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这是一篇关于《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第三章)的思维导图,涵盖了全书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文中标注的数字为对应的页码数,使用的书记版本见开头的书籍信息。
编辑于2025-02-11 21:57:02这是一篇关于《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第三章)的思维导图,涵盖了全书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文中标注的数字为对应的页码数,使用的书记版本见开头的书籍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让学生都爱听你讲》 by玛丽莲·佩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开始行动吧!(略),在非常乱班实践6步法示例,第6步 增进课堂的互动:感受课堂的“心跳”,第5步 用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第4步 避免给出让学生迷惑不解的指导语,第3步 明制地选择和使用课堂语,第2步 避免匿名的和悬空的问题 P29-47,第1步 关键的开始:了解和使用学生的名字。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抑郁的力量》的思维导图,《抑郁的力量》是一本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实用价值的书籍,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抑郁症,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第三章)的思维导图,涵盖了全书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文中标注的数字为对应的页码数,使用的书记版本见开头的书籍信息。
这是一篇关于《让学生都爱听你讲》 by玛丽莲·佩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开始行动吧!(略),在非常乱班实践6步法示例,第6步 增进课堂的互动:感受课堂的“心跳”,第5步 用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第4步 避免给出让学生迷惑不解的指导语,第3步 明制地选择和使用课堂语,第2步 避免匿名的和悬空的问题 P29-47,第1步 关键的开始:了解和使用学生的名字。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抑郁的力量》的思维导图,《抑郁的力量》是一本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实用价值的书籍,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抑郁症,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第一章
推荐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卢曼的“卡片盒写作法”属于卡片写作流派中的一个分支,其他的卡片写作法还包括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智识的生产技术》中提到的“京大卡”等。 (P9)
尼克拉斯.卢曼(以下简称卢曼)是20世纪德国的社会学家,他独创了“卡片写作法”,特别适用于论文、学术专著等文体的创作者使用。这种写作法契合了认知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必要难度”理论,即有些吃力地形成记忆,反而使得知识的提取更容易。 P9-10
常见的卡片写作法的电脑软件有:Roam research, 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写匠等。
推荐序二 外脑思考,突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此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目光放在了其他作者不会注意到的学术写作的日常流程以及做笔记的细节之中 (P14)。太多的人教了我们写作的技巧,但却很少有人教导我们如何通过改善日常流程来促进写作的自然生长。
推荐序三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P16-17
略
译者序
以往教授的笔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教授记笔记的形式,比如一页纸法、思维导图法;还有一种是教授原理为主,如康奈尔笔记法、PQ4R法等,这些都不能回答【如何处理越来越多的笔记】这个问题。 P18
而卢曼卡片笔记法正是教我们:如何通过积累得越来越多的笔记来实现阅读材料的整合、串联、直至形成文章向外输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写作工作流程。 P19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相当于给我们的大脑又安上了一个“外接大脑”。
之所以记笔记的人多而顺利地写出论文的人少,是因为从阅读到论文之间不仅仅差一个“笔记盒”,它涉及到经验的传播、重塑阅读和写作的工作流程以及持之以恒的实践,这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P19
在实践卡片盒笔记法时,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时常循环。P21
导论 P23-26
市面上的大多数写作类书籍都是教大家从一张白纸的状态下开始写作,是但实际上写作过程的开始应当向前延伸到记笔记的过程,并且记笔记是关键步骤。 P23
由于记笔记对于我们来说太过稀松平常,并且笔记是好是坏也没有任何反馈,因此在写作成文之前记笔记的重要性常被我们忽略。但实际上写作一篇论文的难度和质量,更多取决于写作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即“功夫用在平常”。P24-25
学会组织写作和记笔记的另一个好处是,你不再需要动用稀缺资源——意志力,也一样能做好这件事。 P26
第一章 绪论 P27-49
1.1 关于写作,你需要知道的 P27
1.1.1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告诉你记笔记的正确结构,以及从记笔记开始教你搭建写作的工作流程。
你在写作时总是拖延,也许是因为你的工作流程不对。
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制定计划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制定结构鲜明的计划却不适用于研究、思考、写作这样的【开放式过程】P28。
【封闭式过程】:完成一次商场购物、上完一门课、考完一次试等等。
好学生与差学生之间的区别就是,是否会满足于问题探究的“浅尝辄止”
好学生们会不辞辛苦地寻找好的视角、阅读海量文献,但却未必真的能如其所愿,可能会迷失,患上“冒牌货综合征” P29。
而差学生则可能会有【邓宁-格鲁克】效应,自我感觉良好,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怀疑的行为。P29
1.1.2 好的解决方案往往简单且出人意料 P29
卡片笔记法的好处
此工具书的第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用简化的结构搭建复杂的内容。
第二个好处是,我们只需要投入很少的精力,改变一下工作方式,就可以开始做研究。
第三个好处是,我们使用的两个方法都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成功方法:其一是卢曼卡片盒技术;其二是持之以恒地使用、形成习惯,使得所有环节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出戴维·艾伦所说的GDT(Get Things Down)理论的效果,摒除掉思维中的杂念。P31
整体观与模组化:GDT原则尽管无法直接被照搬到学术写作中,但其体现的【整体观】却与卢曼卡片笔记法是相通的。我们必须既要把写作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模组(block),也需要将它们相互联系、并在各个组块之间熟练切换。P32
1.1.3 卢曼卡片盒
它的实践:它的发明者尼克拉斯·卢曼,凭借这种笔记法,从一个公务员成长为了社会学教授,出版了近60本学术著作,其中包括一本轰动一时的著作:《社会的社会》The society of society,1997。
选择正确的工具,然后正确地使用它:很多人不相信卢曼达到如此高的学术成就是轻松的、过程是自我愉悦的,但实践证明我们只需要调整一下工作流程,就能够让自己在学术创作的过程中保持掌控感、保持灵活性、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保持工作和动机的一致性,从而就能保持兴趣、轻松创作。感到痛苦,也许是因为工作环节中的阻力太多。P35-36
简单东西的革命性:比如亨利·福特发明的传送带
1.1.4 卢曼卡片盒使用手册
两类卡片盒
一类是文献卡片盒
第二类是主卡片盒
所有这些卡片都出现在索引卡片中
使用原理:
a.在阅读到值得记录的信息时,首先在卡片上用自己的话记录想法并记录文献来源;
b.其次查看过去的笔记、与新的笔记建立链接。
c.用统一的编码系统为所有笔记编号,每一条笔记都具有唯一的编号。
自下而上的主题:不提前预设任何主题,而是根据笔记之间的关联开发出众多主题。
1.2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 P40
写作并不难
使用卡片盒笔记法会使写作变得有趣、不消耗过多的意志力。
你需要做的只是在笔记盒中搜寻笔记,整理已经成型的论证和论据。P40
很显然,现在,写作并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它的每一步都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并且简单明了。P41
记笔记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记笔记的关键
你需要做的就是在阅读时准备一支笔(或电子笔记)
撰写论文分为以下几个步骤:P42
1.记闪念笔记,统一放在一个“收集箱”中
2.记文献笔记,只要你阅读了什么。要非常简短,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尽量浓缩引用。统一保存在文献管理系统中。
3.记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P42
打开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思考这些与你自己的研究或者兴趣点有什么关联,在永久笔记中记录下来。
要像在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清楚来源,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之后,扔掉第一步的闪念笔记,把文献笔记放入文献管理系统集中管理。
4.把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添加原则是:
要跟在一条或多条旧笔记后面,建立链接。实在连接不上就放在最后。
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研究课题。看看卡片盒里那里已经形成了笔记链,哪里已经建立了想法群。P43
6.一段时间后,会积攒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主题。
7.把你的想法变成初稿。
8.编辑、校对你的稿子。
1.3 关于写作,你需要具备的能力 P46
核心理念:简化、系统化。
一个例子:太空中能用的笔:美国研发了一种,而俄罗斯选择使用铅笔。P46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理念:专注于写作,不要把简单事情复杂化。
学术写作应当尽可能摈弃不必要的干扰。非系统化的阅读技巧会使得你想要在新旧想法之间建立链接时遭遇重重阻力,除了一个专心思考的大脑和可靠的笔记系统,其他都是多余的。
工具箱:阅读写作时需要的四种工具:
a.书写工具,用于写写画画、记闪念笔记,
b.文献管理工具,如Zotero, Citavi,用于收集文献以及阅读过程中写写划划。见take smart note网站
c.卡片盒,关键是能够支持笔记间的双向链接。例如Obsidian,RoamResearch等
d.编辑工具,例如word。 P49
1.4 关于写作,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P49
不要因为工具简单就不去坚持。
不要懒于思考卡片盒中笔记与笔记之间的关联。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第二章)
第二章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2.1 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 P51
本书提出了一个反传统的观点:学生无法通过【学习】为【研究】做准备。【学习】本身就是在【做研究】,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新的洞见、并公之于众,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
分享的形式不仅仅限于在期刊上发表。评审、交作业给老师、小组讨论等,都是一种分享。“当作者可以离开现场的那一刻,这篇书面文件就成了对真理的公开见解。 P52”
知识的呈现和生产是硬币的一体两面,二者不能分割。
写作重要,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写】这件事上,在【写】之前的工作环节更加重要,比如阅读、听讲座、做演讲等。 P52
带着【最后要写作】这个目的来做这些工作,反而会收获更多。收获的多少的唯一差异,就是改变自己对于【写作】这件事的看法。 P52
2.2 简洁是最重要的 P53
越简单的想法往往具有越强大的效果。 P53
一个例子: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发明海运集装箱
概念:【二阶效应】 P54
想法简单,并不意味着要实践它也同样简单。
传统笔记法中的误区
通常学生在记笔记时,往往采取的是多点开花式的方式,笔记原件散见于各个地方,全靠大脑记忆笔记存放的地方。
在将笔记分类时,经常使用的逻辑是【笔记诞生于哪个主题】,而不是【要将笔记在哪个主题下使用】
卢曼笔记法对于传统的颠覆: P55
将所有笔记格式标准化,像是集装箱那样。
根据【如何使用】来为笔记分类。
关键在于记好三类笔记:
闪念笔记 Fleeting Notes
永久笔记 Permanent Notes
项目笔记 Project Notes,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
三个错误不要犯:
不要把不同类别的笔记混在同一个文件夹中。 P56
在记项目笔记的过程中,务必区分开项目笔记与永久笔记,与主项目无关的笔记归类到永久笔记中,不要直接丢弃。
不要把所有材料都放在闪念笔记中,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很重的日清负担。
记闪念笔记的注意事项
门槛要足够低
要在1-2天内迅速转化为永久或项目笔记。在阅读中在句子下划线、写下的评论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因为忘记【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变得毫无意义。
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的注意事项:
要简短、谨慎和细致,尽可能不要孤立。
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可以平行记录。文献卡片盒主要用于记录文献的基本信息。永久笔记则是对文献笔记的进一步思考。
“永久笔记是以书面形式包含实际思想或观点的文本” P58
项目笔记的注意事项:
表现形式包括:手稿中的评论,与项目有关的文献收集;大纲,草稿片段,备忘录,待办事项,草稿。
大部分笔记软件中都支持创立单独的项目页面,它们与永久笔记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作者建议为每个项目建立实体的文件夹。
2.3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P60
传统的写作技巧:确定研究主题,围绕主题组织材料,是一种线性规划(P59)。学习指南试图将写作这件事塞进一个线性框架里,这本身就是造成写作困难的主因(P62)
作者的观点是,任何写作都不可能遵循线性规划,而是多个环节的循环往复。每一项知识性的努力都是从已有的观念开始的。
相应的理论是汉斯·乔治·加达默尔提出的【解释学循环】理论 P60。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作为一种实质性的工作,以此辅助我们思想、兴趣的发展,从外部反映出我们对知识的延展性理解。
在搭建卡片盒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切实看到研究的生长脉络,而且每一步的成长所依据的真实材料都有迹可循。因此,论文的完成就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一条条笔记开始。P61
作者反对学术写作是由“头脑风暴”开始的说法,P62
我们不可以过度依赖大脑,因为大脑可以记忆和调取的信息都十分有限。
卡片盒笔记是打破线性顺序问题的前提。写作应当是一个多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 P62
尽管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但你仍需要一个清晰可靠的工作结构。
2.4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P64
作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让工作成为消耗能量的一种存在,这样只会让我们陷入拖延的恶性循环。
相反,我们应该让工作行为本身成为一种正向的激励,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反馈循环】是所有学习行为中的关键因素,有了它,我们才能逐渐擅长一件事。 P64
要成长的第一步,就是不断寻求反馈,而不是回避反馈。这样才能形成“成长型思维”(P64)。
另一方面,无数的小反馈循环会帮助你避免错过改正大错误的机会,从而避免事态进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放在卡片和笔记法上,即是说:你每写下一张永久笔记,都是在检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所阅读的东西,都是在练习用自己的语言形成观点。(P66)熟能生巧。
永久笔记还会帮助我们检验,新旧笔记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是否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情况,从而代替大脑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越有利于我们理解新的信息。 P66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第三章)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3.1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全神贯注于每一项任务 P69
如今我们的注意力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干扰因素,注意力提升很不容易。
不要一心多用 P69
一心多用会让我们疲惫不堪,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曝光效应】:将熟悉和技能提升混为一谈(Bornstein,1989),其实可能是低水平的多次重复。
【心流状态】:(Csikszentmihalyi,1975)
卡片盒笔记法通过结构化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我们的注意力。
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关注度 P71
我们不能一边写作,一边审阅,二者的行为逻辑相悖。应该先把所有想法落在纸面上,再跳出文章扮演一个批评者的角色。
写作大纲:先确定一版,并在写作过程中滚动修正。
整合与发展思路:不断调整笔记集群之间的连结点,找到最适合的角度。
【集中的注意力】与【漂浮的注意力】 P74
【创造力】需要的两种能力:开放活泼的思维,与传统的分析框架,需要在二者之间灵活切换。
做专家,不做计划制定者 P75
指导书看得再多,不及自己亲身实践一次。
【专家】已经内化了必要的知识,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做到依靠直觉处理复杂情况。
卡片盒笔记法以写作为导向,通过记三种笔记,不断提供给你足够多的刻意练习的机会,让你直观判断自己写作技能的成长情况。
写下来为大脑减负 P77
我们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容量都是稀缺资源。最多可以同时在脑中保存5-9件事(Miller,1956)
【蔡格尼克效应】: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
而我们可以通过写下未完成的任务来欺骗大脑该任务已经被完成了。这就是卡片笔记法的工作方式。
第二步是确保我们始终把思考的结果写下来,而不用一直记在心里无法回溯。
减少做决定 P80
大脑的第三种稀缺资源:驱动力或意志力。所以应当减少做决策从而保留资源。
为此,应当通过系统化的、结构化的工作流程,让身体依靠肌肉记忆来运转、绕过决策环节。而卡片笔记法产生作用的机理也在于此。
3.2 阅读和理解
阅读时手中有笔 P83
时刻准备着将输入的信息进行观点输出。
记笔记不能照搬原文,而应当不断练习用自己的话精确转述看到的原文、转换为自己的话语体系。
文献笔记要尽量简洁,其最终服务于永久笔记。
保持开放的心态 P86
因为我们会不知不觉中陷入【认知偏差】。
如何借助外部系统发现我们的心里局限性?——
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收集信息时不管支持什么论点,而只看有没有关。
对于卡片笔记法来说,首先集中精力于积累,但不要预先确定你的结论,应当同时收集两个对立面的观点、信息、素材。最后你可能会发现,相反的观点恰恰帮助你的思维走得更远。
培养抓住要点的能力 P89
通过练习,我们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工具】,形成更加具有一般性、普世性的分类方式,从而加深自己的思想深度。
就卡片笔记和学术写作来说,阅读学术文章的困难在于需要充分调动长期记忆以及记忆点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要筛选出最重要、最相关的信息,同时还需要跳出单篇文章本身来思考:作者要说明和要排除的分别是什么?
辨别模式、质疑所用框架,并发现不同作品间差异的能力,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审视文本或谈话背后观点的先决条件。能够对问题、论断和信息进行重新构架,甚至比拥有广博的学识更重要,如果没有这些能力,我们就无法将知识用于实践。P91
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这是一种【刻意练习】 P91
永久笔记相当于你自己在对自己进行一次书面的简短演讲。我们必须假设可以使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也看得懂这条笔记,因为在不久之后你自己就会处于这种无知的状态。
再者,书面笔记可以迫使我们补全那些在口头表达中的逻辑漏洞。
第三,可以有效及时规避生活中重复出现的【曝光效应】,即一条信息在眼前出现很多次后,大脑就误以为真的理解并记住了。不断及时提醒大脑,自己没有那么聪明。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 P93
单纯的重复阅读没有任何意义。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向自己提问、设置阻碍、主动思考。
3.3 记卡片盒笔记
培养自己超越阅读文本既定框架的能力。把阅读材料的信息转换到自己的语境中来,思考它与其他想法的意义,然后明确记在书面上。 (P96)
3.3.1 坚持每天记几条笔记 P97
把宏大的写作任务分解为每篇文章写几笔想法这样的简单易行的任务。
3.3.2 在大脑之外思考:给大脑建立一个脚手架 P99
做卡片笔记,就是在写作过程中与卡片盒中已有的笔记不断对话。
这种对话形式满足了复杂性思考的需求,一是有充实的佐证材料,二是语言固定,三是具有了客观性,从而避免了大脑和心理体验的绝对主观性。
写下卡片笔记必须思考的一点是,我写下的内容为什么能够引起我的兴趣?
仅仅是写下这些问题,并明确新问题与卡片盒中已有笔记之间的联系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在做研究了。
3.3.3 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 P103
如何处理文献笔记?
必须把这些笔记内化到我们自己的思想网络中,放进一个思维的上下文中
不借助外部记忆工具的大脑,真的值得追求吗?
对于学术思考和写作来说不值得追求,因为你会迷失在海量的细节之中,无法进一步抽象、概括、提炼。
你害怕遗忘吗?
遗忘,是大脑在我们的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之间竖起的一道屏障,是一种主动抑制。
而记忆真正有用的机制,是把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重新带回意识中。
那么应当怎样使用记忆力资源?
将记忆的【存储强度】转化为【提取强度】之上。利用特定的线索触发特定的记忆,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桥梁。
如何建立桥梁?——首先,环境具有很强的提示性。其次,尽可能多的建立起上下文联系。最后,刻意制造变化和对比,从而帮助总结不同信息之间的异同点(P109)。
为什么我们能够迅速记住故事情节?——因为大脑本身就是偏好记住有意义的信息。P107
艾宾浩斯曲线的不足在哪?——他故意使用了像随机字母组合这样无意义的信息,以剔除文字本身含义的干扰。而【学习】这件事本身就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P107
学习和记忆意味着:1)理解,2)能够使用上下文进行自主阐释,3)能够稳定提取;当学懂了之后,就记住了。
3.3.4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P109
1.优先添加到已有的笔记之后,构建起笔记桥梁。
2.借助现代软件,实现多条笔记之间的链接,
3.建立索引。
3.4 发展想法 P110
尽力避免把笔记盒变成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维基百科】
不要盲目追求笔记的完整性,而应当追求最终文稿中的论证是否有缺失。记住【什么都记等于什么都没记】
3.4.1 构建主题
建立索引,目的是建立找到笔记的入口。
可以打关键词。但不要打过多关键词。这样会使得笔记【词典化】。更多关注笔记之间的联系。
对某个主题或子主题进行概括,实现利用笔记进行思考。
培养自己的【写作者思维】:让收集的资料服务于你正在研究或者感兴趣的写作主题,根据这些主题来给资料打标签。 P113
3.4.2 建立智能连接:做好交叉引用
当一个主题下的内容足够多时,应当对这个主题下的笔记进行综述,并且做好笔记的链接。
最常用的链接,是普通的笔记到笔记之间的链接。
3.4.3 比较、纠正和区分笔记 P116
比较笔记的作用:1)讨论分析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学者/视角/资料之间的差异。 2)发现矛盾、悖论或对立。包括资料中的和自己的思想中的。 3)更新视角。
3.4.4 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 P118
Q:什么是“思考的工具箱”?
A:使用卡片笔记盒帮助自己构建一个“思维模型工具箱”,
工具箱的作用:
1)收集不同的思维模型框架,避免思维僵化
2)对抗现实世界的信息碎片化问题,加深思维深度、增强记忆能力
3)形成“学习行为”的自我正向激励循环
3.4.5 将卡片盒作为创意机器
【史蒂夫·乔布斯:“创造力只是将事物联系起来。” P121】
所有好的想法和创意,都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思考准备过程。
创意需要直觉,而直觉是人脑中知识和经验沉淀后的体现。
举例1:史蒂芬·约翰逊,“慢直觉”概念的提出。P122
举例2:英文单词“new”的原始含义
卡片笔记法的贡献:把一系列的想法以相互联系的方式陈列在你的眼前,方便对比、然后发现细微的差异
3.4.6 在卡片盒内思考:培养抽象化能力 P123
在形成学术文章时卡片笔记法的贡献内在机理:把想法从原来的上下文中剥离出来,先进行抽象,随后予以再具体化。
抽象运用场景1:欣赏艺术作品
运用场景2:工程师
外在机理:为我们把想法进行抽象和具象提供一个适当的操作性系统。
摘抄:【“产生新想法,更多的是需要突破旧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P125】
作用/原理:对抗惰性,独立思考。
1.学会抓住细节背后的主要思想
2.反复确认你下结论的事实依据,防止结论以偏概全。
例1:亚伯拉罕·瓦尔德的例子 P126;“幸存者偏差(Taleb,2005)”
例2:罗伯特·麦克马思(Robert McMath)
例3:奥利弗·伯克曼 《解药:无法忍受积极思维的人如何获得幸福》
摘抄:【“如果我们试图提出有效的新想法,就必须要知道那些已经被证明不起作用的东西。P127”换句话说,需要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元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其进行重新定义,然后采用现有的解决方案。”】
3.反思自己思维中的盲点:
途径1:经常设问: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 P127
途径2:认真对待看起来简单的想法,不要迷信于手段的复杂化。
3.4.7 通过设限来促进创造力 P128
1)简洁:每条笔记的信息量最好不要超过电脑或手机的一屏
2)标准化:按照标准的结构记笔记,解放大脑记忆空间
3.5 分享你的洞见 P131
先收集笔记和论点,其次根据笔记丰富的集群勾勒自己的论点,最后删除冗余的内容。
3.5.1 从头脑风暴到卡片盒风暴
对于头脑风暴法的批评:容易获得的想法不等于有质量的想法。
大脑天生偏爱于生动具体、有情感附加、好提取的想法。
写作“进化论”: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能不断推进,靠的不是事先计划,而是过程中的试错。
好的问题的特征:既相关又有趣,既不太容易回答,又有可能用现有的材料解决,或至少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
3.5.2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P134
好处:看到已有想法的局限性、不足,对新意见保持开放心态
3.5.3 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P135
研究认为,学习动力来源有二:明确学习意义;关联个人目标
操作方法:不断询问自己工作中的乐趣点;拓展研究兴趣,顺水推舟;
把大的写作任务分割为一个个小目标,从而便于适当调整方向
我们越能控制自己的工作,就越不需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才能越有动力。
摘抄:研究认为,选择权对人的激励性的大小受到了个人对任务的价值判断高低的显著影响,个人越认为任务有价值,那么自主选择就越能够激励人们前进。(Moller,2006)P137
3.5.4 完稿和修订:卡片笔记法的两个关键点
1.既要结构化,也要灵活一点。文章大纲会不断变化,所以它只是个参考。
2.同时开多个项目,让一条生产线上的副产品成为另一条生产线上的原材料,这样才能发挥卡片笔记法的最大威力。学会借力打力。P137
3.5.5 放弃做计划才能成为专家 P139
1.当【计划】仅仅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时,它就失败了。
2.只有那些即时的、多次重复的反馈才对于个人成长有帮助。
摘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1957),P140
3.5.6 反复修改
草稿只是草稿:必须勇于删除冗余内容;或者将冗余部分转移至其他文档中。
3.6 养成习惯
习惯做某事,不代表你有足够的控制力。旧习惯并不总是靠得住,所以要培养新的记笔记的习惯。
不要妄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强迫自己。要有策略地逐步让新习惯取代旧习惯。 P142
后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