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的财富观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的财富观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引言,一、怎样看待财富?二、财富与道德、修行,三、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四、怎样追求财富?五、合理支配财富。六、从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第20课 佛教的环保思想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引言,一、克服欲望和贪婪,二、纠正幸福的观念,三、改变生活方式,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五、培养良好的心态,观念的禅修,心态的禅修。
这是一篇关于中阴分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受生的”业力中阴“,法性的”明光中阴“,临终的“痛苦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佛教的财富观
引言
如何看待及使用财富的问题,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怎样看待财富?
毒蛇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
首先,是来源问题,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着,东南亚进入风暴后,精神病猛增。
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
什么样的财富属于是净财呢?
首先,来源是正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就是正当的谋生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生活要简朴,过度的浪费会让自己的福报提前用完。
第三,对财富不能有贪婪之心。
财富本身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 只要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又能合理地分配财富,以此造福社会,没有贪婪之心,那我们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他的奴隶,我们所用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二、财富与道德、修行
追求财富与道德是否对立?
传统儒家的哲学。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利益,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
西方人本思想则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对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
佛教所说的善,也就是道德内涵,同样是结合利益来说明的 《成唯识论》卷五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所以这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矛盾。 在家居士追求财富,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要求。
追求财富与修行是否对立?
佛教将正当的谋生手段称为正命,反之即为邪命。
选择职业时符合法律和戒律双重规范,用正当手段来谋取财富。这和修行并不对立。
我们在工作中一样可以修行,所谓修行,即对行为的修正。
一是意业,即思想的行为。
二是身业,即身体的行为。
三是语业,即语言的行为。
凡夫无始以来,被无明所蔽,身口意不断造作不善之业。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来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再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进而能以无常见、无我见、无自性空性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 所以说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
三、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
人天行中,责无旁贷。
在家居士,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
与此同时往往还背负着家庭责任。
还要有相应的社会责任要承担。
佛教徒要慈悲,一切众生如果连身边的亲人都无法照料,又怎能利益更多人呢? 我们连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财力,才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否则心有余而力不足。
还要有助人为乐的情怀。
出世修行,少欲知足。
作为出家僧人,如果倾向于出世解脱,就应该奉行少于知足的生活原则。
集聚资粮,广渡众生。
菩萨道的修行与解脱道的修行有着不同的特点。
菩萨不仅要完善自我,还要慈悲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在菩萨奉行的六度四摄中都是以布施为先,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发了菩提心的人可以去赚钱,可以拥有更多财富,然后才有能力帮助众生,但是前提是不能有贪著之心。
法布施,与财布施相比,更能令众生真正的离苦得乐。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生存技能,一是佛法真谛。
解脱道就是寻求自己的解脱。也就是声闻乘
所以说学佛的人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在哪一个层面上修行。
四、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 佛弟子如何追求财富呢?
明了因果。
佛教讲三世因果。贯穿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包括引业和满业。
引业,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去向,或升天享乐,或堕落地狱,或继续为人。
满业,决定了我们一生中的穷通祸福。
明了人生因果,则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未来的人生规划美好的蓝图。
遵循因缘因果之道
广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要深信因果,广种福田。
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心去报答。
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
第三是敬田。 即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
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
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们还应重视今生。
因为福报必须通过某种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
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证,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
如法求财。
我们要正命求财,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
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
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
开源和节流。不违背法律,不违背戒律。
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qi语,不贪、不嗔、不邪见。
10种非法谋财,窃取他财、违法贪污、抵赖债务,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赌博淫业。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的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和量入而出。
五、合理支配财富。
不合理的使用方法
吝啬鬼。
暴发户
挥霍无度。
虚荣求面子。追求名牌,追求高档。
急功近利,风险投资。
合理分配财富。财富应分为4份。
第1份,用以保证家庭的日常开支。
第2份,用于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3份,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第4份,用于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
只有将财富当做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财富才会真正属于我们,就像播下去的种子,哪怕只有一粒之微,也会为我们带来百倍千倍甚至千万倍的收获。
六、从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
何为精神财富
佛陀的一生身无长物,居无定所,却为我们留下了三藏12部经典。为我们指明了去向解脱的道路。
除此之外,还有耶稣为我们留下的博爱精神,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仁义教育等等。
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生经验组成。
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才是永远可以从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物质财富是有局限的,无常的,五家共有
法财胜于世财
什么是功德法财呢?这就是佛法。
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可以帮助我们解脱人生烦恼,开发生命中的无尽宝藏,成就智慧,成就无量功德
意义绝不是物质财富能够取代的。
是人生的固定资产
意义远超过有形的钱财
总结
我们必须对财富也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
才能从容的驾驭它,而不是被他左右,才能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有个比喻,假如把财富视野荣誉地位都比作0的话,健康就是前面那个1,否则即使拥有再多,也还是等于零。
宋振平2025年3月14日