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QC七大手法:一组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有力工具
这是一篇关于QC七大手法:一组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有力工具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5. 相关工具,4. 实例分析,3. 内容分析,2. 主要内容,1. 概念含义。
编辑于2025-02-04 13:07:56QC七大手法:一组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有力工具
1. 概念含义
1.1. 基本概念
品管七大手法是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又称初级统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图(管制图)、鱼骨图(因果图)、散布图(相关图)、排列图(帕累托图)、检查表(统计分析表)、数据分层法、直方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
2. 主要内容
2.1. 排列图
2.1.1. 工具说明
排列图是将问题的原因或状况进行分类,将所得数据由大到小排列后绘出的累计柱状图,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后经美国管理大师朱兰推广,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在推行QCC品管圈时使用。
2.1.2. 排列图的使用
绘制排列图的程序包括确定分类依据、时间段、测量对象,收集数据,确定刻度并标注,画出条柱,分析排列图。
2.1.3. 排列图应用要点
以层别法为前提,从大到小排列层别项目并加上累积值图形。
适用于计数值统计,有助于抓住关键少数。
要留存改善前后的排列图以评估改善效果。
分析时抓住前2 - 3项即可。
分类项目5 - 9项较合适。
各项目分配比例应合理,否则排列图失去意义。
排列图是管理手段而非目的。
若其他项目大于前面几项,需分析原因。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从第二项入手。
2.1.4. 应用范例
某酒杯制造厂对某日生产中的120个次品进行统计,做出排列图,表明酒杯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划痕和气泡。
2.1.5. 排列图的作用
作为降低不良的依据。
决定改善的攻击目标。
确认改善效果。
发现现场的重要问题点。
整理报表或记录。
作不同条件的评价。
2.2. 鱼骨图
2.2.1. 工具说明
鱼骨图是以结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关系的图形,由日本人石川馨博士提出,适用于工作小组中实行质量的民主管理。
2.2.2. 制作步骤
制作鱼骨图分分析问题原因/结构和绘制鱼骨图两个步骤,包括选择层别方法、找出所有可能原因、归类整理、分析选取重要因素、检查描述方法等。
2.2.3. 使用步骤
查找要解决的问题,将问题写在鱼头,召集同事讨论,找出可能原因,分组标注,征求意见,深入追问,列出解决方法。
2.2.4. 应用范例
惠普墨盒质量问题鱼骨图显示,墨盒退货的原因包括惠普的退货政策、顾客解决问题能力、非授权灌装等。
2.2.5. 结论
能全面反映产品质量的因果关系。
图形简单,但需要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
2.3. 散布图
2.3.1. 工具说明
散布图是将两个可能相关的变量数据用点画在坐标图上,用来表示一组成对数据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2.3.2. 散布图的分类
包括强正相关、强负相关、不相关、弱正相关、弱负相关。
2.3.3. 散布图的用途
调查相关关系。
求得控制管理的最佳值。
2.3.4. 散布图的绘制步骤
收集资料,找出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准备坐标纸,画出纵轴、横轴刻度,标示数据点,填写相关项目。
2.3.5. 散布图的观察方法
观察有无相关关系、异常点、分层的必要、假相关、能否外推。
2.3.6. 应用范例
工作小组检查业务人员所跑里程数与所达成销售量之间的关联程度,表明两者明显相关。
2.3.7. 应用要点
当对两个因素关系不明确时,可通过散布图确认,使用时应固定其他影响因素。
2.4. 直方图
2.4.1. 工具说明
直方图是表示数据变化情况的主要工具,通过对数据分组,用直方圈解析数据的规则性,直观展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状态。
2.4.2. 常见的直方图形状
包括正常型、偏向型、双峰型、锯齿型、平顶型、孤岛型。
2.4.3. 直方图的绘制步骤
收集和记录数据,分组,计算组距宽度,计算各组界限值,统计频数,作直方图。
2.4.4. 制作直方图注意的问题
组距h应取测定单位的整数倍。
确认好数据的测定单位。
组的边界值要取在测定单位的1/2处。
确定分组数的方法应根据数据量确定。
横、纵坐标轴的标度比例要适宜。
横坐标轴有先画直方柱再标中心值和先标特性再画直方柱两种标度方法。
数据最大值、最小值应位于两端组的对称位置。
不要刻意要求组边界与标准一致。
2.4.5. 应用示范
某工程10组试块的抗压强度数据绘制的直方图,可据此分析质量状况。
2.4.6. 作用与用途
观察数据分布状态。
了解数据的中心值和离散情况。
调查分布的统计学类型。
寻找分布过程的改进点。
同公差、标准比较求得过程能力。
按时间系列作直方图控制过程。
用于数据整理报告。
2.5. 检查表
2.5.1. 工具说明
检查表是利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分析原因的工具,是为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前准备的结构表格。
2.5.2. 检查表的种类
包括不合格项目的检查表、工序分布检查表、缺陷位置检查表、操作检查表。
2.5.3. 使用步骤
决定观察内容,确定收集数据的时间和时长,设计表格,留出空间,测试检查表,记录数据。
2.5.4. 应用时机
当需要记录事件发生情况、了解事件发生次数、收集资讯时。
2.5.5. 使用注意事项
尽量取得分层信息。
简便取得数据。
立即与措施结合。
检查项目应及时修订。
通常不能出现“其他问题类”。
2.5.6. 应用范例
某公司产品包装问题的检查表分析,显示星期五材料不合格问题最多。
2.5.7. 应用要点
使用时态度要慎重,先发挥想象力。
检查表内容可选择性使用。
2.5.8. 特别提醒
检查表应基于“假设”精神,解放思考能力,避免思路阻塞。
2.6. 分层法
2.6.1. 工具说明
分层法是将性质相同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常与其他统计方法结合应用。
2.6.2. 分层的标志
包括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时间、环境等。
2.6.3. 分层的步骤
考虑数据源信息,分层收集数据,分别分析子集,画分层归类图。
2.6.4. 应用范例
对缸体与缸盖之间漏油问题按操作者和生产厂家分层分析。
2.6.5. 应用要点
收集数据前应使用层别法。
用好层别法是把握其他QC手法的基础。
管理工作上也应活用层别法。
2.7. 控制图
2.7.1. 工具说明
控制图是用于区分质量波动原因是偶然还是系统的有控制界限的图,可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受控。
2.7.2. 控制图分类
按用途分为分析用控制图和管理用控制图,按控制对象分为稳值控制图和变值控制图,按数据性质分为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
2.7.3. 控制图的绘制步骤
抽取样本,测量样本质量特性值,计算统计量数值,在控制图上描点,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有并行。
2.7.4. 控制图的观察分析
工序处于控制状态需同时满足点未超出控制界限且排列随机,出现连续超出控制界限或界限内点子呈缺陷性排列则表明工序异常。
2.7.5. 使用控制图注意事项
不能用规格线代替控制线。
控制对象应有定量指标且过程具有重复性。
抽样间隔应合理考虑。
控制图应及时分析。
生产条件变化时应重新核定控制图。
控制图不能解决生产条件优化问题。
工序能力指数达不到要求时不能使用。
2.7.6. 怎样利用控制图判断异常现象
异常现象包括样本点超出控制界限、排列异常,如连续七个以上点偏离中心线上方或下方、连续三个点中的两个点进入管理界限附近区域、点呈趋势或周期性变化等。
3. 内容分析
3.1. 各手法的详细说明与应用
对排列图、鱼骨图、散布图、直方图、检查表、分层法、控制图的原理、使用方法、应用要点和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3.2. 手法之间的关系
虽然各手法在功能上有所侧重,但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为质量管理提供支持。
4. 实例分析
4.1. 案例:QC七手法在物业管理服务环节中的应用
物业管理服务中,通过数据收集、信息分层、运用各种手法分析问题、制定对策及预防措施,并使用控制图验证效果,提升服务品质。
5. 相关工具
5.1. 新QC七大手法
5.1.1. 概念含义
1972年日本科技联盟纳谷嘉信教授归纳出的一套品管手法,用于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P阶段。
5.1.2. 主要内容
包括箭线图法、关联图法、系统图、KJ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
5.1.3. 内容分析
对各新QC七大手法的工具说明、应用范例、绘制步骤和主要用途进行了详细介绍。
5.1.4. 新QC七大手法的益处
能够迅速掌握重点,重视企划和解决过程,了解重点目标,强化全员参与。 【图:新QC七大手法关系图】展示了新QC七大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