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这是一篇关于普通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3、感觉,4、知觉,5、意识和注意,6、记忆,7、思维,8、语言,9、动机,10、情绪,11、能力,12、人格,13、学习,14、人生全程发展。
编辑于2025-03-09 18:40:03这是一篇关于《小说面面观》的思维导图,《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在同一题目下的系列演讲的结集,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小说的多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导言,2、故事,3、人物,4、情节,5、幻想,6、预言,6、模式与节奏。
这是一篇关于《疯传》乔纳·伯杰的思维导图,《疯传》一书解密了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流行秘密,揭示了那些能够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原则。书中总结了众多疯传现象背后的六个核心原则,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六个原则就是:产品和思想包含社交货币,容易被激活,能够诱发情绪,有公开性和实用价值,并且融入故事中。
这是一篇关于《反常识》邓肯·J.瓦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常识,常识思维带来的四大误区,反常识思维三大红利,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正是要学会恰当地质疑常识和直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小说面面观》的思维导图,《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在同一题目下的系列演讲的结集,以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小说的多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包括:1、导言,2、故事,3、人物,4、情节,5、幻想,6、预言,6、模式与节奏。
这是一篇关于《疯传》乔纳·伯杰的思维导图,《疯传》一书解密了沃顿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流行秘密,揭示了那些能够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原则。书中总结了众多疯传现象背后的六个核心原则,用一句话来总结这六个原则就是:产品和思想包含社交货币,容易被激活,能够诱发情绪,有公开性和实用价值,并且融入故事中。
这是一篇关于《反常识》邓肯·J.瓦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常识,常识思维带来的四大误区,反常识思维三大红利,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正是要学会恰当地质疑常识和直觉。
普通心理学
第四版。 彭聃龄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
认知
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的过程。
包括
感觉
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知觉
对事物的整体以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记忆
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思维
运用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语言
把自己的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
动机和情绪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动机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
情绪是指人在与加工外界输入的信念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喜爱等主观体验。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能力和人格
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稳定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刺激
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以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
特点
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存在,而且具有自我意识。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
无意识现象
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这些“无意”中保存的信息对人随后的行为也可能有重要影响。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社会心理是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2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知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研究方面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技能形成过程等。
心理结构
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心理的脑机制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
心理与环境
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
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实践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
基础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问题,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方法。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
研究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心理生理学
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
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
比较心理学
研究心理种系发展
它将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确定它们的联系与差别。
还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具体形式,促进了仿生学的产生和发展。
毕生发展心理学
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探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揭示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了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研究的主要问题
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心理的个别差异和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及其形成等
学校心理学
研究儿童、青少年及各阶段学生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特别关心学生的各种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
医学心理学
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心身医学
研究致病的心理因素
身心医学
研究疾病和体残对心理的影响
健康心理学
研究人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与其生理健康的联系,探讨身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通过心理-社会干预来促进健康,防止疾病
临床心理学
研究变态心理与变态行为的矫正与治疗
工业心理学
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分类
管理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人事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
研究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军事职业特点的分析,军队中的人际关系组织、人的因素和安全,人因工程和士气等。
研究负面影响的冲击、极端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如何面对战争压力、预防战斗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失调,以提高其战斗力等
社会心理学
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研究大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阶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心理、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等;
小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心理相容、群体气氛、领导与被领导、群体的团结与价值定向等。
还研究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以及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用
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缺陷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心理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
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相关法
两个事物(现象)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
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个案法
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4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9世纪末独立为一门科学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
笛卡尔,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
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
先驱者,霍布斯
奠基人,洛克
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分为外部经验(感觉)和内部经验(反省)两种。
发展
哈特莱与康狄亚克发展了洛克思想的唯物方面,强调感觉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并且认为感觉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贝克莱与休谟则发展了唯心方面,承认感知觉经验的实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
演变
詹姆士、穆勒、培因等
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
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逐渐形成的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1811
柏尔和马戎弟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区别
1840
雷蒙德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
1850
赫尔姆霍茨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1861
布洛卡确定了语言运动区(布洛卡区)的位置
1869
杰克逊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线:中央沟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
1870
弗里茨与希兹发现动物的运动性行为是由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代表人物:铁钦纳
主张应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研究方法重视内省,主张将内省与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机能主义
创始人:詹姆士
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
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13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还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所控制和决定的。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优先于部分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重视心理学实验
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所谓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门户之见缓和,学科中的整合趋势加强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把心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研究问题
脑与心理的关系,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或神经网络来完成
心理免疫学,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和脑成像方法等
行为主义的研究
在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心理过程。
在行为主义影响下,行为治疗或行为改善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把人看做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学习训练与脑的可塑性、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应关注个体和团体的积极因素,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和幸福并预防问题的产生。
进化心理学研究
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性为倾向的塑造作用。
认为人的心理机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着重揭露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并进而预测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广泛吸收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参与交叉学科的攻关研究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5附录:现代心理学的重要事件
2、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神经系统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起源
大约7亿年前,出现了脑细胞
3亿5千万年前,出现了第一个脑
300~400万年前,人类第一个脑
10万~20万年前,现代人脑
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
腔肠动物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6亿年前寒武纪,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属于节状神经系统或链状神经系统,由头部神经节和腹部神经节组成。
头部神经节的发达,在神经系统演化上称“发头现象”
5亿年前奥陶纪,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管状神经系统,位于动物体内背侧,又称背式神经系统。
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
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特别是脑的进化,各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也相应完善起来。
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指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
由于脑的不同部位技能的分化,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技能的复杂化、完善化,使哺乳动物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到更新的水平。
人类文化与脑的进化
人类文化依赖于人的强化学习,而且是一代一代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下去的。
脑的进化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脑创造文化,它又在这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得到发展。
2神经元
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提出了神经元学说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人类神经元数量大概在100亿以上。
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组成
胞体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树突
轴突
将神经冲动从胞体内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细胞
分类
突起数目
单极细胞
双极细胞
多级细胞
功能
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
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腺体,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中间神经元
起联络作用
胶质细胞
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
作用
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了支架,并在脑细胞损伤时,帮助其恢复
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得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之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的传递
定义
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就是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
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检测到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神经元受到刺激,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高于膜外电位
电传导
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传导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
神经冲动的传导称为电传导
神经元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神经冲动的传导服从于全或无法则(all or none principle)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突触
定义
神经元必须相互联系,构成简单或复杂的神经回路,才能传导信息
神经元之间没有相连,仅互相接触
两个神经元彼此相互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结构
突触前成分
轴突末梢的球形小体,其中包含许多突触小泡,它是神经递质的存储场所
突触前膜
球形小体前方的质膜
神经递质就是通过它释放出去的,即狭义的突触
突触后成分
指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发生关系
会有特殊的分子受体
分类
兴奋性突触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
抑制性突触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回路,是脑内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脊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共31对
依脊柱走向,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由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而成
前根纤维属运动性
后根纤维属感觉性
四种不同机能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心脏、心血管和腺体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运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脑神经
感觉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
运动神经
眼动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
一般将其看做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
副交感神经
起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略呈圆柱形,前后稍扁
上连接延髓,下终于一根终丝
构造
中央是H形灰质
主要成分为神经元的胞体和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
外面是白质
由纵横排列的神经束组成
作用
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脑干
延脑
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
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联系,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生命中枢”
桥脑
在延脑的上方,位于延脑和中脑之间
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
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
位于丘脑底部
中央灰质
环绕大脑导水管的灰质
腹侧有眼动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两侧有三叉神经中脑核
分别支配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
中脑四叠体
在中央灰质背面
上丘是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是听觉反射中枢
大脑脚
其中有黑质与红核
与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有关
网状结构/网状系统
包括
延髓的中央部分
桥脑的被盖
中脑部分
功能
上行系统
上行激活系统,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
下行系统
下行激活系统,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
即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间脑
丘脑
中继站
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导向大脑皮层,产生视、听、触等感觉
也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
下丘脑
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
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在情绪产生中也有重要作用
小脑
小脑皮层
小脑表面的灰质
髓质
内面的白质
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小脑损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的运动能力
小脑在出生前三个月才开始发育,出生后一年才完成
边缘系统
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如额叶眶部、岛叶、颞根、海马及齿状回),以及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
脑回
沟裂间隆起的部分
三条大沟裂
中央沟
外侧裂
顶枕裂
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几个区域
灰质
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神经纤维网,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覆盖着,呈灰色,“大脑皮层”
从外到内分为
分子层
外颗粒层
锥体细胞层
内颗粒层
节细胞层
多形细胞层
白质
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
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间及皮层与皮下组织间的联系
特别重要的横行联络纤维叫胼胝体
位于大脑半球底部,对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有重要作用
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初级感觉区
视觉区
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
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听觉区
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
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人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机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2、3区
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
初级运动区
布鲁德曼第4区,躯体运动区
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联合区
联合区是大脑皮层进化较晚的一些脑区。它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分类
感觉联合区
从感觉区接受大部分输入信息,并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
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
运动联合区
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
前额联合区
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定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语言是联合区的重要功能,它与许多脑区有关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裂脑研究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Gazzaniga,1967)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
身体发育和经验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学习训练也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这种改变可以发生在神经系统的多种水平上,包括分子、突触,皮层、神经网络水平等(Buonomano et al.,1998)
4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定位说
颅相说
加尔(Franz Josef Gall,1758—1828)和斯柏兹姆(Johann Capser Spurzheim,1776—1832)提出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对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
整体说
拉什里(Karl Spencer Lashley,1890–1958)
均势(equi-potentiality)原理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mass action)原理
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Aлθkchдp Poмaнoвич Jlypия,1902–1977)
俄罗斯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
系统研究了脑外伤引起的失语症,提出了语言障碍和脑的机能系统理论
复杂心理过程是由许多因素制约的机能系统来实现的。心理过程不可能只局限在大脑皮层的有限部位,而是分布于整个皮层(及皮层下结构)
但是,皮层与皮层下结构的每个部位,在组成各个复杂的机能系统中,又各有特殊的作用
提出了研究情绪的新方法——共轭方法
把内隐的情绪过程和外显的语言和运动联结起来,以言语和运动反应为指标研究情绪过程
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
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整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基本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模块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Fodor,1983)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module)组成的
神经网络学说
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如记忆、语言、面孔识别等),都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这些认知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5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的概念
有管腺或外分泌腺
分泌物通过导管流入某种管道或皮肤表面
无管腺或内分泌腺
分泌物由腺体细胞直接渗入血液或淋巴,并影响有机体内其他细胞的功能
内分泌腺生成并分泌的生理活性物质叫内分泌物或荷尔蒙
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很大影响
身体的发育
一般的新陈代谢
心理发展
第二性征的发展
情绪行为
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
甲状腺
位于气管下端两侧,左右各一个
所分泌的激素为甲状腺素
能促进机体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过程
甲状腺机能亢进,可使人胃口大增,病人狂吃、狂喝,但不增加体重,他们变得过分敏感,过分紧张
甲状腺分泌不足,则使人精神迟钝,记忆减退,容易疲劳
儿童患甲状腺素分泌不足症,会使发育停滞,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全,表现为呆小症
副甲状腺
甲状腺包囊内四个卵圆形的小体
所分泌的激素为副甲状腺激素
对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分泌不足,会使人反应迟钝,肢体的运动不协调
肾上腺
位于肾脏上端,左右各一个
每个肾上腺又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分类
皮质
肾上腺皮质激素
维持体内钠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缺少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出现精神萎靡、肌肉无力等症状
髓质
肾上腺素
兴奋交感神经,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肌肉松弛、瞳孔放大等,因而对有机体应付突然事件有重要的作用
少量去甲肾上腺素
脑垂体
位于大脑底部,有一个漏斗形短柄与脑相连
前叶
分泌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乳激素
中叶
分泌黑色素细胞扩张素
作用于皮肤的色素细胞
后叶
分泌血管加压素、子宫收缩素、抗利尿素
性腺
睾丸
分泌睾丸激素
刺激精子的产生
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
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
性腺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如乳房的发育、音调的变化等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
3、感觉
1感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感觉
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作用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近刺激和远刺激
20世纪初,美籍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考夫卡(Koffka,1935)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
远刺激
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
近刺激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感觉的编码
当我们感觉世界时,感觉系统能够对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和分析,然后对信息进行编码
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üller,1801—1858)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
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
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
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E =1/R
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er,1834)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
K =ΔI /I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
1860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
P =K lg/
I 指刺激量,P 指感觉量
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幂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magnitude estimation method)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心理量并不随物理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与物理量的幂成正比例
P =KIn次方
式中的P 是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 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 和n 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信号检测论
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的不同贡献
根据信号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分为四种
击中(被试正确报告了信号的出现)
漏报(有信号,但被试没有报告)
漏报率高,说明被试采用了较高的反应标准,容易漏掉真正的信号
虚报(没有信号,被试却报告有信号)
虚报率高,说明被试采用了较低的反应标准,容易将非信号报告成信号
正确拒绝(没有信号,被试报告没有)
2视觉
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
眼球壁
外层
巩膜
角膜
有屈光作用
有保护眼睛和聚焦光线的作用
中层
虹膜(iris)
中间有一个孔叫瞳孔
睫状肌
脉络膜
内层
视网膜
最外层
视锥细胞
短粗,呈锥形,长度为0.028~0.058mm,直径为0.0025~0.0075mm
视网膜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
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杆细胞
细长,呈棒状,长度为0.04~0.06mm,直径为0.002mm
离开中央凹,视杆细胞急剧增加,在16°~20°视角处最多
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中间层
双极细胞
其他细胞
最内层
神经节细胞
盲点
在中央凹(fovea)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
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
房水
玻璃体
视觉的传导机制
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
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
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17区)
各种视觉现象的产生
聚合作用
来自许多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神经兴奋,会聚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视神经节细胞上
侧抑制作用
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视觉的中枢机制
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
视觉感受野
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视觉的基本现象
明度
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
颜色
基本特征
色调
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明度
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
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色觉缺陷
色弱
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
色盲
全色盲
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
局部色盲
色觉理论
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
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Hering,1874)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
明暗对比
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颜色对比
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视敏度
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暗适应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明适应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正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
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闪光融合
当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人们看到的将不再是闪烁的光,而是稳定的连续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闪烁光的亮度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视觉掩蔽
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
3听觉
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波的物理性质
频率
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周/秒),单位是赫兹(Hz)
人耳能够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 000Hz
低于16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 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振幅
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
测量声音的物理强度的单位为帕。1帕=1牛/平方米
测量声音的强度有时也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波形
正弦波
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复合音
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的
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收集声音
中耳
鼓膜
三块听小骨
锤骨
一端固定在鼓膜上
砧骨
镫骨
一端固定在卵圆窗上
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的这条传导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
声音的传导途径还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内耳
前庭器官
耳蜗
鼓阶
中阶
前庭阶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
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而且还受到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的音调等。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理论
频率理论
1886年由物理学家拉瑟福德(William Rutherford)提出的一种理论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H.L.F.von Helmholtz)
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行波理论
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G.Von Bekesy)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travelling wave theory)。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神经齐射理论
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Wever,1949)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neural volleying theory)。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音响
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
4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肤觉的概述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
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
触压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压觉
触觉
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叫触觉
压觉
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
触压觉的感受器是分布于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如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和环层小体等
触觉的传导通路
第一级由触觉感受器发出的神经纤维到达脊髓后柱的薄束和楔状束
第二级从薄束、楔状束开始,经延脑、大脑脚到丘脑腹侧核
第三级从丘脑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皮肤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触觉感受性
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辨别阈限
温度觉
一种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
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
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
身体的部位不同,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痛觉
痛觉传递了肌体受到伤害的信息,因而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
嗅觉和味觉
嗅觉
有气味的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海马回、沟内,产生嗅觉
嗅觉感受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对不同性质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感受性
它和环境因素、机体状态有关
长期的职业实践会提高嗅觉感受性
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
内部感觉
动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平衡觉/静觉
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引起的
内脏感觉/机体觉
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入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
4、知觉
1一般概念
综述
通过感官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
觉察
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
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 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加工(data driven processing)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top down 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 driven processing)
知觉的生理机制
鲁利亚的机能系统学说
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
感觉皮层的二级区主要负责整合的机能,它的损伤不是引起特定感觉的破坏,而是丧失对复合刺激物的整合能力
三级区是视觉、听觉、前庭觉、肤觉和动觉的皮层部位的“重叠区”,在实现各种分析器间的综合作用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额叶
额叶损伤的患者常常失去主动知觉的意图,不能对知觉客体作出合理的假设,并且不能对知觉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定
额叶是人的言语活动的重要器官,是计划、监督和调节行为的重要器官
视觉系统
腹侧
从枕叶到颞下回,主要负责处理物体形状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at”系统
物体识别所需要的形状加工就在这里发生
背侧
从枕叶到顶叶,主要负责处理空间和位置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ere”系统
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
视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运动的知觉
听知觉
对声音的方向、节奏、韵律的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在这些知觉中,除了起主导作用的感官以外,还有其他感觉成分参加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
空间知觉
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
时间知觉
处理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
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
阈上知觉
阈下知觉
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
“盲视”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叫错觉。人在出现错觉时,知觉的映象与事物的客观情况不相符合
2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支配注意选择性的规律,也就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我们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人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种类
形状恒常性
看到的形状与物体的实际形状完全相同,叫完全恒常性;
看到的形状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形状完全一样,叫无恒常性
知觉到的形状处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和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之间,而偏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叫实际恒常性
惯上也称其为知觉恒常性或知觉常性。
大小恒常性
视网膜成像按几何投影的规律变化、随对象的距离按比例增大或缩 小,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当距离逐渐增加时,我们没有把原物看得越来越小。这就是大小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也处在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
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视觉线索
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知觉学习
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知觉学习发生在所有感觉通道中,如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
知觉定势
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知觉习惯
种族效应
知觉适应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叫知觉适应
3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primitive feature)的分析与检测
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须意识的努力
轮廓与图形
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 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subjective contour)或错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
也有人认为,主观轮廓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图形的组成
邻近性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称为邻近性
相似性
视野中具有相似性(similarity)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对称性
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
共同命运
封闭
线条朝向
简单性
形状识别
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
这是比特征分析更高的一个阶段
要求人们对复合特征进行加工
面孔识别
面孔常常被表征为一个整体,面孔识别主要依赖于眼睛、鼻子、嘴巴等的空间关系
文字识别
在250ms内完成对文字的识别
可能存在专门的字形加工区,即左侧梭状回
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
“不注意盲视”
当你的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周围其他的物体就可能视而不见
特征捆绑问题
眼动与形状知觉
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
微跳
对维持视觉映象,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
随意的、较大的眼动
眼跳
用眼睛搜索要观察的物体
将眼睛由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转移注视另一物体(或部分)
当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野中央
眼跳中的注视与信息提取有关
大小知觉
视网膜成像(简称“视像”)的大小
a =A /D
a 指视网膜成像的大小,A 指物体的大小,D 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视网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视像大小×距离
影响
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有作用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对大小知觉有影响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也有一定关系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调节
晶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调节作用只能在较小的距离(1~2米)内起作用
辐合
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相对高度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立体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
方位定向
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4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
定义
知觉到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temporal perception)
包括
时序知觉
能够分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时距知觉
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
空时距
指一个事件的起止时间
实时距
在某个时间间隔内包含着一个持续的事件
时间点知觉
对时间的确认,指知道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人借助于视觉、听觉、皮肤觉和触觉都能知觉到时间
影响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
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人的兴趣和情绪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
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时间知觉的脑机制
时间知觉依赖于人脑对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分析和综合
运动知觉
定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就是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
对动物和人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真正运动的知觉
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似动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主要形式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有时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5错觉
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错觉的种类
大小错觉
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有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那么前者就显得比后者长得多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两条辐合线的中间有两条等长的直线,结果上面一条直线看上去比下面一条直线长些
垂直-水平错觉
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那么垂直线看上去比水平线要长一些
贾斯特罗错觉
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图中的一条比包含在上图中的一条看上去长些
多尔波也夫错觉
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一个在小圆的包围中,另一个在大圆的包围中,结果前者显大,后者显小
月亮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佐尔拉错觉
指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行的
冯特错觉
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显得窄而两端显得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爱因斯坦错觉
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
波根多夫错觉
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螺旋和运动错觉
螺旋错觉
运动错觉
明暗错觉
赫尔曼(Hermann)格栅
格力德(Grid)火花错觉
错觉的原因
眼动说
当人们知觉某些几何图形时,眼睛运动的方向和范围会发生变化,因而引起知觉的错误
在快速呈现某些错觉图形时,没有眼动发生,而错觉仍然出现,说明眼动说是不正确的
移情说
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部分,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面,因而引起视觉变形
完形倾向说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某种完形的倾向,这种倾向夸大了似乎能分开的事物各特征间的距离,因而引起错觉
透视说
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着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
常性误用说
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颠倒
5、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一般概念
定义
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潜意识
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行为
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盲视
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是意识不到的
人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人体的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
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
视交叉上核
位于下丘脑
对人体的这种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起关键作用
促进或抑制松果腺的活动
分泌褪黑激素
2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睡眠
睡眠及其阶段
在第一阶段,脑电成分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
在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
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
其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
在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
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时
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
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如果睡眠模式异常,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前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经过60~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
接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简称REM sleep)阶段
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
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睡眠中的某个成分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对个体成长也起重要作用
能够使个体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失眠
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常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
失眠症
失眠症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入睡,夜间经常醒来,或者经常很早醒来,每天的睡眠没有规律
精神失调,如焦虑、精神抑郁等
个体在睡眠不足时记忆力会下降,而且感到无精打采,脾气也会变坏
梦
关于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生理学的观点
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对梦的研究
奇异梦境
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特征的错误搭配)
不连续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特征突然发生了改变,没有一定规律)
主要特性,表现为一种思想、行为、表象或情境,快速转移到与前者完全无关的状态中
认知的不确定性(认知模糊)等
催眠
综述
在此状态下,人们会轻易地对暗示做出反应
过程
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让外界的干扰减少到最小
然后催眠师要求被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
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的感受和体验
被试就会慢慢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顺从和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或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
人群中,大约有10%~20%的人很容易被催眠,约10%的人不能被催眠
容易
(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想象力丰富;
(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它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
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
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催眠的应用
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
白日梦与幻想
在做白日梦时,注意力很明显地从当前的事件转移到另一个虚构的世界中去
程度较严重时,称为幻想(fantasy)
在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
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指那些通过影响大脑而改变个体心境和意识状态的化学物质
包括
抑制剂(depressant)
使神经活动减弱,减缓人体的身体和心理活动
常见的抑制剂有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卓类安定药物、酒精等
兴奋剂(stimulant)
能够加速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身心活动水平提高
安非他命、冰毒、摇头丸、可卡因、尼古丁、咖啡因等
致幻剂(hallucinogen)
能够改变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使思维和意识状态发生紊乱,产生幻觉
麦角二乙酰胺(LSD)和大麻都属于致幻剂
长期服用神经活性药物会使药物引起的意识改变的效果越来越小,神经系统适应了药物的破坏作用,服药者对神经活性药物产生了耐受性。
3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基本概念
定义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两个特点
指向性
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注意和意识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或什么东西不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注意的功能
对信息进行选择
在非注意状态下,人只能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初步加工
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注意的种类
选择性注意
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
负启动(negative priming,NP)现象
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有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现象
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表现出的对目标刺激反应时变慢或正确率降低的现象
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AB)现象
在识别一系列刺激流时,对某个刺激的准确识别会影响到其后对特定时间间隔(一般为500毫秒以内)的刺激的识别
持续性注意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注意的动摇
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注意的动摇总是要发生的
一种意见认为,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
另一种意见认为,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分配性注意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4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选择功能
过滤器理论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filter theory)
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Treisman,1964)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后期选择理论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
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可能发生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认知资源理论
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双加工理论
自动化加工
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意识控制加工
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注意的神经机制
朝向反射
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是由新异刺激物引起的。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或者说人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也就不会发生了
在朝向反射时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变化,有助于提高动物感官的感受性,并动员全身的能量资源以应付个体面临的活动任务
脑干网状结构
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网状结构不传递环境中的特定信息,但它对维持大脑的一般性活动水平,保证大脑有效地加工特定的信号具有重要的意义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环状脑区
包括
眶回
扣带回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广泛地参与各种需要注意参与的认知活动,可能负责监控行为或反应是否出现错误,或是否存在冲突等
下丘脑
海马
杏仁核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前额叶(prefrontal lobe)在注意中发挥重要作用
6、记忆
1一般概念
什么是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
人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
存储
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
可以是事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concept)或命题(proposition)
提取
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
再认(recognition)和回忆(recall)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记忆的作用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
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记忆的分类
三级记忆模型
阿特金森和谢夫林(Atkinson & Shiffrin,1968)提出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
其中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
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复述,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出来,进入到短时记忆中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4秒
感觉记忆的编码
其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
视觉的感觉记忆叫图像记忆(iconi cmemory)
斯伯林(Sperling,1960)
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并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
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被称为声像记忆(echoic memory)
感觉记忆的存储
感觉记忆存储的时间十分短暂
具有相当大的容量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1分钟
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编码方式及其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
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觉醒状态
加工深度
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米勒(Miller,1956)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
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chunking)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块(chunk)
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复述(rehearsal)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
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
精细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短时记忆可以将信息保持约15~30秒
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平行扫描
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
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完全系列扫描
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工作记忆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巴德利等人主张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的概念扩展短时记忆的概念(Baddeley & Hitch, 1974;Baddeley, 1986)。
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成分
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
处理以语音为基础的信息
两个部分
语音存储(phonological store)
发音复述过程(articulatory rehearsal process)
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pad)
用于处理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信息可以直接进入视觉空间模板,也可以以表象的方式进入空间模板
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
用来整合视觉、空间和言语信息的一个成分
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
一个注意资源有限的控制系统
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选择性的注意以及转换策略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分为两类
图尔文(Tulving,1972)
情景记忆
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记忆不够稳固,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
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
比较稳定
编码形式
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长时记忆的编码主要采用了语义编码的方式
影响因素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有意编码的效果明显优于自动编码的效果
有组织活动的参与,自动编码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加工深度
信息存储
动态变化
在存储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
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在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
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记忆恢复现象
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条件与方法
组织有效的复习
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集中复习
分散复习
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如记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有时还可将需要存储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信息提取
再认/识别
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的效果随再认的时间间隔而变化
从学习到再认的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回忆
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通常以联想为基础
信息提取的线索
情境(context)
情境依存性的记忆(context-dependent memory)
指提取信息时的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生理或者心理状态(state)
状态依存性的记忆(state-dependent memory)
提取信息时的生理或者心理状态和编码时的状态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信息的遗忘
一般概念
不完全遗忘
能再认不能回忆
完全遗忘
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
临时性遗忘
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
永久性遗忘
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
影响遗忘
时间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the curve of forgetting)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学习的程度
低度学习
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
过度学习
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这种现象为安德伍德(Underwood,1949)的实验所证实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ion)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
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提取失败
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retrie valclue)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一般概念
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
不同
加工深度
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
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保持时间
外显记忆
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
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记忆负荷量
外显记忆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
呈现方式的改变
内隐记忆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干扰因素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
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
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2神经生理机制
与记忆相关的脑区
颞叶中部及其皮层下结构
海马
海马负责巩固(consolidation)记忆,从而使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得以长久保存
对空间记忆的保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杏仁核
与情绪有着强烈关联的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额叶
在情景记忆、工作记忆、空间记忆、时间顺序记忆以及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和工作记忆有关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
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
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突触结构
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
长时程增强作用
传递信息的神经元和接收信息的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强度的增加
利用长时程增强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持续数周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中一些相关部位作更长时间的存储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核糖核酸
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
激素
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hormone)分泌能够促进记忆的保持
7、思维
1一般概念
概念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
特征
概括性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
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
概括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间接性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种类
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形象思维
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
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2表象
定义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分类
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划分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
记忆表象
想象表象
特征
直观性
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抽象性
可操作性
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和知觉是否具有相似的脑机制,依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思维中的作用
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促进问题的解决
3概念
含义
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两个方面
内涵
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
外延
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
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上位概念
基本概念
最容易在头脑中激活
下位概念
概念和词是不可分的
但是,概念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种类
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
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毛笔”
合取概念是最普遍的概念
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好学生”
关系概念(relative concept)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高低”
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自然概念(natural concept)
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人工概念(artificial concept)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途径
假设检验说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样例学习说
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
由柯林斯等人(Collins et al.,1969)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后来被用来说明概念的结构
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位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存储
激活扩散模型
柯林斯等人(Collins & Loftus,1975)在层次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the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各种概念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
在概念网络中,连线的长短表示概念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短,概念间的联系越紧密
它假定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时,其意义激活会自动传递到相关的概念,使得相关概念的意义也得到激活,而且激活的强度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或者传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语义启动效应(semantic priming effect)
4推理
分类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
三段论推理
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三段论推理中发生的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换位理论(conversion theory)
线性推理/关系推理
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
条件推理(conditional reasoning)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证实倾向(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5问题解决
概念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种类
问题的明确程度
界定清晰的问题(well defined problem)
指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目标状态(goalstate)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ill defined problem)
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问题解决者是否有对手
对抗性问题(adversary problem)
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非对抗性问题(non-adversary problem)
指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解题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
语义丰富的问题(semantically rich problems)
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
语义贫乏的问题(semantically impoverished problems)
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
问题种类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
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大脑皮层额叶
腹侧前额叶
背侧前额叶
在观念形成、注意分配、计划制定、目标的确立和执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算法策略(algorithm strategy)
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
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常用
手段一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别
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无关信息的影响
知识表征的方式
定势
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积极的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
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功能固着
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动机和情绪
人际关系
创造性和想象
创造性(creativity)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想象
含义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
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代替作用
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
黏合
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夸张/强调
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
种类
无意想象
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
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流畅性(fluency)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flexibility)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
独特性(originality)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解决问题时,人们必须把发散思维的结果与原有的思维任务相对照,并利用辐合思维从各种不同的方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远距离联想能力
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非智力因素
6决策
定义
指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分类
确定性决策
就是在确定的条件下,对备选的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
风险决策
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过程
决策的理性观
古典决策理论
决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决策者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具体表现
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能得到所有相关的信息
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无所不知”
深知各方案实施后的结果,并能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
决策者能够追求最优的方案
行为决策理论
决策是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直至最后选择的过程
“满意性”原则
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
决策过程的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
EU =ΣPi •U (Xi )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 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认为,期望效用值可用下面公式来表示: EU =ΣPi •U (Xi )
U (Xi )是指结果i 的效用,Pi 是指事件Xi 发生的客观概率。
前景理论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决策时采用的启发策略
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s)
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易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s)
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anchoring and adjusement heuristics)
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计后,以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8、语言
1一般概念
概念
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特征
创造性
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组合这些词语的规则,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可能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过的
结构性
只有符合一定规则的语言,才是人们在交往时可以接受的语言
意义性
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
指代性
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
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
结构
音位
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一般来讲,音位和字母相对应
语素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
自由语素
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黏着语素
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
词
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句子
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1957)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
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决定句子的形式
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
决定句子的意义
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
形式
外部语言
口头语言
对话语言
独白语言
书面语言
手势语
内部语言
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2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
发音机制
呼吸器官
语言发音的原动力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流
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肺
喉头和声带
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音体
口腔、鼻腔和咽腔
它们起共鸣器的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口腔
中枢机制
布洛卡区
包括左侧额下回的盖部(pars-opercularis)和三角部(pars-triangularis)
在布鲁德曼分区上,属于BA44区和BA45区
还包括中央前回的腹侧部分(BA6),包在外侧裂深处的区域以及眶额部分(BA47)
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或表达性失语症(expressive aphasia)
威尔尼克区
大脑左半球颞上回的后部,赫氏回 (Heschl gyrus)的尾端
包括了颞平面(planum temporale)及附近的区域
在布鲁德曼分区上,主要属于BA42区
还包括颞一顶交界处的小块区域
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理解(或印入性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角回
威尔尼克区上方、顶一枕叶交界处
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在这里实现着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的联合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
一方面,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效应的确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这种一侧优势效应是相对的,并且受到诸如性别和利手等因素的调节
语言与脑的进化
语言的出现首先依赖于脑的进化
脑的进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塑造作用
3语言理解
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主动、积极的建构意义的过程
分类
言语理解(听觉输入)
开始于语音知觉/言语知觉
语音的物理性质
音调是指语音的高低
语音高低决定于声带的长短、厚薄和松紧程度
音强是指语音的强弱
语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时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
音长是指语音的长短
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音色是指语音的特色
语音的音色由声波的波形来决定
音位及其区别性特征
元音和辅音
影响言语理解的各种因素
阅读理解(视觉输入)
语音强度
噪音掩蔽
语境
句法、语义的作用
韵律特征
阅读理解(视觉输入)
在视觉输入的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
分类
词汇理解
通过对词形的感知,通达词汇意义的过程
心理词典
影响因素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单词的部位信息和字形结构信息
正字法规则
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字词的使用频率与词汇习得年龄
语音的作用
语义特征的作用
语境的作用
句子理解
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
影响因素
句子的类型
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
篇章理解
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篇章意义的过程
影响因素
推理
语境
图式和策略
图式(schema)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文章标记
4语言产生
性质
语言产生活动是受目标指引的一种活动
语言产生活动又是受认知系统直接支配和调节的活动
研究方法
语误分析
指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言语进行记录,分析其中发生的言语失误,来了解言语产生过程的规律
语误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语言学的规律
基于反应时间的实验室实验
言语产生的阶段
词汇选择阶段
说话者需要根据交流的情境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或者观点转变成具体的概念
语音形式编码阶段
前面选择好的词条会激活跟它对应的语音代码
发音运动阶段
脑会将音位编码阶段形成的发音动作指令发送给发音运动系统来执行
言语产生的时间进程
词汇选择阶段
当目标刺激出现,需要进行命名时,通达与其对应 的词汇概念需要150~200毫秒的时间
接下来的词条选择则开始于目标刺激出现后的150~200毫秒
在目标刺激出现后的大约150~300毫秒之间完成
语音形式编码阶段
第一个音段(segment)的时间是在词条选择后的40~113毫秒之间,平均为80毫秒
接下来的音节划分过程大概需要125毫秒的时间
最后的音位编码往往与发音过程交叉进行
书写产生
三个阶段
海耶斯和弗拉沃(Hayes & Flower,1980)
计划阶段:确定书写的目标和主题,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大量的背景信息,组织成书写计划并进行书写
转换阶段:将记忆中的信息表征转换成书写动作,将书写内容变成句子。
回顾阶段:书写者回过头来重读已经书写的内容并进行编辑修改。
手势语
产生的单位
手势语中的各个动作参数之间存在相互独立的语言产生单元
产生的阶段
可能也存在手势动作的编码阶段,它类似于口语产生中语音形式的编码阶段
9、动机
1一般概念
含义
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和指引,是人渴望食物,向往性亲密以及追求成就等愿望背后的力量
是指行为的动力——人的行为开始、维持、导向和终止的动力
功能
激活功能
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
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动机与需要
需要
含义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种类
起源
自然需要
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
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
社会需要
人类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指向的对象
物质需要
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如对工作和劳动条件的需要
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
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
这些需要是以占有某些精神产品而得到满足的
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
马斯洛(A. H. Maslow,1908—1970)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safety need)
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
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
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动机与目标
目标含义
个体努力要达到的具体成绩标准或结果,是个体期望的未来状态
目标类型
明确的目标与模糊的目标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不同难度的目标
目标的动机机制
洛克和莱瑟姆(Locke & Latham,1994)
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
不仅为个体提出了未来需要达到的活动水平,而且决定了个体的努力方向和在活动中的注意力分配情况
目标的设置情况直接影响着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
动机与行为效率
动机与行为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
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同一个人身上,行为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动机占主导地位,称主导动机,有些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从属动机
在活动动机与社会效果的关系上,情况也非常复杂
动机与工作效率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Yerkes & 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
耶克斯一道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与价值观
价值观(values)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或调节作用
罗克奇(Rokeach,1973)根据工具—目标维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动机与意志
意志(will)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意志行为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
行动控制论(action control theory)
20世纪80年代初,库赫尔(Kuhl,1984,1985)提出的行动控制论(action control theory)对意志研究的重新兴起做出了杰出贡献(Corno,2001)。
决定阶段
评估效能感和价值,进行决策和设置目标的阶段,是动机性的
决定后阶段
保护已承诺的目标使之得以贯彻实施的阶段,是意志性的
意向(in-tention)是行动控制论的核心概念
意向是个体对目标的承诺,或者说是实施某种行动的决心
2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基本动机
饥饿
体内平衡
饥饿是由于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体内化学物质
饥饿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低血糖
人和动物都能自动调节热量的摄入,防止能量的不足和体重的稳定,这种调节的体内化学物质是血糖
下丘脑
引起饥饿可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的功能有关
进食偏好
进食障碍
当不正常的瘦身动机超过正常体内平衡的压力时,心理对进食的影响异常明显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自己有意节食造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以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
在神经性厌食的基础上可能发生贪食症。贪食症存在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患者可在短时间内一次进食大量的食物。
性
激素与性行为
性激素有两种作用
引导男性和女性性征的发展
激发性行为
性激素对性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它不能控制成熟后的性驱力
外部刺激与性行为
想象的刺激与性行为
性幻想并不表示有性方面的问题或对性不满
社会性动机
兴趣
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
分类
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如对看电影、小说的兴趣;
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它和当前认识的客体只有间接的关系
个体兴趣是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Schiefele et al.,1983)
情境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
成就
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在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一些
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家庭的特点与生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独立性
权力
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分类
个人化权力动机
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或利益
社会化权力动机
寻求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他人
交往
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学习
为对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主要内容
知识价值观
反映人们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
学习兴趣
对学习的一种特殊偏好,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
学习能力感
对学习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
成就归因
学习成败原因的主观分析
功能
激发、指向和调节的功能
3动机的理论
本能理论
动机最早是由本能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相信,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动机的本能理论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
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人类生来固有的本能驱力决定的,这种本能驱力使人类产生一种紧张状态,驱使人采取行动,并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与死亡本能,它们是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动力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固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的
驱力理论
武德沃斯(S. Woodworth,1869—1962)
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drive)概念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逃避痛苦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赫尔(C. L. Hull,1884—1952)
驱力减少理论(drive reduction theory)
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人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
驱力(D )、习惯强度(H )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P ),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表示为:
P =D ×H
唤醒理论
赫布(Hebb,1949)和柏林(Berlyne,1960)等人
人总处在唤醒状态,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三个原理
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诱因理论
诱因(inducement)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赫尔在驱力理论的基础上,接受了诱因这一变量,把它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他修改了自己的公式,在其中增加了诱因动机(K ):
P =D ×H ×K
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动机的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1971)
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
如努力和运气等
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
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
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
自我决定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1975)
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
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自我功效论
班杜拉(Bandura,1977)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成就目标理论
20世纪80年代,尼科尔斯(Nicholls,1984)和德韦克(Dweck,1988)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
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
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
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
逆转理论
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四对相反的元状态
目的—超越目的
顺从—逆反
控制—同情
自我中心—他人取向
在当前任务中每对动机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
4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
工作动机
指一系列激发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并决定这些行为的形式、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内部力量
三个主要功能
斯泰斯和波特(Steers & Porter,1975)认为
产生某种行为所需的内在力量;为人的行动指引方向;使人持久的从事某一行为
结构
大多认为
内部动机
由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趣味性等使个体产生的工作欲望
自我决定、胜任、任务卷入、好奇心和兴趣等
外部动机
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报酬、他人承认等所导致个体的工作愿望
评价关注、承认关注、竞争关注、对金钱或其他物质的关注和对他人指令的关注等
四个维度
陆塞斯和科瑞斯(Luthans & Kreitner,1985)
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关系动机和贡献动机
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
张剑、郭德俊(2003)
追求胜任取向、外在报酬取向、他人评价取向、自我决定取向与良好关系
组织行为
动机的激发
提高满意度
良好的管理
开发人力资源
设定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参与管理
下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直接主管共享决策权
质量圈
由8~10名员工和主管组成工作小组,共同承担工作责任
员工持股计划
选择适当的领导风格
10、情绪
1一般概念
性质与功能
性质
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组成
主观体验
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外部表现
表情
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
生理唤醒
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
功能
适应功能
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动机功能
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组织功能
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社会功能
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定义
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
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two polarity),即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情绪维度理论
三维理论
冯特(Wundt,1896)
愉快—不愉快
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
施洛伯格(Schloberg,1954)
愉快—不愉快
注意—拒绝
激活水平
普拉切克(Plutchik,1970)
强度
相似性
两极性
四维理论
伊扎德(Izard,1977)
愉快度
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
紧张度
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
激动度
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度
确信度
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
情绪的分类
情绪的分类
基本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积极情绪
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
适应功能
支持应对
缓解压力
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
消极情绪
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
复合情绪
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情绪状态及其分类
心境
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
激情
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意识狭窄”现象
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应激
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适应性综合征
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Hans Selye,1907—1982)
动员
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
阻抗
通过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增加等变化,充分动员人体的潜能,以对付环境的突变
衰竭
引起紧张的刺激继续存在,阻抗持续下去,此时必需的适应能力已经用尽,机体会被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损害,结果导致适应性疾病
2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情绪的神经回路
前额皮层(PFC)
背侧PFC
腹内侧PFC
眶额皮层
PFC的机能具有不对称性,左侧PFC与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与消极感情有关
杏仁核
对识别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
海马
在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前部扣带回
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主要与认知功能有关
网状结构
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植物性神经系统
当某种情绪产生时,将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反应
包括
交感神经系统
引起兴奋活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人们的激情提供了生理的燃料
副交感神经系统
引起抑制活动
躯体神经系统
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这些表情活动的生理基础
艾克曼(Ekman,1978)
额—眉区
眼—睑区
鼻颊—口唇
分泌系统
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外部腺体的活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引起不同的内分泌腺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的分泌
情绪与唤醒模式
任何情绪都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增强情绪的体验
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独特的、自主的活动模式,因此,每种情绪的内部状态是不一样的
所有情绪激起同样的生理唤醒,如爱、愤怒和恐惧,都会使心率加快
都有合理成分
3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
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艾克曼(1975)的实验表明,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汤姆金斯(Tomkins,1970)假定存在8种原始的情绪:兴趣、欢乐、惊奇、痛苦、恐惧、羞愧、轻蔑、愤怒
达尔文(Darwin,1872)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情》一书中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
人的面部有80块肌肉,可以产生7 000多种不同的表情
姿态表情
身体表情
手势
语调表情
感觉反馈
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的体验
4情绪理论
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也叫情绪的外周理论
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Bard,1934,1950)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Cannon-Bard theory)。
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B.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appraisal-excitation theory)。
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 Schachter)和辛格(J. Singer)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相应的环境因素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Lazarus,1970)是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tive appraisal theory)的代表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
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
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
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
次评价
人对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等
再评价
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这种理论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
情绪是分化的
存在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
假定存在10种基本情绪,即兴趣、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轻蔑、恐惧、害羞与胆怯,组成了人类的动机系统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格是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力量
情绪系统的功能
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和特定的适应功能
5情绪调节
概念
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具体情绪的调节
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唤醒水平的调节
管理情绪体验和行为,使之处在适度的水平
情绪成分的调节
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特征
恒定性
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和表情
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上级环路倾向于与长期的、抽象的目标相联
下级环路与具体的行为机制有关
如果用低级机制取代高级机制,就可能出现调节的失败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一般是按个体的愿望来调节的
还可能受到文化规范的影响
类型
根据来源
内部调节
来源于个体内部,如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
外部调节
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对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
对个体情绪的调节有支持和破坏两种可能性
根据特点
修正调节
对消极情绪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
维持调节
人们主动地维持对自己有益的积极情绪
增强调节
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
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原因调节
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的调整
反应调节
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良好调节
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
不良调节
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
过程
格罗斯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关注前行环节的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原因调节
情境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
个体趋近或避开某些人、事件与场合以调节情绪
情境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
根据问题的特点控制情境,并努力改变情境,使个体的情绪得到调节
注意转换(attentional deployment)
关注情境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离开原来的话题或任务
认知改变(cognitive change)
选择对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这种解释对特定情境中情绪发生的心理体验、表情和生理反应具有很强的影响
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反应调节
维度
生理调节
系统性的,这种调节将改变或降低处于高唤醒水平的烦恼和痛苦
情绪体验调节
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行为调节
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
可以对情绪体验产生影
认知调节
通过知觉或再认唤醒需要调节的情绪
解释情绪唤醒的原因和认识改变情绪的方式和途径
做出改变情绪的决定和设定目标
产生适当的个体力所能及的调节反应
对反应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评价这些反应是否达到目标
将调节付诸实践
人际调节
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情境选择策略
控制和修正策略
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
注意转换策略
分心
将注意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者将注意从目前的情境中转移开
专注
对情境中的某一个方面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这时个体可以创造一种自我维持的卓越状态
认知重评策略
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
表情抑制策略
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需要耗费较多的认知资源,对心理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合理表情策略/情绪转换策略
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个体并不全是压抑自己的表情,而是能够在瞬间迅速改变自己的不利情绪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11、能力
1一般概念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技能
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
操作技能
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
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
心智技能(智力活动)
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
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能力、才能和天才
才能
多种能力的结合,保证了某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天才
能力的独特结合及高度发展
2种类和结构
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
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能力
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
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
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模仿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力
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动物能模仿,但不会创造
人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对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依赖关系,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流体智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晶体智力
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
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
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成为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社交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力、沟通能力、调解纠纷、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
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的能力/情绪智力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运用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绪、有效地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4
能力结构
传统理论
二因素论
1927年英国心理学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C. Spearman, 1863—1945)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任务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
简称G因素
代表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
简称S因素
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或活动所必须的
许多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L. Thurstone)
个体的能力应该包括多种平等的基本能力因素
语词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 V):理解语词含义的能力。
语词流畅(word fluency, W):迅速正确地进行词义联想的能力。
数字运算(number operation, N):迅速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
空间关系(space relation, S):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联想记忆(associative memory, M):机械记忆能力。
知觉速度(perceptual speed, P):借助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一般推理(general reasoning, R):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测验结果却相反,各种基本心理能力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修改了关于各因素相互独立的看法,提出了二阶因素(second order factor)的概念
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J. P. Guilford, 1967)认为,智力应当包括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智力活动的内容
听觉
视觉(我们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例如声调大小、形状、位置、颜色)
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
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
行为(本人及别人的行为)
智力操作
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
认知(理解、再认)
记忆(保持)
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答案或思想)
聚合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
评价(对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作出某种决定)
智力活动的产物
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关系
系统
转换
应用
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
新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 1983, 1999)提出
言语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等。
音乐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等。
运动智力(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如打篮球、跳舞等。
人际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
自知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自然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包括认识、感知自然界事物的各种能力
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 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
智力成分亚理论
元成分
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
操作成分
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
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与存贮
智力情境亚理论
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
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智力的PASS模型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包括
注意—唤醒(arousal)系统
注意系统
同时性加工
继时性加工
信息加工系统
计划系统
3能力的测量
测验的方式
个别测验
团体测验
测验的内容
文字测验
非文字测验
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Binet-Simon Scale)
系统采用测验方法来测量人的智力,是在20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 Binet, 1857—1911)和医生西蒙(T. Simon, 1873—1961)提出来的。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Binet-Simon Scale)
斯坦福—比奈量表
以年龄作为测量智力的标尺,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的某一智力水平
智商
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常用IQ表示
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W. Stern, 1914)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x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 1955),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 1949),适用于6~16岁儿童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WPPSI, 1963),适用于4~6.5岁儿童
韦克斯勒(D. Wechsler, 1896—1981)
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可以分别度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特殊能力测验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对职业定向指导、安置和选拔从业人员、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能力的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不强调对现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超乎寻常的独特性,问题的答案也非唯一和固定的
4情绪智力
概念
情绪智力是指“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利用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
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采用梅耶和萨洛维的定义
理论
即梅耶和萨洛维的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
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
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理解、分析情绪,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对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
戈尔曼的情绪胜任力模型
巴昂的情绪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
王晓钧
自我情绪认知能力
社会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思维能力
情绪成熟监察能力
张进辅
情绪觉知能力
情绪评价能力
情绪适应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表现能力
情商
“情绪商数”,EQ
让EQ一词走出心理学的学术圈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语,是戈尔曼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的贡献,该书登上了世界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EQ热。
戈尔曼的工作EQ内容
自我察觉
(1)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解读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的影响。
(2)精确的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
(3)自信:掌控自身的价值及能力。
自我管理
(4)情绪自制力:能够克制冲动及矛盾的情绪。
(5)坦诚:展现出诚实及正直;值得信赖。
(6)适应力:弹性强,可以适应变动的环境或克服障碍。
(7)成就动机:具备提升能力的强烈动机,追求卓越的表现。
(8)冲劲: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抓住机会。
社交察觉
(9)同理心: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绪,了解别人的观点,积极关心他人。
(10)团体意识:解读团体中的趋势、决策网络及政治运作。
(11)服务:感知到客户及其他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有能力加以满足。
人际关系管理
(12)领导能力:以独到的愿景来引导及激励他人。
(13)影响力:能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14)发展其他人的能力:透过回馈及教导,来提升别人的能力。
(15)引发改变:能激发新的做法。
(16)冲突管理:减少意见相左,协调出共识的能力。
(17)建立联系:培养及维持人脉。
(18)团队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懂得团队运作模式。
5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般趋势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认为到40岁)
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在25~40岁间,人们常完成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超常者与智力落后者
智力的高度发展叫超常,大约占全人口的1%
智商在70分以下者为智力落后
智力落后并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破坏,而是各种心理能力的低下,其明显的特征是社会适应不良
能力超常的原因
优越的自然素质是超常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后面即将介绍的遗传素质对智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儿童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很重要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
能力结构的差异
由于不同能力的结合,形成了能力在结构上的差异
能力的性别差异
男女有明显的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
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空间知觉(spatial perception):指在干扰条件下,对垂直与水平方位的确定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对二维或三维图像表征的旋转能力
男性明显优于女性
空间想象(spatial visualization):指对所显示的空间信息进行多步分析加工的能力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遗传的作用
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
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产前环境的影响
母亲怀孕的年龄常常影响到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
早期经验的作用
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
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实践活动的影响
由于实践的性质不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能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
12、人格
1一般概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
本质特征
独特性
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稳定性
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统合性
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功能性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人格的结构
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性格
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
自我观察
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
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自我体验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2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trait)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G. W. Allport, 1897—1967)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
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中心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
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Raymond B. Cattell, 1905—1998)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特质的结构网络模型。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
那些相互联系并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体质特质(constitutional traits)
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环境特质(environmental-mold traits)
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动力特质(dynamic traits)
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ability traits)
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temperament traits)
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现代的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Tupes & Christal, 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John, 1990)
1989年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 & Costa)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NEO-PI-R)
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特征来确定的
美国心理学佛兰克·法利(Frank Farley, 1986)提出的Τ型人格
Τ型人格(T-type personality)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就是Τ+ 型人格
限运动员代表了体格Τ+ 型
科学家或思想家代表了智力Τ+ 型
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就是Τ- 型人格
对立类型模式
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 & Rosenman, 1974)
A型人格(A-type personality)
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
Β型人格(B-type personality)
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Α型人表现更好
内—外倾人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 1875—1961)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倾人格类型学说。
外倾人格(extroversion)
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
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内倾人格(introversion)
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
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结合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
外倾思维型,这种人尊重客观规律和伦理法则,不感情用事
外倾感情型,这种人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感情用事,容易凭借主观判断来衡量外界事物的价值
外倾感觉型,这种人以具体事物为出发点,容易凭借感觉来估量生活的价值,遇事不假思索,随波逐流,但善于应付现实
外倾直觉型,这种人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不接受过去的经验,只憧憬未来,容易悲观失望
内倾思维型,这种人不关心外部价值,以主观观念决定自己的思想,感情冷淡,好独断,偏执,易被人误解
内倾感情型,这种人情绪稳定,不露声色
内倾感觉型,这种人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在自己与事物之间常插入自己的感觉
内倾直觉型,这种人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好幻想
多元类型模式
气质类型学说
胆汁质
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
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多血质
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
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黏液质
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
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
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
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在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人是四种气质互相混合、渗透、兼而有之的
性格类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 Spranger, 1928)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
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具有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
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
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社会型,这种人能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阴阳五行说
太阴之人:多阴无阳,其人格特征是悲观失望、内省孤独、不合时尚、保守谨慎
少阴之人:多阳少阴,其人格特征是冷淡沉静、节制稳健、戒备细心、深藏不露、善辨是非、嫉妒心强、自制力强、耐受性高
太阳之人:多阳无阴,其人格特征是勇敢刚毅、坚持己见、激昂进取、傲慢暴躁
少阳之人:多阴少阳,其人格特征是外露、乐观、机智、随和
阴阳平和:阴阳气和,其人格特征是态度从容、平静自如、尊严谦谨、适应性强、稳定而不乱
整合理论
艾森克(Hans J. Eysenck, 1967)是整合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人格结构的四层次模型,这种理论将类型理论与特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格结构的四层次模型
误差因子
“特殊反应层”是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偶然性与随机性较大
特殊因子
“习惯反应层”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常与某一情境下的行为有关
群因子
特质层,是由习惯反应形成的,具有比较强的概括性
一般因子
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影响范围很大
内外倾
神经质
精神质
3认知风格
需要注意的是,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其二,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其三,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于20世纪40年代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
场独立性FI
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认知改组(cognitive restructuring)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
场依存性FD
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冲动性—沉思性
卡根等人(Kagan et al., 1964)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性与 沉思性,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冲动性
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
沉思性
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加工信息时多采用细节性策略
同时性—继时性
达斯等人(Das et al., 1975)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继时性
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
同时性
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4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人格量表
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是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此量表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和麦克金里(Hathaway & Mckinley)于1942年所编制的
包括健康状态、情绪反映、社会态度、心身性症状、家庭婚姻问题等26 类题目
可鉴别强迫症、偏执狂、精神分裂症、抑郁性精神病等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EPP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A. L. Edwards)于1953年编制,并以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 A. Murray, 1938)所列举的人类15种需要为基础的。
成就需要(ach)、顺从需要(def)、秩序需要(ord)、表现需要(exh)、自主需要(aut)、亲和需要(aff)、自省需要(int)、求助需要(suc)、支配需要(dom)、谦虚需要(aba)、助人需要(nur)、变通需要(cha)、坚毅需要(end)、性爱需要(het)、攻击需要(agg)
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
罗夏克墨渍测验
罗夏克墨渍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是由瑞士精神医学家罗夏克(H. Rorschach, 1884—1922)于1921年设计的
测验材料共包括十张墨渍卡片,其中五张为彩色图形,另五张为黑白图形
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H. A. Murray, 1938)编制的。这种测验的性质与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很相似。
每次给被试一张图片,让他根据所看到的内容编出一个故事
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图中的人物正在想些什么,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情境测验
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
性格教育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
特别设计一种情境,使被试产生并面临情绪上的压力,然后由主试观察、记录被试是如何应付的,从而了解他的人格特质
无领导小组情境
自我概念测验
形容词列表法
Q分类法
WAI方法
5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家庭环境因素
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自我调控因素
13、学习
1一般概念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三个含义
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经验
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
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
分类
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分类
系列学习(chaining learning)
辨别学习(discrimination learning)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原理学习(principle learning)
问题解决学习(problem solving learning)
根据学习的结果分类
动作技能学习(motor skills learning)
态度学习(attitude learning)
如爱好看小说
言语信息学习(verbal information learning)
如学习课堂教学经验
认知策略学习(cognitive strategy learning)
如怎样进行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智慧技能学习(intellectual skills learning)
如运用三段论推理对问题做出结论或从事实概括出原理或原则等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类
意义学习
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或建立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不是任意的、人为的关系
机械学习
学习者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
接受学习
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
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
认知学习
知觉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
语言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
2学习理论
联结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无条件反射UR
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
无条件刺激UCS
条件反射CR
中性刺激由于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条件刺激CS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
习得
在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UCS)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射的习得过程
消退
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
泛化与分化
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
分化过程,是指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二级条件作用
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如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基础上,如果将条件刺激(如铃声)用做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伴随出现,就能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作用(secondary conditioning)
操作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
“效果律”
正强化会促进行为,而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应答性反应
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
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
强化
正强化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
负强化
通常是一种厌恶刺激,是有机体力图回避的
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强调知觉的整体性,知觉不是个别感觉简单叠加的结果
学习也是一种完形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对情境的重新组织来实现的
在顿悟学习中,个体学到的东西不是刺激和反应间的一个特定的联系,而是手段和目的间的一种认知关系
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
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含三个方面
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
经过某些中介变量
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
位置学习
根据对情景的认知,在当前情景与达到目的的手段、途径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
潜伏学习
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事物的感觉刺激(信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
意义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也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进的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共同特点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改造
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3认知和动作技能学习
认知学习
概念
指以认知加工过程为对象的学习
种类
初级认知学习
高级认知学习
特点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逆层次性
比较简单的任务发生在比较高级的脑皮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发生迁移
比较简单的任务先发生学习效应,而比较困难的任务后发生学习效应
高级皮层的学习效应会促进并调节初级皮层的学习效应
注意的调节作用
动作技能学习
概念
通过练习而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动作方式
种类
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自己玩和一起玩
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
特点
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趋向自动化
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4学习的规律
练习
练习曲线
练习进程的特点
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确定练习的目标
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反馈在练习中的作用
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对活动的态度
练习时的情绪状态
人的意志品质
学习的迁移
定义
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或技能,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或技能
分类
迁移的效果
正迁移
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积极影响
出现情况
不同学习内容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或成分
不同学习内容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
负迁移
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消极影响
出现情况
两种学习内容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反应方式
学习的情景
近迁移
先前学习的情境(如学习的方式或者内容)与后来学习的情境虽有所区别,但非常相似时产生的迁移
远迁移
先前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学习的情境虽有联系,但却有很大区别时产生的迁移
学习者的意识程度
有意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抽象概括和反思总结,寻找当前情境与新情境的联系和相似性,从而在新情境下产生的迁移
无意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有意识的进行总结和反思,而只是对学习情境的表面特征产生自动化反应,在新情境下原有的概念、技能产生自动化的迁移,叫做无意迁移
学习与脑可塑性
什么是脑可塑性
脑的功能和结构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经验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改变的能力
“赫布律”
共同激活的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结;
联结能发生在相邻的或较远的神经元之间,即整个皮层都可能形成联结;
如果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结,它们将发展成为功能体——细胞集合。
脑可塑性的特点
学习进程
功能迁移
练习方式
14、人生全程发展
1个体发展
阶段性和关键期
阶段性
产前期
婴幼儿期
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
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
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
儿童早期
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
认知发展:创造力、想像力
社会化发展:自我意识
儿童后期
力量和运动技能发展
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书面语言、记忆
社会化发展: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自尊
青年期
生理发展:身体的迅速改变、生殖成熟
认知发展:抽象思维
社会化发展: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建立
成年期
职业与家庭
认知能力处于巅峰之后逐渐下降
社会化发展:父母角色、社会职业角色
中年期
生理机能出现某些衰退、活力下降
认知技能复杂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
社会化发展:性格有一定改变,对时间的取向改变
老年期
生理机能衰退
智力与记忆能力逐渐衰退、反应变得缓慢
需调适多方面的缺损
寻求生命的意义、面对越来越近的死亡
关键期
关键期内,适宜的刺激和经验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脑功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与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plasticity)密切相关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染色体、DNA、基因
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组成的
行为遗传学
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
相互作用效应模型
关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关系,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提出了相互作用效应模型(interactive effect model)
个体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
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缺点
纵向研究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研究者的极大投入
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被试会逐渐流失,而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意义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横断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
群体一连续研究
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2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
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新生命在母体子宫中的时间大约是266天
胚芽期(germinal stage,0~2周)
胚胎期(embryonic stage,2周至8~12周)
胚胞的内层开始分化,形成主要的身体系统
胎儿期(fetal stage,8~12周至出生)
大约在第8周出现第一个骨骼细胞时,胚胎便成为一个胎儿
胎儿开始出现反射
皮肤表面形成
完成身体的各部分发展,身长和体重都大大增加
脑拥有了大多数的神经元
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环境因素
德国麻疹:影响胎儿的眼睛、耳朵和心脏,通常导致耳聋,母亲应打免疫针避免。
X射线或原子辐射:可引起致命性的基因突变。
性病:例如梅毒,可能导致智力残障、盲以及其他生理疾患
香烟:父母吸烟或生活在有人吸烟的环境中可增加胎儿流产、早产、不正常心跳以及体重过轻等疾病和问题的发生率;吸烟的危害还可持续到胎儿出生以后,增加婴儿的患病率。
酗酒:孕妇酗酒会增加胎儿患“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Fetal Alcohol Syndrome,FAS)的概率,患FAS的儿童长得较小、大脑比较小、不协调、有睡眠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智力残障。
吸毒与药物:吗啡、可卡因、海洛因等会被胎儿吸收。即使是常用药物,如抗生素、抗组织胺、安眠药、减肥药以及过量维生素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婴幼儿的发展
婴幼儿的身体发展
出生时,新生儿脑的大小大约是成人的1/4
在2岁时,为成人的3/4
4岁时脑的大小已与成人十分接近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由上到下的原则
由中心到四周的原则
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的原则
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触觉
触觉似乎是最早发展的感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视觉
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是胎儿中晚期
出生后,视觉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视觉调节、视觉辐合、视觉分辨以及颜色知觉能力
听觉
婴儿的内耳和中耳在母体中已经发展成接近成人的大小和形状
5~6个月的胎儿开始形成听觉系统,可以透过母体听到外界频率为1000Hz以下的声音
儿童期的发展
身体比例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动作技能逐渐提高
青春期的发展
激素的变化加速了身体的生长和性成熟
边缘系统的发育早于前额叶的发育
边缘系统主要控制情绪,而前额叶掌管执行控制功能,这可以用来解释青少年易冲动、急躁、情绪激烈的特点
3语言与认知发展
儿童的语言发展
语言获得的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
婴儿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婴儿的语言材料取决于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成人的语言是婴儿语言获得的主要输入来源
乔姆斯基是先天论的主要代表
“语言获得装置”LAD
语言发展的阶段
刚出生后 能够分辨语音刺激与其他声音刺激
9~12个月 说出第一个指示词
18~24个月 出现双词话语
3~4岁 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句子
7岁前 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
影响语言获得的因素
父母的智力与儿童1岁前的沟通能力的发展速度存在显著的相关
正常的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也非常重要
儿童语言获得也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
“客体永存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
符号功能
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
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适应
同化
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
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4社会性发展/社会化
依恋行为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
生命的第一年,尤其是6个月到1岁间,对形成依恋关系似乎最重要
道德发展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过程
3岁前是婴儿的道德发展的萌芽、产生阶段,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在成人的强化和要求下逐渐形成的
3~6岁的学前儿童,其道德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从他性和情境性
6、7岁到11、12岁的学龄儿童,开始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但其道德认识有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
11、12岁以后进入青少年时期,其道德迅速发展,能够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即能够进行自律,道德行为习惯逐步稳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
道德他律时期(heteronomous stage,5~8岁)
道德判断是僵硬的、简化的
道德自律时期(autonomous stage,8~12岁)
以行为的动机而非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习俗前道德时期(4~10岁)
处于外在控制的时期
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此时的儿童专注于行为的结果(如打破多少个杯子)或刺激的物理属性(如撒谎的程度),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逃避惩罚、得到奖赏
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他们以被满足的需要来评价行为
习俗道德时期(10~13岁)
寻求认可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
顺从权威阶段:儿童开始考虑社会体系、良心和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后习俗道德时期(13岁以后)
法制观念阶段:人们以理性的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
价值观念阶段:人们依据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行事,而不理会法律或他人的意见
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出生到12~18个月 信任对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婴儿发展与看护者之间的依恋与信任关系
2 1~3岁 自主对羞愧、怀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幼儿习得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控制并知道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羞愧或怀疑
3 3~6岁 主动对内疚(initiative vs. guilt):儿童尝试完成新事情、激发新想法,并不为失败所击倒
4 6~12岁 勤勉对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儿童必须学习文化技能,克服自卑情绪
5 12~19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青少年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
6 19~25岁 亲密对孤立(intimacy vs. isolation):成人寻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为事业定向
7 25~50岁 亲代性对停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造福于下一代
8 50岁以后 自我统合对绝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能愉快接受自己,便可以面对和接受死亡,否则陷于绝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尤其是在儿童阶段——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方式来学习的,学习者是主动的个体
观察学习
通过他人的行为从而掌握运动技能、习得态度和其他行为
榜样化
“替代强化”
当儿童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时,更倾向于自己表现出这种行为
内在强化
强化不仅可以来自外界,也可以来自个体内心
5成年以后的发展
成年后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在成年期中,身体的变化在持续,但是速度缓慢,让人不容易觉察
中年人的力量、协调性、体能逐渐下降,动作开始变慢。而生理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女性的停经
成年后的生活适应
健康问题
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人际关系
面对死亡
浮动主题
现代心理学的重要事件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83年高尔顿(Francis Galdon)发表《对人类官能及其发展的探讨》,开辟了研究个体心理和心理测验的途径。
1883年霍尔(Granville S. Hall)创办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887年创办了美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
1885年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发表《论记忆》,开创了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的先河。
1890年詹姆士(Willian James,1842—1910)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心理学原理》,提出了意识流理论,对美国机能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发表了《梦的解释》, 1916—1917年发表了《精神分析引论》
1905年比内(Alfred Binet)和西蒙共同编制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1908年发表了这个量表的修订本。
1912年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ö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art Koffka,1886—1941)在法兰克福研究似动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Watson)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1917年北京大学在中国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1921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张耀翔任会长;
1922年张耀翔主编了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
1923年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发表了《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系统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929年拉什里(Karl S. Lashley,1890–1958)发表《大脑机制与智能》,提出了大脑功能的均势(equi-potentiality)原理和总体活动(mass action)原理,对推动大脑高级功能的研究和计算机学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937年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发表“两种类型的条件作用”,首次提出“操作性”(operant)的概念。第二年出版《有机体的行为》,标志着新行为主义的诞生。
1943年马斯洛(Abrahan H. Maslow,1908—1970)发表《人类动机论》,以后出版《动机与人格》一书,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1950年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发表《发生认识论导论》(3卷集),标志着发生认识论体系的建立。
20世纪60年代初,斯佩里(Roger N. Sperry)及其同事进行了著名的裂脑研究,发现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差异,大大促进了对脑的高级认知功能的研究。
1967年奈塞尔(U. Neisser)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1973年鲁利亚(AлeκcaнДp. P. Лypия,1902—1977)出版《神经心理学原理》,总结了从4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创立了神经心理学。
1978美国心理学家西蒙(R. Simon)因在决策领域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1981年,戴维·胡伯(David H. Hubel)与威塞尔(Torsten Wiesel)因合作发现了视觉皮层的朝向选择性与柱状组织,和斯佩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1991年欧洲科学技术发展预测与评估委员会(FAST)出版认知科学系列丛书,其中第四卷为《认知神经科学》,标志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个科学分支得到认可。
1992年中国心理学家荆其诚首次当选为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2002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34– )因其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uck)因发现人类与嗅觉有关的基因,共享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2004年在北京由中国心理学会承办了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2012年中国第一本面向全球读者、国际发行的心理学专业英文期刊《Psych Journal》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