,检验只是在过程结束后挑选出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而不能促进质量的改进。
克劳斯比质量免费理论 克劳斯比认为“质量是免费的”,过去质量不能免费是因为没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好,导致产品出现缺陷,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来消除缺陷。只有每一个人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才能避免这些浪费,实现质量和成本的双赢。
2.4. 核心
零缺陷管理的核心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包含三个层次:
正确的事:明确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确保工作与企业的战略和客户需求相一致。
正确地做事: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流程,确保工作的高效执行。
第一次做正确:强调在第一次工作时就要达到质量标准,避免错误的发生。 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做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实现零缺陷管理的目标。
2.5. 误区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零缺陷管理的理解存在误区,主要包括:
管理性质:零缺陷管理不是质量控制的方法,而是全公司的管理运行系统。
管理方式:不是头痛医头的手段,而是标本兼治的完整性方案。
管理重点:不是重在事后的补救,而是重在事前对问题的预防。
管理目的
绩效突破:不是“贴金”和“做秀”,而是结果导向的绩效突破法。
客户价值:不是仅仅控制内部过程,而是通过过程为客户创造价值。
管理推动:不是自下而上的驱动,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
3. 工具应用
3.1. 观念培养
做好零缺陷管理需要培养正确的观念,包括:
侧重心理建设:赋予员工不犯错而进行工作的动机,强调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追求全美:挑战“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传统观念,将零缺陷作为最高目标。
员工主体:每一个员工都应成为企业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工作中的缺点。
3.2. 四项基本原则
符合质量要求而不是好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必须用可衡量的、明确的字眼来定义,所有部门、供应商、顾客都要认真对待,确保工作在第一次就做好。
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管理层应致力于营造以预防为导向的工作环境,通过培训、纪律、榜样和领导等方式,预防错误的发生。
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工作标准是零缺陷,意味着每一次和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要极力预防错误的发生,不能向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妥协。
不符合要求的代价(金钱) 质量的衡量标准是“不符合要求的代价”,管理层应通过找出做错事情的成本来衡量质量成本,避免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和金钱。
3.3. 实施步骤
建立组织 动员和组织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零缺陷管理,最高管理者应亲自参加,指定或任命负责人,建立相应制度,教育和训练员工。
确定目标 确定零缺陷小组(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包括项目目标、目标值和评价标准,并及时公布小组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
实施推行 采用各种形式实施管理,及时公布小组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确保员工了解工作进展。
绩效评价 明确小组的职责与权限,由小组自己评议确定目标是否达到。
经验总结 对于不属于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肯定和表扬取得进步的人员。
建立表彰制度 表彰无缺点者,增强职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3.4. 执行过程
零缺陷管理的执行过程可以划分为高管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三个层次:
高管层
战略制定:制定整体战略,武装头脑,从文化氛围、行为准则、管理策略等方面提倡零缺陷的质量文化。
文化建设:突出文化变革,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文化,解决从把问题隐藏起来到把问题拿到桌面上来的转变。
战略制定与实现
战略选择:制定基于价值的质量经营模式,根据市场差异化选择恰当的质量战略。
模式实施:包括制定战略与政策、寻找价值驱动的要素、设定战略执行的目标、督导战略计划的实施和评估质量经营的进程。
执行层
角色转变:从简单的上传下达和排除故障者、救火者转变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前线指挥官,将战略转化为具体战术。
工作内容
任务要求:确保为每项任务确定正确的要求,明确工作目标和标准。
资源支持:为下属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支持,确保任务顺利执行。
质量控制:建立可靠、值得信赖的组织,消除质量隐患,确保任务按照正确的方式执行。
操作层
基础单元:员工是企业组织的基础单元,其行为涉及到整个工艺和过程管理。
工作要求
标准操作:严格按照标准和流程进行操作,减少作业单元出错的几率。
自我反思:时刻问自己在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得对吗、做错事有代价吗、如何削减不符合项、改进过程是什么等问题,实现操作环节的零缺陷。
4. 实例分析
4.1. 荣事达的零缺陷管理
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
经营理念:荣事达在质量管理中提倡员工“换位思考”“下一道工序是用户”,确立向消费者提供“零缺陷”产品、实行“零缺陷生产”的理念。
市场观念:把市场营销看作动态过程,及时调整质量管理,与变化的市场保持“零缺陷”状态。
产品质量标准 追求“100%合格率”和“零缺陷”产品,认为企业容许错误就是对消费者不守信誉和不负责任,与市场规则格格不入。
全员质量责任制
全员参与:编制《质量管理手册》和《质量检测手册》,将质量标准细化到每道工序和每个员工,使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
全面覆盖:实行“出生卡”制度,为每台洗衣机建立质量检验流程卡,记录每个员工的质量责任和工作情况。
标准化规范:确定每道工序的标准化操作方法,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标准化操作训练,确保员工具备自主控制产品质量的技能。
严密的质量控制系统
双重管理:采取分散与集中结合、全员参与和专门控制并举的双重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处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和手册,监督质量执行情况,各车间、班组配备专职质检员进行现场控制。
综合分析:研究所负责编制技术标准、工艺标准和操作标准,通过“产品质量分析会”制度,对质量问题进行多方位综合分析,解决质量问题。
灵敏的质量反馈程序
内部反馈:通过“产品出生卡”“诸葛亮会”等方式,收集企业内部的质量信息,及时修正和调整质量管理决策和计划。
外部反馈:销售部门和研究所人员分驻各地,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产品质量设计、技术工艺和质量标准,使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