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病理学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细胞和组织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
编辑于2025-03-13 14:08:36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 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adaptation)
一、萎缩
(一)萎缩的类型
1.生理性萎缩(physiological atrophy)
2.病理性萎缩(pathological atrophy)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6)老化和损伤性萎缩
(二)萎缩的病理变化
萎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色泽变深
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等萎缩细胞胞质内可出现脂褐素颗粒
二、肥大
(一)肥大的类型
1.生理性肥大
(1)代偿性肥大
(2)内分泌性肥大
2.病理性肥大
(1)代偿性肥大
(2)内分泌性肥大
(二)肥大的病理变化
肥大的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肥大深染,肥大组织与器官体积均匀增大
DNA含量和细胞器(如微丝、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溶酶体等)数量增多,结构蛋白合成活跃,细胞功能增强
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却可以增生,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原有体积,甚至造成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此时称为假性肥大
三、增生
(一)增生的类型
1.生理性增生
(1)代偿性增生
(2)内分泌性增生
2.病理性增生
(1)代偿性增生
(2)内分泌性增生
(二)增生的病理变化
细胞和细胞核形态正常或稍增大
可为弥漫性或局限性,分别表现为增生的组织、器官均匀弥漫性增大
大部分病理性(如炎症时)的细胞增生,通常会因有关引发因素的去除而停止
若细胞增生过度失去控制,则可能演变成为肿瘤性增生
(三)增生与肥大的关系
如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在G2期,会出现肥大多倍体细胞但不分裂
如细胞顺利由G期依序进入后续时相,则完成分裂增殖进程
子宫、乳腺等,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肥大)和细胞数目增多(增生)的共同结果
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心肌、骨骼肌等,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四、化生
(一)化生的类型
1.上皮组织的化生
(1)鳞状上皮的化生
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涎腺、胰腺、肾盂、膀胱和肝胆发生结石或维生素A缺乏时,被覆柱状上皮、立方上皮或尿路上皮都可化生为鳞状上皮
(2)柱状上皮的化生
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Paneth)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
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所取代,则称为假幽门腺化生
慢性反流性食管炎时,食管下段鳞状上皮也可化生为胃型或肠型柱状上皮
慢性子宫颈炎时,宫颈鳞状上皮被子宫颈管黏膜柱状上皮取代,形成肉眼所见的子宫颈糜烂
2.间叶组织的化生
这类化生多见于骨化性肌炎等受损软组织,也见于某些肿瘤的间质
(二)化生的意义
(三)上皮﹣间质转化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一、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一)缺氧
(二)生物性因素
(三)物理性因素
(四)化学性因素
(五)营养失衡
(六)神经内分泌因素
(七)免疫因素
(八)遗传性缺陷
(九)社会心理因素
二、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
(一)细胞膜的损伤
(二)线粒体的损伤
(三)活性氧类物质的损伤
(四)胞质内游离钙的损伤
(五)缺血缺氧的损伤
(六)化学性损伤
(七)遗传变异
第三节细胞可逆性损伤
一、细胞水肿
1.细胞水肿的机制
细胞水肿时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积聚,吸引大量水分子进入细胞,以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等渗
无机磷酸盐、乳酸和嘌呤核苷酸等代谢产物蓄积,增加渗透压负荷,进一步加重细胞水肿
2.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
病变初期,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变得肿胀,形成光镜下细胞质内的红染细颗粒状物
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二、脂肪变
1.脂肪变的病理变化
轻度脂肪变,肉眼观受累器官可无明显变化
随着病变的加重,脂肪变的器官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呈油腻感
肝细胞
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缺氧较重,故脂肪变首先发生于小叶中央区
磷中毒时,小叶周边带肝细胞对磷中毒更为敏感,故以小叶周边带肝细胞受累为著
严重中毒和传染病时,脂肪变则常累及全部肝细胞
著弥漫性肝脂肪变称为脂肪肝,重度肝脂肪变可进展为肝坏死和肝硬化
心肌细胞
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
有时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可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称为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又称脂肪心,并非心肌细胞脂肪变性
肾近曲小管细胞基底部,为过量重吸收的原尿中的脂蛋白,严重者可累及肾远曲小管细胞
2.脂肪变的机制
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
甘油三酯合成过多
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
三、玻璃样变
1.玻璃样变的机制
2.玻璃样变的病理变化
(1)细胞内玻璃样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吞饮作用的小泡,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质,与溶酶体融合,形成玻璃样小滴
浆细胞胞质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形成Rusell小体
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 小体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结缔组织增生,为纤维组织老化的表现
(3)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小动脉壁
四、淀粉样变
1.淀粉样变的机制
2.淀粉样变的病理变化
HE染色其镜下特点为淡红色均质状物,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
刚果红染色为橘红色,遇碘则为棕褐色,再加稀硫酸便呈蓝色
五、黏液样变
细胞间质内黏多糖(葡萄糖胺聚糖、透明质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称为黏液样变
六、病理性色素沉着
1.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
是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系Fe3与蛋白质结合而成
2. 脂褐素(lipofuscin)
是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镜下为黄褐色微细颗粒状,其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的混合物
3.黑色素(melanin)
4.胆红素(bilirubin)
是胆管中的主要色素,主要为血液中红细胞衰老破坏后的产物,但不含铁
七、病理性钙化
1.病理性钙化的类型
(1)营养不良性钙化
见于结核病、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脏瓣膜病变及癫痕组织等
(2)转移性钙化
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摄入过多、肾衰及某些骨肿瘤,常发生在血管及肾、肺和胃的间质组织
2.病理性钙化的病理变化
第四节细 胞 死亡
一、坏死
(一)坏死的基本病变
1.细胞核的变化
(1)核固缩(pyknosis)
(2)核碎裂(karyorrhexis)
(3)核溶解(karyolysis)
2.细胞质的变化
3.间质的变化
(二)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2. 液化性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
4.干酪样坏死
5.脂肪坏死
6.坏疽
(1)干性坏疽(dry gangrene)
(2)湿性坏疽(moist gangrene)
(3)气性坏疽(gas gangrene)
(三)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3.机化与包裹
4.钙化
二、凋亡
1.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
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水分减少,胞质呈高度嗜酸性,单个凋亡细胞与周围的细胞分离
染色质凝聚:核染色质浓集成致密团块(固缩),或集结排列于核膜内面(边集),之后胞核裂解成碎片(碎裂)
③凋亡小体形成:细胞膜内陷或胞质生出芽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或)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
④质膜完整:调亡细胞因其质膜完整,阻止了与其他细胞分子间的识别,故既不引起周围炎症反应,也不诱发周围细胞的增生修复
2.凋亡的机制
3.凋亡与疾病
第五节 细胞 老化
一、细胞老化的特征
二、细胞老化的形态学
三、细胞老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